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軨廣路:中國古代交通史論集
-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 1562字
- 2021-02-03 11:08:45
二 “白狼水—渝水”谷道
首先說一下道路命名問題。“白狼水—渝水”谷道即《交通》中的“遼西大凌河古道”。不過,“大凌河”乃后起稱謂,并非燕秦漢時期的原稱。《漢書·地理志》記載遼西郡下轄十四縣中包括“交黎”和“臨渝”,相關注釋涉及如下兩條河流:“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臨渝,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莽曰馮德”[27]。據李殿福考證:“在唐以前諸史把大凌河的主源,謂作牤牛河,把牤牛河與今大凌河下游,通稱渝水;而發源于建昌南,北流至下府這段水,稱為白狼水,作為渝水的支流。”[28]看來,以“白狼水—渝水”谷道代替“遼西大凌河古道”一稱,應更接近燕秦漢時期的歷史。
關于“白狼水—渝水”谷道基本走向及形成時間,《交通》有較為細致的考證,結合沿道相關文化遺跡可生成表2。參照表2并結合圖1,有助于直觀清楚地認識相關問題。本文僅就一些旁支內容加以討論。
表2 燕秦漢時期“白狼水—渝水”谷道(大凌河谷道)文化遺跡分布情況[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

續表[44][45][46][47][48][49][50][51][52]

“漢際遼西、右北平郡的戍邊之道”屬于“白狼水—渝水”谷道。《交通》第二章第三節討論漢魏時期“遼西右北平郡的陸路交通道”,其中第六部分講“漢際遼西、右北平郡的戍邊之道”。具體而言,該“戍邊之道”有兩條:一條是“柳城西北出右北平郡治‘平剛’道”,另一條是“柳城東行通向臨渝和新安平道”。著者對于這兩條道路上若干文化遺跡的勘察與考證工作值得尊重和肯定,不過,一些枝節問題的處理似乎可以做得更好。參照表2和圖1可見,第一條道路在經過B16、B17、B18之后應該能夠與B19、B20兩點銜接,也就是說,該道路應沿著今老虎山河谷道穿越努魯兒虎山。對此,《交通》甚至也說:“從馬迷水村大青山關隘西北行,十余里既發現有穿過老虎山河上游、今敖漢旗四家子鄉努魯兒虎山西麓的一段漢長城遺址。過老虎山河長城,再西北出塞,不過數十里,又有右北平郡北境的戰國至漢初燕、秦、漢古長城遺跡。”[53]第二條道路是由今大凌河干流進抵其支流牤牛河、西河,然后溯牤牛河、西河北上前往邊塞,被考證為縣邑的B21(新安平)、B23(西漢臨渝)分別位于這兩條支流近旁,無疑發揮著區域主要據點和戍邊中轉站的重要作用。至此,問題隨之而來。這兩條戍邊道路主要是循老虎山河、牤牛河和西河谷道北抵邊塞,而這三條河流均屬于大凌河分支。可見,“漢際遼西、右北平郡的戍邊之道”應屬于“白狼水—渝水”谷道組成部分。然而,在《交通》本節的內容構架里,“遼西大凌河古道的形成”被作為第二部分與討論以上內容的第六部分并列,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實際上,王綿厚曾在其早期文章中對大凌河水系歷史地理問題有過精彩考辯,老虎山河、牤牛河、西河都是該水系的組成部分。[54]
“遼西郡之柳城—交黎道”存在更加便捷之通途。《交通》第二章第三節第五部分討論“遼西郡之柳城—交黎道”。該道基本走向是“由漢‘柳城’東南沿小凌河北岸,東去大凌河下游的‘昌黎’和醫巫閭山南的‘無慮縣’的古道”。[55]從圖1上看,此道應由B15出發,途經小凌河北岸的8號點(狐蘇縣邑),其間可能經過B25、B24和7號點,再由8號點順流而下,從小凌河水系進入大凌河水系而抵達C6。毋庸置疑,這確實是一條西漢時期連接遼西郡東、西兩部都尉治所,東漢時期連接柳城與遼東屬國都尉治所[56]的交通線。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另一條連接柳城與交黎的交通線。上面說到“漢際遼西、右北平郡的戍邊之道”,其中包括“柳城東行通向臨渝和新安平道”。實際上,在進抵臨渝(B23)后,沿著因醫巫閭山阻斷而南流的大凌河下游河道便可到達交黎(C6)。前者要由大凌河水系進入小凌河水系,繼而再回歸大凌河水系,后者則只需從大凌河中游進抵其下游,相比之下,后者的通行效率似乎更高。這條循大凌河干道而行的“遼西郡之柳城—交黎道”無疑屬于“白狼水—渝水”谷道,不過,《交通》在“遼西大凌河谷道的形成”部分并未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