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自我疑問:誰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敵人

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被別人打敗了,而是被自己打敗了!擺正自己對待困難的心態,拿出自己對待問題的信心,鼓起自己對待未來的勇氣。那么,看似陰森恐怖、力大無比的東西,只要自己能夠坦然面對,冷靜處理,就能化險為夷,完滿解決。

我們為什么總被自己打敗

現實生活中,是否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去嘗試,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后,他們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但他們早已經被生活撞怕了,不敢再嘗試,或者已習慣了,不想再嘗試了。人們往往因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敗者的生活。

有一位叫靈的姑娘大專畢業后在一家跨國公司找到了一份辦公室文案的工作。室友們在為靈高興的同時,更多的是驚奇,當初這家公司在報紙上刊登的招聘啟事,她們都看到了,但是她們班前去應聘的只有靈一個人。因為招聘啟事上清清楚楚地寫著:招聘文秘或中文等相關專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而靈她們只是專科生,且所學的會計專業與該公司要求的專業絲毫搭不上邊。可靈卻認為這是個機會,她一直喜歡寫寫涂涂,并經常有大大小小的文章見諸各類報紙雜志。雖然她知道當今一紙文憑在求職中的分量,但是文憑不能說明一切,關鍵還要看一個人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她相信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于是,在室友們不解的目光中,靈捧著自己的簡歷以及多年來發表的作品前去應聘。據說,那次的競聘相當激烈,在如林的競聘者中,靈是唯一的專科生,且專業不對口,然而靈卻脫穎而出了。

兩年后,靈的室友仍有為找工作而東奔西走的。而此時的靈已是公司的白領,拿著高出同齡人許多倍的工資。靈知道,自己能有今天,不僅是因為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還在于那種敢于嘗試的勇氣。

許多時候,打敗自己的并不是我們的對手,而是我們自己。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里面也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我要不要跳?能不能跳過這個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這一切問題都取決于自我設限和自我暗示!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如何認識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成功或是失敗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可能渺小,也可能偉大,這都取決于你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取決于你的心理態度如何,取決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奮斗。

所以,盡管你的一生會出現無數個對手,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向你挑戰,但到了最后,失敗往往是從你自己心中開始的。

掌控你自己這個敵人

從人類的內心來說,一般存有兩股力量,有股力量使我們覺得自己天生是來做偉人的;另一股力量卻時時提醒我們:“你辦不到!”這樣一對矛盾的內部力量的斗爭,在我們遇到困境與失敗時,會變得更加激烈。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疑和害怕失敗。它們經常扯我們的后腿,不讓我們去嘗試,或在失敗后給我們以打擊;它們吸取我們的能量,使得我們只能使用我們真正能力的一小部分。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挫折與困難,而且還會有不少的失敗,但要想使自己不垮下去,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戰勝自己。有人說,唯一避免犯錯和失敗的方法就是什么事都不做。有些錯誤與失敗確實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然而,“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失敗,沒有挫折,便無法成就偉大的事業。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而失敗者一再失敗,卻不能從其中獲得任何教訓,反而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許多時候,在我們的征途中,我們會覺得一切都完了,像生命走到了盡頭,像人生的音樂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音樂依然在我們心中。不論在何時,不論在哪里,也不論我們的環境如何,我們的遭遇有多么不幸,生活的音樂始終不會消失。因為它在我們的內心里,只要我們注意聽,我們就會發現它的美妙。華盛頓·歐文說:“思想淺薄的人會因為生活的不幸而變得膽小和畏懼,而思想偉大的人則只會因此而振作起來。”如果我們想一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前行,那么永遠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面對困難和不幸,聰明的人把它當作成長的機會。有自信的人歡迎這種奮斗,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發展性格、建立勇氣的最好方法。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就是對成功與否進行考驗的時候。而自信心是戰勝考驗的關鍵。

實際上,自信的力量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自信始終伴隨著我們。在我們跨出第一步時,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走;在我們說出第一句話之前,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說。因為我們先相信,所以我們才會去完成它。反之,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那我們就不會去行動,許多機會便是這樣從身邊悄悄溜走的。

通往自信的關鍵是自律。自信使我們能以智力、體力來迎接任何挑戰,但那只有在我們能完全控制自己時才能達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克服自疑的心態,而使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我們不能等那個不肯定的自我給我們發出允許信號才行動,我們可以勇往直前地去做。

