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 草原族群

蒙古高原位于中原、中亞與歐洲的中介地帶,其主要地貌特征為草原及草原環繞中的森林、沙漠?!皝喖殎喼胁浚庇兄T山系與西伯利亞為界,南界高麗(CorSe)、中國、吐蕃、細渾河(Sihoun)、里海,此種廣大地帶西起窩勒伽河(Volga),東抵日本海,自太古以來,屬于三種人種之游牧民族居焉,是即世人可以通稱突厥、曰韃靼(Tatares)或蒙古(Mongol)、曰東胡(Toungous)或女真(Jurchen)者,是已。上述區別之所根據者,在此類民族之語言方面,較其形貌方面為甚。”[18]在這片神秘而廣袤的土地上,繁衍了東胡、丁零、柔然、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回紇(回鶻)、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20多個草原民族,并創造出了特色鮮明的草原文化,成為游牧文明的世界性發源地和集成地,也書寫了中華文化的輝煌篇章?!霸谥腥A文化的區域板塊中,最具有世界性品格的,應該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19]

費孝通先生[20]提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共同的文化淵源是族群的基礎,這些游牧民族在同化融合中,共同構成了草原文化的主體即草原族群。

在20世紀30年代,族群被用來描述兩個群體文化接觸的結果,以及小規模群體在更大社會中所產生的含化現象。多數人類學家、社會學家[21]認為,族群(Ethnic Group),是指在一個較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質的一種群體;其中,最顯著的特質就是這一群體的宗教的、語言的特征,以及期望成員或者祖先所具有的體質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巴斯[22]則提出一個族群的邊界,不一定是地理的邊界,而主要是社會邊界。在生態性的資源競爭中,一個群體是用特定的文化特征,來明確“我群”的邊界,從群體的排他性和歸屬性界定了族群。本書就以居住中國北方草原的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族群的草原文化為研究對象。

二 草原企業家

草原企業家是以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裁、CEO、老板、經理、廠長等稱呼的高層職位為依托,以草原文化的理念、習慣和特征為決策背景,踐行“國際化思維,本土化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23],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企業所處的不同環境中,對企業的全局、未來、變革所承擔責任的一類人。草原企業家不一定是企業產權的所有者,但他們一定是具有草原本質文化特征的企業領導者。

草原企業家提倡盡孝脫貧。認為大孝就是要為家鄉改變面貌,也就是草原鄉土觀念所指的“好狗護三林,好漢護三村”的意思;不孝就是不忠誠,沒信譽,靠不??;把孝心與忠誠、信義和自身的安全緊密聯系。在草原上成長、以草原文化為基礎管理資源的草原企業家群體,把創業原動力作為企業家精神,并以這種獨特的詮釋方式,概括出中國企業界比較認可的企業家精神。

草原企業家提倡和諧。認為和諧的企業就得給老百姓拿錢,否則,所謂的企業家就會被老百姓看作賣狗皮膏藥的。擁有財富的草原企業家提倡創造了有價值的社會財富,在恢復生態、發展生產的經營中,挖掘其中蘊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張以雙贏利模式改變當地人民的行為,使公眾受益,企業獲利。

三 草原文化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24]研究認為,草原文化是具有人類中勇敢、進取、冒險、拼搏、堅持、創新等活性精神元素的文化,是尚力的;它同忍耐、退卻、調和、妥協、屈從等靜態精神元素的農業文化相比,是一種動態而開放的文化。

玉璽[25]認為的草原文化是以蒙古族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通過草原生態系統與中國北方草原生態環境和諧依存,在長期的游牧生產生活實踐中,融合民族中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并不斷吸收異質文化的動態文化。馬桂英[26]認為的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由草原地理環境(自然因素)、游牧經濟生活和游牧民族的傳統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塑造,是阿爾泰語系民族和族群在適宜放牧的草原區域創造的獨特文化現象和文化復合體。

