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

原始社會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有三種,即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

一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看成具有生命、意志和萬能力量的對象加以崇拜的原始氏族宗教形式。

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現象不理解,又對許多自然事物和自然力,如河流山峰、風雨雷電、日月星辰等,既有所依賴又有所畏懼,于是認為一些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具有生命、意志、靈性和神奇能力,并能影響人類的命運,因而將它們作為崇拜的對象,并表示敬畏,請求它們為自己消災降福。

自然崇拜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具體表現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人類以打漁狩獵為主的時期,以畜牧為主的時代,農業經濟的時代,人們的生存所依賴的自然條件和自然對象是不同的,因此宗教崇拜的重點對象和崇拜方式也不一樣。

(一)漁獵經濟社會中的自然崇拜

“原始人的謀生手段曾有一個主要以捕魚狩獵為手段的漁獵經濟時期,漁獵的成功與否是他們生存所依靠的大問題,自然也就成為一切活動的中心。在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下,漁獵的成功沒有必然的把握,卻經常有面對猛獸兇禽侵襲的危險以及奔走終日,空手而歸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把與漁獵活動有關的自然力和自然對象神圣化,對之崇拜,祈求它們的幫助。從許多從事漁獵以謀生的民族的情況來看,他們一般都把生養野獸和魚的山林河湖看作是主宰獸魚的山神、河神;把各種威脅人的生命的猛獸兇禽視為神靈。如果要想取得漁獵的成功,便必須舉行某種宗教崇拜和巫術的儀式,祈求這些神靈的幫助和恩賜。”[3]

例如,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都相信最尊貴的精靈,就是主宰海洋的神。他們大都認為,海神為女身。女海神乃是他們的主要敬奉對象。在加拿大的巴芬島,海神被稱為“塞德娜”,她棲身海底,一切海生動物都來自這個海神,漁獵所獲,都被看成是女神賜予的。如果觸怒了塞德娜,或者沒有及時獻祭,她必然使漁獵徒勞無功。關于海神塞德娜,相傳她原是一個少女,住在陸地。因為偶然犯了一個過失,被她的父親從船上拋棄到海里。塞德娜牢牢抓住船邊不放,她的父親竟然砍斷她的手指。手指落入海中,遂變為海豹、鯨魚及其他海生動物,姑娘則變成了神,至今仍棲身海底。另外,在拉布拉多地區,愛斯基摩人則敬奉男海神,稱為“托恩加索克”。[4]這個神也因將海上獵物恩賜給人,從而受到人們的信奉和禮拜。印第安人的許多宗教儀式也與他們的狩獵生活,特別同獵取野牛緊密相關。他們往往在出獵前舉行跳野牛舞的儀式,以求冬獵豐厚。西伯利亞的一些民族,漁獵崇拜也很盛行。堪察加一帶的伊捷爾緬人經常舉行祭祀鯨魚和狼的儀式。他們用可以吃的草和干魚制作成很大的鯨魚和狼的模擬像,祭祀完畢就將它們分吃掉,以為這樣,就可以順利地捕獲獵物。

在中國,同鄂倫春人狩獵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也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如有鹿神“布烏力安”、狍神“底布千卡文”和魚神“卡威勒”。這些神具體管這些動物,要獲取這些動物,必須經常祭祀這些神靈。有些能影響人間禍福或生命健康的動物,如虎神“烏塔其”、狼神“嗡”和熊神等,人們提到他們時,常常表現出一種敬畏的神情。這些神靈都有偶像,多用松木加工成中間稍凸的簡單人形,有頭有身有腿,而且一律給它們披上或穿上狍皮制成的衣服,鄂倫春人把這些神偶都配成對,男女成雙地放在一起。有些神偶則做成一個同活人臉龐一般大的面具,而且一定要把眼、嘴剜出窟窿來。神偶的制作不分男女輩分,誰會作誰就作。一旦制作好了,經過祭祀,就具有了神圣的意義,從此放在家里的樺皮盒里,長期供奉起來。另外,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還信奉和崇拜主管深山一切動物的山神“白那查”。人們要想狩獵成功,就必須對它崇敬禮拜。打獵時,如有收獲,必須將獵物先拿來獻祭。平常吃飯飲酒也得向它供獻。只有這樣,“白那查”才會在你狩獵時給予恩賜,才能打到獵物。以漁獵為主的赫哲族人認為崇拜“天神”可保漁獵豐收。與狩獵活動有關的神有:虎神、豹神、鹿神、野豬神,專管圍獵活動的“打圍大神”、專管獵皮的“司皮神”,等等。

