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晚清詩學的研究現狀

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形態向近代社會形態轉換的關鍵時期,晚清不僅意味著一種時空上的錯綜與復雜,而且體現為意義的混雜與多元。而處于這一特殊歷史轉折時期的晚清詩學理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前面我們對晚清詩學重要問題的思考與梳理也變得極為重要,它不僅能夠使我們進一步深入地了解研究對象的特征,而且易于將研究的視角轉移到關注晚清詩學本身以及“傳統”與詩學的關系上來,在思維指向與理論基點上對深入研究本選題極具啟發意義。然而,當前晚清詩學的整體研究還很不夠,其研究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將晚清詩學作為中國古代詩學的尾聲進行“史”的梳理。這一種研究狀況更多地體現為對客觀知識的追求,歷代詩學理論史著作中不乏有關晚清詩學的專章或專節介紹。如劉誠的《中國詩學史》(清代卷)(陳伯海、蔣哲倫主編,劉誠著,鷺江出版社2002年版)全面梳理了有清一代的詩學理論,包括從明末到晚清的詩學發展理路,其在著作的最后兩章“新舊交替之際的詩學”“中國古典詩學的終結”中比較集中地論述了晚清詩學。蕭華榮的《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就有關于晚清詩學的專章——“移花接木”,論者對“詩界革命”、“同光體”詩學、魯迅早期詩學、王國維詩學等晚清詩學問題進行了相關梳理。李壯鷹、李春青主編的《中國古代文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近代的文學理論批評”一章中梳理過梁啟超的“詩界革命”、王國維的文學理論及其相關問題。陳良運的《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系統地梳理了三千年中國詩學發展的脈絡,并且以“‘詩界革命’時代的到來”專章介紹了晚清主要詩學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王國維的詩學理論。霍松林主編的《中國詩論史》(上、中、下)(黃山書社2007年版)按歷史時期分編,然后以年代設章分節,對歷代詩歌理論家進行了逐次分析評價,其在第七編“晚清詩論”中系統地分析和評述了晚清各種詩學理論及其流派。總體來看,除上述少數章節涉及晚清詩學理論的著作外,極大一部分關于清代詩學的專著都幾乎沒有涉及晚清詩學的相關問題,關于晚清詩學研究的體系性、全面性專著還處于一種缺失狀態。鈴木先生的《中國詩學史》([日]鈴木虎雄著,許總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對上自遠古堯舜時代,下迄清代乾嘉時期的有關詩學做了系統而全面的把握,但是并沒有多少內容真正提及我們所認為的晚清時期的詩學理論。周偉民的《明清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從史(包括詩歌史與文化史)的角度論述了明清文化轉型時期的詩歌形態,卻將晚清詩歌劃歸近代范疇,因而沒有論述鴉片戰爭以后的詩學理論。張健的《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比較全面地梳理了從明清之際儒家詩學精神復興到清末翁方綱、袁枚等的詩學理論,以高屋建瓴之勢,展現了清代詩學發展的脈絡,并且按照歷史時期分別評述了各個階段主要詩學流派的詩歌理論。但是,并沒有涉及道光以后的晚清詩學理論。作為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且具有重要影響的高等學校教研成果,黃保真等人的《中國文學理論史》(清代卷)(黃保真、蔡鐘翔、成復旺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闡述了明清之際至鴉片戰爭前夜的文學與詩學理論。但是,其對晚清文學與詩學理論基本上沒有涉及。目前清代詩學的這些研究成果幾乎都沒有將晚清詩學納入某種獨立的詩學體系,而近現代詩學研究也缺乏對晚清詩學的足夠認識,這不僅是因為晚清在時間上的難以歸屬,更體現出研究者對晚清詩學成就認識不充分、重視不夠的學術態度和思維慣性。

2.以某一特定的視角切入對整個清代詩學的研究,包括對晚清詩學的研究,如從思潮、格調、話語、現代性等維度對清代詩學進行學術研究。張健的博士論文《清代詩學思潮的歷史演變進程》(北京大學1993年博士論文)全面梳理了清代詩學思潮,其中也涉及一些晚清的詩學思潮。王順貴的博士論文《清代格調論詩學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回顧了清代格調論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并且在一種歷史視閾中審視清代格調論詩學的傳承與發展,其中也涉及一部分晚清詩學家,如劉熙載、王闿運等的格調詩學觀。李劍波的《清代詩學話語》(岳麓書社2007年版)通過對清代各個詩派詩學的“話語規則”的“共性”特點的探討(其中自然也包括晚清詩學話語特征),力圖從總體上認識清代詩學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王一川的《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從“體驗”切入中國文學的“現代性”進程,其中重點觀照了晚清詩學家王韜、黃遵憲等人的詩學“現代性體驗”。陳希的《中國現代史學范疇》(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也將中國現代詩學的起源追溯到晚清,并從發生學意義上論述了“中國現代詩學的發生”階段的“詩界革命”等詩學理論。郁敏的碩士論文《晚清詩論現代性問題初探》(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從“現代性”的價值尺度入手探討了晚清詩學家黃遵憲、龔自珍、梁啟超等人的詩學現代性特質。以上是對晚清詩學從不同角度切入研究的一些相關學術專著和學位論文的簡單勾勒,當然,關于這方面的單篇論文還有一些,其主要基點還是以比較具體的維度局部地探討晚清詩學的相關問題,在此就不一一枚舉了。

