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視野下的宋代文學(xué)
- 諸葛憶兵
- 12058字
- 2019-07-16 11:33:24
第二節(jié) 宋初詞壇的蕭條
以往學(xué)術(shù)界所討論的北宋初期詞,都是指以晏殊、歐陽修等詞人為代表的諸多作家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系列詞作。晏歐等詞人創(chuàng)作的高潮期都是在宋仁宗年間,從宋代歷史分期的角度來說,這一時期已屬北宋中期。在這之前,北宋還經(jīng)歷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合計六十多年。這六十多年時間,是史學(xué)分期意義上的北宋初期。如果轉(zhuǎn)換到宋詞發(fā)展的角度考慮問題,宋仁宗親政前的詞壇創(chuàng)作依然是比較冷清的。將這一時間段再合計進去,北宋開國約八十多年時間,作家和作品極少,所以,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或者僅僅是點到幾位作家,有個別零星的闡述。北宋只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在北宋將近一半的歷史時段中,歌詞創(chuàng)作跌落到最低谷。詞壇上這一段特殊現(xiàn)象值得人們思考。將這一時段詞家作品綜合起來研究,有利于理清詞史的系列問題,比較確切地描繪出歌詞創(chuàng)作演變的軌跡。
一 “樂章頓衰于前日”
歌詞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唐末五代的興盛,“花間”、南唐兩大詞人創(chuàng)作群體相互輝映,到宋仁宗中葉再度走向創(chuàng)作繁榮,其間相隔近百年時間。在這兩個創(chuàng)作高潮期的中間時段,歌詞創(chuàng)作一度衰落。尤其是北宋初期這八十余年的時間里,歌詞創(chuàng)作蕭條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翻檢《全宋詞》,這一時段有作品留存的詞人一共11位,保留至今的詞作共34首,分別為:和峴(3首)、王禹偁(1首)、蘇易簡(1首)、寇準(4首)、錢惟演(2首)、潘閬(11首)、丁謂(2首)、林逋(3首)、楊億(1首)、陳亞(4首)、李遵勖(2首)。作家的總數(shù)居然遠遠少于“花間詞人”群體,作品數(shù)量也不到溫庭筠留存詞作的一半[17]。即使將五代入宋的部分詞人的作品累計進去,數(shù)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對歌詞創(chuàng)作唐末五代曾經(jīng)輝煌又在北宋前期走向極度衰落的現(xiàn)象,宋人就覺得不可理解。南宋初年最具詞學(xué)研究眼光的王灼說:“國初平一宇內(nèi),法度禮樂,浸復(fù)全盛。而士大夫樂章頓衰于前日,此尤可怪。”[18]
對“此尤可怪”問題的解答,首先要對北宋初期詞作的內(nèi)容和風(fēng)格做一番梳理,方能得出比較令人信服的科學(xué)結(jié)論。從創(chuàng)作題材的角度梳理這一時段的數(shù)十首詞作,內(nèi)容涉及仕途感慨、景物描寫、游樂宴席、離別相思、感傷時光流逝、頌圣等等,風(fēng)格分別表現(xiàn)為清麗沉摯、壯闊雄渾、清新灑脫、富麗工整、纏綿委婉等等。
其一,寫仕途感慨,或抒發(fā)志向,或僅僅是牢騷。
北宋初年第一首引人注目的歌詞是王禹偁的《點絳唇》,詞云: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祀H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這首詞為言志之作。品詞中之味,應(yīng)該作于貶謫期間。王禹偁(945—1001)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登進士第,年輕得志,對趙宋王朝充滿感激之情。他的報國方式就是直言敢諫,先后向太宗獻《端拱箴》和《御戎十策》,得太宗贊賞,遷左司諫、知制誥。然而,王禹偁終因直言敢諫而屢屢得罪君王與執(zhí)政大臣,曾三度遭貶謫,兩次在太宗朝、一次在真宗朝。王禹偁特此作《三黜賦》以明志,表明態(tài)度說:“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王禹偁三度被貶,第一次貶為商州(今屬陜西)團練副使,第二次出知滁州、改知揚州,第三次出知黃州(今屬湖北)。宋代設(shè)“江南東西路”,轄境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二省,滁州、揚州皆在其轄境之內(nèi)。況且,古人詩文中有以“江南”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所以,這首詞最有可能作于第二次貶官期間。宋代文人士大夫甚得皇帝尊寵,待遇優(yōu)厚,政治環(huán)境寬松。像王禹偁這樣出身貧寒、門第卑微的知識分子能夠進入領(lǐng)導(dǎo)階層,完全依靠朝廷的大力提拔,因此他們對宋王室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即使仕途屢遭挫折,也此心不變。何況,寬松的環(huán)境使他們敢于有所作為,皇帝的尊寵使他們勇于有所作為。這就使得北宋被貶謫的文人士大夫的心境與前代類似處境的墨客騷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雖有貶謫的困苦、失意的牢騷,但卻輕易不沮喪、不悲觀、不沉淪,仍然試圖舒眉一搏,對前途保持著樂觀的向往。