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軨廣路:中國古代交通史論集
-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 1291字
- 2021-02-03 11:08:44
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考[1]
——兼與王綿厚、李健才先生商榷
渤海大學歷史學系 王海
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2]“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無疑與交通密切相關。王子今曾這樣評價交通的歷史意義:“交通系統的完備程度決定古代國家的領土規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統是統一國家維持生存的首要條件。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以交通發達程度為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的進步,通過交通條件可以成千成萬倍地擴大影響,收取效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從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來看,交通網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決定了文化圈的范圍和規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節奏有重要的影響。”[3]
“遼西走廊”這一地理名稱正式出現的時間雖不久遠,但該地區在中國交通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卻由來已久。戰國以前,遼西走廊所在地區活動著諸多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各異的民(部)族,[4]該地區在促進各民(部)族對內、對外的溝通交往方面的意義業已彰顯,區域交通處在初步發展階段。[5]
燕秦漢時期,走廊所在地區首次納入中原政權郡縣制管轄體系。《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戰國時期秦、趙、燕等國對外擴張,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6]之語。《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集解》列出了“三十六郡”的具體名稱,其中包括“右北平、遼西”[7]。《漢書·地理志》記載,“右北平郡。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縣十六”,“遼西郡。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縣十四”[8]。該時期遼西走廊大致相當于右北平、遼西郡地,[9]屬于華夏民族與邊疆民族交往頻繁、地區態勢復雜多變的“北邊”。[10]
交通系統的完善成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構成方面,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會極大地推動交通系統的完善成熟。由上述記載可見,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城邑列布、人口眾多,社會發展較為迅速。在這樣的區域社會背景下,走廊“交通網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如何?
關于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交通狀況的研究,學界業已取得成果,其中以王綿厚、李健才《東北古代交通》(以下簡稱《交通》)一書為代表。該書以“戰國時期燕秦遼東和遼西的古道交通”和“(漢魏時期)遼西右北平郡的陸路交通道”等章節進行討論,認為漢魏時期已形成“北出盧龍向右北平郡治平剛道”、“遼西大凌河古道”和傍海的遼西“碣石道”三條干道。這些成果值得后學尊重與充分借鑒。
不過,也應該看到,《交通》的某些觀點和結論尚有進一步商榷或補充完善的必要。以《交通》之成果為借鑒,同時利用更多的考古資料和與交通史相關的其他論著,可以對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交通面貌做出更加科學系統的展示。以此為切入點,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交通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交通與民族關系的互動演變,[11]交通與區域文化特質的關系等內容。從而使有關(燕)秦漢時期“北邊”區域社會研究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