(二)畜牧經濟條件下的自然崇拜

畜牧經濟是以牧養動物為生的經濟。原始社會后期,人們由于在狩獵中常和動物接觸,懂得了動物的馴養。最早是養狗、羊、雞等較小的動物,后來又馴養牛、馬、駱駝等大動物。從牧養動物中人們獲得了經常的食物來源。畜牧業發達后,有些依靠畜牧業謀生的部落,則離開山林遷往肥沃的草原地區,過著游牧生活。畜牧民族一般是把其所馴養放牧的牲畜的生長繁殖,看成是動物神靈主宰的過程,牲口生存所依靠的山林水草的榮枯變化,也被認為是山林之神、湖河之神、水草之神的活動,由此而產生了眾多的自然神。畜牧民族,特別是在大草原放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其自然崇拜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逐漸發展出對高居于天空之上的“天神”的崇拜。大草原一望無際,蒼蒼天穹籠罩天下。影響放牧氣象的千變萬化,自然會在牧民心中產生對上天、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神秘感、恐懼感和神圣感,逐漸人格化為天神、太陽神、月亮神、各種星神、風神、雨神、雷電之神,等等。[5]

例如,哈薩克族原始信仰認為自然萬物皆有主宰,分“圣靈”和“兇煞”兩類。總的說來,圣靈造福于人類,保護動物;兇煞則制造不幸、傳播疾病、傷天害理。圣靈中有迪漢巴巴(地神)、奧爾曼巴巴(森林之神)、塔吾依葉(山神)、蘇依葉(水神)、康木巴爾阿塔(馬的保護神)、贊各巴巴(牛的保護神)、奧依斯爾哈拉(駱駝的保護神)、謝克阿塔(羊的保護神)等。哈薩克人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牲畜的神靈頂禮膜拜,祈求它們保佑牲畜繁衍、平安。特別珍愛被奉為牲畜“福星”的老公馬、老公牛、老公羊和經常乘騎的馬,絕不向別人出賣,要按照禮俗作為冬儲肉宰殺,把頭骨放在老楊樹或其他樹木頂上天葬,哈薩克人禁止腳踩牲畜骨頭和殘酷折磨牲畜,否則便認為損害牲畜品種,給牧業帶來危害。再如蒙古族的博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是和蒙古族所生活的自然條件和游牧生產的特點相聯系的。他們把自然萬物加以神化,大至日月星斗,小到樹木鳥獸,都是崇拜的對象。祭龍、祭北斗七星、祭敖包、祭火神、祭土地神,甚至祭馬鞍韁繩等,都是為了求得風調雨順、牧業豐收。世界上其他一些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大體上也有這樣一些特點。

(三)農業經濟條件下的自然崇拜

農業經濟條件下的原始社會也會產生相同的自然神靈。因為農業也必然要依賴這些自然力和自然條件,而且依賴的程度更大,他們也根據自己社會的經濟條件和生活需要創造各種自然神靈。農業不同于畜牧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必須定居于某個適于農耕種植之地,不能像游牧型畜牧經濟那樣逐水草而徙。定居者除農耕外,還可畜養牲畜,所以農業經濟往往也包含畜牧經濟。就農業方面來說,農耕者要采集、培育種子,進行播種、管理、收獲、保管、制成食物,都需要農耕者認識農作物的生物特性和生長規律,認識與農作物生長有關的氣象條件和季節變化的關系。農耕者特別依賴于定居地周圍的自然環境。所在地的山、水、樹木、湖泊、河流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所以,我們看到,與農事活動有關的自然神靈特別眾多,農業祭祀儀式舉行特別頻繁,不僅遠遠超出漁獵時代,也大大超出畜牧經濟社會。農耕定居地不僅有更多更好的條件來認識自然界及其規律性,也有更大的可能性把這種認識神圣化為豐富多彩的宗教生活。如果說,游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決定他們更多地崇拜普照大地的天空神,而較少注意特殊地區的自然神的話,那么,農耕定居者除了天空神以外,更多地把定居地自然環境中的一切自然物人格化為各種自然神,特別是與土地有關的大地之神。[6]

