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本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吉田茂對華政策中所表現出來的帝國意識是其所處時代大日本帝國崛起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剛性意識,而在戰敗背景下這種帝國意識因時勢而發生一定的改變,但其伸張帝國權益、維持亞洲領袖地位等核心理念并未改變,只是實現的手段、策略發生了明顯變化而已。

吉田茂的帝國意識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帝國拯救意識、帝國改造意識、帝國重建意識。

帝國拯救意識:包括他在戰時所提出的反對軍部對美英開戰論、早日媾和論、防止因戰敗而引起共產主義入侵論等。

帝國改造意識:包括在戰爭末期他提出的切除日本政治中的毒瘤軍部勢力、日本政治大清掃、維護國體、存續神道等理念。

帝國重建意識:在吉田執政時期提出的經濟中心主義論、西式民主政治論、亞洲領袖觀、對美結盟論、中國大陸與臺灣關系中的平衡者理念等。特別是他所持有的帝國經營理念是貫穿戰前戰后兩個時代的主體意識。也就是諸多學者所提出的所謂“商人式國際政治觀”問題,具體表現在外交層面就是與英美協調外交(戰前)、與美國結盟外交(戰后);對華政策層面表現在與英美協調的前提下獨占中國大陸(戰前對華強硬外交),到戰后重新評估中國大陸,在取得美國同意的前提下由日本作為西方國家的代表保持同中國大陸的經濟關系,從而達到控制中國大陸市場與資源的目的。

這種帝國意識支配下的對華政策具體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1)戰敗后的日本應該重新審視新中國的世界地位;

(2)戰后日本在中國問題上的應對策略;

(3)對中蘇同盟的另類分析、認識;

(4)中國大陸市場對戰后日本經濟復興的價值;

(5)對紅色中國的恐懼和對共產主義的仇視態度等。

通過對吉田茂帝國意識的梳理,探討吉田內閣對華政策的成因及過程。作為戰后任職達7年之久的首相,吉田茂的個人政治理念最終是以其治國政策體現出來的,尤其是外交官出身的他在外交領域的吉田色彩尤為濃厚,而吉田內閣的對華政策是在片面媾和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戰后初期日本對華政策形成過程中受制約的影響因素頗為復雜,本書主要是側重研究執政者本人的帝國意識與其內閣對華政策形成的互動過程。探討戰后日本對華政策中所蘊含的國家利益、戰略平衡和亞洲領袖意識等內容。

在本書的實際研究中,筆者努力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

第一,本書研究的資料運用

從史學角度而言,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本前提,史料的真實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研究的科學性。所謂“史料的真實性”有兩層含義:其一,對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實的記錄是正確的;其二,對這些記錄的理解是正確的。自古以來,中西史學家都高度重視史料的考證與運用。在中國,產生了以錢大昕為代表的乾嘉學派;在西方,產生了以蘭克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史學流派。一般來說,史料主要包括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38]

文獻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但是,歷史研究卻不是文獻史料的簡單堆砌。不同的人對史料有不同的詮釋目的和詮釋方法。

仔細推敲著者的心態、筆法、思想觀念乃至個人情感,在多大程度上映射于文獻史料的記述和研究之中。盡可能地剔除這些因素的影響,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上,實現對文獻史料的再認識,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史料的真實。

本書的研究,在資料方面主要是側重于文獻資料。

言為心聲。人物的思想、理念往往會以語言、政論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政治行動又是驗證其思想、理念的客觀尺度。

吉田茂在戰后日本政治人物當中,可以稱得上是善于和喜歡表達自己政治理念和政治觀點的政治家。在他從政期間多以私人信函的方式來表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退出政治舞臺后又在大磯執筆完成了多部政論集和從政回憶錄。筆者查閱了目前國內已公開出版的相關中文資料;又利用兩次赴日訪學、合作研究之契機,在日本法政大學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等處搜集了較為系統而完整的相關日文資料,這些資料奠定了持續多年進行這項課題研究的資料基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39]

