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美學(第2輯)
- 范曾名譽主編 彭修銀主編
- 829字
- 2019-08-28 17:16:43
三 思想與審美
在文學經典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文學經典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關系。在大眾傳媒時代,經典的研究要在注重傳承文學經典思想價值的同時,把研究的重點轉向文學經典審美價值的發掘。這一轉變既是經典本身的藝術魅力所在,也是當下文學經典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文學藝術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文明史上爭得一席之地,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是因為它蘊含了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的豐富內容,也攜帶著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眾多信息,但其立身之本,首先是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給人們帶來了感性的豐盈和審美的愉悅。”[12]對文學經典而言,其審美價值更應該得到重視。但長期以來,不論是文學批評還是文學教育,研究者主要是將文學作為一種社會學和歷史學的文獻資料,對文學的文學性(審美性)視而不見,研究的重點是不斷挖掘文學經典的思想價值。這種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為出發點的文學批評和研究,最終會導致文學經典審美性的消解。這樣做的后果是把集思想性、深刻性和藝術完美性于一體的文學經典變成了單一的思想教育工具,它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種社會文化思想的研究在文學經典中大行其道,而真正的文學性研究則沒有市場。這種研究,事實上既不能真正發揮經典的思想教育作用,也無法傳承經典的藝術魅力。其最終會導致普通大眾對文學經典的反感和疏離,不利于一個時代審美鑒賞水準的提升。
因此,在文學經典的研究中,研究者要真正發掘經典的審美價值,其先決條件是不要以某種先入為主的觀點為自己的研究設置種種理性的障礙,而是要以自己的感性直接面對經典,打破時空的界限與作者直接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交流和撞擊。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以感性經驗直接“進入”作品的世界,設身處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受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也就是要做到與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產生感情的共振,然后跳出來,進行有距離的觀照,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充分感受到經典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