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及其收入分配效應研究
- 丁小義 程慧芳
- 489字
- 2019-07-22 15:07:0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工資差距普遍上升(Feenstra, 2003),這一問題引起了公眾、政策制定者及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出現了貿易與技術進步之爭。早期一些學者認為,貿易競爭是引起非熟練勞動力相對就業減少、相對工資降低的主要因素,如 Revenga(1990)、Murphy和Welch(1991)、Borjas等(1992)。但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技術進步(Technological Change),有時也稱為技術變革,對勞動力市場有著更大的影響,貿易的影響則是次要的,甚至微不足道的(Bound and Johnson, 1992; Berman et al., 1994; Lawrence and Slaughter, 1993; Krugman and Lawrence, 1994)。從伍德(1994)、Acemoglu(1998)開始,學者開始意識到不能單獨看待貿易和技術進步各自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尤其是不能忽略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其技術進步很大一部分源自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擴散,而貿易和投資是引起該類技術擴散的重要渠道(Xu and Li, 2008)。
與上述研究視角不同,菲恩斯特拉和漢森(1996a)認為,生產活動的跨國外包是引起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工資差距擴大的又一個重要原因。之后,眾多學者對國際產品內分工的要素收入分配影響展開了研究,本書從理論與實證兩個角度對這些文獻進行回顧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