例如,古代高加索的阿布哈茲人就盛行農事崇拜,每逢春季5月,選一吉日,各村落居民則舉行一種獨特的農祭,稱為“阿楚祭”。村民出資購買牛、羊和酒。每一戶還須將黃米飯送到所謂圣地。宰牲、烹飪都在這里進行。一切準備就緒,則推選出本村一德高望重者,人們以祭品奉送給他。長者雙手接過,恭立于禱祝者隊列的前面,面向東方,誦念禱詞,祈念上蒼保佑糧食豐收,全村平安。然后,把祭物拋向四方。接著,村民則圍坐一起,互相祝福,并同餐共飲。再如,切爾克斯人為解除旱災舉行求雨的儀式,方法是,全村男子都聚集在死于雷擊者的墓前,人們手挽手,赤腳圍繞墳墓跳舞,并以敬神之歌伴舞。之后,死者的同胞則手舉莊稼,代替眾人向死者乞降甘霖。還有一種祈雨儀式,即人們用木锨制作一木偶,并著以女裝,稱為木锨公主。姑娘們則舉著它遍游村落,每行至一戶,都用水灑在木偶之上,最后將偶像拋入河中。儀式參與者都是婦女,如果遇到男人,則絕不放過,也將其拋入河中。三日以后,再從水中取出木偶,扒去女裝,一毀了事。據說,此法求雨十分靈驗。[7]非洲的一些農業民族,也十分重視對農業佑護神的崇拜。如在幾內亞,每個村落都奉有其地域性的神靈,河流、山巒、巖石、森林,都有其主宰,并經常加以祭祀。對與自己農耕生活無關的神靈,則往往不予理睬。

在古代中國,農業民族除敬拜與己有關的日、月、山、水、土地、風雨雷電眾神之外,還往往有植物崇拜和農業神的崇拜。被古人神化和崇拜的植物,首先是與農業有關的桑樹和谷類植物;其次是桃、葦、菖蒲等。這些被認為能夠避邪驅鬼。如在福建、臺灣一帶的民間都有“大樹公”崇拜。不管什么樹,只要樹大、樹齡長,當地居民都把這視作神木,不但不敢碰它,還要向它燒香,獻祭。除此以外,對被神化的植物,還有以敬畏的形式表示崇拜的。如禁止折傷和砍伐,認為樹木有神靈,違反禁忌會觸怒樹神而受到報復。稷神和神農則是專門的農業神。稷神已不是稷(粟)這一植物之神,而是所有谷類植物的綜合神。稷神則有不同的神話傳說。稷神以外,在秦朝以前還產生了另外一位農業神,就是神農。它是戰國時期人們根據歷史傳說創造出來的農業神。神農和稷神,從神性的內容來說并沒有多大區別,神農之所以會作為農神出現,完全是由于創造三皇五帝說的古史學家的安排。他們給中國狩獵時代安排了個伏羲,給農業時代安排了個神農。[8]

二 圖騰崇拜

圖騰系北美阿爾貢金人的奧季布瓦部族方言TOTE的音譯。有“他的親屬”的圖騰。圖騰崇拜就是指以某種圖騰命名的氏族對該圖騰的起源和與圖騰相關的自然對象的崇拜,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儀禮、禁忌、制度和習俗等。

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首先是具有圖騰崇拜的氏族群體的名稱多以圖騰命名,特別是動物圖騰最多。如奧季布瓦部族有23個氏族,全都以動物命名。又如,在澳洲東南部發現的500多個圖騰中,非動植物的圖騰只有40個左右。其次,他們認為本氏族的祖先與氏族圖騰相關的物類之間,有血緣或某種特殊的關系,并信仰這些物類有一種超自然力,會對本氏族及其成員起保護作用。第三,他們往往用繪畫、雕刻等手段將氏族圖騰的形象裝飾在房屋、帳篷、旗幟、立柱、器物之上,或以其作為文身的圖像,它是氏族的標記、徽章,并被認為具有某種神秘力量。圖騰崇拜是維護氏族體制的重要因素。[9]

