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一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與范圍

(一)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歷史時期西安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文化遺產,包括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實物及其文化場所。具體而言,其內容涉及三個層面。

一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即通過西安各民族人民將其本民族世代相承的、以口頭或動作方式延續,且與本地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二是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實物。亦即通過西安各民族人民傳承的歷史時期與本地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實物,如傳統技能中的各種器具、手工制品等。

三是展示傳統文化的場所。指西安集體或個人傳承文化遺產的各種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1]

從形式、實物、文化場所三方面架構起來的立體文化,真實而形象地表現了歷史時期西安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這些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被譽為西安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他們是中華民族“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民族記憶”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獲得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彰顯中華文化多樣性與民族精神的根源。

(二)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如西安長安區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傳說、王莽鄉軒轅寺傳說、倉頡造字臺傳說、翠華姑娘傳說等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故事、傳說等口頭傳說和表述,通過人的語言口述傳承歷史時期流傳下來的各種以文學形式表現的文化遺產。

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以及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如高陵洞簫藝術、西安鼓樂、新興特技嗩吶、厚畛子山歌、渭旗鑼鼓、十面鑼鼓、長安烙畫、啞柏刺繡、周至剪紙、戶縣民間布藝老虎、戶縣李氏木刻工藝、閻良新興剪紙、周至大玉木偶戲、周至皮影戲、關中(臨潼)道情皮影戲、周至牛斗虎、閻良牛拉蹩鼓、周至竹馬、西里和尚斗柳翠、雨金舞龍社火、藥惠竹馬等通過人的肢體活動傳播、保存下來的藝術文化遺產。

3.傳統技藝、醫藥及有關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即有關生產、生活的傳統手工藝技能,如西安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豆村大蠟制作技藝及民俗、閻良核雕技藝、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藝、秦鎮米皮制作技藝、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中華老字號”徳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西安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藍田玉雕工藝、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戶縣龍窩酒手工釀造技藝及習俗、鐵爐油饃制作工藝、周至翠峰馬家饦饦、長安寺坡村“添碟子”制作技藝、魚化“泥叫叫”制作技藝、周林海雕塑、蔡氏核雕、張氏風箏制作技藝、民間玩具九連環制作工藝、高陵韓式正骨制藥技藝、馬明仁膏藥等,通過人的技能將歷史時期與百姓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技藝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及其他習俗以及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等,如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民俗、驪山女媧民俗、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青山索圣母廟會、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戶縣社火、侯官寨迎春牛老爺社火、大白楊社火芯子、船張芯子等,通過各種展現民俗的文化空間、文化場所保存下來的歷史時期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遺產。

5.傳統體育和游藝、民間體育和競技等,如紅拳等通過人的肢體行為保留下來的流傳在民間的體育文化遺產。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其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二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

生存環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條件。西安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傳承至今,與其生存環境有密切關系。

(一)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自然環境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至今與中國古代歷史上聞名遐邇的終南山有密切關系。就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分布而言,終南山是其文化傳承活動的重要地帶。以今西安為中心,沿終南山北麓分布的藍田、長安、周至、戶縣及其相鄰的郊縣農村等區域,歷史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較為活躍。

中國古代著名的終南山,在西安南面,既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山,又是我國古代文化孕育、誕生和發展的重要源地,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關中地域文化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2]終南山峻拔秀麗,如錦繡畫屏,自然風光優美,它東起盛產美玉的藍田山,西至終年積雪的太白山,橫跨今陜西藍田、長安、戶縣、周至等行政區縣,綿延200余里,天造地設,雄峙在古城長安之南,成為古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托、雄偉壯麗的屏障。[3]以其獨有的山水靈氣的生態環境和人文靈秀的人文環境融匯而成的終南山,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山中獨樹一幟,與我國古代文明歷史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終南山北麓宗教文化興盛,是我國佛教長安宗派和道教的誕生地。其山上山下遍布著名寺院,如興教寺、香積寺等四五十處,正如古詩云:“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4]有長安南五臺的寺廟建筑群,佛教四大祖庭——凈土宗祖庭香積寺和悟真寺、律宗祖庭凈業寺、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及三論宗祖庭草堂寺、唐大秦寺等,佛教文化遺存非常豐富。

終南山的自然環境是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基礎。今天已登榜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西安鼓樂能夠傳承至今即與此有關。終南山“每年六月廟會,盛況空前,可謂萬人空巷,登臨者如蟻。各府縣民間古樂社聚集湯房山寺。鼓樂高奏,絲竹和鳴,聲聞于天”。[5]農歷六月初一的終南山南五臺古會、六月二十的小五臺古會和西安市的西五臺古會等,就是鼓樂活動最多、最集中的時間和場地。屆時,各地樂社接二連三云集臺上,進行演奏,一座座廟宇、佛殿,就成了各樂社賽樂的場所。他們名為對神演奏,實為給從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的群眾聽,取悅于人。

道教文化以“樓觀派”祖庭,相傳是道教先哲老子講經傳道的地方——樓觀臺最具代表性。

終南山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深遠。傳承至今的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宗教文化有關的內容不在少數。

