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張載論知

第14日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立人致知是人類文明交往的課題,也是人類學習的終身話題。知,貴在自知之明,也在知人之明。“人不知而不慍”就是交往中的知人之明。人不知,我不惱怒,是知人之明。張載對此有更深的見解。

張載(1020—1077)的本體論是“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他的認識論是“知”——“見聞之知”、“德性之知”:

①“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來源于客觀事物的表象和性理兩層次。對事物的表象知識通過感覺器官而得之是“見聞之知”;對事物的性理知識是通過思維器官而得之是“德性之知”。

②“見聞之知”對知識整體不可或缺:能直接見“物”,為“盡物”提供素材;可溝通內外(心、物);“若不聞又不見又何驗?”即依靠直接經驗去辨別事物的形態與變化。

③“見聞之知”不能窮盡天下事物。以“天”為例,“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萬里之高也;天之聲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之遠也”;“天下之御莫大于太虛,故必知廓之,莫究其極也”。“見聞之知”不能認識事物之理,而“萬物皆有理,若不窮知理,如夢過一生”。“見聞之知”也難以形成知識的連貫性和穩定性。總之,“見聞之知”有其局限性。

④“德性之知”分為“窮理之知”和“盡性之知”,即“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之知”。要盡人和物之性,應當“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德性之知”只有同人的道德相結合時,才有某些先驗性質。這里理性思維的三大作用:貫通(“內用貫于五官,外泛應萬物,不可見聞之理無不燭焉”)、指導(集中于心思)、預見(“心無象而有覺”)。但王廷相認為“德性之知”夸大了“心”的作用,因為心不能與人體分開,不能凌駕于人和萬物之上,是依存于聞見,即“覺者智之源”。這是對上面論述的補充。

⑤圣人由神化為智者。這是因為“聚天下眾人之善者,是圣人也”。把“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統一起來,是為“上智”。但學者“惡其自足,足則不能復進”。有知與無知是“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而且要“行實事”,方能“有形有象,然后知變化之驗”。的確,這里已經接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境界了。知物、知人、自知之“明”的道理在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维西| 京山县| 睢宁县| 玉田县| 伊川县| 沧源| 伽师县| 油尖旺区| 长沙市| 乳山市| 中江县| 泾川县| 夏河县| 富平县| 兴隆县| 屏东市| 玛曲县| 沾化县| 灯塔市| 乐东| 万源市| 镇平县| 玛纳斯县| 彭阳县| 伊宁县| 临桂县| 丰镇市| 密山市| 南充市| 大宁县| 桑植县| 西宁市| 东平县| 汉阴县| 上虞市| 永善县| 怀远县| 青岛市| 高台县| 阿尔山市|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