中國學者林干[27]認為,400毫米等降水線的東南,受到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風的影響,降水量充足,適宜于農業的發展;而400毫米等降水線西北部的草原地表,有機土的覆蓋很淺,有機土的下面便是沙漠。由于降水量的嚴重不足,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草原,一旦被開荒,沙化也隨之而來。草原先民為化解當時籠罩于整個高原之上的生態與生存危機的壓力,選擇了改變以往的生產生活方式,所以,生活在草原的牧民們選擇了環境所提供的游牧文明方式。形成了游牧經濟與草原地理環境天然有機的和諧。由此,于飛、孟慧君[28]認為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各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結合體。

新進化論學派的斯圖爾德認為生態環境對文化的發展有制約作用,文化越原始簡單,其對環境的依賴性就會越強。其·朱格德爾[29]認為:“把我們的土地上生息的野羊、野馬、駱駝馴化成適應于蒙古高原嚴寒酷暑氣候的本地品種的牲畜,是我們祖先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為中亞和人類文明增添了新的內容。因而,這種游牧業不僅是一種藝術,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人們的智慧的發展,進而創造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獨特的游牧文化?!?/p>

總之,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經濟、政治、社會的集中表現。是草原族群應對長期性、整體性危機的戰略思考及在文化制度的規劃,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生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定位。草原文化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地域文化特點,究其實質,更接近生態文明。草原文化這種放棄相對發達的原始農業文化類型,轉向于游牧文化類型的戰略思維與抉擇,為人類應對整體性、長期性、生存性的危機,提供了極為有益的歷史借鑒。


[1]彭劍鋒:《企業文化與中國企業面臨的十大問題》,《中外企業文化》2005年第9期。

[2]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局、西部三農發展網(www.fznnn.com)。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頁。

[4]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5][法]克洛德·阿萊格爾:《城市生態鄉村生態》,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63頁。

[6]何帆:《發展的中國經濟有利于世界繁榮》,《求是》2003年第6期。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6頁。

[8]武亞軍:《中國戰略管理學的近期發展:一種本土視角的回顧與前瞻》,《管理學報》2010年第11期。

[9]潘乃谷、馬戎:《邊區開發論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頁(費孝通作的“前言”部分)。

[10]羅素:《中國問題》,秦悅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11]扎格爾:《草原物質文化研究》,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頁。

[12]Paul M.Minus,The Ethics of Business in A Global Economy,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

[13]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4]H.Skolimowski,Living Philosophy,London Arkana,1992,p.46.

[15]方鐵、何星亮:《民族文化與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頁。

[16]武亞軍:《中國戰略管理學的近期發展:一種本土視角的回顧與前瞻》,《管理學報》2010年第11期。

[17]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綱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頁。

[18]多桑:《蒙古史》(上),馮承鈞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頁。

[19]錢靈犀:《中華文化視野下的草原文化》,《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20]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

[21]Nathan Glazer Daniel&P.Moynihan,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2]Barth,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MA.,Little Brown,1969.

[23]弗雷德·盧森斯、喬納森·多:《國際企業管理:文化、戰略與行為》,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頁。

[24]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論草原文化的建構特征》(草原文化研究資料選編第二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25]玉璽:《論草原文化在內蒙古特色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26]馬桂英:《略論草原文化的特征》,《天府新論》2006年第1期。

[27]林干:《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28]于飛、孟慧君:《北方游牧文明研究進展評述(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頁。

[29]其·朱格德爾:《封建主義形成時期的蒙古社會——政治、哲學思考》(蒙文版),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11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家居| 靖宇县| 余干县| 安徽省| 安溪县| 宜丰县| 侯马市| 伊宁县| 宣威市| 湘乡市| 隆化县| 阿拉尔市| 布拖县| 育儿| 嘉祥县| 武川县| 龙山县| 滦平县| 利川市| 彭州市| 阿巴嘎旗| 九龙县| 拜城县| 浮山县| 永川市| 隆德县| 秭归县| 永善县| 车致| 庄河市| 丹江口市| 三门峡市| 宁都县| 峨眉山市| 绥宁县| 申扎县| 家居| 且末县| 中山市| 茶陵县|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