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軨廣路:中國古代交通史論集
-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 1155字
- 2021-02-03 11:08:45
一 “盧龍—平剛”道
對于該干道的基本走向,《交通》勾勒如下:“過北京以東通縣和河北薊縣、玉田、盧龍,然后進入灤河下游。自此古道避開遼西傍海道,稍轉西北行;溯灤河谷地而上,越古‘白檀’山地,由灤河支流青龍河溯源北行,再出青龍河或瀑河河口,上游進入今遼寧省西部青龍河上游凌源縣叨爾登一帶,這一帶已勘察有漢代古城遺跡。由叨爾登再西北行經平泉,而進入老哈河上源五十家子河畔‘黑城子’,即右北平郡治平剛故地。過平剛沿老哈河繼續北行出塞,即到達匈奴左部之地。”[12]
在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文化遺跡定點、連線的方法,有助于進一步明晰該道的具體走向(表1),同時對其形成時間得出相對準確的認識。
表1 燕秦漢時期“盧龍—平剛”道文化遺跡分布情況[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結合圖1可見,由盧龍塞前往平剛大致有兩條道路可循:一是經令支沿濡水(今灤河)北行,再沿灤河支流瀑河進抵今河北平泉(A1),由此進入發源于平泉西北的烏候秦水(今老哈河)谷道,循此谷道即可到達平剛。二是由肥如沿玄水(今青龍河)北行進入今凌源境內,此后道路可分為二:其一溯青龍河源穿越努魯兒虎山,循山間河谷進入老哈河谷道,進而抵達平剛;其二取道青龍河支流西行前往平泉(今沈陽至承德鐵路線、101國道均由此路),再由此前往平剛。相比而言,后者的通行效率低于前者,無論是穿越努魯兒虎山,還是由青龍河流域前往瀑河流域,似乎都不如由灤河(瀑河)流域直接進入老哈河流域快速便捷,所以,將前者作為“盧龍—平剛”的主干道或許更加接近歷史原貌。

圖1 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示意圖
說明:此圖繪制參考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之相關部分及王綿厚《大凌河水系歷史地理考辨——兼與張博泉同志商榷》(《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1期)一文之示意圖。其中,“●”為燕秦漢時期文化遺跡,括號內為古地名,“盧龍—平岡”道、“白狼水—渝水”谷道和遼西“并海道”之主干分別為Ⅰ、Ⅱ、Ⅲ。
從《交通》的框架、行文看,該道形成時間應在漢代。實際上,早在戰國時期即已開辟。例如,在今平泉縣城以南的南五十家子鄉發現遼金元時期會州城遺址,在遺址及周邊也采集到陶器殘片、鐵犁鏵、五銖錢等典型的戰國、漢代遺物,據此,考古工作者推測“會州城下應有戰國及漢代時期的遺存”[25]。在今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村,除了有西漢右北平郡治平剛城(A2)外,還有一座位于平剛城后外部并以其北墻作為南壁的城址,當地俗稱“花城”。據考察,花城應是戰國燕修筑的一座軍事防御城堡。[26]順老哈河而行,在赤峰美麗河鎮美麗河村、敖漢旗四道灣子鎮均發現具有戰國燕文化性質的遺跡(A7、A12),而后者竟已遠在燕長城以北約13公里處。依次將這些文化遺跡連接起來可見,“盧龍—平剛”道在燕國占領遼西走廊后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開辟。遺憾的是,這在《交通》“戰國時期燕秦遼東和遼西的古道交通”章節中并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