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士的深度:陶淵明新探
- 鐘書林
- 1277字
- 2019-09-06 17:35:20
序
“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自古以來,陶淵明研究皆是不同歷史的產物,皆與一定時代相聯系。當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潮等領域,皆發生重大變化,陶學研究已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興旺階段,俊才云蒸、新秀輩出,本書作者鐘書林同志正是他們當中嶄露頭角的佼佼者。
讀研期間,書林同志即從師陶學專家魏耕原先生接受陶研的系統訓練,初試鋒芒,就洋洋灑灑地奉獻出七八萬字的碩士論文《陶淵明交游考》,從此竟一發而不可收,陸續發表一系列新作,而引起陶壇同人的關注與青睞。《隱士的深度——陶淵明新探》所收諸篇集中體現了作者十余年來研陶的學術歷程和主要觀點,可以說每篇都飽含著真實的研究、真誠的探索和真切的思考,都有著自己的真知灼見,自成一家之言。
翻閱書稿,讀者首先看到的是作者能站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交融的大視野來思考陶學研究所面臨的新挑戰與新任務,特別是面對眼前“曾經輝煌的傳統被迅速邊緣化,曾經擁有的話語權的喪失”的殘酷現實,作者仍能以“喚醒民眾的傳統意識”為己任,這種堅守民族道義和社會責任、敢于擔當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單憑這一點,就使他的論著更增添一份令人珍重的分量。
其次,作者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富有新意的敘述語言,顯示出陶學研究不僅是一種創造性的寫作活動,更是一種自我生命的延伸和擴展,一條主體與客體心靈撞擊和溝通的路徑。眾所周知,陶淵明的人品、文品和詩品,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獨特內涵,既是一種文學現象,又是一種美學理想,更是一種人生境界。陶壇同人品陶、釋陶,既是一種職責和理念,又是一種情結和享受,一種對生命和藝術的領悟和享受。像書稿第2章《陶淵明的人生志趣與性情之解讀》和第4章第2節《陶淵明的情感世界與其詩文創作》兩部分,就通過“以人生注解詩文,以詩文注解人生”的解讀,讓陶公栩栩如生的真性情、真面目躍然紙上,其詩文強烈的藝術魅力越發彰顯,進而啟迪讀者領悟人生真諦,并從中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和極大愉悅。
再次,作者在陶學研究中特別重視對已有資料的占有,總是盡最大可能搜集材料,論述中很多新見與論點,都有充分的論據和詳盡的論述。他還經常把這些論據材料和論證過程放在一系列注釋當中,因而其引證之豐富和論證之縝密是一些同類著作中很少見到的。像第3章《陶淵明與汲冢書》對前人成果既多所集納、回顧,但在具體問題的論證上,又能闡微析疑,新意赫然。如對陶淵明和《汲冢書》主要整理者束皙的關系,作者從13個方面予以精細的比較和研究,發現兩者之間有著極其明顯的共同性,這種周詳的論證,對于弄清陶淵明及其詩文與束皙及其《汲冢書》的密切關系,無疑是十分必要的。類似情況讀者在書稿中經常可以遇到。
總之,書林同志在陶學的漫漫征途上,起點高,悟性好,進步快速,業績驕人,而其又正值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黃金時段,讀者有充分理由相信其日后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陶學發展提供更多精品,作出更大貢獻。
鐘優民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