“上帝允許我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并給我智慧去區分它們的不同。”這個古老的禱告有助于我們分辨出自己該在何處用力,該在何處適可而止。有些限制是真的,不是靠你的毅力可以改變的。尼爾天生一雙變形的手,他的父親說:“兒子,你是絕對沒辦法靠你的雙手謀生的,所以你最好盡力發展你的腦子。”尼爾接受了自己的限制,成為圖書館界的領導者和受歡迎的作家。

那些憤怒地跟天生限制過不去的人經常會變得刻薄和有挫折感,慢慢失去自信。因為他們懷有對自己不真實的理想,經常會有“方桌腿放進圓洞中”的感覺。他們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無力改善或只能有限改善的事情上。經常的失敗會把他們打垮,使他們失去起碼的自信。這種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不可能的夢想”上,遭受打擊是難免的。當然,“不可能的夢想”有時是偉大的和令人振奮的,但如果窮盡一生之歲月來追求一個不可能的夢想則是下下策。人們應善于用“實際的夢想”來代替那種“不可能的夢想”。

擺脫自己安排的宿命

蕭伯納杰出的戲劇創作才能,不僅使他獲得“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動的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于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蕭伯納出身貧寒,但他沒有屈服于這種惡劣的環境,15歲便開始謀生,工作之余在美術館、博物館如饑似渴地填充自己富有想象的頭腦,這種精神與很多人的宿命論比較起來,是多么高貴。

大象,它是世界上非常強壯的動物之一,當一頭年輕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時,獵手們會用金屬圈套住它的腿,用鏈子把它捆到附近的榕樹上。自然,大象會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掙脫,但盡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它還是不能成功。幾天掙扎并且傷了自己之后,它意識到努力是徒勞的,最后它放棄了。從此刻起,這頭大象再也沒有掙脫過,即使是別人只用了一條小繩和木樁。

研究者發現在一種被稱為梭魚的魚類中也存在僵化的傾向。通常情況下,梭魚會就近攻擊在它范圍內游泳的鰷魚。在一次實驗中,研究者們把一個裝有幾條鰷魚的無底玻璃鐘罐放入一條梭魚的水箱中,這條梭魚立刻向罐子里的鰷魚發動了攻擊,結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幾次慘痛的嘗試之后,梭魚最終放棄,并完全忽視了鰷魚的存在。鐘罐被拿走后,鰷魚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處游蕩,即使當它們游過梭魚鼻子底下的時候,梭魚也會繼續忽視它們。就因為這樣一個建立在錯誤信念基礎之上的死結,這條梭魚會不顧周圍豐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餓死。

這兩個事例是否會給您某些啟示呢?當人類也像其中的大象和魚一樣被安排在一個困境中,當他們不能夠掙脫的時候,就會選擇順從和視而不見。一位教授曾說過,人類的思維過程其實就是自己為自己下套,當人們鉆進了自己禁錮自己的思維定式,人類的思想就再也無法自由了。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式,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式,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

究竟誰在控制我們的命運

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的內心所決定的,大部分的主動權在人們自己手中。威爾遜和乞丐的故事便說明了這個道理。

威爾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業家,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司小職員做起,經過幾年的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大街上,就聽見身后傳來“嗒嗒嗒”的聲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發出的聲響。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

那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急忙打起精神,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一個可憐的盲人,我能不能占用您一點時間呢?”

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人,你要什么就快說吧。”

盲人在一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直接放到威爾遜先生的手里,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僅僅賣1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

威爾遜先生聽了,把手伸進西服口袋,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我不抽煙,但我還是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那個開電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張鈔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這張鈔票,嘴里連連感激著:“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為您祈禱,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可是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23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造成的!”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

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地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個,炸傷的人有好幾百,可是頭條新聞哪!”

盲人是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他可憐巴巴地說了下來:“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群都緊緊地擠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沖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真不公平啊!”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說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望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里面,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去,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手中那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同是不幸的遭遇,有的人只能以乞討混日子為生,有的人卻能出人頭地,這不是命運的安排,而在于個人的奮斗。

面對自己的不幸,屈服于命運,并企圖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這樣的人只能永遠躺在自己的不幸中,不會有站起來的一天。但失敗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奮斗一樣可以消除自卑的陰影,贏得尊重。

我們自己就能拯救自己

生活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至今還沒有看到一個完全公平的社會制度。在不斷的生活斗爭中,每一個人都會陷入成功與失敗的旋渦中,在不斷掙扎與抗爭中,成功者選擇自己拯救自己,因為他相信在不斷與生活進行抗爭時,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只要有一絲的抗爭勇氣,就有一絲的成功希望。從人類出現以來,我們就不斷地在與大自然進行著斗爭,與其說是適者生存,還不如說是在這場斗爭中,勝利的是人類。

