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國外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文情報告(北美卷)(2004-2006)
- 劉洪濤 黃承元主編
- 2516字
- 2019-08-28 17:30:16
蔡蓉 (Cai,Rong)著:《當代中國文學的主體危機》 (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年。12+282頁。ISBN:0824827619
本書認為,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后毛澤東時代的文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自我和主體性的呈現,并以此為手段探求替代舊范式的途徑,這種舊范式是之前激進的革命意識形態強加于人類主體之上的,整齊劃一且具有階級意識。此種探求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兼具能動性和自主性的新型主體。但與作家和知識分子的意愿背道而馳的是,后毛澤東時代文學中涌現出了許多有生理缺陷或有功能性障礙的問題人物。作者認為,這些問題人物有更深的內涵,這種內涵直指對人類主體性的渴望這一核心問題。那些身體殘疾的人物也暗示出了其象征意義上的心理缺陷,雖不顯眼,但對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了解它所面對的來自那些看似四肢健全實則心智不全的人的挑戰同樣重要。這些表面上正常的人在實踐其能動性時會暴露出更多潛在的危害,因此他們是身體殘疾者的鏡像。這項研究指出,這兩種有缺陷的人成了樂篇中無法消除的伴音,是啟蒙與主體性交響樂中一個不和諧的音符。
第二章記敘述了后毛澤東時代新主體探索的起源和一些重大事件。該章首先探討了共產主義者的自我呈現,繼而探討了中國當代評論家和作家在理論前沿和文學實踐兩個領域如何對其進行解構。這一章研究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主體范式:社會政治主體、文化主體和藝術自我,這些范式或是伴隨著知識分子對人文主義、主體性以及新時期的“文化熱”的爭鳴而產生的,或是對這些問題爭論的回應。對這些范式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刻畫出主體性探索的文學軌跡,也有助于我們評價文學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性。
本書的后五章重點討論了文學作品中的人類主體。第三章主要論述韓少功兩部“尋根”作品——《爸爸爸》和《女女女》——中的主人公。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兩部小說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都以身有殘疾者為中心人物,前者是一個有智力障礙的年輕人,后者則是一個半聾的女人。在對人物與語言間的混亂關系進行拉康式的解讀后,作者認為主要人物語言能力的缺失以及外部意義系統對他們的掌控,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成為“言說主體”,從而阻止了他們成為新的主體。文章還將韓少功創作中反復出現的殘疾性主體與“尋根文學”中的政治聯系起來,指出“尋根”作家試圖通過文化探索重建中國的夢想陷入了程序性的困境。在本書作者看來,作家們在譴責中國重蹈陳腐歷史舊轍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證實了同時建構過去和未來這一文化事業的不可行性。
第四章從殘雪小說中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入手,探討了無能的自我。 本章著重分析自我與“他者”的對抗,尤其以薩特的“注視”理論來分析殘雪對“眼睛”的迷戀。這章指出,在無休止的爭斗中,為了使自己成為處于支配地位的“看的主體”,殘雪小說中的自我將自己“看”的權力讓渡與他者,因此成為被“看”的對象。這一章還探究了作者如何通過淡化社會政治因素,強調這種狀況形而上學的本質,并以此來思考后革命時代中國的未來。
之后的三章談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后革命時代的中國。這幾章以更為詳盡的筆觸研究三位作家:余華、莫言和賈平凹,以及此間他們對一些事關改革的重大社會問題作出回應時所呈現的不確定主體。第五章探討了余華的兩部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和《鮮血梅花》中的旅行者形象。文章將余華小說中孤獨的旅者置于與后毛澤東時代上進與旅行主題的對比之中,指出余華小說中的旅者是游離于后毛澤東時代富有進取精神的社會潮流和“新長征”運動之外的,著重討論了對自我的困惑以及在充斥著多種競爭話語的新社會空間無法自我定位問題。扎西達娃的短篇小說《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可看作是對余華小說中描述的后毛澤東時代旅行者的補充。扎西達娃同樣關注后毛澤東時代的旅者,但他的元小說構思給了旅行一個有趣的轉折。他的小說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作家抨擊了殘害年輕一代的專制父權傳統。
第六章通過對莫言《豐乳肥臀》中的自我的反思,探討了在與國外他者相比較的背景下中國現代自我塑造的一貫努力。圍繞小說中中國自我與國外他者/父權對象征“性”的女性身體所有權之間的沖突,該章集中討論了合法性的問題。作者認為,莫言對兩性關系的正當性、中國男性和國外他者的男子氣概等問題的關注表明了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在當代世界中能力的一貫擔憂。分析證明,通過強調混血私生子的無能,莫言質疑了國外他者的權威,對生育出羸弱的私生子的中外通婚模式的可行性持懷疑態度。
第七章探討了文本內外的主體:改革時期的知識分子自我,及其在賈平凹的小說《廢都》中的文學表現。這一章重點討論了兩個問題。首先討論了后毛澤東時代知識分子通過各種適當的活動而獲得的代表性權力的起起伏伏,而后分析了知識分子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消費主義背景下的邊緣化處境。該章第二部分以《廢都》為案例分析了知識分子的存在危機如何得以呈現、又如何得以解決。通過分析藝術家——知識分子的鏡像——以及與之相對的創造他的社會環境,文章強調了在調節主體、文本和歷史之間復雜關系時文學的再現所發揮的作用。本文書認為通過適當的文學再現,作家創造出一個新的中心,使邊緣化的知識分子能夠在文學領域內探討他在真實歷史中的焦慮。
這項研究最后指出,問題人群集個體主體性、集體主體性和作家主觀創造性于一身,他們在后毛澤東時代的藝術主體中占據顯著位置。作為一個承載著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綜合體,它凝聚了后毛澤東時代的知識分子作家對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索。全能的改革者這一形象存在于很多后毛澤東時代的作品中,他們取代了共產主義英雄和帶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主體。 和他們相比,殘疾性的主體更具有吸引力,這表明文學想象無力擺脫其沉重的歷史包袱,揭示了20世紀80年代自我陶醉時那些經常被忘卻的困境和錯綜復雜的事件。此處所分析的描述后毛澤東時代主體種種缺陷的那些故事形成了一種缺失的經典敘事。它們記錄了傷口愈合之前那些必須被世人了解的表達欲望與困惑的時刻。
要目
序言
一 導論
二 新主體的追尋
三 被言說的主體:韓少功小說中的殘疾者
四 身處塵囂:殘雪小說中的自我和他者
五 后毛澤東時代新長征路上的旅者
六 自我的鏡像:莫言《豐乳肥臀》中的外國他者
七 占有與呈現: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知性自我
(蔡蓉 撰稿 姜倩倩 譯 王國禮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