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40年(1978—2018)作者名: 周文霞主編本章字數: 9157字更新時間: 2019-07-22 15:11:22
第四節 工作重塑——工作設計的新發展
傳統工作設計理論的關注點在于管理者為員工設計工作,是自上而下的過程。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員工可以在設計自己的工作上起到一定作用,開始強調員工的主動性。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正式提出工作重塑(Job Crafting)這一概念,指員工為了使自己的興趣、動機和激情與工作相一致而自我實施的一系列使其工作任務及關系邊界發生改變的積極行為。它是員工在正式工作設計的基礎上,根據自身需求自主地對工作內容、方式與工作關系等的重構,其目的是獲得工作意義感與身份感。工作重塑是員工自下而上的工作再設計方式。工作重塑存在多種類型,如任務重塑、關系重塑和認知重塑,以及個人工作重塑和合作工作重塑等。
中國學者對于工作重塑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晚。劉軒和程衛凱(2010)首次引入工作重塑的概念。概念的引入與社會經濟大發展的背景、組織人本文化的興起有關,也和新一代員工逐漸成為職場的中流砥柱有關。一方面,員工知識水平不斷提高,自我意識不斷覺醒,渴望在工作上打下自己的個人烙印;另一方面,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其思維和價值觀不斷地沖擊著企業。這一代人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他們傾向于工作—生活平衡,注重參與,喜歡有挑戰和變化的工作,渴望有所成就,強調并且重視企業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而“90后”員工對組織氛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十分看重,面對不符合預期的工作環境和內容,更傾向于主動調整而非被動接受(姚輝、梁嘉祺,2017)。這些都促進了中國學者對工作重塑的研究。
中國對于工作重塑的研究雖然較晚展開,但保持較高的研究熱度。以“工作重塑”作為關鍵詞檢索到的文獻有27篇,而最近三年的文獻就有21篇。我們將目前的研究內容分為以下幾類。
一 概念引入
因為工作重塑并非本土概念,所以對于工作重塑的研究從引入概念開始。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工作重塑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概念的引入。劉軒和程衛凱(2010)介紹了工作重塑的核心概念和工作重塑的方法。張春雨、韋嘉、陳謝平等(2012)對工作重塑概念的源起、類型、影響因素和其結果變量進行了總結。趙小云和郭成(2014)從工作重塑的概念解讀、工作重塑的方法、工作重塑的預測因素、工作重塑對個體與組織的影響以及工作重塑的培養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綜述。胡睿玲和田喜洲(2015)則對工作重塑的特征、測量、重塑方式、影響因素及影響結果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評述。田啟濤和關浩光(2017)總結和評析了工作重塑的原理、驅動因素、影響機制及結果等。魏新、何穎、羅伊玲等(2018)則基于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數據庫,對已發表的文獻從時空分布、關鍵詞共現、共被引、國內研究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提出了該領域的研究特點、趨勢以及建議。
工作重塑不僅是一個概念或行為,而且是一種具有重要實踐價值的干預手段,即工作重塑干預,在工作重塑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之間建立起了強有力的紐帶。田喜洲、彭小平和郭新宇(2017)引入了工作重塑干預的概念。在介紹工作重塑干預概念和分類基礎上,介紹了工作重塑干預設計的兩種基礎。徐長江和陳實(2018)對工作重塑干預的理論基礎、干預內容和干預流程進行了總結。
二 工作重塑的影響因素
關于影響員工工作重塑的因素,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1)領導風格對員工工作重塑的影響。團隊中的領導工作重塑、心理授權會正向影響員工工作重塑(辛迅,2017;王萍、張琦,2017)。教練型領導和服務型領導都會促進員工的工作重塑行為(王弘鈺、崔智淞,2018;田啟濤,2018)。(2)員工個人特點對工作重塑的影響。鄒瓊(2015)、張琳琳、蔡穎和周寧(2016)都發現主動性人格對員工工作重塑有影響。
三 工作重塑對組織和員工行為的影響
工作重塑之所以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主要是它對員工的態度和行為都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工作重塑會影響到員工產生無法回應的呼喚,工作意義、工作投入和工作滿意度。田喜洲、馬珂、左曉燕等(2015)認為員工可以通過工作重塑彌補職業遺憾,回應無法實現的呼喚。尹奎和劉娜(2016)、閆培林(2016)認為工作重塑對工作意義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齊亞靜、伍新春和王曉麗(2016),呂旭寧和白新文(2017),尹奎、孫健敏和陳樂妮(2017)都發現工作重塑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工作投入。尹奎、孫健敏和徐貫英(2016)卻認為關系重塑與工作投入不相關。呂旭寧和白新文(2017)發現工作重塑會影響工作滿意度和職業滿意度。
工作重塑對員工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工作重塑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工作績效的影響。耿慶嶺和韋雪艷(2016)的研究發現工作重塑可以顯著正向直接預測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王萍和張琦(2017)、呂旭寧和白新文(2017)都發現工作重塑和工作績效之間正相關。
四 結合理論和文化提出新概念并開發測量工具