圖騰崇拜在原始氏族中曾廣泛存在。而澳大利亞人的圖騰崇拜最為典型。澳大利亞各氏族的圖騰,通常是各種動物,如袋鼠、狼犬、擬袋熊、蛇、蜥蜴、蝙蝠等。澳大利亞人并不是將圖騰奉為神靈,通常是將圖騰稱為“我的朋友”或“我的兄長”、“我的父親”,有時還稱為“我們的骨肉”,即特別相信自身與圖騰之間存在某種血緣關系,甚至有將自身與圖騰視為一體的情況。氏族與圖騰關系之息息相關,突出表現在對圖騰物種的禁殺、禁食,即所謂的“塔布”。此類禁忌十分盛行。有關圖騰祖先業績的神話,在澳大利亞人的圖騰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圖騰祖先,均屬無定型的神幻形象。它們有些取獸形,有些取人形而以動物之稱謂。圖騰祖先,它們有的獨居,有的群居,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他們以游獵為生,沒有固定的居所,且常常舉行各種儀禮。某些神話相傳,圖騰祖先一般是棲居于地下,故事的結局,通常是它們復歸于地下,化為山崖、樹木、巖石。圖騰崇拜的禮儀也多種多樣。儀式的參加者要再現神話的情節,表現圖騰祖先的業績。圣地在圖騰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圣地,往往是該氏族狩獵地域內某種特異之處,如山崖、樹木、水域、峽谷等。有關具有超自然力的器物,大都存放在這里。一切無關的人,嚴禁來到這里。如果違反禁忌,甚至有殺身之禍。澳大利亞人的圖騰崇拜儀式以所謂“繁殖禮”具有代表性。每年雨季到來之前,即草木繁榮、動物交尾季節,屆時圖騰群體成員則在特定的祭地舉行法術儀式。他們將血漿灑在地上,口誦咒語,來促使位于附近的圖騰的胚胎盡快繁殖。該儀式參與者都是男人,他們赤身裸體,主持者模仿已故祖先的舉動,將一塊塊卵石拋向空中,卵石紛紛落地,沿山坡滾下。此時,其他人則口念咒語,唱咒語歌。伴隨咒語中,儀式參加者相繼鉆入草棚,入而復出,出而復入,并作昆蟲脫蛹的姿態。然后,儀式之初燃起的篝火漸漸熄滅,儀式方告結束。[10]

中國古代也有過圖騰崇拜,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他們可能就是某一族或某一部落的領袖。以黃帝視為領袖的一族是崇拜云為圖騰,以炎帝為領袖的一族是崇拜火為圖騰,共工視為領袖的一族是以水為圖騰,太皞為領袖的氏族是以龍為圖騰,少皞為領袖的一族則是以鳥類為圖騰。中國古代圖騰崇拜常常和氏族來源的傳說結合在一起。例如,據商族祖先與玄鳥有親緣關系的傳說,就可斷定商族是崇拜玄鳥圖騰的。夏族,據說是以熊為圖騰的。在古代文獻殷墟卜辭中,把殷人周圍的氏族稱為馬方、羊方、虎方、林方等。這種族名,可能就來源于他們所崇拜的圖騰對象馬、羊、虎、林等動植物的名稱。《史記》也記載了楚國統治階級的祖先是崇拜熊圖騰的一族。[11]古代犬戌族則是崇拜犬圖騰的。再如,中國怒江地區的傈僳族的氏族名稱,也是動植物混雜的,有虎、羊、峰、魚、鼠、猴、雀、熊等動物外,還有竹、蕎等植物名稱。彝族的圖騰崇拜也很明顯。彝文的經典曾記載說,人類和草、樹木、藤子、蛙、蛇、熊、猴等動植物都源出于雪,都是紅雪的子孫。在珞巴族的一些部落中,也有虎、豹、野牛、豬、狗、鷹、布谷鳥、蛇、太陽、竹、刀、木棍等不下三十幾種圖騰。這些圖騰分屬于動物、植物、自然現象和工具等各種類型,并與珞巴族的經濟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再如,布朗族的圖騰不是虎、豹等兇猛的野獸,而是竹鼠和癩蛤蟆等小動物。布朗山老曼峨一帶的布朗人崇拜竹鼠,他們認為,竹鼠代表祖先的靈魂,爬出洞的竹鼠都不能打,而要遠遠地避開它,否則親人就會死掉。在西雙版納布朗族山區,傳說部落領袖巖洛卜我原是一只癩蛤蟆。叭亞天同它作對,七年不下雨。巖洛卜我第一次上天討伐叭亞天,打輸了。他就派白螞蟻去,蛀空了叭亞天的武器。巖洛卜我第二次上天討伐叭亞天取得了勝利。但是,巖洛卜我上天打仗時,把癩蛤蟆的皮脫在家里,被他妻子燒掉了,所以就永遠變成了人。