在崎嶇的生活之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地與環境斗爭。其實,敵人已經是那樣,關鍵在于你是否已經從心底否定了自己,要是這樣,再舒適的環境也不會造就一個成功者。

有兩個人同時到醫院去看病,分別拍了X光片,其中一個原本就生了大病,得了癌癥,另一個只是做例行的健康檢查。

但是由于醫生取錯了照片,結果給了他們相反的診斷,那一位病況不佳的人,聽到身體已恢復,滿心歡喜,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居然真的完全康復了。

而另一位本來沒病的人,經過醫生的宣判,內心起了很大的恐懼,整天焦慮不安,失去了生存的勇氣,意志消沉,抵抗力也跟著減弱,結果還真的生了重病。

看到這則故事,真的是令人哭笑不得,因心理壓力而得重病的人是該怨醫生呢還是怨自己?烏斯蒂諾夫曾經說過:“自認命中注定逃不出心靈監獄的人,會把布置牢房當作唯一的工作。”以為自己得了癌癥,于是便陷入不治之癥的恐慌中,腦子里考慮得更多的是“后事”,哪里還有心思尋開心,結果被自己打敗。而真的癌癥患者卻用樂觀的力量戰勝了疾病,戰勝了自己。

更多的時候,人們不是敗給了外界,而是敗給了自己。俗話說“哀莫大于心死”,絕望和悲觀是死亡的代名詞,只有挑戰自我、永不言敗者才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戰勝自己,能夠自律就是最大的勝利。與其說是戰勝了疾病,不如說是戰勝了自己。工作不順利時,我們常常會找種種借口,認為是領導故意刁難,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交給自己;認為最近健康狀況欠佳,才導致效率不高……心想偷懶,卻把偷懶理由正當化,總認為期限還有三天,明天、后天拼一下,今天不妨放松一下。

實際上,戰勝困難要比打敗自己相對容易,所以有人說:“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戰勝自己靠的是信心,人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

人與人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意志力量的差異。人一旦有了意志的力量,就能戰勝自身的各種弱點。

不要讓自己膽小怕事

生命是一個奧秘,它的價值在于探索。因而,生命的唯一養料就是冒險。

一個孩子到一座廢棄的樓房里玩耍,他聽見一陣陣悲傷的哭泣聲。孩子循聲找去,在樓房角落的一個四四方方的鐵籠里,囚著一個干枯得皮包骨頭的人,哭泣聲就是他發出來的。“你是誰?”孩子問。“我是我的生命。”那人說。“誰把你關在這里的?”孩子問。“我的主人。”“誰是你的主人?”“我就是我的主人。”“嗯?”孩子不明白了。“我是自己把自己囚禁起來了。當我歡笑著企圖在人世間展示我生命的歡樂時,我發現我有可能一不小心落入陷阱,一不小心誤入黑暗之中,一不小心被狂風暴雨襲擊,被險風惡浪吞噬,于是我用害怕做經,用懦弱做緯,用安全做成鐵籠,把我的生命囚禁了起來。我不敢也無法沖出鐵籠去面對生活,我只有日復一日地哭泣,我的整個生命已經化作淚水流出,不久就會干枯了。”鐵籠中的生命說。孩子不明白他嘮嘮叨叨在說些什么,只是想著:砸碎這鐵籠,放出這個快要干枯而死的生命。他找來一把大榔頭,拼足力氣,向鐵籠砸去,一下、兩下、三下……孩子累得精疲力竭,也無法砸開鐵籠。被囚的生命對孩子頓生憐憫之心:“唉,把榔頭給我,讓我自己砸開它吧。”話音未落,鐵籠頓時散開。被自己放開的生命歡笑著、奔跑著,他跳進滾滾大河,游向對岸;他攀向巍巍峰頂,向太陽招手;他沖進一片黑暗領地,從中尋求著光明……他敢于冒別人沒冒過的險,敢于探索別人不曾涉入的領地,他開始豐潤了、充實了,他的笑聲無時無刻不在追隨著他。

一天,孩子又遇見了這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你的變化好大呀!”孩子說。

“是呀!”這個生命說,“我的樂趣就在于冒險和探索,當我在充滿未知和危險的世間尋求時,我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假如我企圖尋求一個生命的保險箱時,我就會再次被囚。孩子,跟我一起走吧!”于是孩子和這個歡笑著的生命手拉手走了。

