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香自苦寒來:《新大眾哲學》編寫資料集
- 孫偉平主編
- 1742字
- 2019-08-16 19:08:41
會議紀要之十五
2011年2月1日
2011年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主持召開《新大眾哲學》編寫工作第15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景源研究員、孫偉平研究員、周業兵秘書,中共中央黨校龐元正教授、李曉兵教授、郝永平教授、毛衛平教授、楊信禮教授、辛鳴教授,博士生王磊、陳界亭。
會議重點討論了辛鳴教授、毛衛平教授、孫偉平研究員分別寫的《插上哲學的翅膀,飛向自由的王國》、《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和《用正確的價值觀規范我們的言行》三份稿件。
辛鳴教授寫的《插上哲學的翅膀,飛向自由的王國》分為《從“世界觀”到“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研究什么和怎樣研究》、《哲學與它的兄弟姐妹們》、《走向哲學殿堂的四個階段》四個部分。在聽取辛鳴教授的講述后,大家主要提出以下意見:語言很優美,同時語言要精練;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察世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標題要準確;要集中解決什么是哲學、哲學有無用處、哲學有無好壞之分、哲學研究什么和怎樣研究哲學等問題;建議把哲學與他的兄弟姐妹們改為“哲學的戰略伙伴關系”;建議將“走向哲學殿堂的四個階段”改為“走向哲學殿堂的必由之路”。
毛衛平教授計劃寫五篇文章:一是前所未有的新概括——關于“實踐——認識——實踐”的概括,題目為《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從“執行力颶風”說起》;二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關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概括,題目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在大師前面的人》;三是辯證思維的精髓——關于“個別——一般——個別”的概括,題目為《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要會做結合的文章》;四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關于“物質——精神——物質”的概括,題目為《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一個有爭議的重要哲學命題》;五是“新世紀的通行證——社會認識觀的新突破”,題目為《社會認識論的新天地——進入新世紀的通行證》。第一篇的主要內容有:第二比第一更重要;第二個飛躍的三大功能;是螺旋不是直線。第二篇的主要內容有:以改造世界為著眼點;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對待錯誤和挫折。
在聽取毛衛平教授的講述后,大家主要提出以下意見:基本觀點正確、語言通俗易懂;按標準來改文章,一級標題是觀點,副標題是例子,大標題下面應有導言和導語;將文章的結構更改為六部分:第一部分為《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上兩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二部分為《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第三部分為《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第四部分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第五部分為《真理論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扣主題,建議增加認識論的相關概念,把哲學史上關于認識論的觀點揉進去;正確處理材料與論據的關系;凸顯認識論中的實踐問題和當代實踐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建議把“第二比第一更重要”改為“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更偉大”。
孫偉平研究員寫的《用正確的價值觀規范我們的言行》主要有以下內容:價值評價及其基本特征——何以“情人眼里出西施”;評價標準及其根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值”與“不值”自有“公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社會實踐是檢驗評價合理性的最終標準——“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聽取孫偉平教授的講述后,大家主要提出以下意見:1.觀點正確,語言活潑,學理準確,邏輯性強,舉例適當。2.本部分的現實意義是教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通過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來教育人民、團結人民,而不是僅僅講清楚價值評價、價值標準等問題。3.本部分重點解決“什么是價值觀”和“價值如何評價”兩個問題。4.建議精簡例子,并在舉例的過程中涉及重大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
王偉光教授介紹了《照辯證法辦事》稿件的主要內容:這篇文章主要講聯系的原則和發展的原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要堅持用全面的觀點觀察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會議要求各部分的稿件要做到標準化,根據規定的格式進行相應修改。《新大眾哲學》不涉及學術上的爭論,主要為人們提供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方式。下次會議時間為2011年2月11日(周五)下午5點,重點討論李曉兵教授、郝永平教授和楊信禮教授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