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崇拜制度,這些制度主要有:

第一,圖騰禁忌制度。在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被氏族社會奉為圖騰物面前的一些限制性的規定,也就是所謂的禁忌規定。被禁忌規定的對象因此而成了“神圣”,人們對它不能為所欲為,只能限制自己的言行以表示尊敬。圖騰禁忌的事項主要是不許殺害、食用圖騰物種,但在不同的氏族中其表現又有所不同。如澳洲東南部土著人只是禁止本氏族殺食自己的圖騰物種,但是該圖騰物種如被其他氏族所殺,那么,他們則并不拒絕吃食。而中部澳洲土著人則重在禁食但并不把殺害圖騰作為禁忌。許多氏族成員每逢舉行圖騰崇拜儀式的節慶日,就允許宰殺一些圖騰物,還規定本氏族成員必須吃食一些圖騰之肉。他們認為這可以增進與圖騰祖先的親緣之情,或得到圖騰祖先的力量。

第二,圖騰繁殖儀式。由于相信圖騰和圖騰群體有親緣關系,于是也就相信圖騰的繁衍和氏族群體的興衰有密切關系。因此,圖騰群體便形成了定期舉行“繁殖儀式”的一種崇拜體制。這種儀式盛行于澳大利亞土著民中。每當雨季到來之前,草木爭春,動物發情之際,圖騰群體便在固定的祭祀之地舉行儀式。人們口誦咒語,灑血于地,作出種種象征性的巫術動作以促進圖騰胚胎的繁殖。

第三,圖騰巫術儀式。圖騰群體相信人與圖騰之間具有親緣關系,因此也就存在互相影響的關系,彼此都有相互感應的力量。圖騰可影響人的境遇,人也可以影響圖騰物的生活。因此,在圖騰崇拜中,就出現了交感巫術。通過這種巫術作用于圖騰物,進而影響崇拜這種圖騰的群體和個人。如某一個圖騰群體想置另一圖騰群體于困境,即可捕殺對方所崇拜的圖騰物。也有一些圖騰群體相信,他們的圖騰物可以通過某種特定的動作來向他們預示未來的吉兇禍福。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某一部落就認為,他們的圖騰袋鼠,通常用不同的跳躍方式來向他們預示吉兇。總之,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并不是個別人偶然發生的行為,而是一種部落群體的規范化的行為,并形成了一些嚴格的制度和儀式。[12]

