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三省地區(qū),從此開始實施其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侵略計劃,整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而張自忠作為長期生活在京津地區(qū)第二十九軍的軍事將領更是陷入中日對峙和沖突的旋渦之中。

張自忠隨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參與中原大戰(zhàn)失敗,其部被蔣介石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任軍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為了鞏固西北軍舊有團體基礎,二十九軍諸將領共同議定,永遠以宋哲元為首領,張自忠居次,以下依次為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秦德純、蕭振瀛、張維藩,“凡事八人共議,謀定而后動”。[4]這個決議說明張自忠是第二十九軍領導團體的第二號人物。由于宋哲元、張自忠率領的第二十九軍自“九一八”事變至1937年“七七事變”一直處于與日本侵略勢力對峙的前線,一方面與日本人進行周旋和斗爭,一方面應付國民黨的各種指令,同時還要應對社會各界的批評和指責,其環(huán)境之惡劣、情勢之復雜,令熟悉內(nèi)幕的后人至今仍然感到非大智大勇者無法應對。

宋哲元、張自忠等人領導第二十九軍官兵在華北地區(qū)與日本侵略勢力斗智斗勇,直至1937年“七七事變”,這期間因當時核心機密無法公布,受到社會各界的誤會,但歷史的事實證明,他們的各種應對策略和措施是正確的。由于當時華北地區(qū)除中日雙方矛盾和斗爭激烈而局勢時常變化外,各種政治勢力為自己的利益積極參與,造成當時整個華北地區(qū)局勢和許多歷史事件的表象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給當時和以后的研判者造成困難。其中對于第二十九軍決策集團的應對策略和措施,甚至對其中主要成員的思想立場和行為方式產(chǎn)生誤解,至今都難以辯解清楚,其中對宋哲元、張自忠的評論就是例證。

“九一八”事變不久,宋哲元、張自忠統(tǒng)率的二十九軍成為華北地區(qū)與日軍對峙的主力,為了統(tǒng)一事權,二十九軍的主要領導人分別兼任了地方職務,軍政合一更便于與日本人斗爭。從整體上,他們與日本人斗爭的方式和策略是多種形式的,其中有尖鋒相對的斗爭甚至是武裝沖突,有和平談判式的周旋、應付甚至交流。其應對策略多是二十九軍主要領導人集中決策,分工實施,宋哲元作為主要領導人不直接出面,留有回旋余地,由秦德純、張自忠等人出面。斗爭的方式多是秘密進行,而公開進行的又多是表面現(xiàn)象,因此許多事實真相和內(nèi)幕在當時難以全面了解,以致外界產(chǎn)生種種誤解和誤判。如在1935—1937年期間,張自忠以第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師長先后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長,多數(shù)情況下作為第二十九軍代表與日本人進行談判、敷衍周旋,因此成為社會民眾誤會批評的對象,甚至被指斥為親日派、漢奸,以致生前死后,甚至直到現(xiàn)在還有人研究此段歷史,運用一些旁證和間接的史料試圖證實張自忠的親日漢奸行為;也有學者從宋哲元與張自忠的關系入手,尤其是對“七七事變”后北平的棄守問題,是宋哲元命令由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及北平市市長,自己率秦德純、馮治安等部屬退守保定,也就是張自忠是代宋“受過”;另有人則根據(jù)某些資料證明張自忠是為了討好或勾結日本人,逼走了宋哲元,是漢奸行徑,此種說法稱為“逼宮”。張自忠真的在“七七事變”后有過“逼宮”這種不光彩的漢奸行為嗎?我們經(jīng)過考辨認為,宋哲元與張自忠在北平是奉國民黨政府密令與日本侵略者周旋。7月28日,宋哲元奉蔣介石命令轉移,讓張自忠代理主持北平事務,是他們商定的策略。“逼宮說”與歷史事實不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白山市| 神木县| 桐庐县| 兰州市| 宁津县| 轮台县| 吉水县| 武威市| 杭锦旗| 年辖:市辖区| 元谋县| 隆林| 衡阳县| 牙克石市| 馆陶县| 霍林郭勒市| 菏泽市| 梅河口市| 安陆市| 嵊州市| 县级市| 武平县| 隆化县| 双鸭山市| 潞西市| 开化县| 宁陵县| 安宁市| 伊金霍洛旗| 嘉祥县| 双峰县| 山西省| 治县。| 叙永县| 揭西县| 阿瓦提县| 汕尾市| 大宁县| 上思县|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