在新概念方面,田喜洲和劉美玲(2017)提出了基于個體優勢的工作重塑(Strengths-based Job Crafting,SJC)這一新構念,認為個人因素、組織因素與社會文化價值取向都會對基于個體優勢的工作重塑產生影響,而基于優勢的工作重塑也會對個人職業成功、呼喚感及組織績效產生影響。胡俏、焦長勇、周美琴等(2017)以中庸思想作為研究理論基礎,建構了中庸工作重塑概念,結果發現,中庸工作重塑是由個體取向和群體取向構成的兩維結構的工作重塑。
在開發測量工具方面,齊亞靜和伍新春(2016)編制了中小學教師工作重塑問卷。該問卷包含任務重塑、角色重塑、關系重塑、技能重塑和認知重塑五個維度,信度效度都較高。
以上綜述可以看出,關于工作重塑方面的研究還很少,且多集中在個體層面,團隊層面較少;多聚焦于工作重塑對組織的積極影響,對邊界條件下的消極影響研究較少;多側重理論實踐的研究,應用層面的研究較少。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在這幾方面進行完善:關注團隊層面工作重塑的影響,關注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工作重塑行為,也可研究邊界條件下工作重塑是否有消極影響,不斷完善修訂相關問卷量表,使這一研究能夠真正發揮其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參考文獻
鮑明剛:《以“數據眾籌”探索勝任素質模型構建的新模式》,《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年第6期。
蔡霞、王悅、耿修林:《精益生產下工作設計對員工工作生活質量的影響》,《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年第38卷第2期。
曹嵩:《基于工作分析的圖書館員績效考核體系初探》,《圖書館論壇》2011年第31卷第2期。
陳進、張國民:《工作系統模式設計——對傳統工作分析的創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年第10期。
陳麗麗、李紅、金爽等:《基于崗位工作分析的護士崗位培訓實踐》,《中華護理雜志》2015年第50卷第2期。
戴良鐵、姜全海:《職務分析在中國的應用與發展》,《中國軟科學》1999年第4期。
戴良鐵:《傳統的職務分析方法及利弊分析》,《中國勞動》2002年第8期。
丁剛、李琿:《工作特征如何影響員工創新行為:一個有中介的調節作用模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年第22期。
馮江平、劉春湘、陳虹等:《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研究》,《心理學探新》2014年第34卷第5期。
馮明:《對工作情景中人的勝任力研究》,《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年第23卷第8期。
付亞和:《工作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耿慶嶺、韋雪艷:《教師工作重塑與組織公民行為關系: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年第24卷第2期。
顧琴軒、李劍、朱牧等:《轉型期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勝任力的研究》,《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第27卷第5期。
胡俏、焦長勇、周美琴等:《中庸工作重塑研究》,《心理學探新》2017年第37卷第5期。
胡睿玲、田喜洲:《重構工作身份與意義——工作重塑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年第37卷第10期。
胡月星:《國家公務員勝任特征及其通用框架體系研究》,《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胡月星:《基層領導干部核心勝任特征的實證探索》,《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黃永春、雷礪穎:《新興產業企業家創業勝任力的構成體系研究——基于創業機會理論的探索性分析》,《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
黃岳鈞、李樹丞:《層次分析法與模糊評價在企業招聘中的應用》,《現代管理科學》2006年第4期。
黃哲鵬、楊宗艷:《基于灰關聯分析的知識員工勝任特征模型指標研究》,《科技和產業》2005年第5卷第2期。
惠青山、何花:《面向學習型組織的工作設計》,《企業經濟》2005年第2期。
惠青山、凌文輇、何花:《任務清單分析法的變通之道》,《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年第2期。
霍國慶、張曉東、董帥等:《基于SEM的科研組織核心競爭力評價模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年第32卷第8期。
賈建鋒、王國鋒、王英男:《創業導向型企業高管勝任特征研究——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招聘廣告的內容分析》,《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4卷第4期。
江衛東:《知識型員工的工作設計與激勵》,《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年第23卷第11期。
解東、唐寧玉、李效云:《試論基于個體勝任力的組織勝任力》,《科學經濟社會》2003年第21卷第2期。
靳娟、寧娟娟、張昕:《高科技企業研發人員工作積極壓力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工作特征模型》,《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年第34卷第6期。
柯麗菲、黃遠僅、何國煜:《團隊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特征、績效關系實證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4期。
李朗、梁建春:《金融組織核心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國際經貿探索》2007年第23卷第8期。
李林、張煜茵、王壘:《IT媒體銷售人員工作特征模型的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11期。
李淑敏、時勘:《基于勝任特征的培訓需求分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9年第3期。