宋代士大夫貶居期間的這種特殊心態(tài),是王禹偁作此詞時的特定心理背景。因此,即使被貶出京,詞人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煙雨云霧迷蒙之中,詞人卻欣賞起“江南”的佳麗風(fēng)光。那散落的“水村漁市”,裊裊升起的一縷“孤煙”,既給人以寧靜恬淡的感受,又充滿了欣欣的生活氣息。但是,“雨恨云愁”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展示了詞人內(nèi)心世界的另一面,即遭受貶謫的心情不快。詞人羨慕“天際征鴻”的高飛遠舉,憤慨無人理解自己此刻“憑欄凝睇”的內(nèi)心志向。詞人終究是樂觀的,這首詞在抒發(fā)“世無知音”的苦悶時,其基調(diào)是對鴻雁振翼的遐想,詞的格調(diào)因此也不會顯得悲苦沉悶,而有一種向上的引發(fā)力。
這一時段,詞人會通過小詞來宣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騷憤懣。陳亞真宗咸平五年(1002)進士出身,善以藥名入詩詞。陳亞有《生查子》詞獻宰臣章得象,云:
朝廷數(shù)擢賢,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險難無移處。 也知沒藥療饑寒,食薄何相誤。大幅紙連粘,甘草歸田賦。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記載說:“亞與章郇公同年友善,郇公當軸,將用之,而為言者所抑。亞作藥名《生查子》陳情獻之?!?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19"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19" class="footnote_quote">[19]詞作內(nèi)容是比較單一的失意牢騷,“歸田”云云,只是牢騷語,不可當真。
其二,描寫自然風(fēng)光,表現(xiàn)詞人寄情湖光山色的灑脫情懷。
北宋初期此類詞作以潘閬的一組《酒泉子》而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組詞留存至今的有10首。其十詠錢塘江潮說: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潘閬生活在太宗、真宗年間,晚年遨游大江南北,過著逍遙自在的隱逸生活。這首詞描寫錢塘江潮水雄偉壯麗的景色與弄潮兒英勇善泅的無畏氣概。詞上片用“滿郭人爭江上望”來描繪傾城出動、萬人空巷的宏偉場面,用“來疑滄海盡成空”寫潮水奔騰澎湃、洶涌而至的氣勢,無不使人目奪神駭,心驚骨折。下片寫弄潮兒劈潮斬浪、英勇善泅的無畏氣概,寫觀潮而留下的印象,皆傳神地傳達出詞人對錢塘江潮的觀感。據(jù)說錢易非常喜歡這首詞,曾親書于玉堂后壁,石曼卿則讓畫師為之繪圖。潘閬另一首《酒泉子》描寫杭州西湖,也深得讀者喜愛,詞云:“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崖曇兰s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迸碎侂m然曾經(jīng)一度出仕,但他的生活方式、生活態(tài)度以及相當一部分生活經(jīng)歷,使他的身份更加類似于一位處士或隱士。在日常生活中潘閬追求逍遙自在的境界,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也處處體現(xiàn)他的隨意、淡泊、超脫。流傳的這一組《酒泉子》,是他的生活方式、態(tài)度、經(jīng)歷的一種表現(xiàn)。
其三,感傷時光流逝,對美好的事物充滿眷戀。
詞人在歌舞酒宴之間創(chuàng)作歌詞,享受生活,時而會對身旁的美好事物、富貴生活產(chǎn)生眷戀之情,不愿時光流逝而帶走自己現(xiàn)在所擁有的。尤其是身居高位、擁有太多的生活中美好時光或事物時,更是如此。被稱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就在詞中頻頻表現(xiàn)這種情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晏殊之前,寇準在詞中也有類似情感的表達??軠剩?61—1023)登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第,年僅19歲。真宗時官至宰相,因其出色的政治才干和對趙宋王朝的忠心耿耿而兩次入相。似寇準如此三度入相的,在宋代只有幾位頗得恩寵的大臣才享有此殊榮,天禧三年(1019)封萊國公??軠示酉辔唬鹁印吧腥A侈”。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寇準“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后,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20]。其《甘草子》云:
春早,柳絲無力,低拂青門道。暖日籠啼鳥,初坼桃花小。遙望碧天凈如掃,曳一縷、輕煙縹緲??跋Я髂曛x芳草,任玉壺傾倒。
此為詞人早春宴客之作。詞人欣賞早春景致之嫵媚婀娜,暖日溶溶,柳絲低拂,桃花初開,碧空凈靜,輕煙縹緲,隨之產(chǎn)生的情感是“堪惜流年謝芳草”。因擔(dān)心時光流逝而帶走這一切,詞人便抓緊時間享受早春的美麗,“任玉壺傾倒”。在富貴生活中產(chǎn)生的淡淡愁思,如“一縷輕煙”,拂之不去。
