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歷史的心靈救贖:郭沫若歷史劇研究
- 王小強
- 1373字
- 2019-08-16 18:56:50
序
“文革”已經過去了40多年,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現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是否可以再研究呢?這里,問題的提出顯然針對的是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在“文革”中所犯的錯誤。很明顯,郭沫若在“文革”期間所犯種種錯誤,基本上是沒有骨氣的。他之前的東西不可能寫的一無價值,他懼怕“文革”的威嚴,害怕毛澤東的威嚴,在“四人幫”的逼迫下第一個提出要把所有的自己所寫的書都燒掉。中國人最痛恨沒有骨氣的人,所以他在“文革”后遭遇“無恥文人”的辱罵,也就很自然的事情了。
實際上,理性該理性,歷史該歷史。在“文革”過了四十多年后,以理性的態度重新研究郭沫若的歷史劇,把正確還有正確,把錯誤還給錯誤,這才是科學的態度。我覺得王小強的這篇博士論文采取了這種科學的態度,是值得稱贊的。值得一提的是,王小強又把這種思想推進了一步。他說:“‘反思郭沫若’現象中,是非曲直,于今已經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這場‘反思’本身,對于郭沫若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動的作用,即通過‘反思’完成‘祛魅’,在歷史的沉淀中還原一個具有豐富個性的郭沫若。”這些話都說得很好。但我們似乎可以不僅“還原”一個豐富的郭沫若,還可以進一步呈現一個“真實”而又“真實”的郭沫若。因為在歷史劇中,郭沫若的思想、性格、個性毫無遺漏地暴露在我們的面前。
對于一個作家的研究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看研究者對于作家研究的關鍵是否有重要的推進。這里要提到幾點,首先是研究者對郭沫若早期作品生成的分析。與以往的研究不同,過去研究者只是在20年代的歷史語境上重來反去、絮絮叨叨,而較少有真正進入郭沫若藝術世界的。這對極為重視自己“內部”的郭沫若來說,對其作品作者中介的把握顯然是不夠的。王小強對郭沫若強調“藝術是內部發生的”作了深入的分析。他以“面向歷史的心靈救瀆”,“個性解放浪潮中的藝術凝結”等具體分析作出回應,我認為他對此的推進,是論文的貢獻之一。
郭沫若歷史劇一步一步發展,在情節和人物設計上,層層深入,王小強在這方面做了過細的研究,表現了論文的創作能力。郭沫若的最高成就是他的《屈原》。《屈原》一大藝術特征是象征。王小強認為:“出于歷史事實的制約,郭沫若不能改變史劇題材故事的基本走向,即‘善’的力量的毀滅和‘惡’力量的殘存。但是,在郭沫若看來,歷史不只有惰性的一面,在史劇創作中,更主要的是歷史的積極一面,即人類在文化的道路上總是能夠戰勝獸性的畛域,并不斷向前邁進。為此,郭沫若認為,史劇題材的處理,不但在精神文化結構上,能夠與現實社會形成同構關系,還應當能夠對未來有所昭示。這便觸及了他對歷史題材隱喻性處理的第三個層面:象征意味層。”所以,歷史學把事實現實記錄下來,戲劇作家在認識這真實之后,寫出更現實的歷史劇來,開掘出并發展“歷史精神”。王小強對此點的重視和強調,也是很深刻的,可以說把象征問題說透徹了。
本書作者十分注意郭沫若“人民本位”“人民共榮”,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民族自決”的思想。并指出郭沫若的“人民本位”觀點的要義來:“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思想不是一個狹隘的文化思想,它是寬泛的,宏闊的。”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王小強又把“人民本位”思想轉到藝術批評的真善美標準上來,他的論述是深刻的,因為在一定的條件下,政治與藝術是相同的,他的見解是有有新意的。
王小強還如此年輕,只要繼續努力,一定會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