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氏族宗教在現代民族中的殘余

一 世界某些民族中氏族宗教的殘余

今日世界某些原始氏族宗教的殘余的存在還不是個別的現象。

在非洲,埃塞俄比亞西南部有許多少數民族還保存著傳統部落宗教的信仰。崇奉著部落的至上神“瓦卡”、“托薩”和“圖瑪”及其派生的神靈。如瓦卡為波爾蘭族、瓦利加蓋拉族、梅松果族所崇拜;瓦克為古利布族所崇拜;瓦阿為哈德亞族所崇拜;“托薩”為枯洛族,蒂西納族,瓦拉默族所崇拜,等等。在瓦利加蓋拉族中,沃布達樹是村寨崇拜的中心,人們定期對寄住在樹上的神靈進行感恩和酬謝的禱告。由男人在沃布達樹旁舉行的科洛禮的儀式就包括向山神和泉神敬獻犧牲。“阿泰特”和“馬拉姆”是兩種由婦女舉行的神靈附體的膜拜儀式,二者的目的均在于求子。在安哥拉,至今還有不少部族抗拒基督教的影響,保持著原始的宗教信仰。如北部的巴剛果族人、奧溫本杜族人、羅安達族人、喬克維族人仍廣泛地信仰自己的地方神“恩贊比”,中部各民族普遍崇拜的神叫“蘇庫”,南部居民比較普遍信仰的神叫“卡隆加”。與對這些古老神靈的崇拜并存的是巫師的驅魔活動和巫醫的趕鬼治病。近些年,由于社會的變化,安哥拉傳統部落宗教也不斷發生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崇拜儀式,如一些部族中的“瑪漢巴”崇拜,在舊有傳統中加入新的信仰和禮儀。在瑪漢巴崇拜中又有許多分支,如“飛機瑪漢巴”、“火車瑪漢巴”等。在博茨瓦納,布施曼人的90%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信仰,他們的諸神中,最主要的是西南部的喀昂神和北部西部的乎韋神。博茨瓦納人稱祖先為巴迪莫,圣神被稱作莫地摩。他們把莫地摩當作母親和最受尊敬的神,并宣布對他的信仰禁忌。莫地摩一般通過巴迪莫行事。巴迪莫乃是人與圣神溝通的中間者。在剛果,巴克委利和尼格委利兩個部族多數人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尼巴姆比神,他既是天、地、人的無所不能的造物主,又是善神和惡神,掌管世間的揚善抑惡的事情。祖先神靈有兩個,一個是比紐姆巴神,居于死亡王國;另一個是巴庫余,尚未進入死亡神靈界。這兩類神四處游蕩,為人們敬畏,人們需獻犧牲向他們贖罪。在幾內亞,約有30%的人口現在依然信仰原始宗教。特別是居住在東南部森林中的基西人、洛馬人和葛邦迪人對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懷有十分強烈的抵觸情緒。他們的特點是對祖先的崇拜、上帝的信仰和巫術實踐混雜在一起。在贊比亞,部落傳統宗教主要信仰被稱作“勒薩”或“穆倫古”的圣神并崇拜祖先和篤信巫術。這在農村依然盛行。在烏干達,許多部落還信仰泛靈論。干達人是烏干達最大的部族,他們供奉著圣神喀唐達旺嘎和40多個神,掌管世間萬事萬物。在坦桑尼亞,尊奉祖先神、占卜、護身符和巫術的現象依然很普遍。

在拉丁美洲,秘魯的一些印第安人,仍然信仰原始宗教。但這些原始宗教已經滲入了天主教的成分。艾馬拉宗教是以自然、邪惡精靈以及控制他們的方法為中心的信仰。好運之神和地母也受到普遍的崇拜。叢林里的印第安人則依然信仰泛靈論。巴拉圭也存在著傳統的印第安人的宗教。年滿14歲的男孩和13歲的女孩都要舉行成年儀式。部落酋長要刺破男孩下唇,其他人要向“圖帕”神祈禱,求他使受禮的男孩免于死難。在以后的三天內,那男孩只能吃玉米粥。此后,便能享有成年人的權利。而女孩則被關在屋內,被一屏障隔開,不能說話,不能笑,眼睛看著地面,只能進少量食物,這樣連續三周后便有了同成年婦女一樣的權利。居住在委內瑞拉和巴西邊境一帶的亞納馬莫人,仍然信仰巫師、精靈和“雷電元子”瓦達瓦達里瓦,大約有一萬余人,分布于125個村鎮內。南部的奇伯查族、阿拉瓦克族、加勒比印第安人,主要信仰一種非洲、加勒比、印第安及天主教成分混合為一的“美非唯靈論”,這種信仰把天主教的圣母瑪麗亞、一些天主教圣徒、本民族的英雄同當地對水神和草木神的崇拜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宗教,信徒眾多,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在城鄉小教堂大都供奉著水神和草木神馬瑞拉的塑像,尤其是西北部的山區最盛。1968年,各地的水草和草木神膜拜組織聯合成立了“土著水神和草木膜拜會”,總部設在加拉加斯。

