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國外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文情報告(北美卷)(2004-2006)
- 劉洪濤 黃承元主編
- 2861字
- 2019-08-28 17:30:12
前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北美的中國研究逐漸取代歐洲,成為西語世界新的中心。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美中國研究更是欣欣向榮。這不僅表現(xiàn)在北美大學相關教學科研機構、從業(yè)人員的數量龐大,專業(yè)期刊眾多,出版的著作、譯本,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發(fā)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居西語國家之冠,而且研究的整體質量和學術影響力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面對北美中國研究一派繁榮的景象,及時、全面地掌握其文獻資訊,追蹤其發(fā)展動向,就成為一個緊迫的學術課題。
事實上,從事中國學研究的海外學者、機構歷來重視文獻資訊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這方面資訊最詳盡的,當屬美國亞洲研究協(xié)會的《亞洲研究文獻目錄》(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與日本的《東洋學文獻類目》。前者以收英語、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語種為主,在1998年前,該文獻目錄以紙本出版,之后改為《亞洲研究文獻目錄數據庫》(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 Online),數據發(fā)布的速度大大提高。后者則收日文、中文、朝鮮文。借助這兩種文獻目錄索引,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研究狀況可以大致了然于心。而21世紀以來出版的專收某一語言或某一領域研究文獻目錄的著作更是不勝枚舉,代表性的如克萊倫·詹姆斯(James L.Claren)編的《中國文學:概述與研究文獻目錄》(Chinese Literature:Overview and Bibliography)(2002),專收英語學術界的文獻目錄,柯志文(James H.Cole)編的《二十世紀中國:中、日、西文參考文獻注釋書目》(TWENTIETH CENTURY CHINA: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Reference Works in Chinese,Japanese,and Western Languages)(2004)專注于中、日、英、法、德等語言的20世紀中國研究文獻。此外,夏威夷大學馬諾阿校區(qū)中國研究中心(CCS)、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資源中心(MCLC Resource Center)等美國的亞洲研究和中國研究學術機構,也都積累了十分豐富的中國研究在線資源,為了解海外中國學研究動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北美中國研究是海外中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美國學者做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獻目錄整理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學術界對北美中國學的興趣日益濃厚,也產生了一些文獻整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早一些的有《美國中國學手冊》(1990年修訂版)、《北美漢學家辭典》(2000)、王建平、曾華著《美國戰(zhàn)后中國學》(2003),新近出版的有張海惠主編的《北美中國學: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2010)。尤其是張海惠這部1200萬字的大部頭著作,約請美國的中國宗教、歷史、政治、經濟、文學、藝術、語言等研究領域數十位知名專家撰文,向漢語學術界全方位介紹了最近十余年來北美中國研究的狀況,還對北美中國研究的各種館藏資源和電子數據庫作了系統(tǒng)的介紹。此外,國內一些學術雜志、連續(xù)出版物、網站,如《近代史研究》、《中國索引》、《漢學研究》、《國際漢學》、《海外中國學評論》、《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國外中國學研究網、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官網等,都定期或不定期刊發(fā)海外中國學論著論文索引和相關資訊,其中北美部分占有相當的分量。而漢語學術界專門研究北美中國學的專著、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累計起來也已經達到可觀的數量。