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及其收入分配效應研究
- 丁小義 程慧芳
- 2729字
- 2019-07-22 15:07:01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結構
一 研究的核心問題
本書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1)在多邊國際分工體系中,各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模式有何差異?如何識別和測度不同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及程度?
(2)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其不同模式怎樣影響不同技能或教育程度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和相對工資?作用機制和渠道有哪些?
(3)不同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對中國工業部門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收入分配的作用效應如何?
(4)不同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對各國高、中、低教育勞動力收入分配的作用效應如何?
二 研究思路
本書在歸納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發展及其當前格局進行考察。其次,深入剖析國際產品內分工的不同模式,將國際產品內分工區分為低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與高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并提出適合的識別和測度方法對多個國家(地區)及中國工業部門展開相應的考察。再次,參考格羅斯曼和羅西·漢斯伯格(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 2008)的理論分析框架,對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其不同模式影響不同技能勞動力相對需求、相對工資的作用機制進行理論分析。最后,分別從國內行業層面和跨國宏觀層面對國際產品內分工不同模式的收入分配效應進行經驗研究。本書的研究思路及結構如圖1-6所示。

圖1-6 本書的研究思路及結構
三 研究內容安排
基于上述思路,本書共分為八章,具體研究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闡述本書的選題背景及意義、相關概念、本書的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對有關國際產品內分工影響要素收入分配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比較。在綜述理論研究文獻時,按各理論分析框架或模型的不同設定,分單一產品內分工模型、單一產品內分工的擴展模型和多元產品內分工模型三類進行整理。對經驗分析文獻,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分國外研究、國內研究進行整理。同時還分別對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做了簡單評述和小結,指出了各自的前沿進展。
第三章對全球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發展及格局現狀進行測算和分析。首先,對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現有測度方法進行比較,提出了本書的測算方法:在國別宏觀層面,用一國中間產品進口占該國總進口的比重來衡量該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程度;在中觀行業層面,用修訂后的垂直專業化指數來衡量各行業的國際產品內分工水平,在具體測算垂直專業化指數時,突破了“中間產品進口與國內生產比例等于最終產品進口與國內生產比例”這一假設,采用BEC 法垂直專業化指數。然后,用上述兩種測度指標分別考察了全球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發展、區域結構、國別結構及產品結構,中國進口中間產品的類別結構和來源結構,以及中國工業部門的國際產品內分工總體水平和行業分類水平。
第四章對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進行分類和測度。依據菲恩斯特拉和漢森(Feenstra and Hanson, 1996a)的模型,本書將產品內分工分為低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與高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并依據技術復雜度對進口中間投入品進行動態分類,實現對兩種不同產品內分工模式的識別及測度。然后,分別對45個國家(地區)參與兩種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的程度進行考察,根據各國低端型、高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水平的不同,把45個國家(地區)劃分為四類不同層次梯隊;同時,對中國工業部門參與兩種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的水平進行了測算,指出中國低技術部門已逐步從低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向高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升級,但高技術部門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模式尚無明顯升級跡象。
第五章從理論上分析國際產品內分工對不同技能勞動力收入分配的作用機制。在綜合各種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機制和效應以及參考格羅斯曼和羅西·漢斯伯格(2008)的理論分析框架后,本書認為,國際產品內分工對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相對需求、相對工資的影響路徑包括直接作用機制與間接作用機制。其中,直接作用主要通過要素需求創造效應和要素替代效應產生,間接作用則包括產品價格效應和國際產品內分工引致的有偏型技術進步效應。然后分析了低、高端型產品內分工如何通過這四種作用機制影響不同勞動力的相對需求與相對工資,產生偏向何種勞動力的收入分配效應。
第六章構建動態模型計量檢驗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其不同模式對中國工業部門收入分配的影響。首先,對中國工業部門1996—2011年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及熟練勞動力的就業、工資份額變化進行考察,并對熟練勞動力工資份額的變化進行分解,也對各行業的熟練勞動力工資份額、國際產品內分工水平這兩個變量的變化趨勢關系進行事實描述。其次,運用SYS—GMM估計方法,分總效應、行業分類效應、模式分類效應、直接作用效應與間接作用效應等多角度,檢驗國際產品內分工對中國工業部門熟練勞動力工資收入份額的影響。研究發現,無論是低端型還是高端型產品內分工模式,均會顯著提高行業熟練勞動力的工資份額,加劇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間的工資差距。不過,這兩種分工模式的內在作用機制和渠道并不相同。
第七章計量檢驗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其不同模式對不同教育程度勞動力的收入分配影響。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首先,考察27個樣本國1998—2009年三類勞動力的工資差距、就業結構及報酬份額,發現教育溢價明顯。其次,以27個國家1998—2009年的宏觀面板數據為樣本,分發展中國家組、發達國家組及樣本整體三種情況,用FGLS方法檢驗國際產品內分工及其低端型、高端型兩種模式對高等、中等和低等教育三類勞動力報酬份額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檢驗發現,低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顯著降低了高等教育勞動力的報酬份額,高端型國際產品內分工則明顯降低了低等教育勞動力的報酬份額,國際產品內分工的綜合效應相對偏向中等教育勞動力。不過,這種影響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并沒有證據支持國際產品內分工提高了發達國家的中等教育勞動力報酬份額。
第八章對全書進行了總結,歸納了本書的主要結論和發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啟示。
[1]參見勞倫斯和斯勞特(Lawrence and Slaughter, 1993)、勞倫斯(1994)的解釋。
[4]關于中國當前“既患寡又患不均”的收入分配問題,學者認為,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三類:一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二是融入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三是中國特殊體制機制的影響(劉柏惠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