我們追溯著命運,在物質中,在心靈中,在道德中,在種族中,在階級的遲滯延緩中,同樣也在思想和性格之中。無論在哪里,它都是束縛與局限。然而命運自己也有主人,局限性本身也有局限。從上觀察和從下觀察,從里觀察和從外觀察,它們自身也不盡相同。這是因為,盡管命運是無窮無盡的,力量也是無窮無盡的。如果說命運緊逼著力量、限制著力量,那么力量也伴隨著命運、反抗著命運。我們必須尊崇命運為自然的歷史,可是歷史絕不僅僅限于自然的歷史。

如果我們生活得真實,那么在我們眼中顯現的也只有真實,那就像強者永遠堅強,而弱者只能軟弱一樣。現在的人越來越膽小怕事,整天一副內疚的樣子,好像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似的。剛強的氣質已經棄他而去了,他再也不敢說“我認為”“我就是”這些擲地有聲的語言了,而只會引經據典,用自己的嘴巴去說別人的語言。面對著一片草葉或一朵盛開的玫瑰花,他也氣餒萬分,無地自容。

然而,人卻總是生活在過去之中,他牢固地把持著記憶,不肯放松哪怕是很短的一會兒工夫,所以,他不是生活在現在,而是眼睛向后,在為過去而傷懷不已。我們必須警告他們,如果他們不跟大自然一起超越時間,從現在開始生活,那么,他永遠也不會快樂,永遠也不會堅強。沒錯,你腳下的路是從別人那里來的,可是,它并沒有要你到別人那里去啊!一切曾經生活過了的人,都是它的代理者,都是它被遺忘了的代理者。無論是恐懼,還是希望,同樣都生活在它的光影之下。而且,即使在希望之中,也有某種低下的東西。

改變想法就有可能改變自己

人生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掌握帆船航向與命運的舵手便是自己。有的帆船能夠乘風破浪,逆水行舟,而有的卻禁不住風浪的考驗,過早地離開大海,或是被大海無情地吞噬。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不在別的,而是因為舵手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前者被樂觀主宰,即使在浪尖上也不忘微笑;后者是悲觀的信徒,即使起一點兒風也會讓他們膽戰心驚,讓他們祈禱好幾天。一個人面對生活或是如閑庭信步,抑或是消極被動地忍受人生的凄風苦雨,都取決于對待生活的態度。

生活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以哭臉相示。

悲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問題,就要受苦;有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不幸。”即使一點點的挫折,他們也會有千種愁緒,萬般痛苦,認為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一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形容的“不幸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是不幸的”。悲觀主義者用不幸、痛苦、悲傷做成一間屋子,然后請自己鉆了進去,并大聲對外界喊著:“我是最不幸的人。”因為自感不幸,他們內心便失去了寧靜,于是不平、羨慕、嫉妒、虛榮、自卑等悲觀消極的情緒應運而生。是他們自己拋棄了快樂與幸福,是他們自己一葉障目,視快樂與幸福而不見。

樂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獲得幸福。”他們能于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品嘗到甘甜,因而快樂如清泉,時刻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于他處于何種境地,而在于他是否持有一顆樂觀的心。對于同一輪明月,在淚眼蒙眬的柳永那里就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而到了瀟灑飄逸、意氣風發的蘇軾那里,便又成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是一輪明月,在持不同心態的不同人眼里,便是不同的,人生也是如此。

上天不會給我們快樂,也不會給我們痛苦,它只會給我們生活的佐料,調出什么味道的人生,那只能在我們自己。你可以選擇一個快樂的角度去看待它,也可以選擇一個痛苦的角度,如同做飯一樣,你可以做成苦的,也可以做成甜的。所以,你的生活是笑聲不斷,還是愁容滿面,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還是縮手縮腳停滯不前,這不在他人,都在你自己。

樂觀是一個指南針,讓你駛向成功的彼岸,闊步前進;樂觀是一劑良藥,可以醫治苦難的傷痛。為了美好的人生,請讓樂觀主宰你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共和县| 宁陕县| 石河子市| 同心县| 巴塘县| 永昌县| 太白县| 沙坪坝区| 砀山县| 德惠市| 五大连池市| 蚌埠市| 班戈县| 永定县| 新乐市| 都匀市| 寿宁县| 塔城市| 阳朔县| 长泰县| 墨玉县| 通渭县| 平顶山市| 东阿县| 定兴县| 修水县| 老河口市| 乌兰察布市| 西林县| 甘德县| 石泉县| 南投市| 花垣县| 渭源县| 清徐县| 信丰县| 嵩明县| 柯坪县| 平阳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