遍布終南山一帶的寺院道觀,因其自然風景與人文環境的交織,吸引香客往來絡繹不絕,形成了特有的廟會民俗,或者與廟會不能分開的其他非物質文化活動,如社火、西安鼓樂(佛派、道派)、道情皮影戲等,這些反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內容,既是中華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也是西安地域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影響的結果。

(二)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歷史環境

西安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發祥地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公元前11世紀西周的建立,開始了古都城市文明建設。之后歷經封建時代大一統的秦、西漢、短命王朝新莽,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動蕩時期建立的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開創中國古代第二次封建發展高峰的隋、唐等王朝在西安建都,西安城市經營歷史長達3100多年,作為封建時代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長達1100余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一個城市。

古都西安曾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以后,國家政治中心雖然東移,但長安作為城市的優越地理位置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仍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鎮與最大的城市及交通樞紐,起著古代中國對外交流中連接歐亞和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在世界上,“西羅馬、東長安”,其“四大古都”的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西安在中國古代曾經長期作為政治文化中心,京城及其終南山北麓地域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直接影響了非物質文化傳承活動。保留至今的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含有大量悠久歷史文化內涵,即與西安的歷史文化環境有密切關系。如西安的傳統音樂,就有學者認為“西安的音樂是與唐宋時代的音樂有關系,尤其是鼓樂值得予以注意”[6]

(三)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文化環境

西安是我國黃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遺存分布豐富。在今天南枕秦嶺北麓,北至西安城北,東依黃土高原南沿,西連灃渭河流域的廣闊區域分布的人文景觀、古文化遺存,既有反映古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的石刻、典籍與各種藝術珍品,也有以宗教文化為特色的寺廟道觀建筑群以及反映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珍貴文物等,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與影響力。

藍田以輞川為核心,向北有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綴以藍關古道、水陸庵、佛爺腰等遺跡。藍田猿人遺址記錄著百萬年前人類先祖的發展歷史。唐代詩畫藝術家王維中年起退隱藍田輞川,在山水間修建了頗具規模的園林,汲山川之性靈留下《輞川集》廿詠和百余首山水田園詩傳世。隋唐時曾在玉山腳下建悟真寺,綿延數里,僧眾千余,景致頗佳。水陸庵經歷代修葺,特別是明代重整,其壁塑構思之精深、技藝之奇巧、雕塑之細膩、情節之生活、容量之豐富,都令人嘆為觀止,被贊譽為中國的“第二敦煌”。

長安區境內分布著自秦、漢、唐以來各朝代的遺址多處,其東部有明藩王十三王陵,南部的秦嶺山地是古代終南山的主體,包括翠華山、南五臺、灃峪等自然景區,是宗教活動的云集之處。佛教建筑初建于北魏和隋朝,歷史悠久。道教現有宮觀13座,道場主要分布于太興山和子午小五臺。古代遺留的人文景觀絕大部分與宗教文化有關,隋唐時期形成的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的祖庭在長安,長安的佛教文化既是隋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京城長安國際化文化的精華部分。宗教文化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構成長安地區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資源。

周至縣,沿終南山北麓布列許多名觀古剎,如創始于西周、鼎盛于唐、衰落和毀于宋末,相傳是老子李耳講學的樓觀臺(又名宗圣觀),每年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五東樓觀和西樓觀分別有規模盛大的廟會,廟會時就有各種民俗活動和西安鼓樂表演。在周至的名勝地,旅游文化遺跡隨處可見,如李白、岑參、盧綸、白居易、陳鴻、溫庭筠、蘇軾、蘇轍等唐宋名家,都留有生花妙筆文章。白居易在仙游寺寫就了長詩《長恨歌》,陳鴻成就了《長恨歌傳》。

戶縣古為皇家御苑,留下大量歷史遺跡,如著名的佛教圣地鳩摩羅什譯經的草堂寺、玄奘頂骨遷移供奉之地紫閣寺、道教圣地全真教祖庭重陽宮以及唐寶林寺塔等。

西安及其周邊的這種文化環境為西安非物質文化在民間傳承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礎。