錢惟演(977—1034)為吳越王錢俶次子,隨父歸宋后一路升遷,官至樞密使。其膾炙人口的《木蘭花》詞,同樣流露出對美好事物的留戀之意。詞云:
城上風(fēng)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鑒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詞人在春天時節(jié),面對“城上風(fēng)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的美好景色,所產(chǎn)生的竟然是愁苦意緒。人生得意之際,面對明媚春光,意氣風(fēng)發(fā),那是一種情景。這一切詞人以往曾經(jīng)欣賞和享受過,同時也失去過。當詞人再度擁有春天美景時,就擔(dān)憂“綠楊芳草幾時休”,這種擔(dān)憂竟導(dǎo)致“淚眼愁腸先已斷”。下片解釋愁苦的緣由。詞人將一切的根源都追溯到歲月的流逝、容顏的衰老上。每次覽鏡,都要為此驚嘆。剩下惟一的解脫方式就是頻頻高舉“芳尊”,借酒消愁。詞人所寫之愁,其深度要遠遠超過寇準詞,其間應(yīng)該滲透了詞人仕途顛簸的感受。這首詞與王禹偁的作品同樣顯示出向“言志”靠攏的創(chuàng)作傾向。詞人雖寫愁苦之意,但與五代十國詞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詞中沒有那種絕望哀痛的沒落感與沉重感,錢惟演只是平常敘述而來,畢竟詞人生活在一個平和的年代。
其四,寫友人之間的送別情誼。
設(shè)歌舞酒宴,送別朋友,在宋代是十分尋常的。酒宴間因此有所創(chuàng)作,寇準《陽關(guān)引》云: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fā)。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后會甚時節(jié)? 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guān)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這首詞用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意,但詞人結(jié)合自身體驗,將情景打并在一起,宛同己出。開篇把視線引向“故人”遠去的邊塞,并通過“渭水波聲咽”從側(cè)面加以烘托。中間改寫王維詩語,錯落起伏,跌宕有致。最后又用“共明月”一句,把相隔兩地的真摯友情綰結(jié)在一起,構(gòu)思較新穎,境界也較豪放開闊。詞人以友人為思念的對象,情調(diào)凄悲但不哀艷?!盾嫦獫O隱叢話》后集卷九稱此詞“語豪壯,送別之曲,當為第一”,就是因為送別思念的對象不同帶來的詞風(fēng)轉(zhuǎn)移。經(jīng)寇準的改寫,王維的詩歌以長短句的形式出現(xiàn),更易于合拍歌唱。此外,這首詞不作代言體,直抒胸臆,近似南唐風(fēng)格。
其五,寫男女相戀艷情?;蚓蒲玳g送別,依依不舍;或別后思念,牽腸掛肚。
這類在“花間詞人”手中得到集中表現(xiàn)的題材,在北宋初期寥寥的幾首詞作中,也有比較集中的體現(xiàn)??軠省⒘皱?、陳亞諸位詞人,在這方面都有較好的詞作傳世。寇準《踏莎行》云: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 ∶芗s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這是一首代言體,代閨中寂寞女子言情。在春末時節(jié),春天的美麗即將過去,閨外漸趨寂靜。閨中則獨自一人,離別已久,“離情杳杳”;音信全無,“密約沉沉”,每日里叫人思戀不已。閨人因此長期無心梳妝,“菱花塵滿”;終日“倚樓”凝望,惟見“長空黯淡連芳草”。詞中所寫是典型的“花間”題材:寂寞思婦,無心梳妝,終日倚樓。與溫庭筠詞相比,少了一些朦朧與精致,多了一分流暢與隨意。
林逋的《長相思》是北宋初期寫男女離情最出色的作品,詞云: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林逋(967—1028)不慕榮華富貴,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他終身未婚娶,喜歡種梅養(yǎng)鶴,人們說他“梅妻鶴子”。林逋終身未婚并不意味著他沒有經(jīng)歷過男女情愛,這首詞體驗之真切、構(gòu)思之新穎,確實是有感而發(fā)。詞寫兩情相悅的男女雙方難舍難分的送別以及別后的刻骨相思。上片寫行人坐船離去,一程又一程,兩岸青青山色在迎接著離人,它們哪里知道這對情人內(nèi)心的離別之情呢?敦煌曲子詞中有《浪淘沙》寫別情說:“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贝嗽~的構(gòu)思從中脫胎而出,卻更加含蓄精練,氣質(zhì)文雅。下片寫分別時刻終于來到了,兩人再也忍不住咽下無數(shù)次的淚水?!傲_帶同心結(jié)未成”,寫美滿的情感終于落了空。詞以抒情為主,詞中的山水在詞里只起比興與暗示作用,并不是作者著意刻畫的對象。詞中疊句的節(jié)奏、比興手法的運用、構(gòu)思的巧妙,都汲取了民歌的風(fēng)韻。這樣的作品,在格調(diào)上與中唐以來文人學(xué)習(xí)民間所填寫的小令相近,而與“花間”香軟作風(fēng)異趣。白居易也有一首傳播人口的《長相思》,詞云: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加朴?,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兩相對比,可以清楚看出二者之間的一脈相承關(guān)系。