李文東、時勘:《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趨勢》,《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14卷第3期。
李文東、時勘、何丹等:《工作滿意度、情感承諾和工作投入對工作技能評價結果的影響》,《中國工商管理研究前沿》2008年第39卷第1期。
李文東、時勘、吳紅巖等:《任職者任務績效水平對其工作分析評價結果的影響——來自電廠設計人員和編輯的證據》,《心理學報》2006年第38卷第3期。
李英武、李鳳英、張雪紅:《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的結構維度》,《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梁建春、付孝莉、時勘:《政府公務員管理勝任特征初探》,《經濟論壇》2007年第9期。
梁建春、李朗、時勘:《基于因素分析的制造企業核心勝任特征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梁民、孫濤、杜宏偉:《工作分析及其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應用》,《煤炭經濟研究》2007年第12期。
林金燕、唐炎釗、白云濤:《工作特征對內部創業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工作情感為中介變量》,《當代財經》2017年第11期。
林舜旺、郭然、蘇姍姍:《基于工作特征模型的研發團隊成員工作設計研究》,《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3年第42卷第5期。
林澤炎、劉理暉:《轉型時期中國企業家勝任特征的探索性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劉幫成、唐寧玉、陶祁:《基于仿真的公司創業勝任力評估技術模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年第24卷第8期。
劉兵:《戰略性工作建模思想的演變及其開發應用機制》,《人類工效學》2005年第11卷第2期。
劉松博、裴珊珊、梁爽:《我國HRBP勝任力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年第6期。
劉湘麗:《工業發達國家的工作設計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2001年第4期。
劉軒、程衛凱:《工作重塑——自下而上的工作柔性設計技術》,《企業管理》2010年第5期。
龍勇、聶鷹、肖凌:《獲取持久競爭優勢——以組織核心勝任特征為基礎的動態模型》,《管理評論》2008年第20卷第3期。
呂旭寧、白新文:《工作重塑對科研機構知識產權人員工作投入、滿意度和工作績效的影響》,《科學管理研究》2017年第35卷第2期。
羅鳳英、王二平:《職務分析中的不準確性來源》,《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11卷第2期。
羅正學、苗丹民、陳靜等:《勝任特征模型評價的一致性研究》,《心理科學》2004年第27卷第5期。
毛文靜、唐麗穎:《員工前景探索行為及其工作設計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年第11期。
苗丹民、羅正學、劉旭峰等:《初級軍官心理選拔的預測性》,《心理學報》2006年第38卷第2期。
苗丹民、羅正學、劉旭峰等:《年輕飛行員勝任特征評價模型》,《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04年第15卷第1期。
苗青、王重鳴:《基于企業競爭力的企業家勝任力模型》,《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卷第3期。
牛端、張敏強:《高校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驗證》,《心理科學》2012年第5期。
牛端、張敏強:《高校教師職位O*NET工作分析研究》,《心理科學》2008年第5期。
彭賀:《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知識工作設計》,《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年第30卷第5期。
齊亞靜、伍新春:《中小學教師工作重塑問卷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6年第14卷第4期。
齊亞靜、伍新春、王曉麗:《中小學教師工作重塑與工作投入的交叉滯后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年第24卷第5期。
時勘、王繼承、李超平:《企業高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評價的研究》,《心理學報》2002年第34卷第3期。
時勘:《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資源開發》,《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14卷第4期。
時勘、王元元:《組織—員工價值觀匹配對工作分析結果評價的影響——基于煤礦企業員工的實證研究》,《軟科學》2015年第29卷第2期。
時雨、張宏云、范紅霞等:《360度反饋評價結構和方法的研究》,《科研管理》2002年第23卷第5期。
蘇寧、彭迎春、王亞東等:《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區全科團隊人力資源配置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0年第13卷第28期。
蘇寧、彭迎春:《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3年第16卷第10期。
蘇勇、王淼、李輝:《工作設計對員工知識共享行為影響研究:以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量》,《軟科學》2011年第25卷第9期。
孫健敏:《人力資源管理中工作設計的四種不同趨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年第4卷第1期。
孫靈希、滕飛:《新進科研人員工作特征與工作投入之間關系的縱向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33卷第23期。
唐素萍:《情景判斷測驗的開發程序、構思效度及研究趨勢》,《心理科學進展》2004年第12卷第1期。