三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與現狀

(一)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項目眾多,種類涉及歷史時期當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地位:僅就上榜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看,遠自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傳說時代,如倉頡造字臺傳說,它記載了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與倉頡發明文字的故事,距今近的亦有上百年歷史;長安灃峪老油坊榨油技藝,記載了民間原生態的傳統榨油工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傳承人類文明和記錄人類發展歷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它們為西安各族人民構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標示著西安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地位:從上古時期到今天,生活在西安這片土地上的勞動者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如西安“非遺”中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項目周至牛斗虎、周至大玉木偶戲、皮影戲、關中(臨潼)道情皮影戲、周至厚畛子山歌、閻良牛拉蹩鼓、閻良核雕技藝、周至啞柏刺繡、周至剪紙、閻良新興剪紙、閻良新興特技嗩吶、戶縣民間布藝老虎、新城區民間玩具九連環制作工藝、碑林區張氏風箏制作技藝、周至縣熨斗村曲子、高陵曲子等展示了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灞橋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藝、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戶縣龍窩酒手工釀造技藝及習俗、戶縣李氏木刻工藝、藍田玉雕工藝、雁塔灞橋區蔡氏核雕等表現了當地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王莽鄉軒轅寺傳說、長安區倉頡造字臺傳說、翠華姑娘的傳說、雁塔區丈八溝的傳說等也是當地口頭文化的重要表現。這些從不同角度保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今天了解地域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中華文化多樣性的寶貴資源,是古都西安的文化魅力所在。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地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的是西安歷史時期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它承載著當地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內涵、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民族精神與凝聚力、向心力的表現。在眾多的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特別是在民俗類項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和諧社會的作用表現非常突出。如周至渭旗鑼鼓、臨潼十面鑼鼓、臨潼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戶縣社火、長安區侯官寨迎春牛老爺社火、未央區大白楊社火芯子、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民俗、臨潼區驪山女媧民俗、周至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臨潼雨金舞龍社火、高陵藥惠竹馬、周至竹馬、高陵船張芯子、周至青山索圣母廟會等集體表演的“非遺”項目,不僅發揮著凝聚表演者的作用,而且對活躍當地民眾文化生活、和諧社會起著積極作用。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周至豆村大蠟制作技藝、碑林區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蓮湖區“中華老字號”徳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蓮湖區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碑林區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臨潼區鐵爐油饃制作工藝、周至翠峰馬家饦饦、高陵韓式正骨制藥技藝、馬明仁正骨膏藥制藥技藝等傳統技藝類項目,今天不僅仍然發揮著它們在歷史時期服務西安百姓生活的作用,而且還成為西安對外宣傳的特色文化名片,仍然擔負著為古都的現代化建設、走向國際化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二)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民間,完全整理與保護的難度較大。有些“非遺”項目由于生存環境的改變,已失去了當代繼續傳承的土壤,沒有了現代生存空間,致使其發展受到制約,處于瀕危狀況;有些“非遺”項目傳承人缺少后繼者,使其延續困難。

目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五級聯保的保護方法,通過申報區縣—市—省—國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重點保護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世界文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精神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點帶面搶救與保護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統計,西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布呈金字塔狀,高層次代表項目總體偏少,如只有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西安鼓樂。在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西安鼓樂以“中國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征服世界,較早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9項,包括西安鼓樂、“中華老字號”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工藝、藍田普化水會音樂、長安楮皮紙制作技藝、戶縣曲子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65項,包括周至牛斗虎等藝術類項目、“中華老字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中華老字號”西安德懋功水晶餅制作技藝、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藝、大白楊社火芯子、高陵洞簫藝術、閻良核雕工藝、臨潼區十面鑼鼓、長安區牛郎織女傳說、戶縣秦鎮米皮制作技藝等;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150項,包括周至啞柏刺繡、新城區民間玩具九連環制作工藝、蓮湖區馬明仁膏藥、雁塔區魚化泥叫叫制作工藝、灞橋區蔡氏核雕、高陵縣韓氏正骨制藥技藝、閻良區特技嗩吶、臨潼區孫家皮影、藍田縣玉雕工藝、戶縣民間布藝老虎等;縣級“非遺”名錄及重點資源有300余項。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級聯保的保護方法,一方面保留下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民間自覺保護“非遺”的意識,使項目傳承人注意整理與保護“非遺”實物與文字資料,加大“非遺”社會宣傳力度,對助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起了積極作用。

四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文化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西安“非遺”所具有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可塑性、瀕危性、社會性、地域性、群體性和歷史積淀性等特征,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同時也有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的個性特征。西安悠久的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背景給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打上了鮮明的地域烙印,展示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鮮活性。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反映了本地各民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傳承人世代口傳身授的結果,因此,它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民族個性與審美習慣的“活”的展現,也是西安文化遺產中最為脆弱的部分。認識與了解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有助于科學保護、傳承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的產物,是關中地區特有的文化遺存。在形式上,它以藝術表達形式存在,體現了西安各民族人民獨特的文化創造力,如西里和尚斗柳翠,用大頭娃娃將舞臺表演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別具吸引力。在成果上,它們或表現為物質的成果,即通過傳承人高超的技藝制作的各種“非遺”實物,如餃子、饦饦、羊肉泡、水晶餅等展示傳承人的技藝;或表現為具體的行為方式、禮儀、習俗等,如周至的廟會,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當地群眾參與,使周至廟會既有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也有和諧社會的作用,同時增加了經濟功能,成為當地具有一定影響的獨特的廟會民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以紀念漢初大將紀信誕辰為活動內容,誕生了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城隍人神,使古都長安成為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城隍廟祭祀也成為地域文化的代表。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間接表現出來的本地傳統精神意識、價值觀取向等也具有獨特性。如西安鼓樂是從遠古傳承至今仍存活在西安地區民間、被譽為“中國古代交響樂”的傳統音樂,它采用我國古代文字譜的記譜形式,將吹奏樂器、彈弦樂器以及擊奏樂器等有機結合進行演奏的大型合奏樂,是最具中國古代音樂特質的古老音樂,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活化石”。西安鼓樂能夠傳承至今,與民間藝人執著堅持、不懈努力有密切關系。再如西安剪紙藝術,它既是我國工藝美術中特有的一種藝術樣式,也是陜西關中地區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它既傳承了歷史時期西安及其周邊地區民間剪紙藝術風格,也有其隨著時代變化對剪紙樣式的不斷創新;它既反映了歷史時期當地民間生活的真實,也展示了當地現代生活的改變,是一種傳統與現代以剪紙藝術再現的西安歷史文化記錄。西安剪紙藝術風格或粗獷,或細膩;用途或為日常裝飾,或為節日、喜事慶賀,都表達了西安人民的一種情感與精神寄托;它既是民間藝人祈福和祝福的手工表現形式,也是一種文化象征符號,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審美價值。