陳亞還是以自己擅長的手法寫艷情,即巧妙地以藥名入詞,使歌詞多了一絲諧趣。他以藥名寫閨情保留至今的有三首《生查子》,其一云:
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字字苦參商,故要檳郎讀。 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櫻桃熟。何時菊花時,尤未回鄉(xiāng)曲。
采用諧音等方式,詞中涉及的藥名有:相思子、薏苡、白芷、苦參、狼毒、當歸、遠志、菊花、茴香等,內(nèi)容方面不見新意,寫作上別具一格。據(jù)記載,陳亞“性好諧謔”,他寫相思閨情,就向俚俗作風(fēng)靠攏。如云:“擬續(xù)斷朱弦,待這冤家看”等。
其余的,還有頌圣如“南闕萬人瞻羽葆,后天祝圣天難老”(丁謂《鳳棲梧》)、詠物如“黃菊一叢臨砌,顆顆露珠裝綴”(李遵勖《望漢月》)等題材詞作。
二 “此尤可怪”之解讀
對北宋初期十多位詞人的三十多首詞做了大致梳理以后,就可以進一步探求該時期歌詞創(chuàng)作極度蕭條的原因了。
“詞為艷科”,最初,詞是為了配合歌舞酒宴間流行音樂之演唱而創(chuàng)作的。由“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柔聲歌唱。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fēng)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艷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如前文所言,“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只有在一個享樂成風(fēng)、儒家道德評價體系不被人們所看重的社會環(huán)境里,詞人才能尋找到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機會。這是唐末五代詞興盛的最為重要的原因。換言之,北宋初期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導(dǎo)致歌詞創(chuàng)作的蕭條衰落。
“學(xué)而優(yōu)則仕”,已經(jīng)成為古代知識分子體現(xiàn)個人價值、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惟一途徑。除非時代極度混亂、國家政權(quán)瀕臨顛覆或更替頻繁的時候,知識分子不知“仕”于何朝何地,才會群體性地放縱享樂、得過且過。大一統(tǒng)國家政權(quán)一旦重新建立,封建社會秩序得以恢復(fù),知識分子群體當然會慣性地回到“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軌道上來,以儒家的倫理道德標準規(guī)范自己,重新約束個人的言行,力求在新的朝代新的政權(quán)中有所作為。這是趙宋政權(quán)建立以后知識分子群體的必然反應(yīng)。
唐末五代,士風(fēng)敗壞。世人寡廉鮮恥,惟利益之所趨,少道義之所存。歐陽修對此感慨良多,云:“嗚呼!五代之亂極矣?!秱鳌匪^‘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fù)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21]五代割據(jù)軍閥,鄙視教育和文化,甚至取消了科舉取士制度,代之以恩蔭制度,倒退到南朝門閥時代。范仲淹說:“錢氏為國百年,士用補蔭,不設(shè)貢舉,吳越間儒風(fēng)幾息?!?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2"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2" class="footnote_quote">[22]江浙地區(qū),五代之時“儒風(fēng)幾息”,邊緣地區(qū),可想而知。北宋初年,承五代舊習(xí),士風(fēng)衰弊。趙宋代周而起,除了軍事統(tǒng)一南北、恢復(fù)國內(nèi)經(jīng)濟、重建國家制度等要務(wù)以外,弘揚士德,改變士風(fēng),也是當務(wù)之急。宋代帝王“與士大夫治天下”,士風(fēng)盛衰,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所以,宋代從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風(fēng)的建設(shè)。
朝廷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弘揚儒家倫理道德準則,通過學(xué)校、科舉等多種途徑推廣儒家思想教育,建立新一代的士風(fēng)。“周世宗之二年,始營國子監(jiān),置學(xué)舍。上既受禪,即詔有司增葺祠宇,塑繪先圣、先賢、先儒之像。上自贊孔、顏,命宰臣、兩制以下分撰余贊,車駕一再臨幸焉?!?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3"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3" class="footnote_quote">[23]其時,士大夫亦在這方面多有努力。范仲淹《田公墓志銘》載田錫事跡,云:“至桐廬郡,以吳越之邦歸朝廷未久,人阻禮教,邈如也。