田啟濤、關浩光:《工作設計革命:工作重塑的研究進展及展望》,《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年第3期。
田啟濤:《服務型領導喚起員工工作重塑熱情機制研究》,《軟科學》2018年第6期。
田喜洲、劉美玲:《基于個體優勢的工作重塑》,《心理科學進展》2017年第25卷第9期。
田喜洲、馬珂、左曉燕等:《為了無法回應的呼喚:從職業遺憾到自我重塑》,《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年第37卷第4期。
田喜洲、彭小平、郭新宇:《工作重塑干預:概念、設計與影響》,《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年第39卷第12期。
田也壯:《工作設計的實踐與發展趨勢》,《中國勞動》1990年第6期。
涂紅偉、嚴鳴、周星:《工作設計對知識型員工和體力工作者的差異化影響:一個現場準實驗研究》,《心理學報》2011年第43卷第7期。
王登峰、崔紅:《中國基層黨政領導干部的勝任特征與跨文化比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3卷第6期。
王二平、呼和少布、龔曾懷等:《職務評價的方差分析法在制定職務等級中的應用》,《心理學報》1996年第28卷第4期。
王二平、時勘、陳國成等:《內部分配改革的職務評價技術探新》,《心理學報》1995年第27卷第1期。
王二平、謝小慶:《銀行保險業經濟系列專業職稱資格的職務分析》,《心理科學進展》1994年第2卷第1期。
王弘鈺、崔智淞:《教練型領導如何促進員工工作重塑?——一個多層次被調節的中介模型》,《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王紅軍、陳勁:《科技企業家創業勝任力及其與績效關系研究》,《科學學研究》2007年第25卷第1期。
王建民、柯江林、徐東北:《國際化戰略中的中國企業高管團隊勝任力實證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王壘、陳怡、嚴麗華等:《領導勝任特征:員工知覺模型的建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5期。
王麗娟、吳宇星:《工作特征在變革型領導與工作滿意度相關關系中的中介作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9期。
王明輝、郭玲玲、方俐洛:《工作場所精神性的研究概況》,《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第17卷第1期。
王鵬、時勘:《培訓需求評價的研究概況》,《心理科學進展》1998年第16卷第4期。
王萍、張琦:《員工工作重塑如何提升工作績效:心理授權賦能的作用》,《人類工效學》2017年第23卷第1期。
王慶:《基于粗集理論的工作分析》,《系統工程》2007年第25卷第5期。
王是平:《高層管理團隊勝任特征對并購整合效能影響的實證研究》,《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5卷第2期。
王婉、吳泗宗:《基于知識結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組織核心能力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年第28卷第4期。
王文平、鄧玉林:《基于工作設計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系統工程學報》2008年第23卷第1期。
王永照、張曉艷、姜道奎等:《農村干部素質提升實證研究——基于勝任力模型》,《科技與管理》2010年第12卷第5期。
王重鳴、陳民科:《管理勝任力特征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檢驗》,《心理科學》2002年第25卷第5期。
魏鈞、張德:《國內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勝任力模型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第8卷第6期。
魏霞、李利平、王笑天:《工作特征影響員工情緒幸福感的機制研究:心理脫離的中介效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年第6期。
魏新、何穎、羅伊玲等:《工作重塑的研究熱點與方向:一項基于知識圖譜軟件的可視化分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年第35卷第1期。
吳諒諒:《關于企業管理干部職務系列的探索》,《應用心理學》1986年第4期。
肖鳴政、陳小平:《某中央部委機關黨政領導人才素質模型的建構》,《中國人才》2008年第13期。
肖余春、孫蘭:《基于勝任力的黨政領導干部情景判斷測驗維度的理論探討》,《企業經濟》2004年第8期。
謝瑤、顧琴軒:《技能多樣性對員工創造力及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心理所有權與工作反饋視角》,《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年第36卷第4期。
辛迅:《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領導—下屬之間的工作重塑傳遞效應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年第3期。
徐長江、陳實:《工作重塑干預:對員工工作自主性的培養》,《心理科學進展》2018年第26卷第8期。
徐芳:《研發團隊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及其對團隊績效的影響》,《管理現代化》2003年第2期。
薛琴、宋成一:《基于勝任力模型的BEI面試選拔新技術》,《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年第29卷第2期。
閆培林:《工作重塑對工作投入的影響:人—工作匹配與工作意義的作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年第19期。
楊紅明、劉耀中:《工作特征對知識員工敬業度作用的實證研究:基于內在動機視角》,《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32卷第11期。
楊靜、孫啟明:《基于勝任特征的多重職業生涯路徑體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年第4期。