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獨特的傳統的因素、某種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這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涵的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持續發展的動力是西安各民族獨特的智慧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古都社會得以延續的文化命脈和精神源泉。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的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真實地記錄了西安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與積淀的、賦予我們民族特征的傳統文化內容。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如在西安臨潼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反映唐代情感演繹的西安曲江寒窯傳說、戶縣流傳的龜茲樂以及一些已形成地域文化品牌的秦腔、剪紙、西安鼓樂、牛郎織女傳說等,這些不同類別、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凸顯了中華文化個性、展現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二)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

非物質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它主要是通過以人為本的文化傳承特征突顯其“活”的特質,使傳承不脫離民族、群體生產生活方式,凝聚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一是依托于傳承人本身存在,以語言(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代表項目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傳說、王莽鄉軒轅寺傳說、倉頡造字臺傳說、翠華姑娘的傳說、丈八溝的傳說)、唱腔[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類代表項目周至大玉木偶戲、周至皮影戲、關中(臨潼)道情皮影戲]、肢體(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類代表項目周至牛斗虎、閻良牛拉蹩鼓、周至竹馬、西里和尚斗柳翠、雨金舞龍社火、藥惠竹馬)和技藝(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類代表項目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豆村大蠟制作技藝及民俗、閻良核雕、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藝、秦鎮米皮制作技藝、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中華老字號”徳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西安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藍田玉雕工藝、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等為外在表現形式突出其“活態”性。

二是借助傳承人口傳身授傳承的方式,突出其文化延續的“活態”性。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周至啞柏刺繡、周至剪紙、戶縣民間布藝老虎、戶縣李氏木刻等,在歷史傳承中,這些非物質文化借助傳承人演示、指導,手把手教授,并在傳承中不斷進行創新,使這些文化一代代傳承下來。再如西安鼓樂的樂譜傳授。西安鼓樂使用的樂譜是我國古代記錄音樂語言的文字譜,在歷代表演中,從樂譜識讀、傳唱、演奏,依靠的都是掌握樂譜表演技藝的藝人口傳身授。如果沒有傳承人“活”的傳承載體,西安鼓樂是很難流傳至今天的。

三是通過傳承人活的、動態的、精神的因素,突出其文化傳承的“活態”性。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的是西安歷史上民間保留下來的傳統技藝、傳承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獨創性,表現的是傳承人的創造力,以及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出來的西安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及表達方式和傳統文化的根源、智慧及其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體現出來的精神因素完全依附于“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文化傳承時的動態過程。如通過傳承人口述傳承、在動態表現中完成的“非遺”口頭傳說類項目,傳統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類項目也是在動態表現中完成,民俗、節慶等儀式項目同樣完成于傳承人動態表現,器物、器具的傳統制作技藝等項目則也是通過傳承人動態表現而完成,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突出表現了其動態過程。如西安鼓樂之所以至今仍存活在西安地區民間中,既與傳承人在演奏技藝、樂譜傳承、曲目表演等方面通過口傳身授方式代代相傳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它活的、動態的、精神的因素有關。即使歷史變化、時代變化、社會變化,它在今天也是亟須保護的傳統文化代表,但是由于它在民間業余時間的自娛自樂的精神寄托,使其不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通過民間節假日表演的“斗樂”等活動,在復雜多變的歷史長河中傳承至今,并使“斗樂”成為西安鼓樂民間傳承的主要方式。在每年的節假日,西安鼓樂通過“斗樂”、“賽樂”等表演,鼓樂隊之間你一曲我一段進行鼓樂比賽,在比賽中誰演的曲目多、演得好,誰就成為比賽的贏家。這種表演方式吸引觀眾欣賞鼓樂表演,藝人演出也有成就感,并以此將西安鼓樂傳統的原汁原味保留下來,使它成為當代我國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今天西安周至集賢西村、東村能出現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鼓樂傳人,與西安鼓樂在民間“斗樂”的這種傳承活動有很大關系。

