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御史制度與文人
- 霍志軍
- 4508字
- 2019-08-28 17:21:35
第二節 唐代御史臺的組織結構
自春秋時期始,隨著封建官僚政治的逐步建立,隨之而來的是政治領域的腐敗現象也在滋生和發展,“夫法不立而化行,惡不去而善進,雖使堯舜在上而未之有也”[11]。這就迫切需要對官吏的控制和監察。因此,整頓吏治是求治之道、廉政之源。歷代先賢關于監察制度的思考和探索,歷代監察官的監察實踐,都不斷豐富、完善著中國古代監察思想、監察文化。如秦代厲行督責之術,推崇以法制臣,強調“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12]。漢代注重監察與諫議并重,“明王垂寬容之聽,崇諫諍之官,廣開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盡謀。不懼后患”[13]。秦漢時期御史大夫“典正法度”、“總領百官”。治書侍御史,“掌選明法律者為之,凡天下諸獫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14]晉代御史中丞“掌威儀禁令”[15]。隋代御史制度更加完善、成熟,御史“每巡四方,理雪冤枉,褒揚孝悌”[16],被譽為“激濁揚清”之職。可見,自秦迄隋,監察制度雖屢有更替,但御史以監察百僚、整飭吏治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卻并無改變。
唐代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成熟期,今存唐御史制度的典籍,最為原始的材料首推《唐六典》。該書備述唐代御史建制,注文敘其沿革,甚為周詳。唐杜佑《通典》為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權威著作。《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資治通鑒》等史書對于御史制度的記載,切實詳明。《大唐新語》、《朝野僉載》等唐代筆記小說中也有部分記載,可以參證、補充正史,深化對唐代御史制度、御史活動情況的認識。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堪稱唐代御史制度資料的淵藪,宋代王溥《唐會要》則是分門別類記載唐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專書,其卷六〇至六二專述唐代御史制度,上述諸書是我們研究唐代御史制度的第一手資料。
關于唐代御史臺的行政特色及政治地位,在筆者博士論文《唐代御史與文學》中有詳細論述。為了避免重復,本書僅將兩“唐書”中關于御史制度的記載作梳理,旨在為讀者提供簡明扼要的唐代御史臺的組織結構情況。
《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云:“御史臺,秦、漢曰御史府,后漢改為憲臺,魏、晉、宋改為蘭臺,梁、陳、北朝咸曰御史臺。武德因之。龍朔二年改名憲臺。咸亨復。光宅元年分臺為左右,號曰左右肅政臺。左臺專知京百司,右臺按察諸州。神龍復為左右御史臺。延和年廢右臺,先天二年復置,十月又廢也。”[17]《新唐書》云:“御史臺,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隸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18]《新唐書》還記載了唐代御史臺的變化情況:“高宗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以避帝名;龍朔二年,改御史臺曰憲臺,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臺曰肅政臺。光宅元年,分左右臺:左臺知百司,監軍旅;右臺察州縣、省風俗。尋命左臺兼察州縣。兩臺歲再發使八人,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條察州縣。兩臺御史,有假、有檢校、有員外、有試,至神龍初皆廢。景云三年,以兩臺望齊,糾舉苛察,百僚厭其煩,乃廢右臺。延和元年復置,歲中以尚書省隸左臺,月余而右臺復廢。至德后,諸道使府參佐,皆以御史為之,謂之外臺;復有檢校、里行、內供奉,或兼或攝,諸使下官亦如之。會昌初,升大夫、中丞品。東都留臺,有中丞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三人;元和后,不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主留臺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備。”[19]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唐代御史臺是全國最高監察機關,其主要職能是監察百官、整頓吏治。
一 御史大夫
御史臺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御史大夫。《舊唐書》云:“大夫一員,正三品。秦、漢之制,御史大夫、副丞相為三公之官。魏、晉之后,多不置大夫,以中丞為臺主。隋諱中,復大夫,降為正四品。《武德令》改為從三品。龍朔改為大司憲,咸亨復為大夫。光宅分臺為左、右,置左、右臺大夫。及廢右臺,去‘左’、‘右’字。本從三品,武宗會昌二年十二月敕:‘大夫,秦為正卿,漢為副相,漢末改為大司空,與丞相俱為三公。掌邦國刑憲,肅正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準六尚書例,升為正三品,著之于令。’”[20]唐代御史大夫地位崇高,為朝廷重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中唐時期,皇帝為了限制御史大夫的權利,一度不設御史大夫職務,而由宰相、藩鎮兼任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實際管理御史臺事務。
二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臺的副長官,《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云:“中丞二員,正四品下。漢御史臺有二丞,掌殿內秘書,謂之中丞。漢末改為御史長史,后漢復為中丞。后魏改為中尉正,北齊復曰中丞。后周曰司憲中大夫。隋諱中,改為持書御史,為從五品。武德因之。貞觀末,避高宗名,改持書御史為中丞,置二員。龍朔改為司憲大夫,咸亨復為中丞。本正五品上,會昌二年十二月敕:‘中丞為大夫之貳,緣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為憲臺長。今九寺少卿及諸少監、國子司業、京兆少尹,并府寺省監之貳,皆為四品,唯中丞官重,品秩未崇,可升為正四品下,與丞郎出入迭用,著之于令。’大夫、中丞之職,掌持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中丞為之貳。凡天下之人,有稱冤而無告者,與三司訊之。凡中外百僚之事,應彈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則方幅奏彈之,小事則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則與刑部尚書參擇之。凡國有大禮,則乘輅車以為之導。”[21]在唐代監察史上,御史中丞亦是令人羨慕的官職,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 侍御史