楊仕元、岳龍華:《戰略性工作分析:框架與應用——以某外資商業銀行投資項目經理職位分析為例》,《浙江金融》2010年第1期。
楊宇、王楨、陳毅文:《動漫行業創業者勝任特征研究》,《人類工效學》2008年第14卷第44期。
姚輝、梁嘉祺:《新生代員工的工作價值觀構成及對留職意愿的影響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年第4期。
姚翔、王壘、陳建紅:《項目管理者勝任力模型》,《心理科學》2004年第27卷第6期。
葉茂林、杜瀛:《企業行銷人員勝任特征結構模型初探》,《心理科學》2009年第6期。
尹奎、劉娜:《工作重塑、工作意義與任務復雜性、任務互依性的調節作用》,《商業研究》2016年第11期。
尹奎、孫建敏、陳樂妮:《基于串聯中介模型的認知重塑對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管理學報》2017年第14卷第4期。
尹奎、孫健敏、徐貫英:《工作重塑對工作投入的影響:基于優勢比較分析方法》,《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年第8期。
尹希果、許巖:《基于SEM的大學生村官勝任力影響因素研究》,《軟科學》2011年第25卷第8期。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輇:《全球性領導者的素質與培訓》,《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11卷第4期。
俞榮建:《基于企業戰略的工作分析與評價模式創新》,《工業技術經濟》2006年第25卷第7期。
張春雨、韋嘉、陳謝平等:《工作設計的新視角:員工的工作重塑》,《心理科學進展》2012年第20卷第8期。
張殿業、李健勝、馬至芹等:《體力勞動間歇時間的人機工程學研究》,《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87年第3期。
張琳琳、蔡穎、周寧:《團隊創造力作用下知識分享形成機制——跨層次有調節的中介模型》,《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年第33卷第10期。
張欣、許多爽:《創意企業的工作設計與員工薪酬機制研究》,《經濟管理》2008年第18期。
張一弛、劉鵬、尹勁樺等:《工作特征模型:一項基于中國樣本的檢驗》,《經濟科學》2005年第27卷第4期。
章凱、劉永虹、熊軍:《家族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內部傳承模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23卷第4期。
趙希男、賈建鋒、付永良:《基于個體優勢識別的團隊勝任特征研究》,《管理科學》2008年第21卷第5期。
趙小云、郭成:《工作重塑:獲得意義性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新途徑》,《心理科學》2014年第37卷第1期。
趙宜萱、徐云飛:《新生代員工與非新生代員工的幸福感差異研究——基于工作特征與員工幸福感模型的比較》,《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鄭德芳、樂國林:《基于勝任力的我國公務員的薪酬制度改革探討》,《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7期。
鄭曉明、于海波、王明嬌:《中國企業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勝任力的結構與測量》,《中國軟科學》2010年第11期。
鄭學寶、孫健敏:《縣級黨政領導正職勝任力模型研究》,《中州學刊》2006年第1期。
仲理峰、時勘:《家族企業高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心理學報》2004年第36卷第1期。
周紅云:《工作特征、組織公民行為與公務員工作滿意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周潔、李鋒、陳毅文等:《信息提供者數量對職務信息完整性的影響》,《心理科學》2006年第29卷第5期。
周潔、李鋒、王二平:《極端性轉移、啟發式、社會稱許性對職務信息完整性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43卷第4期。
周青:《功能分析法在跨區域組織工作分析中的運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9年第11期。
周箴、楊柳青:《中國新生代員工敬業度的影響機理研究》,《東南學術》2017年第5期。
朱必祥、張琪、沈吉等:《工作特征認知與延遲退休決策——基于情感承諾中介和延遲折扣調節作用的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
朱國鋒:《船長勝任力職務分析問卷的編制》,《中國航海》2005年第2期。
鄒瓊:《主動性人格、工作重塑與工作滿意度關系研究——以Y一代員工為例》,《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7卷第6期。
S.A.范:《功能職務分析》,《應用心理學》1989年第4期。
Brill J.M.,Bishop M.J.and Walker A.E.,“The Competen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Required of An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r:A Web-based Delphi Stud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54,No.2,2006.
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Vol.28,No.1,1973.
Wang Z.M.,“Current Models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Education&Training,Vol.41,No 6/7,1999.
Wrzesniewski A.and Dutton J.E.,“Crafting A Job: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6,No.2,2001.
[1] 王青,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碩士研究生余思卓和李維瑩參加了資料收集與初稿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