三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對氏族的年代比較遠的上代的崇拜,普遍出現于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之中。一般來說,祖先崇拜并不只限于血緣關系上的祖先,它還包括氏族的統治者和英雄人物。祖先崇拜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他們生前即被原始人群認為具有超越普通一切人的地位和權威,因之而被視為神圣的個人,生前被人敬畏,死后更令人敬畏,從而成為宗教崇拜的對象。在氏族社會中,氏族的血緣祖先、部落頭人或有功的英雄,生前無疑具有極大的權威而成為社會成員服從、敬畏和仰慕的對象。在當時那種普遍相信人死后靈魂繼續存在的世界里,這些祖先和頭人的亡靈便會得到更大的敬畏,并希望得到他的保佑,從而發展成為宗教崇拜的對象升華為氏族集團的保護神。除了社會原因之外,祖先崇拜還有自然上的原因,即希望種族的延續。但是,原始人要對這個自然過程作出符合自然的理解,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必然被視為神秘,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作出神秘的解釋。或者歸于氏族的圖騰,或者追溯到某個女人和非人動物的感應和交合,或者說是女性的獨特功勞,或者說成是男性的獨特創造。這就形成了流行于原始時代的生殖崇拜。與此密切聯系,也就逐步形成了相應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先后經歷了女性祖先崇拜和男性祖先崇拜兩個發展階段,后來,男性祖先崇拜則處于中心的地位。

(一)女性祖先崇拜

原始氏族社會首先表現為母權制社會。在母權制的社會中,由于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女人在生育子女,延續種族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女性首先被尊為氏族群體的祖先并成為崇拜的對象。女性祖先崇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女始祖崇拜,二是女性祖先崇拜。女始祖神話主要表現為某個女性與某種神物(動物、植物、或日月星辰之類自然物)相互感觸,以致交合,從而孕育生殖了子孫后代,繁衍出整個人類。這類神話顯然是原始圖騰觀念與女性祖先觀念的混合物。在母權制氏族社會中,婦女不僅是血緣關系的紐帶,也是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和中心,更是氏族繁衍的決定力量,因此,婦女普遍享有比男人更高的地位。特別是女氏族長和生育了眾多子女的女性祖先,生前受到愛戴和尊敬,死后的靈魂則成了整個氏族祈求福佑的對象。后來,逐步被神話,取得了氏族保護神的意義,這就形成了女性祖先崇拜。

考古材料證明,在新石器時代,世界一些地區就存在著女性祖先崇拜。如在小亞細亞沿海地帶、愛琴海諸島、巴爾干半島、比利牛斯半島、法蘭西、英格蘭以及斯堪的納維亞等地均發現了不少石雕女像。這些女像,大都眉毛呈半圓形,圓眼睛,尖鼻子,軀體肥胖,乳房高聳。而口以及面部其他器官都沒有。而男性雕像則十分罕見。特別是被稱為“維納斯女神”的裸體雕像,更證明了當時的婦女受到特別的尊重和崇拜。雕像又特別突出表現女性有著肥大的乳房和臀部以及碩大的腹部,顯然意在表現女人的生殖功能。法國拉塞洞的女雕像更引人注目。她右手持牛角,左手則按著懷孕的肥大的腹部。右手持牛角應為宗教儀式上的法器或靈物,肥大的腹部則表現女性的生殖作用。作為女性雕像所象征的神性,一是宗教儀式的主持者;二是生育繁殖種族的女性祖先神。

在中國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也發現了一批女性雕像,形象類同真人。由于它們所在之處是有主室、有配室的祭祀建筑群,同時還有若干祭祀用器皿,因此被確定為“女神廟”。經考古確定,這個宗教祭禮遺址中,女神為祭祀的主要對象,她們是神化了的祖先的形象。再如中國云南永寧地區納西族認為,全體氏族都是由一位女祖先所生,活著時應結為一體,死后應葬在一起。[13]

(二)男性祖先崇拜

氏族制社會從母權制發展到父權制時,對祖先崇拜也從對以女性祖先為中心的崇拜發展為對以男性為中心的崇拜。

從世界各民族的情況來看,在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地區,為祭祀列祖列宗,人們特地制作人形偶像,同時在上面嵌上先輩的頭顱骨,并供奉在特定的圣所,稱男性會舍。非洲原始氏族的祖先崇拜比較典型,不論是畜牧部落還是農業部落,無不盛行祖先崇拜。如班圖人的男性祖先崇拜是其宗教生活的基礎,父親、伯父的亡靈在祭禮中占主要地位。每家祭祀父系祖先,而整個部落崇拜則認為是部落開創者的首領祖先。每個人當講到切身利益的話的時候,必須向自己的祖先祈禱。在氏族部落的重要場合,如播種、收獲、戰爭或遭受天災人禍時,在首領的率領下,要向祖先神進行集體祈禱,乞求幫助保佑。阿卡巴人不祭天神而祭祖先,他們認為天神不向他們做惡事,就不必向它祭祀。除長老主持公共祭祖儀式外,每個人每頓飯都要祭祖。瓦查加人的宗教基本上是祖先崇拜。祖先分右邊左邊兩類。右邊的權力大一些,為首的是父親的祖父,左邊為首的是母親的祖父。他們把一切災難都歸因于祖先靈魂的發怒,或歸因于氏族奠基人祖先的發怒。