公下車,建孔子廟,教之詩書,天子賜《九經(jīng)》以佑之。自是睦人舉孝秀、登搢紳者比比焉?!?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4"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4" class="footnote_quote">[24]范仲淹《賈公墓志銘》載賈昌齡事跡,云:“時天下學(xué)校未興,公修本邑孔子廟,起學(xué)舍,俾邑之秀民群居焉,公旦暮往勸導(dǎo)之?!?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5"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5" class="footnote_quote">[25]統(tǒng)治階層和士階層的共同努力,使北宋初年的士風(fēng)很快有了較大轉(zhuǎn)變,王禹偁總結(jié)說:“國家乘五代之末,接千歲之統(tǒng),創(chuàng)業(yè)守文,垂三十載,圣人之化成矣,君子之儒興矣。”[26]
士風(fēng)的轉(zhuǎn)變直接影響到文風(fēng)的轉(zhuǎn)移。北宋初年文人“以寫作‘古文’相號召,主張文由道出,想重建儒家的‘道統(tǒng)’和‘文統(tǒng)’,以矯舍本逐末之弊”[27]。這種努力頗見成效,姚鉉自豪地說:“我宋勃興,始以道德仁義根乎政,次以詩書禮樂源乎化,三圣繼作,曄然文明?!煜轮耸贾挠薪鴮W(xué)有海,識于人而際于天,撰述纂錄,悉有依據(jù)?!?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8"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8" class="footnote_quote">[28]戴復(fù)古也有類似的總結(jié):“風(fēng)騷凡幾變,晚唐諸子出。本朝師古學(xué),六經(jīng)為世用。諸公相羽翼,文章還正統(tǒng)?!?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9"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9" class="footnote_quote">[29]
北宋初年士風(fēng)、文風(fēng)的改變,“文章還正統(tǒng)”之創(chuàng)作風(fēng)氣的逐漸形成,非常不利于“主乎淫”之歌詞創(chuàng)作。文人士大夫甚至將五代艷詞創(chuàng)作與亡國聯(lián)系在一起討論。田況《儒林公議》云:“偽蜀歐陽炯嘗應(yīng)命作宮詞,淫靡甚于韓偓。江南李煜時,近臣私以艷薄之詞聞于王聽,蓋將亡之兆也。君臣之間其禮先亡矣?!?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30"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30" class="footnote_quote">[30]北宋前期文人自然地摒棄淫樂享受之表述,追求言志詠懷之表達,在創(chuàng)作中形成新的潮流。以留存下來的十幾位詞人的三十余首詞作而言,寫艷情的只有八首,大約占存今作品的四分之一。即使有部分作品因通過“自掃其跡”等手段銷毀而失傳,詞作數(shù)量還是少得可憐。這與“花間詞”一邊倒的艷情創(chuàng)作傾向形成鮮明對比,反而與中唐張志和、白居易等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近似。中唐詞人,或?qū)戨[逸之志,或?qū)懡巷L(fēng)光,避開艷情話題,又不適宜酒宴之間歌女演唱,詞的創(chuàng)作就無法繁榮,詞人數(shù)量和作品數(shù)量都極少。北宋建國以后八十余年,歌詞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倒退為中唐的水平。這時段的詞人,在寫宴游之樂時,有時也特地躲避情色話題,表現(xiàn)出與“花間詞”以及后來的北宋詞迥異的風(fēng)貌。李遵勖《滴滴金》云:
帝城五更宴游歇,殘燈外、看殘月。都人猶在醉鄉(xiāng)中,聽更漏初徹?! ⌒袠芬殉砷e話說,如春夢、覺時節(jié)。大家同約探春行,問甚花先發(fā)。
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以聲妓自樂”,已形成社會風(fēng)氣。這首詞所描寫的“宴游”,一直尋歡作樂到“五更”,酒宴間恐怕也有聲妓相伴。這首詞寫殘燈殘月、都城更漏、春夢初覺、同約探春,就是不寫歌舞女樂,表現(xiàn)出北宋初年詞壇的創(chuàng)作走向。將歌詞與歌舞酒宴、聲妓女樂剝離,改變其娛樂消費的功能,就絕對不可能繁榮,中唐和北宋初期歌詞創(chuàng)作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
這時段寇準、林逋、陳亞創(chuàng)作了幾首相思艷情歌曲,有個人的一些特殊原因。寇準“少英邁”,“性剛自任”,為人極其自信。而且,“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所引均見《宋史》本傳)。林逋為人恬淡,一生不入仕途,與同時代士人作為異趣。陳亞喜謔戲,創(chuàng)作不避俚俗,“蓋近世滑稽之雄也”[31]??軠试姼枰灿袑懩信x別相思艷情者,《古別意》云:“水熒光淡曉色寒,庭除索寞星河殘。清樽酒盡艷歌闋,離人欲去肝腸絕。露荷香散西風(fēng)驚,征車漸遠聞雞鳴。深閨從此泣秋扇,夢魂長在遼陽城?!狈瓩z《全宋詩》,這一時段以此題材入詩者極為罕見,顯示出寇準不同時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不過,這幾位詞人“艷情”之作數(shù)量非常有限,仍然受到那個時段創(chuàng)作大氛圍的制約,與后來柳永、歐陽修、晏幾道等人放開寫作之姿態(tài)大相徑庭。