充分占有第一手原始材料,是進行客觀性研究的前提和條件,資料的缺失往往會導致產生錯誤的分析和有失公允的研究結論。當然,對于材料的鑒別和使用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內田健三就將“言語刻薄、信口開河”[40]的語言風格,看成是吉田茂的政治魅力之一,這種評價也是日本輿論界和知識界的共識。政治人物的言論,有些往往是迎合某種政治需要而發出的錯誤信息,其所言所論并不一定完全是真實思想觀念的鏡像,尤其是回憶錄之類的資料更應慎重對待。因為人類都有自私和虛榮的天性,“為尊者諱、為己諱”的寫作意圖,在這類資料中最容易顯露。不過,辯證地分析和看待這類資料也是進行學術研究所必要的。

作者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以及對外政策會流露在筆下,浸透在字里行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想家的著述可以說是真實哲學思辨與政治理念的真實鏡像,而政治人物的著述無疑需要一個驗證和分析的過程。

筆者正是出于這種認識,在選擇吉田茂這樣一位政治人物的對華政策作為研究對象時,既充分發掘和占有研究客體的個人著述和政治言論,同時更注重考察其付諸實踐的政治行動。當政治理念與政治行動相一致時,我們可以認定其政治理念與政治行動之間內在的聯系,以確保研究分析的客觀與真實。

本書的研究,在資料方面就是采取了這樣一種甄別原則,研究客體的政論著述和眾多各國學者的多層面研究結果相互印證,以期實現能從政治思想、政策理念等角度,客觀地還原政治人物的真實一面。

社會科學的諸學科固然有各自的學科體系和特殊性的差異存在,但在研究資料翔實、可信的基礎上,在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下進行客觀公正的學術研究,這一點對于各學科都是相同的。

第二,本書研究方法

對政治人物外交政策、思想的研究,不同于對思想家思想的研究。

本書是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主要借鑒理論研究與實證性研究方法以及比較研究方法,對戰前戰后日本傳統保守主義代表人物吉田茂的對華政策加以分析與研究。

在研究具體問題時,也可以說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要采用“鳥瞰”和“蟲眼”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所謂“鳥瞰”就是要以宏觀的眼界從整體上把握具體問題,確保把研究客體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下去考評。正如經典作家列寧所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有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41]同時,考慮到本書屬于基礎性研究而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理論研究,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也需要細致、翔實的微觀研究,也就是要有所謂的“蟲眼”。對研究客體的具體政治行動中所展現出的政治理念,進行必要的積累和梳理,從中發現其內在的規律性的東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綜觀國內外研究現狀,基本上是以歷史學的研究方法,重視對吉田茂治國政策和個人執政方式的研究,或者是對其某一項國策決定過程的史學分析與研究。研究者雖然對吉田茂的帝國意識及其主導下的國內政治給予了一定的注意,但研究仍不充分,吉田在戰后依然頑固地保持著日本帝國意識。由于研究客體的特殊歷史位置,其帝國意識在日本政界有很大的代表性,尤其是日本保守政治人物大多持有這種根深蒂固的帝國意識,這種理念左右下的對華政策,在戰后中日關系中曾發揮過重大影響,至今在日本對華政策中仍可尋覓出吉田茂政治意識與理念的蹤跡,這也正是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所在。

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創新點:

第一,吉田茂的帝國意識充分地體現在其內閣的對華政策中,這種對華政策的核心外交理念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日本的國家利益。

第二,在承認美國為西方陣營領袖的前提下,希望日本成為中國與西方陣營間的平衡者,以達到用和平的方式重新確立日本在亞洲領袖地位的目的,從而改變日本戰敗國的國際地位。對于吉田茂的帝國意識層面進行系統剖析、研究,在對日占領史研究領域具有某種開創性研究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探究戰后日本政治人物所普遍具有的這種帝國意識,對捕捉日本對華政策的動向具有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1] [日]豬木正道著:『評伝吉田茂』下冊,読売新聞社1981年版,第429頁。

[2] [日]豬木正道著:《吉田茂傳》上冊,吳杰等譯,“譯者的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頁。

[3] [日]孫崎享著:『戦後史の正體(1945—2012)』,創元社2012年版。

[4] 同上書,第45頁。

[5] 同上書,第44頁。

[6] [日]大岳秀夫著:『アデナウアーと吉田茂』,中央公論社1986年版。

[7] [日]大岳秀夫著:『二つの戦後·ドイツと日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2年版。