文化傳承必定不能脫離它生存的環境。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域民族民間文化,它生生不息的頑強的生命力源于當地民眾參與,西安各民族或個體、或群體的活態介入,而這種活態性文化傳承方式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人保護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人保護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種人類文化中“活”的文化及其在傳統文化中表現最脆弱的部分,也正是這種文化傳承獨有的活態性。

(三)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

所謂傳承性,是指西安歷史上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創造者以集體或個體方式,通過傳承人代代傳承延續的特性。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項目秦鎮米皮制作技藝、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中華老字號”徳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西安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傳承人掌握的制作技藝,將其在歷史發展中融入西安百姓生活中,造福于西安百姓生活,成為西安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它們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經濟的全球化和現代化而遠離社會,卻因其物態化高,與當地百姓生產生活關聯密切,成為當代西安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內容。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秦鎮米皮制作技藝,在西安飲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傳承的是祖輩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勞動和食物制作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飲食制作技藝,留下來的是當地百姓一年四季都百吃不厭的美味佳肴。經過一代代傳承人的技藝積累與創新改進,米皮制作技藝成為當地百姓智慧的象征與勤勞的結晶、世代相傳的重要技藝。

(四)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塑性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塑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有密切關系,它表現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受傳承人傳承影響而產生的變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塑性與其在口頭傳承中的準確度、原真性、環境影響有關。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師徒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口頭性”,口頭傳承是否準確取決于傳承人記憶情況與技藝掌握情況,彈性空間較大,對“非遺”傳承有影響。如老藝人代代相傳的樂譜記憶、民間的口頭故事和神話傳說、各類技藝傳承要領等傳承人口口相傳的“非遺”,使其本真傳承較難。

在歷代傳承人的口頭傳承中,其所傳“非遺”能否保持歷史本來面目,亦即原汁原味傳承“非遺”,保留“非遺”的原真性,使“非遺”傳承歷史真實,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方面。同時“非遺”生存的環境也對其原真傳承有影響。時代變化、環境變化對“非遺”生存環境的影響,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較難,對其保護更具緊迫性。

(五)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其生存環境有密切關系。現代化進程和外來文化沖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生存環境。它們或者沒有傳承人延續其掌握的各種“非遺”技藝;或者失去原有“非遺”生存空間,無法獲得延續“非遺”展示的平臺;或者缺失經濟支撐而無法延續現有傳承人的“非遺”技藝,等等。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的項目已瀕臨失傳甚至滅絕。據2009年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調研,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瀕危項目占70%,嚴重瀕危項目占2%;傳承人中,有2個傳承人的項目占2%,有3個傳承人的項目占2%,有4個傳承人的項目占0.3%,有7個傳承人的項目占0.3%,集體傳承人的項目占13%。目前就統計情況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并不樂觀,搶救與重視它的持續性發展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統保護和創新開發是目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重視的問題。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中的民間文學、曲藝、雜技、戲劇、美術、舞蹈、音樂、民俗、醫藥、手工技藝等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文化保護較好的鄉村地區傳承較好,而在遠離這種傳統環境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如何讓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拯救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瀕危“非遺”項目也應引起今天社會重視。

(六)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由各種具體的社會行為構成的整體。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是指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都離不開當地社會的發展,是當地各民族群眾創造力、認知力和群體認同力的集中體現,社會實踐活動在精神層面的集中反映。

首先,它是適應西安社會環境應運而生的產物。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留下來的大量民俗類“非遺”項目,就是傳統農業社會當地群眾精神生活的反映。如侯官寨迎春牛老爺社火,它不僅僅是每年正月時當地百姓的娛樂活動,而是當地百姓將耍社火的民間活動與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結合在一起,通過迎春牛老爺社火形式展現出來,是當地百姓追求物質生活豐富在精神生活上的反映。

其次,它是適應西安社會物質文化發展的產物。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最好的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反映了我國古代西安當地群眾在社會生活中的智慧。如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中使用的一簾多紙技藝,改進了造紙方法,提高了出紙數量,適應了社會對紙張的需求。它是中華農耕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的重要貢獻,

最后,它是適應西安社會自然環境的產物。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丈八溝傳說,將西安有名的丈八溝地名來源與民間的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借傳說故事證明丈八溝為龍頭福地,非同一般的寓意。等等。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傳承直接表現在西安各民族人民在現實社會的具體實踐中,如傳統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通過表演實踐得以存在和傳承,民俗、儀式等當地各民族參與的群眾性活動通過這些互動的具體實踐得以存在和傳承,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

(七)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

地域環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影響。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安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傳承下來的優秀精神文化,它與當地歷史文化、風俗民情、語言鄉音等密不可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烙印,是古都西安的獨特文化。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動的地域,其生活生存的地域,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地域習俗,對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有很大影響,進而也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該地域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首先,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西安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烙印。以西安飲食類“非遺”代表項目為例,如秦鎮米皮制作技藝、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中華老字號”徳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西安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鐵爐油饃制作工藝、周至翠峰馬家饦饦等,反映了傳統農業社會西安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特點。