仁宗前期登上詞壇的部分作者,其作品開始向“言情”靠攏。他們或直接寫艷情,即使不直接寫艷情,其抒發(fā)的情感也類似于艷情。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承前啟后的過渡性,昭示著歌詞創(chuàng)作新高潮的即將來臨。范仲淹是這類詞人的典型代表。后文個案研究時,將詳細展開此話題,此處從略。
同時代另外一位過渡性的詞人是夏竦(984—1050)。夏竦留存至今的詞只有兩首。其《喜遷鶯》寫“三千珠翠擁宸游”之宮廷游樂,應(yīng)該是應(yīng)制之作,盡量避開艷情話語。其《鷓鴣天》則毫無遮攔地寫艷情相思,詞云:
鎮(zhèn)日無心掃眉黛,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題材是“花間”的,作風(fēng)是柳永的,詞人一氣寫來,毫無顧忌。這樣的歌詞最適宜歌舞酒宴間女子演唱。歌詞創(chuàng)作發(fā)展至此,新的創(chuàng)作高潮呼之欲出。
三 范仲淹詞的過渡性
范仲淹是北宋最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兼通文武,這在當時文人士大夫中極為罕見。尤其是范仲淹以名節(jié)自勵,倡導(dǎo)“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成為宋代士大夫精神風(fēng)貌的一種新寫照。他不辭艱險困苦,在西北邊地抵御西夏入侵先后達四年之久,就是他這種“先憂后樂”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范仲淹就對邊地生活有了親身體驗與真實感受,他治軍也很有成效,當?shù)孛裰{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段軍旅生活,進入了他的長短句創(chuàng)作,留下了千古名篇《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作者堅持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xiàn)出外患未除、功業(yè)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xiāng)等復(fù)雜矛盾的心情。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北宋長期“積弱”、“積貧”,不是一兩個人能扭轉(zhuǎn)如此大局。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fēng),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xiàn)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xiàn)在詞中的格調(diào)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與唐人邊塞詩“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適《塞下曲》)的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迥然有別。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yīng)物的《調(diào)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chǔ)。所以,范仲淹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chuàng)。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nèi)容和風(fēng)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與愛國詞的創(chuàng)作。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公(歐陽修——引者注)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及王尚書素出守平?jīng)觯闹乙嘧鳌稘O家傲》一詞以送之,其斷章曰:‘戰(zhàn)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顧謂王曰:‘此真元帥之事也。’”遺憾的是范仲淹的邊塞詞均已散佚,只剩下這一首。
再讀范仲淹《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一詞: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quán)劉備。用盡機關(guān),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呆,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fā)如何回避?