《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云:“侍御史四員。從六品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侍御史年深者一人判臺事,知公廨雜事,次一人知西推,一人知東推也。凡有別付推者,則按其實狀以奏。若尋常之獄,推訖斷于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彈奏者,則具其事為狀,大夫、中丞押奏。大事則冠法冠,衣硃衣裳,白紗中單以彈之。小事常服而已。凡三司理事,則與給事中、中書舍人更直,直于朝堂受表。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長官,則與刑部郎中員外、大理司直評事往訊之。主簿一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下。主簿掌印及受事發辰,勾檢稽失。兼知官廚及黃卷。主事二人,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二十三人。”[22]
《新唐書·百官志》云:“侍御史六人,從六品下。掌糾舉百寮及入承詔,知推、彈、雜事。凡三司理事,與給事中、中書舍人更直朝堂。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長官,則與刑部郎中、員外郎、大理司直、評事往訊。彈劾,則大夫、中丞押奏。大事,法冠、硃衣、
裳、白紗中單;小事常服。久次者一人知雜事,謂之雜端,殿中監察職掌、進名、遷改及令史考第,臺內事顓決,亦號臺端。次一人知公廨。次一人知彈。分京城諸司及諸州為東、西:次一人知西推、贓贖、三司受事,號副端;次一人知東推、理匭等,有不糾舉者罰之;以殿中侍御史第一人同知東推,蒞太倉出納;第二人同知西推,蒞左藏出納。號四推御史。只日,臺院受事;雙日,殿院受事。”[23]從兩《唐書》記載來看,侍御史的主要職責是“糾舉百僚,推鞫獄訟”。對朝廷大臣上至宰相、下至一般臣僚均有監察權。侍御史還負有知東、西推的責任,對于朝廷重大案件,與刑部、大理寺官員組成特別法庭,以“三司受事”的形式審理。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七:“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謂之臺院,殿中侍御史謂之殿院,監察御史謂之察院。”
四 殿中侍御史
《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云:“殿中侍御史六人,從七品下。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凡冬至、元正大朝會,則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則于鹵簿中糾察非違,具服從于旌門,視文物有所虧闕,則糾之。凡兩京城內,則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內有不法之事。”[24]《新唐書》對殿中侍御史職責的記載是:“殿中侍御史九人,從七品下。掌殿庭供奉之儀,京畿諸州兵皆隸焉。正班,列于閤門之外,糾離班、語不肅者。元日、冬至朝會,則乘馬、具服、戴黑豸升殿。巡幸,則往來門旗之內,檢校文物虧失者。一人同知東推,監太倉出納;一人同知西推,監左藏出納;二人為廊下食使;二人分知左右巡;三人內供奉。”[25]唐代殿中侍御史屬殿院,掌殿廷儀衛及京城的糾察。侍御史稱“臺端”、“端公”,殿中稱“副端”。
五 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是唐代御史臺的基層官吏,也是實施監察的主體力量。《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云:“監察御史十員,正八品上。貞觀初,馬周以布衣進用,大宗令于監察御史里行。自此因置里行之名。龍朔元年,以王本立為監察里行也。監察掌分察巡按郡縣、屯田、鑄錢、嶺南選補、知太府、司農出納,監決囚徒。監祭祀則閱牲牢,省器服,不敬則劾祭官。尚書省有會議,亦監其過謬。凡百官宴會、習射,亦如之。”[26]《新唐書》云:“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27]可見監察御史對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吏均有監察權,對朝廷獄政、軍戎、祭祀、屯田、財政經濟、漕運等均有監察權。
監察御史還肩負巡按州縣、分察地方官吏的重任。唐王朝地域廣大,其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咸海以西的西亞一帶,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帶,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公里,還有很多可不算。唐朝周圍守邊的少數民族很多,為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吏治清明關系社稷存亡,以法察吏、治吏、整頓吏治是求治之道、廉政之源。通過治吏來治民,是統治者通過國家機器完成國家任務的一個規律性要求。要對如此廣大地域的官吏進行監察,僅靠皇帝一個人是無法做到的。正如肅宗在《遣巡撫使敕》中所說:
夫人君高居大位,非可以目遍四海,耳周八極,必仗賢能,以廣其視聽。而今使臣,咸未稱職,多俛經略,未盡至公,致令遠人冤不上達,而弊不下去。今擇朝端忠貞仁惠之士,飲冰乘驛,巡撫四方。其有政教煩苛,敕令不便,妨于耕稼,害于蠶桑,徵斂于人,無逾小大,咨爾兆庶,必聞于使。又有官吏邪虐,豪猾侵漁,擾于黎,冒于貨賄,上無隱也,當悉懲之。[28]
唐代把吏治作為整個法制確立中的重要一環來抓,表現了高超的運用法律的約束權力的智慧。監察御史“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為佐,務繁則有支使”[29]。就是說監察御史巡察州縣時,一般情況下有兩名判官作為其幕僚,如果肩負任務繁重,還有朝廷特派的使職隨從。巡察州縣的具體內容有明確的規定,此即中國監察史上著名的“監察六條”:
其一,察官人善惡;其二,察戶口流散,籍帳隱沒,賦役不均;其三,察農桑不勤,倉庫減耗;其四,察妖猾盜賊,不事生業,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異等,藏器晦跡,應時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縱暴,貧弱冤苦不能自申者。[30]
監察御史巡按監察,肩負著明察冤獄、整頓吏治、維護紀綱的重大使命,對于澄清吏治,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發揮了重要作用。唐代御史職權的法律化、制度化,不僅保證了監察制度的規范性、穩定性,對于龐大的官僚群體起到了心理上的震懾和實際上的規范作用,而且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吏治清明、社會穩定,使得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為代表的清明社會得到較長時間的維持,這是唐代御史監察制度正面效應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