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國外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文情報告(北美卷)(2004-2006)
- 劉洪濤 黃承元主編
- 2247字
- 2019-08-28 17:30:17
張誦圣(Chang,Yvonne Sungsheng)著:《臺灣文學生態:從戒嚴法到市場律》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年。10+271頁。ISBN:0231132344
這本書描述了20世紀下半葉,臺灣地區文學場域從政治規范過渡到市場主導的演變軌跡。 作者引用布迪厄“文化場域理論”和柏格的“文學體制”概念,以補充前作《現代主義與本土對抗:當代臺灣中文小說》(杜克大學出版社1993)中,受威廉斯啟發的三元文化型構(主導、另類、反對)分析架構。在本書中作者提出“美學位置”的概念,來闡明在政治掛帥、相對關閉的文化場域中所常見的數量有限、彼此折沖的文學群體,和社會整體內部的結構性沖突之間對應但并非對等的緊密關聯性。在由政治邁向市場的過程中,文學場域自主性增強,運作規律越來越受“文化正當性”的制約,而場域內參與競爭的美學位置數量與形態則驟增,造成活力豐沛的一片榮景。此時文化正當性本身卻也產生質變,由獨尚精英轉變為雅俗并存的分眾文學生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簡述“臺灣文學研究”的學科發展歷程,說明主要觀念架構,并以20世紀50年代一部小說的曲折出版經過為縮影,圖示政治與市場規律在中國臺灣文學生產中交互作用的復雜樣貌。第二、三部分以1970年年末為分界點,借由作家作品、文學史事件和文化現象個案勾勒出臺灣文學場域的演變軌跡:從遷臺初期的非常態文學生產,經由1956年從“高壓”變為“懷柔”的文化方針轉向,到1970年末期之后的向市場主導大步邁進。
由統治政權背書、保守妥協的主流美學位置,早期幾由隨國府來臺的大陸人獨占;俟后卻成為具有開放性、可資選取的一個重要美學位置。20世紀60年代以高層文化追求為驅力的現代主義位置與主流之間若即若離,這在其重要作家對“中國符號”的美學性轉化中充分顯示。由少數擁有日據經驗的作家在解嚴初期文壇邊緣所開啟的、與主流呈結構性對立的本土位置,在20世紀70年代批判性鄉土文學運動中快速茁壯;但其后在漸與本土政治結合的同時,也與持中國認同的鄉土派左翼分道揚鑣。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轉型,圍繞著享有豐厚主流文化資源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大副刊,出現了一個興榮而吊詭的特殊文學生態:以主導意識形態為基礎進行專業性轉化,帶領著同質性甚高的中產階層閱眾,向區隔性的品味市場積極過渡。此時進入文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嬰兒潮世代,受精致文學概念與副刊體制資源的雙重滋養,得天獨厚。而解嚴前后他們對身份認同與流行文化位階躥升兩項新挑戰所做的回應,則成為主流小說轉型的基調。20世紀最后十年,“本土”參與對主流位置的競逐,勢不可當;后現代行動主義取代了現代派精英觀,成為帶領風騷的前衛論述;而1999年引發極大意識形態爭議的《聯合報》“臺灣文學經典”選拔,仿佛成了標榜“純文學”的副刊臨別之前的天鵝之歌。
要目
前言
緒言
新的視角
觀念架構
歷史軌跡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學術脈絡和觀念架構
學術脈絡
舊的分析范式:臺灣研究在美國
來自政治環境轉變的沖擊
臺灣內部的臺灣文學研究發展
來自跨國文化潮流的沖擊
觀念架構
文學作為一種體制;及當代臺灣的主流文學
受政治制約之主導文化下的文化生產場域
美學位置
文學場域的有限自主和場域自主化的過程
第二章 文學場域中的政治和市場要素
在政治與市場之間:1949年后在臺灣復興的文壇
文壇的復興
戰爭時期文學生產范式的傳承
非官方的政治要素:民族主義/道德性的文學論述
文學想象與民國時期的現代文壇
“殖民現代性”和日據時期的臺灣文學
文人傳統與都會中的現代中國流行文學
結語
相互競爭的正當性原則:姜貴小說《旋風》的出版周折,一個案例研究
正當性賦予機制的分歧看法:“舊小說”與“新小說”
文學市場作品接受的客觀條件
深層的政治暗流
第二部分
第三章 軟性威權統治和主流位置
“正面”文化控制與以外省人為優勢的文化生產
文學形式認可背后的政治因素
“純文學”美學范疇的興起
“副刊”與統治勢力背書的主流文學
兼容并蓄的混合型文化體制——“副刊”
林海音與“文學副刊”
副刊主編:政治性文化正統的支柱
第四章 現代主義流派與主流文學里“中國符號”的美學化
一個美學位置的誕生
現代主義位置的萌發
現代主義先驅的成功策略
夏濟安:文類位階原則的欽定——西方的范式
主流“中國中心主義”文學的美學性轉化
中國符號的轉化
王鼎鈞(b.1925)
余光中(b.1928)
張曉風(b.1941)
第五章 本土位置:社會結構關系性對立的產物
本土位置的歷史旅程
在文學場域的邊緣求生:解嚴初期
與鄉土文學的結盟與分道揚鑣
世代初期的隱晦生涯
吳濁流(1900—1976)
鐘肇政(b.1925)
兩位文壇泰斗的差異旅程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以副刊為樞紐的文學生態和中產階層文類
副刊和以副刊為樞紐的文學生態
副刊的論壇功能:《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
營造一個新文學生態:《聯合報》副刊
雙重使命:從政治到文化
曖昧方案:從高層文化到中額品味中產階層文類
文類位階的演變:中產文類的興起
中產階層消費者:文化生產的新要素
一部電影(楊德昌的《恐怖分子》)對中產副刊文學的反思
意識形態的約束:政治犯的文學性再現
三種類型的政治犯文學
主流意識形態的美學性轉化
第七章 高層文化向往與主流小說的轉型
從“閨秀文學”到“日常美學”
向職業作家轉軌的袁瓊瓊
朱天文的高層文化追求
張愛玲和“日常美學”
新鄉土主義,西方文化理論潮流,與“中國結”
文化流動與精英評論
張大春與相互抗頡的批評程式邏輯
主流作家的中國情結和自我重新定位
第八章 后解嚴時期的新趨勢
本土論述的演化
后現代流派:一個新的外來沖擊性文化形構
后解嚴時期文化場域的新發展趨勢
大分水嶺
后解嚴時期的小說創作
新的競爭策略
閃爍的自我指涉
正當性問題:一個媒體事件(《聯合報》“臺灣文學經典”選拔)的個案分析
(張誦圣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