3.對晚清某一具體詩論家的研究。這種研究大多是一種個案分析,目的在于發掘晚清某一詩論家的整體詩論狀況,并做出系統而全面的梳理與審視,這也是目前晚清詩學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領域。晚清詩學家數量比較多,但是,由于晚清詩學的地位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界關于晚清詩學家的具體研究還主要集中在一些詩學大家身上,龔自珍、魏源、王闿運、黃遵憲、梁啟超、早期魯迅、王國維等人的詩學觀受到的關注尤多,在此可以作一個大致的梳理。關于龔自珍詩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梁文寧的《龔自珍詩歌意象散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從詩歌意象的角度分析了龔自珍的詩歌特點;其他一些專著,如《龔自珍研究文集》(龔自珍紀念館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劍氣簫心——龔自珍傳》(陳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龔自珍評傳》(陳銘,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在全面研究龔自珍的同時,也涉及他的一些詩學理論。此外,還有大量的學位論文及相關學術文章。關于魏源詩學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為一些學術論文,例如:洪途的《魏源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匯報》1975年第19期);李漢武的《論魏源的詩和詩論》(《船山學刊》1987年第2期);霍有明的《魏源文學主張及詩歌創作芻議》[《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于光榮的會議論文《魏源詩歌的美學風格》(紀念魏源誕辰2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于光榮的《論魏源詩歌的美學格局》(《求索》2005年第8期);等等。關于王闿運詩學理論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蕭曉陽的專著《湖湘詩派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比較集中地論述了王闿運的詩學理論。其他的學術成果如:諶兵的《現代進程中的“真古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王闿運詩學理論》(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與莊靜的《王闿運詩歌研究》(蘇州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等,都是以王闿運詩學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此外,還有大量的學術期刊論文。關于黃遵憲詩學理論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為一些著作中的專章專節,以及數量眾多的學術期刊論文。劉冰冰的《在古典與現代性之間:黃遵憲詩歌研究》(山東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比較集中地研究了黃遵憲的詩歌創作與詩學理論。其他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有:郭真義的《黃遵憲詩學思想綜論》,李衛濤的《黃遵憲詩學實踐和新詩關系再定位》(《理論學刊》2004年第12期);關愛和的《黃遵憲的詩學理論》(《東岳論叢》2005年第2期);王飚的《獨立風雪中的清教徒——黃遵憲詩學觀的發展及其在詩歌近代化歷程中的地位》(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8期),等等。關于梁啟超、早期魯迅、王國維等人的詩歌理論研究成果較多,作為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家,自然也受到異常的關注。因此,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也較多,筆者不一一列舉與概述,在此從略。總的來說,這些研究成果將關注的焦點主要放在對具體的某位詩學家的詩學理論研究和梳理上,偶爾也注意到他們與時代、文化的關聯,以及由此生成的“新變”。但是,目前的學術界還沒有在整體上形成對晚清詩學理論發展脈絡的宏觀視野,以及在詩學“傳統”與“現代”關聯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與探討。