這是一首詠史詞,主題是感慨人生短暫、尋求及時作樂,這樣的思想在范仲淹作品中比較少見。歐陽修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好友,終身服膺范仲淹。在好友的酒宴上,飲酒松弛之際,范仲淹難免有些牢騷話。他嘲笑曹操等人紛爭不已,在“徒勞心力”中虛耗時光,比不上劉伶在醉鄉(xiāng)中逍遙度日。下闋范仲淹更是用算術(shù)方式告訴人們時光的可貴:人無百歲,老年衰疲憔悴,年幼懵懂無知,剩下青壯年時光就非常短暫。如果這段可貴的時光再被“浮名牽系”,鉆營奔走,一生就沒有快樂時光了。眾所周知,范仲淹有異常堅定的入世志向,晚年退居鄧州時尚且表示:“進亦憂,退亦憂?!边@首詞所表達的情緒和思想,僅僅是酒宴間的一時牢騷,是對自己政治志向不得實現(xiàn)的不平之語,由此可見范仲淹尋常人生的一個側(cè)面??上W陽修及其他參加這次酒宴的“分題”作者的歌詞已經(jīng)失傳,無法更多地還原當時的情景。這首詞通俗暢達,不避口語,與范存世的其他四首詞風(fēng)格不同。歐陽修有大量的俗詞創(chuàng)作,或許范仲淹此時受到歐陽修的感染,同時也展現(xiàn)出范仲淹文學(xué)風(fēng)格的多樣性。宋人填詞,都是休閑娛樂的行為,是游戲之作,與創(chuàng)作詩文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在這樣的文體中,比較容易流露出不合主流傾向的一些情感,遣詞造句也比較隨意。讀者可以從這樣的角度理解范仲淹這首詞。
慶歷六年(1046),58歲的范仲淹退出政治中心舞臺,移知鄧州,居閑休養(yǎng)。在鄧州期間,范仲淹修繕亭臺樓閣,以作游覽消遣之地。鄧州城東南的“百花洲”,經(jīng)范仲淹重新修建,成為范仲淹經(jīng)常流連忘返的場所。范仲淹有《定風(fēng)波》詞,即詠寫游覽百花洲的情景,詞云: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稚轿塘囊菰ィγ脝蕷w時數(shù)。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春暮風(fēng)光燦爛的時節(jié),到百花洲尋芳探勝?;ㄋ坝?,鶯歌蝶舞,如入桃源仙境。范仲淹陶醉在美景之中,似乎忘卻了“功名得喪”給他帶來的困擾和苦惱。范仲淹在詩歌中也反復(fù)詠寫百花洲的景致,《依韻答王源叔憶百花洲見寄》說:“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塵埃一點無。樓閣春深來海燕,池塘人靜下仙鳧?;ㄇ榱鈶{誰問,月彩波光豈易圖?漢上山公發(fā)新詠,許昌何必詫西湖?”范仲淹經(jīng)歷了“慶歷革新”的是是非非,此時特意借百花洲景色撫慰自己,在此類詩詞創(chuàng)作中就力求灑脫,告誡旁人“莫怪山翁聊逸豫”。但是,結(jié)尾“爭教我輩無歡緒”的努力中,透露出對現(xiàn)實失意的無法真正釋懷。正是這種心態(tài)作用,這一階段才有《岳陽樓記》如此偉大的創(chuàng)作問世。
上述三首詞,詠邊塞、讀史、風(fēng)景,題材寬泛,與艷情無關(guān),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氣合拍,表現(xiàn)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詞壇衰變的一個過程?!霸娧灾尽?,脫離艷情,以詩抒情更加便捷暢達,所以,范仲淹留存到今天的詩歌還有三百余首。
如果僅僅只有上述三首詞傳世,范仲淹在詞壇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關(guān)鍵是范仲淹的另外兩首詞,描繪出詞壇演變的軌跡,預(yù)示著北宋詞壇春天的來到。在生活方面,范仲淹與宋代其他士大夫一樣,出入歌樓妓館,偎紅倚翠。姚寬《西溪叢話》載:“范文正守鄱陽,喜樂籍,未幾召還,作詩寄后政云:‘慶朔堂前花自栽,為移官去未曾開。年年憶著成離恨,只托春風(fēng)管領(lǐng)來?!骄?,以綿胭脂寄其人,題詩云:‘江南有美人,別后長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两?,墨跡在鄱陽士大夫家。”[32]莫君陳《月河所聞集》載:“饒州女樂之首,年六十余,乃名妓也。范希文矚眄,有詩‘千里寄顏色’之句,或時寄朱粉賜之。”[33]這種經(jīng)歷,使范仲淹對男女的相思戀情有了十分深入細膩的體會,所以,范仲淹寫相思的作品也特別真摯動人。《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鲟l(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以廣袤無垠的天地作為秋思鄉(xiāng)愁的背景,寬大深遠的境界中所烘托出來的情感也顯得格外深沉渾厚。秋色的渲染,已經(jīng)融入了“悲秋”的情緒。