[8] [日]村川一郎著:『ダレスと吉田茂』,國書刊行會1991年版。

[9] [美]理查德·B.費因著:『マッカーサーと吉田茂』,同文書院1993年版。

[10] 同上書,第17頁。

[11] [日]原彬久著:『吉田茂——尊皇の政治家』,巖波書店2005年版。

[12] [日]大塚高正著:『外交と日本國憲法:吉田茂の研究』,東京文真堂1992年版。

[13] [日]袖井林二郎編:『世界史のなかの日本占領』,日本評論社1985年版。

[14] [日]近代日本研究會編:『近代日本研究·16·戦後外交の形成』,山川出版社1994年版。

[15] [日]內山正熊著:『霞ヶ関正統外交の成立』,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國際政治》1965年版。

[16] [日]北川勝彥、平田雅博編:『帝國意識の解剖學』,世界思想社1999年版,第1頁。

[17] 同上書,第13頁。

[18] [日]安藤彥太郎著:『日本人の中國観』,勁草書房1971年版;[日]平野義太郎著:『大アジア主義の歴史の基礎』,河出書房1945年版;[日]河原宏著:『近代日本のアジア認識』,第三文明社1976年版;[日]佐藤誠三郎著:『日本の対外態度』,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年版;[日]芝原拓自編:『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對外観』,巖波書店1988年版。

[19] [日]野村浩一著:《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張學鋒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中文版序。

[20] [日]袖井林二郎編:『世界史のなかの日本占領』,日本評論社1985年版,第141頁。

[21] [日]袖井林二郎編:『世界史のなかの日本占領』,日本評論社1985年版。

[22] [美]約翰·道爾著:『吉田茂とその時代』上冊,[日]大窪愿二訳,中央公論社1991年版,第17頁。

[23] 同上書,第7頁。

[24] [美]約翰·W.道爾著:《擁抱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胡博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548頁。

[25] [日]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冷戦——その虛像と実像』,[日]天川晃訳,有斐閣1975年版。

[26] 黃自進著:《〈和平憲法〉下的日本重建(1945—1960)》,“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版,第2頁。

[27] 戴振豐著:《吉田茂與戰后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28] 何思慎著:《擺蕩在兩岸之間:戰后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臺北東大發行1999年版;林金莖著:《戰后中日關系與國際法》,臺灣中日關系研究會1987年版;楊志輝:《吉田書簡的再探討——戰后日本外交的出發》,早稻田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張啟雄:《美國戰略布局下的臺灣歸屬問題——以中日和約的簽訂過程為焦點》,《近代中國》第148期,2002年4月。

[29] 鄭毅著:《鐵腕首相吉田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2009年第2版;鄭毅著:《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版。

[30] 徐思偉著:《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頁。

[31] 邊紅彪著:《吉田茂對華外交思想1906—197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13頁。

[32] [日]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國際政治』第110號,『エスニシティとEU』1995年10月。

[33] [日]『法政大學研究紀要』,1998年總第7號。

[34] 鄭毅:《戰前日本的帝國意識研究——以吉田茂的〈對滿政策之我見〉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2期。

[35]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研究論集》4,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6] 《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37] 《世界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5期。

[38] 關于史料的分類,有不同的理解:此處依據梁啟超先生把史料分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兩類,詳見《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頁。

[39] 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217頁。

[40] [日]內田健三著:『戦後宰相論』,文藝春秋社1994年版,第108頁。

[41] 列寧著:《評經濟浪漫主義》(1897年春),《列寧全集》第二卷,第15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周口市| 穆棱市| 准格尔旗| 通江县| 高雄县| 同江市| 霍山县| 原阳县| 鲁甸县| 高雄市| 维西| 江源县| 浦城县| 惠州市| 西峡县| 遂平县| 绥芬河市| 修水县| 石首市| 博爱县| 朝阳区| 大新县| 江山市| 阜新| 潼南县| 济阳县| 阳高县| 花垣县| 汾西县| 盐边县| 左权县| 旌德县| 元朗区| 鄢陵县| 巴中市| 浪卡子县| 东乡县| 荣昌县| 阿勒泰市|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