4.以傳統思想形態(主要是傳統儒學)為中心,對傳統思想與晚清詩學進行某種關聯性研究。這種交叉式與復合式研究也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大熱點與增長點。由于文化研究的興起,學者們開始將傳統詩學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觀照,力圖在知識與意義的雙重探尋中更為全面地把握研究對象,如易學、子學、漢學、佛學、玄學、理學、心學、樸學、西學等思想形態與文學、文論的關聯研究[37],都成為當前學者們關注的熱點與重點。而晚清詩學也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受到一些學者的重新關注與審視。相對于以往對晚清詩學與經學的關聯研究僅僅將經學視為考察背景不同,一些學者形成了一種“影響”研究的學術套路,陳居淵、馬睿、劉再華等人在這些方面具有較大開拓與貢獻。陳居淵的《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在豐富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比較全面地梳理了清代樸學與文學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內在規律,分別以“清代樸學的萌發和清初文學的經世特征”“清代樸學的鼎盛和乾嘉文學的多元嬗變”“清代樸學的衰微和晚清文學的時代精神”三編從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突破了長期以來研究清代文學(包括詩學)的舊有評述模式,為清代文學與文論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和新視野。馬睿的《從經學到美學:中國近代文論知識話語的嬗變》(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從“知識話語”的角度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晚清文論從經學(包括樸學、宋學、今文經學)到美學的話語轉換,并且以一種相對平等的姿態或開闊的視野論證了經學話語與美學話語對晚清文論(包括詩學)的建構和啟示,以文論的“虛構性和選擇性”的“主觀解釋方式”評述了作為不同民族話語的經學文論與美學文論,對晚清文論的全面深入研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劉再華的《近代經學與文學》(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全面探討了晚清經學與文學的關系,以今文經學家的文論、古文經學家的文論、綜合性經學家的文論,以及桐城派古文理論、宋詩理論、常州詞學理論等為具體章節,對晚清經學文論做了系統的梳理。相對于已有的學術成果,該書在研究范圍與材料運用上更為全面,而且指出了經學這一本土資源在與西學的抗衡競爭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保守”與“現代”,在文學、文論的轉型方面也有較為深入的思考與論證,是晚清經學與文論相關研究的第一部較為全面與系統的學術專著。總的來看,目前關于晚清文學、文論(包括詩學)與經學的關聯研究中,學者們已經注意到了經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學術范式所應具有的地位與作用,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辯證性思維,其整體框架也有了進一步的開闊,為后來晚清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與學術范例。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既有學術成果前提下,晚清文學、文論的相關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地拓展與深化。首先,晚清詩學作為晚清文論的主要形態之一,在當下的學術視野下并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相對于晚清其他文學樣式的理論研究,晚清詩學的研究則明顯相對冷清,晚清小說的相關研究卻更多地占據著當前的學術資源與學術精力。為此,如何選擇一個恰當的視角對晚清詩學進行深入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次,處于過渡時期的晚清詩學具有“傳承性”“一致性”與“突破性”“變異性”等特征,目前的晚清詩學研究似乎仍然缺乏一種動態的生成理念與歷史意識,即使在某些梳理晚清詩學演變的傳統底蘊與變革維度的成果中,也缺乏一種傳統文化本位主義思考和當下意識。最后,作為經學視野下傳統文論主要形態的詩學理論,在晚清出現了什么樣的發展變化?這種詩學發展究竟只是西方學術范式的“投影”,還是有其自身的原因?這種演化與傳統,尤其與經學系統之間存在著一種怎樣的關聯?當前的相關研究顯然還需要進一步地深入與細化。因此,無論是從晚清詩學的研究廣度來看,還是就其研究的深度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都是遠遠不夠的,晚清詩學還具有廣闊的闡釋空間與研究維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沐川县| 龙川县| 延安市| 五指山市| 寿光市| 肥乡县| 德昌县| 永嘉县| 志丹县| 墨竹工卡县| 沁阳市| 策勒县| 宝山区| 博白县| 霍城县| 潞城市| 门头沟区| 内江市| 仙居县| 蒙山县| 渝中区| 柳河县| 凉城县| 池州市| 红河县| 罗山县| 舞阳县| 廊坊市| 读书| 顺平县| 华池县| 台湾省| 衡南县| 云安县| 汉阴县| 云霄县| 玛多县| 江北区| 大港区|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