秋色滲透了天地之間,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帶著無休無盡的秋意悠悠遠去;秋江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登高視野所及,都是萋萋連綿的“無情芳草”,這“芳草”阻礙了行人的視線、阻擋了游子的歸程,鋪天蓋地,蔓延無邊。“黯鄉(xiāng)魂,追旅思”交待了愁情的來源,詞人只能依賴“好夢留人睡”了。詞人勸告自己“明月樓高休獨倚”,舉杯澆愁,肯定會全部“化作相思淚”。詞人銘心刻骨的思戀之情是因為故鄉(xiāng)而發(fā),詞中有明確的點題之筆。然而,留給讀者的印象總覺得不僅僅限于鄉(xiāng)思,更像是戀人之間纏綿糾葛的別情。處于北宋前期詞壇,范仲淹還不習(xí)慣于公然寫作男女艷情,便借鄉(xiāng)思為題,寫出男女牽腸掛肚的別情。
范仲淹另一首《御街行》寫相思別情,旨意卻明白了許多。詞云: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钅c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這首詞寫秋夜懷人,秋日里的落葉、銀河、月光,構(gòu)成一幅凄清、冷落、衰颯的畫面,無不引起對千里之外那個人的思念。“年年今夜”,從現(xiàn)在出發(fā)將相思時間推向無限;“人千里”,又將空間無限拓展。在如此巨大的時空阻隔中,注定相見無日,相思永遠。范仲淹胸襟寬大,他的相思詞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這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園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huán)境不同。無論是醉中還是睡中,這種相思之情都無法擺脫。“酒未到,先成淚”,是詞人經(jīng)過多少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后所獲得的銘心刻骨的經(jīng)驗。末尾三句秉筆直書,用平易淺近的口語訴說深婉曲折的戀情相思,具體而形象。李清照《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明顯受此詞影響。詞中“真珠簾卷”,點明這首詞所抒發(fā)的是一位閨中孤獨女子的思念情感;“諳盡孤眠滋味”,點破“艷情”主題,是男女戀情相思。就此可以加深對前一首《蘇幕遮》的理解。這首詞代閨中抒情,抒寫女子思念的戀人的情感,已經(jīng)是典型的“花間”題材。
燈紅酒綠之際,讓十七八女孩兒曼聲演唱相思小調(diào),才是歌詞創(chuàng)作的主流傾向。回歸到艷情創(chuàng)作上來,才有歌詞創(chuàng)作的一次又一次高潮。范仲淹艷情之作雖少,然沉摯真切,婉麗動人,對詞壇產(chǎn)生深刻影響。趙宋王朝從決策上和經(jīng)濟上鼓勵大臣享樂,鼓勵大臣多養(yǎng)“歌兒舞女”自娛,范仲淹是宋代比較早的將這種生活情態(tài)寫入歌詞的作家。范仲淹的作為能夠起到一種典范的作用。范仲淹的道德人品,在當時和后來都得到比較一致的極高的評價,好友韓琦評價范仲淹說:“竭忠盡瘁,知無不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34" href="../Text/txt001_0005.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34" class="footnote_quote">[34]這是范仲淹身后人們對他的定評。以范仲淹這樣一位道德領(lǐng)袖人物,寫作婉麗纏綿的艷情詞,必定會極大地改變時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觀念。由此,吳處厚《青箱雜記》云:“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艷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35]以下所舉例子中,就有范仲淹。且言“以范公而不能免”,可見范仲淹此類創(chuàng)作給時人的示范意義。于是,宋人在不知不覺中會將偎紅倚翠的風(fēng)流生活和深情委婉的艷情小曲作為生活常態(tài)接受,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放寬對艷情詞的道德評判,或者根本不予道德評判。文學(xué)創(chuàng)作觀念的改變,才是歌詞創(chuàng)作走向再度繁榮的深層原因。因此,范仲淹在詞史上不僅是一位承前啟后過渡性的重要作家,而且引導(dǎo)著詞壇創(chuàng)作風(fēng)氣的轉(zhuǎn)移,為宋詞創(chuàng)作的繁盛導(dǎo)夫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