其次,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西安各民族人民的風俗民情烙印。以西安民俗類“非遺”代表項目為例,如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民俗、驪山女媧民俗、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青山索圣母廟會等,反映了歷史上西安各民族人民城隍祭祀的精神意識、祭奠中華民族始祖女媧的文化傳說、渴望家庭富裕的生活追求等,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西安各民族人民的語言鄉音等烙印。以西安民間音樂民俗類“非遺”代表項目為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西安鼓樂,即是我國古代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盛行、傳播的我國傳統音樂。它在歌章表演時,采用的完全是西安地方方言。再如周至大玉木偶戲、周至皮影戲、關中(臨潼)道情皮影戲等,表演者都是采用西安地方方言進行表演,地域特色鮮明。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安歷史上產生的特殊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傳承至今的地域活的標記,它們的存在不能脫離它賴以存在的土壤和條件,而地域特點又體現和強化了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樣性。

(八)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體性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一定數量的集體傳承項目和項目集體傳承人突出了西安“非遺”的群體性特征。

一是項目的群體性。在西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中,群體性項目數量較多,反映了農業社會民間活動的集體性,民間追求熱鬧的場面以及活動的和諧氛圍。如周至渭旗鑼鼓、臨潼區十面鑼鼓等,動輒上百人的表演隊伍,將農村業余文化生活的活躍場面記錄與傳承下來,它既是民間傳統文化的表現,也是農耕時代西安農村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再如臨潼區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戶縣社火、長安區侯官寨迎春牛老爺社火、未央區大白楊社火芯子、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民俗、臨潼區驪山女媧民俗、周至縣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等,這些民俗活動場面壯觀,參加表演活動的人員數量眾多,參觀民俗表演的人數包括方圓數十里群眾,煞是熱鬧,把一方土地的百姓都集中到表演所在地了。正是這些場面浩大的群眾性民間活動,使西安“非遺”有了能夠傳承至今的群眾基礎,使它承前啟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是傳承人的群體性。西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群體性項目傳承人占到近四分之一,這些項目包括傳統音樂、民間音樂、民俗、民間技藝等類別的“非遺”,如西安鼓樂、周至渭旗鑼鼓、臨潼區十面鑼鼓、臨潼區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戶縣社火、長安區侯官寨迎春牛老爺社火、未央區大白楊社火芯子、周至縣豆村大蠟制作技藝及民俗、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民俗、臨潼區驪山女媧民俗、周至縣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閻良牛拉蹩鼓、周至縣西里和尚斗柳翠、臨潼區雨金舞龍社火、周至縣青山索圣母廟會等。這些以集體傳承的“非遺”代表項目是西安各民族集體智慧和集體創造、集體展示的產物,這種群體文化創作的屬性決定保護這類“非遺”項目,還要注意保護這些項目的集體傳承人,處理好群體性“非遺”項目與傳承人保護的關系。

(九)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積淀性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古都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孕育形成的,它是西安各民族人民生產生活中傳統技藝、民俗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長期積淀的結果。它上起中華民族文字創造的傳說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當地百姓生產生活技藝的發明創造,歷史久遠,時空跨度大。

西安“非遺”是西安歷史的見證。在長期的積累中,它保留下來不同歷史時期的西安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信息,傳承下來當地歷代傳承者的技藝和創造力等人類智慧的結晶,使西安“非遺”在中華文化構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西安“非遺”也反映出特定的傳承者們的思維、情感、價值觀等。如周至的廟會,其本身即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吸收了遠古時代的神靈崇拜,漢魏隋唐之際的佛道文化,宋元明清時期的經濟文化等,使其內容不斷豐富,成為承載深厚文化積淀、凝聚豐富文化內涵、擔負傳承歷史文化使命的廟會文化。樓觀臺廟會,就樓觀臺建筑歷史而言,至今長達二千多年,隨著樓觀臺建造形成的祭祀活動卻方興未艾,長盛不衰,官方與民間的祭老活動,都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和游客,規模之大,影響之遠,不僅成為周至最大的廟會,而且在全國也享有盛譽。從漢魏至今,樓觀臺祭老活動已歷經千余年,它的延續與發展對于宣揚道家思想,傳承道家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西安“非遺”反映了西安各民族人民傳統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真實面貌,鮮活地再現了西安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它們也是西安各民族人民社會實踐的產物,為今天了解與研究西安歷史留下了重要的活資料。

五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與分類

(一)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

西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絢爛瑰麗的物質文化,同時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承載著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軌跡、一個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碼,它同物質文化一起展現了西安歷史文化。西安城市文化古跡帶給當代的震撼力除了它的外在形態外,還有更能引起今天思考的深藏在這些厚重文化之中的精神靈魂。這些內在的、發人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一壇歷史精華釀出的意味綿長的醇醇的美酒,它讓當代的人們去品味、感受、研究它的內在價值和城市文化特質。

西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由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等構成。