這些成果對我們了解北美中國學研究的資訊,無疑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新世紀國外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文情報告·北美卷》(以下簡稱《文情報告·北美卷》)屬于文獻資訊整理翻譯類著作。與以往的同類著作相比,它的特點首先是以文學為中心,即所收文獻和資訊,僅限于中國文學研究,而不是全部的中國學。我們對“文學”采取比較寬泛的認定,將文化、藝術類文獻資訊也包括其中;而“中國文學”不僅指大陸地區(qū)的古代及現(xiàn)當代文學,也包括臺港澳地區(qū)文學及北美華裔文學。此外,本書只收北美學者或在北美地區(qū)用英語出版的中國文學譯介、研究的成果,而非北美學者在非北美地區(qū)用英語及其他語言出版的成果不在此列。如此限定,一方面是出于項目的分工,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北美中國文學研究作為海外中國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其次是信息搜集全面。《文情報告》充分利用《亞洲研究文獻目錄數據庫》(BAS),全球圖書及其他資料聯(lián)合編目數據庫(Worldcat OCLC),學位論文數據庫(ProQuest),西文期刊全文數據庫(JSTOR),聯(lián)機學術期刊數據庫(ECO OCLC),相關機構及個人的網頁,再結合MCLC網上資源,CCS網上資源,谷歌搜索,亞馬遜網站搜索等。在進行多渠道搜索和篩選后,又通過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國家圖書館檢索系統(tǒng)進行核實,以保證信息的全面、可靠。《文情報告》收入五大索引:中國文學譯本索引、中國文學研究著作索引、北美華裔作家英語作品索引、中國文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索引、中國文學研究期刊論文索引。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我們對年度重要著作及其作者進行簡介;還不定期介紹北美重要的學術機構、期刊、會議等信息。如此全面地呈現(xiàn)21世紀北美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資訊,這還是頭一次。
第三是追蹤最新資訊。《文情報告》立足于“新”,將時間限定在“21世紀”。按計劃,這本連續(xù)出版物從2001年起始,逐年匯編21世紀北美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的文獻和資訊。前三卷回溯2001—2009年,從2010年第四卷起,兩年一卷出版。盡管21世紀到現(xiàn)在只過去十多年,但這十多年間,北美中國文學研究進入加速發(fā)展的新階段,成果總量呈現(xiàn)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這無疑加大了文獻和資訊搜集的難度。但另一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搜索技術日益強大,各種數據庫先后投入使用,也為我們及時掌握這些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我們有信心在較短的時間內,持續(xù)地把北美中國文學譯介、研究的最新文情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如上所述,在《文情報告》的編纂過程中,我們大量利用了數據庫等電子資源。這可能會使人們產生一個疑問:在電子資源如此豐富發(fā)達的今天,這樣的紙本研究文獻編目類著作,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各種電子資源雖有它的便捷性,但內容龐雜混沌,缺乏能讓人一目了然的分揀劃類。如《亞洲研究文獻目錄數據庫》截至2009年7月,收入的索引條目已經達到737000條,而且仍在以每年三四萬條的速度遞增。想在如此浩繁的數據庫中把自己需要的信息一網打盡,是相當困難的。而紙本的《文情報告》范圍明確,構想完備,標目清晰,讓人一目了然;此外,不少紙本文獻編目類著作往往一冊出版,再無后續(xù),《文情報告》則是一個連續(xù)出版物。因此,它能給特定的學術人群持續(xù)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最新資訊,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文情報告》項目正式啟動于2009年5月。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匯編了2001—2003年文情的第一卷已經于2012年12月出版;匯編2004—2006年文情的第二卷,預計在2014年出版;匯編2007—2009年文情的第三卷已經完成文情的搜集和翻譯工作,2010—2011年文情的搜集工作也已經展開。毋庸回避,《文情報告》的編纂剛剛起步,難免存在各種不足甚至缺漏。我們希望今后不斷改進,使之逐漸獲得良好的聲譽,成為匯編北美中國文學研究最新文獻資訊的權威出版物。
在《文情報告》(2004—2006)卷的編纂過程中,先后有40多位海內外學者、相關專業(yè)的博士生、碩士生參加到此項工作中來。他們的勤奮工作、認真踏實的態(tài)度,保證了這項龐大工程的順利完成。不少美國知名學者撥冗為本書撰寫自己的著作簡介,又審校譯文。刁晏斌教授、沈衛(wèi)威教授解答了一些譯名方面的問題。《文情報告》項目得到文學院“211工程”三期項目、“985工程”以及文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