另外,在大洋洲和亞洲的一些民族也殘留著原始宗教的殘余。

二 中國某些民族中氏族宗教的殘余

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原始氏族宗教,基本上保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進入這些少數民族的社會之中,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宗教活動也有了改變。但是,作為久遠的歷史傳統,原始氏族宗教的殘余還是存在著。

例如,西藏的門巴族還保存著原始的本教信仰。本教原為藏族的原始宗教,后來佛教傳入和興起后,逐步取代了本教的地位。本教的勢力被排擠到邊遠偏僻的地區才得以存在下來。門巴族地區的本教便屬于這類。萬物有靈是門巴族本教的基礎。門巴族認為天界和人間有無數的圣地和神山相連。本教巫師則被認為是天神人間的溝通者。他們深信,通過作法儀式,巫師的靈魂就可以進入天界,為人類祈福消災,并帶回天神信息。所以,人們不僅崇拜天神,也很尊敬巫師。由于圣山、圣源被認為是通天之道,因此,和藏族一樣,門巴族也特別崇拜神山、神湖、瑪尼堆等。巫師送鬼驅魔的活動也經常進行。云南的普米族至今還存在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女神崇拜。自然崇拜中主要表現為對山林、泉水和火的崇拜;祖先崇拜主要表現為每年都要舉行祭祖儀式,祭祀自己的黑虎祖先、黑熊祖先、草祖先;普米族還盛行女神崇拜,女神名為“巴丁拉木”,意思是“西番地的女神”。是普米族、納西族(摩梭人)和藏族共同信仰的女神,被供在今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的喇孜山腰的一個洞穴內,實為一尊自然化石,形狀很像女人。對女神的朝拜并無固定的時間,隨時可以貢獻祭品,祈求生育。白族的本主崇拜現在影響依然不小。本主崇拜源于白族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白族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特別進入封建社會以后,本主便成為一種以村社為單位而集體崇拜的社神。本主為每個村落群必不可少的祭祀中心。本主神多種多樣,并常常冠以尊稱,如天神、圣母、龍王、皇帝、帝母、太子、老爺等名稱。本主諸神,大多為木刻和泥塑的像。本主廟除去供奉本主的正殿外,一般還建有娘娘殿、子孫殿、牛王殿、馬王殿,甚至還有財神殿。白族祭祀本主的形式為適應本主有廟宇的習慣,以定期的廟會為主,每個本主廟每年都有固定的廟會。廟會的日期多在舊歷的歲首、年終,或者在所供奉的本主的誕辰日。各村除每年都在一定的時期進行祭祀本村本主的集體活動外,平時凡遇大災小病,都要祈求本主解救。壯族的原始多神崇拜的遺風至今也還存在,對土地公、山神、水神、龍神、雷神、火神、社神、樹神、禾神、牛神的崇奉活動在農村還常常舉行。[14]


[1] 參見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71—472頁。

[2] 參見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79—383頁。

[3] 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17—518頁。

[4] 謝·亞·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魏莊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124頁。

[5] 宋恩常編:《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初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頁。

[6] 參見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522頁。

[7] 〔蘇〕謝·亞·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魏慶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97—198頁。

[8] 參見朱天順著《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9頁。

[9] 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403—404頁。

[10] 參見〔蘇〕謝·亞·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魏慶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6頁。

[11] 參見朱天順著《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114頁。

[12] 參見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89—491頁。

[13] 參見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97—500頁。

[14] 以上為綜合多種材料編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化县| 乐昌市| 辉南县| 桂东县| 乐陵市| 教育| 保德县| 兴和县| 溧阳市| 邮箱| 略阳县| 诏安县| 南宫市| 营口市| 即墨市| 沈阳市| 香格里拉县| 洛川县| 东乡| 咸丰县| 台前县| 梅州市| 赤峰市| 石门县| 四子王旗| 澳门| 白朗县| 雷山县| 赤峰市| 达州市| 九龙坡区| 鹿泉市| 吉安县| 凤山县| 吉安市| 边坝县| 陵水| 大余县| 思南县| 苍山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