(二)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按其內容歸屬范圍可分為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曲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等十大類。如民間文學類的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傳說、王莽鄉軒轅寺傳說、倉頡造字臺傳說、翠華姑娘傳說,民間美術類的長安烙畫、啞柏刺繡、周至剪紙、戶縣民間布藝老虎、戶縣李氏木刻工藝、閻良新興剪紙,民間音樂類的西安鼓樂、高陵洞簫藝術、新興特技嗩吶、厚畛子山歌,民間舞蹈類的周至牛斗虎、閻良牛拉蹩鼓、周至竹馬、西里和尚斗柳翠、雨金舞龍社火、藥惠竹馬、渭旗鑼鼓、十面鑼鼓,傳統戲劇類的周至大玉木偶戲、周至皮影戲、關中(臨潼)道情皮影戲,民俗類的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戶縣社火、侯官寨迎春牛老爺社火、大白楊社火芯子、船張芯子、長安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民俗、驪山女媧民俗、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青山索圣母廟會,傳統手工技藝類的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豆村大蠟制作技藝及民俗、閻良核雕技藝、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藝、秦鎮米皮制作技藝、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中華老字號”徳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西安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藍田玉雕工藝、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系列制作技藝、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戶縣龍窩酒手工釀造技藝及習俗、鐵爐油饃制作工藝、周至翠峰馬家饦饦、長安寺坡村“添碟子”制作技藝、魚化泥叫叫制作技藝、周林海雕塑、蔡氏核雕、張氏風箏制作技藝、民間玩具九連環制作工藝,傳統醫藥類的高陵韓式正骨制藥技藝、馬明仁膏藥,曲藝類的戶縣眉戶曲子、高陵曲子、周至道情、熨斗村曲子、長安道情以及傳統體育與競技類的趙堡太極拳、紅拳等等。

六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安各民族長期積淀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以及知識和技能、活動等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各民族生產生活的反映,是長期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及其成果的反映,是西安歷史文化的活的記錄。

西安各級代表性“非遺”項目包含了大量歷史文化內容,如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客省莊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中發現了今存西安鼓樂打擊樂器“鐃”的前身陶鐃,起于古代民族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靈鼓祭祀儀式的遺脈及衍流的戶縣社火,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驪山女媧民俗,起于周代的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源于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的西安都城隍廟民俗,周代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等,對于認識和研究西安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民俗民風、宗教信仰、節慶廟會、音樂藝術等保留了當地歷史文化的原生態資料,它們彌補了當地正史典籍記載的不足,有助于人們從接近原真的角度去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

(二)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西安各民族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道德、信仰、意識等精神產品,不僅滿足了當地百姓各種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對當地的社會建設也產生了影響,成為改造大自然、推動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如西安“非遺”中引人注目的廟會民俗,延續的不僅是傳統的民間文化和百姓參與的和諧氛圍,而且還有民間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色彩,使“非遺”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工具,達到發展文化、帶動經濟進步雙贏的目的。

西安“非遺”是西安各民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總結,它給人藝術的美感、凈化心靈的教育、改變生活的認知等,并通過傳承人將各種實物制作技藝、藝術表演等代代傳承,造福于后人。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價值。如西安鼓樂現存曲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烏夜啼》《玉樹后庭花》等出自我國南北朝時曲牌,《群仙會》《小梁洲》《后庭花》《霓裳》出自唐宋大曲,《風入松》《浪淘沙》《水龍吟》《蘇幕遮》《點絳唇》出自唐代曲牌曲,《迎客仙》《柘枝引》出自唐雜曲,《好事近》《賀新郎》等出自宋代詞牌曲,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西安鼓樂曲目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助于今天了解西安鼓樂的文化發展軌跡,凸顯它的歷史文化價值。

(三)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折射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民間舞蹈類項目,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而且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情感以及群體意識、群體精神,如渭旗鑼鼓、舞蹈類等集體表演項目,表現了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其精神價值主要體現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和民族性等方面。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安民眾世代相傳下來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精神價值體現。

(四)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地展示了西安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發展情況、科學技術水平以及人類的創造和認識能力,是后人獲取歷史科技信息的重要源泉。如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用的完全是歷史上傳統手工“立式”榨油技藝,榨油工序多,且不依賴任何現代機械設備,極其符合當代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具有傳承的科學價值。

西安科技含量較高的“非遺”已成為當代西安各民族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能夠適應現代社會,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馬明仁膏藥,傳承的是中華醫學中“天人合一,陰陽和合,司外揣內”的文化精髓和中醫學“內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證施治”傳統方法,其用藥原理符合我國傳統中醫科學,在今天仍然發揮著治病救人的重要作用,是西安當地人民科學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原生態保存和反映。

(五)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諧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民眾在不同歷史時期保留下來的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的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的凝聚民心、講究道德、弘揚正氣的積極內容,有助于當地百姓平安、社會和諧。