祖先崇拜,特別是對男性祖先的崇拜,在中國各民族中都有充分的表現。如彝族的祖先崇拜是建立在父母靈魂不死的信念基礎上的。彝族把善鬼稱為神,而認為善鬼之中最善者即是父母的靈魂所變。在他們看來,父母是世上對自己最關懷的人,死后也必然要處處關懷和保佑著自己的子孫。對于子孫的不軌行動,猶如他們在時一樣,他們死后也能通過自己的靈魂進行管教,并隨時可對子孫的無道予以懲罰。因此,他們總把崇拜祖先置于其他諸神之上,無時不懷著虔敬的心情來對待祖靈。喪葬儀式是反映祖先崇拜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大小涼山彝族地區,父母將死時須移至戶外,因在家中死亡被認為是最大的不祥。老人死后,先由親生兒子洗尸剃頭,然后器喪、獻祭、守靈。吊喪三天,即行出葬。彝族傳統用火葬。尸體燒埋以后兩個月,還要豎靈牌供家人祭祀。上述取悅死者靈魂的一整套葬儀,主要是為了祈求和討好死者,祈求它不給生者帶來災難,而帶來好處。祭祀祖先也是一個重要內容。人們認為,父母的靈魂在陰間是會受苦和可能變壞的。為使父母之靈擺脫病痛和苦難,不受邪靈的欺凌,為使他們能升為保護和賜福于子孫后代的神靈,不致變成野鬼來害人,其子孫總是懷著虔敬的心情,不斷進行各種各樣的祭祀。在景頗族的家庭中,普遍供奉同一氏族的南拉,或幾個氏族供奉一個南拉。這里所說的南拉,具有氏族精靈和氏族魂的意義。景頗族人認為,人的肉體死亡,但其南拉還繼續生存,因此活著的人仍同死者的靈魂繼續保持著各種形式的聯系。南拉仍能影響著生者的健康及生產活動。為了使死者的亡魂保護生者的健康和生產的順利進行,遂產生了以奉獻犧牲討南拉歡心的祭祀方式。布朗族崇拜的祖先是古老的氏族長,有兩個氏族祖先神,這兩個氏族祖先神又轉化為各村社共同崇拜的對象,即“寨神”,寨神管理著全村成員的一切禍福。每個村寨都在寨子中央設一神位,并經常舉行祭祀。外來戶要加入村社,也必須向寨神表示敬意,以期得到寨神的庇護。

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的經濟結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在逐漸地發生某些演變。私有財產制度和階級萌芽的出現,更加速了原始社會的演變過程。部落的血緣關系被破壞,地緣關系逐漸成為部落聯盟的紐帶,父系氏族公社逐漸被以父親為家長的個體家庭所代替。人際社會關系的這種演變,反映到宗教上,就逐步出現了神靈的等級化,地域保護神的出現和宗教專職者和特權等級的形成。這樣,原始的氏族宗教就逐步演變為階級社會的民族宗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剑阁县| 台安县| 布尔津县| 毕节市| 襄汾县| 万源市| 台中市| 哈尔滨市| 武冈市| 五常市| 乡宁县| 柘荣县| 邹平县| 石屏县| 通化市| 黔南| 洪洞县| 清远市| 新巴尔虎右旗| 方山县| 西畴县| 马山县| 黄平县| 井研县| 宝鸡市| 乌鲁木齐县| 静安区| 莒南县| 攀枝花市| 宽城| 陆丰市| 湘潭市| 阜新| 海门市| 平武县| 东明县| 紫云| 临澧县| 曲麻莱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