在當代經濟發展中,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牽引,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認同與社會和諧作用,是有助于社會穩定的。如西安周至寺廟遍布全縣,以寺廟為依托而興起的廟會也特別多。據《陜西省志·民俗志》記載,在20世紀80年代末,“周至一縣就有782個村辦過廟會,其中中型古會、廟會有100多個,有萬人以上趕會的大型廟會有29個”。[7]到目前為止,全縣仍然舉辦的大小廟會有114個,每年舉辦大型活動的廟會有40多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樓觀臺祭祀老子廟會、集賢鎮趙大村華夏財神廟會、啞柏鎮玉皇圣誕會、啞柏鎮二月二廟會、廣濟鎮牛馬王廟會、終南鎮十三村老王廟會、終南鎮豆村四月八廟會、九峰鄉觀音山廟會、翠峰山索娘娘廟會等等。周至廟會少則涉及三五村,多則涉及數十村,百姓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廟會期間各主辦村之間相互溝通,為了辦好廟會,各村民眾發揚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協作精神,一呼百應,自愿出錢出力。共同組織、共同參與使具有共同信仰的這一群體成員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強大的團結凝聚力。廟會熱鬧歡樂的氣氛使民眾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反映和表現當地各民族共同心理結構、思維習慣、生活習俗等內容,對當地各民族能產生凝聚力,促進民族共識和認同,融洽西安社會,具有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資源,如道情皮影戲,雖多以宣揚道家的勸善布道思想為主,但其表現道家修身養性、揚善棄惡教義根本的主旋律,則有助于今天和諧社會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推動國際交往與合作,促進地區和諧。西安鼓樂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受邀訪問約旦、澳大利亞等國進行表演,國外要人、學者也有專門參觀西安鼓樂何家營展覽館、觀摩西安鼓樂表演;張氏風箏、關中剪紙等在上海世博會受到高度關注,等等,這些通過“非遺”搭建的宣傳西安、對外交流的文化橋梁,在促進和帶動社會和諧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是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渠道,民族間溝通的黏合劑。

(六)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西安各民族人民創造的文化審美特質,從剪紙、刺繡、民間舞蹈、戲劇到民間風俗,普遍包含著美的形式和內容,具有重要的審美藝術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美術工藝制作、表演藝術等都表現了人類特有的創造性。如臨潼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將馬踏青器山、秧歌、鑼鼓、竹馬、大頭娃、高蹺等表演形式融為一體,并在表演的難度——“險要”上做足了功夫。尤其是馬踏青器山制作,難度大,手工技藝高超,裝扮程序復雜,展示了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再如大白楊社火芯子也是將民間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手工紙扎和鍛造技藝等融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表現藝術,它的立體造型藝術,與人為自身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精神活動和審美創造活動密切相關,反映了農業時代西安人民藝術創作水平和審美成就。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認知。如西安剪紙,它保留了我國傳統技藝樣式,圖案輕盈細膩,色彩或濃重艷麗,或冷峻清幽,雕琢工藝精致,內含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突出了民族個性、審美習慣的“活”的靈魂,為當代的藝術實踐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七)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這種價值突出表現在它的市場經濟效益和消費社會條件下的價值利用。

一是西安“非遺”進入旅游市場帶來經濟效益。西安是國際旅游城市,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開展旅游的重要文化資源。在西安以仿唐文化著稱的大唐芙蓉園中,西安鼓樂已成為其對外宣傳的招牌。周至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參加活動。西安“非遺”資源擴大了西安對外宣傳,為西安旅游增加了經濟收入。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安文化產業的優勢所在。

二是西安“非遺”自身具有的經濟效益。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當地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如“中華老字號”西安飯莊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同盛祥牛羊肉泡饃技藝、德懋恭水晶餅制作技藝、德發長手工餃子制作技藝、春發生葫蘆頭泡饃技藝以及秦鎮米皮制作技藝、謝村黃酒釀造技藝等,這些傳統飲食制作技藝反映當地各民族人民的飲食習俗、地域飲食文化特點,由于人們的喜愛,也使其經濟效益可觀。

三是西安“非遺”通過市場運作帶來經濟效益。經濟開發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式。通過開發有重要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市場開發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西安經濟發展,使西安“非遺”在確保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進入市場,進行市場運作,有助于實現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的良性循環互動。

總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安的文化品牌,保護與傳承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西安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優勢,是今天研究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所在。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附件1,第三條。

[2] (清)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卷2,四庫全書珍本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4頁。

[3] 肖重聲:《終南山記游》,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第2頁。

[4] 西安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西京佛教》,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頁。

[5] 同上書,第324頁。

[6] 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陜西的鼓樂社與銅器社》,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油印本1954年,第8頁。

[7] 陜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民俗志》卷77,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道孚县| 特克斯县| 沙雅县| 凤冈县| 鹤岗市| 定安县| 五寨县| 辉县市| 大兴区| 宾川县| 育儿| 平顺县| 嘉鱼县| 昭觉县| 北安市| 黑水县| 米泉市| 辽源市| 道孚县| 许昌市| 罗田县| 岳阳县| 大足县| 金湖县| 曲麻莱县| 绥阳县| 星座| 扎囊县| 舟曲县| 三亚市| 德清县| 台南市| 洛扎县| 米脂县| 蓝田县| 开阳县| 莆田市| 包头市| 海城市|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