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邦藝術風格的形成及嬗變
- 劉進清
- 3410字
- 2019-09-06 17:29:50
二 肖邦時代的華沙音樂藝術
肖邦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民族音樂之風極盛的華沙度過的。華沙的文化生活,在19世紀20年代時音樂會生活就已經相當活躍了。由于華沙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許多去俄國的藝術家們路過華沙時都在這里舉行過音樂會。如鋼琴家卡羅爾·阿諾爾德(Carol Anord)就在華沙停留了較長時間,并于1817至1818年間按照與巴黎、柏林、維也納文藝圈相仿的方式組織星期日音樂會。1819年12月著名歌唱家安格里扎·卡塔蘭尼在華沙舉辦了音樂會。在華沙開過音樂會的還有尼波默克·洪梅爾(Nipomuk Hummel),以及大提琴師伯恩哈德·羅姆伯格(Bernhard Romberg)等人;1830年曾贊揚過肖邦的德國女歌唱家亨列塔·佐恩塔格(Henrieta Sonntag)在這里開了12場音樂會。在華沙開過音樂會的波蘭音樂家還有與帕格尼尼勢均力敵的卡羅爾·李平斯基(Carol Lipinski)、斯坦尼斯拉夫·塞爾瓦琴斯基(Stanislaw Serwaczynski)等人,他們對肖邦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和創作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在文藝復興時期,波蘭就已經是東歐的文化藝術中心。即使在普魯士統治時期,華沙也沒有喪失自己的文化個性。在這個熙攘的年代里,社會上已出現了民族復興之風。當時的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亞托斯基有意識地想把首都建成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特別是文學藝術中心。他撥出巨額款項用于演員和作家的報酬、獎金和津貼,邀請他們參加有名的“星期四午宴”。當時波蘭知識界和藝術界的名流幾乎都聚集在這里。改建過的華沙王宮充滿藝術氣息,和公園的一系列亭閣連在一起,設有畫廊和圖書館,珍藏了各種精美貴重且具有審美價值的工藝美術品,整個華沙充滿了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
1765年由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亞托斯基提議建造的民族劇院,從未停止過宣傳波蘭傳統的音樂、語言的文化活動。在阿夫古斯特時代,波蘭的貴族以及宗教界的顯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劇場、樂隊和歌劇團(演員當然是從意大利雇來的)。1779年,民族劇院的揭幕,扭轉了意大利歌劇獨霸一方的局面。雖然那時的波蘭歌劇粗陋原始,但每逢上演時仍然座無虛席。音樂十分悅耳,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第一部民族歌劇是馬切依·卡免斯基的《苦中樂》,于1778年上演。其中采用了大量的民間歌曲,上演多年仍久盛不衰。其中有一些詠嘆調,如卡霞的詠嘆調(波羅涅茲)在華沙的沙龍里廣為流傳。的確,肖邦時代的波蘭音樂家都懷有這樣的理想:把經過加工的民歌還給人民。
楊·斯蒂潘尼(1746—1829)的歌劇在群眾中受到的歡迎也不亞于前者。他是一個接近激進集團的熱情的愛國者,他的二幕歌劇《克拉科夫人與山民》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它的觀眾主要來自市民階層和中等貴族。他將波蘭民間音樂中的某些曲調經過再加工,變成了新的民歌。由波蘭民間戲劇的締造者沃伊切赫·博古斯拉夫斯基領導的華沙劇院為波蘭民族歌劇的創作和演出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四年議會”期間和華沙起義前夕,華沙的舞臺致力于進步和愛國的宣傳鼓動。由博古斯拉夫斯基委托斯蒂潘尼負責歌劇的創作。他每逢節假日都會去附近的鄉間聽取民間小調、舞蹈音樂和鄉村提琴師的演奏,回到華沙后就開始興趣盎然地動筆整理創作。民族劇院的歌劇團上演了大量的波蘭作品,如肖邦的老師約瑟夫·埃爾斯涅耳的作品。博古斯拉夫斯基還曾為埃爾斯涅耳的歌劇寫過幾個腳本,如《白發大公列舍克》和《矮個子符瓦迪斯瓦夫》。卡羅爾·庫爾平斯基(Karol Kurpinski,1785—1857)從1824年起開始擔任民族劇院的舞臺總監,在1811年到1829年間,劇院上演了他自己創作的24部波蘭題材的舞臺作品,如《閻王的宮殿》、《新克拉克維阿克》、《卻爾施丁的城堡》。民族歌劇的大量上演,極大地喚起了民眾的愛國熱忱和民族情感。但與此同時,西歐的歌劇和交響樂也經常在這里演出。
與創作活動同時,當時的波蘭音樂界還進行了保全民間音樂的工作,使之免遭失傳。科爾貝爾格、庫爾平斯基和當時許多作曲家還為波蘭民間歌舞曲配置和聲,對民間歌舞音樂進行整理,為民間音樂在不同階層的相互滲透、在不同地區的傳播創造了條件。許多華沙作曲家創作了知名的波羅涅茲,如米哈爾·克列奧法斯·奧根斯基(1765—1831)和約瑟夫·柯茲洛夫斯基(1757—1831)。前者寫過14首波羅涅茲,流行頗廣的有Les Adieux a la Patrie。后者也寫過不少波羅涅茲,知名的有根據捷爾沙溫的詞寫成的波羅涅茲《讓勝利之聲響徹云霄》。
而波蘭的民眾,對民族歌劇和波蘭民間音樂也懷著深厚的感情。按霍埃西茨克的說法,只需奏上一曲彪悍的瑪祖爾或科拉克維阿克,就已經滿堂叫絕了。特別是從18世紀下半葉起,在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的業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民歌和民間舞曲,在華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肖邦,自然很早就同華沙的音樂生活聯系在一起,他在這種積淀很深的音樂文化環境中接受教育:自幼就受到華沙市民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熏陶和滋養;青年時期又被浪漫主義文學所強烈吸引,受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和鼓舞,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不僅接受了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又熟悉了歐洲最新的音樂作品;在有經驗的教育家埃爾斯涅耳的撫育下,以不受束縛的方式發展了自己的創作。肖邦的家人也同當時波蘭杰出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們都保持著聯系,這些都給他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培育了他優秀的文藝素養。他既是一位音樂會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一個歌劇迷,從來不肯放過任何一場音樂會或歌劇。從他的鋼琴作品大量歌唱性旋律中,會明顯感到意大利歌劇、民族歌劇給予他的滋養。
下面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肖邦在華沙度過的少年時期,同時也是他的早期創作時期。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生于華沙近郊的熱拉佐瓦·沃拉,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籍法國,后遷居波蘭。他把波蘭當作自己的祖國,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他曾參加過塔德尤茲·柯休斯柯領導的1794年波蘭反俄起義并險些喪命,起義失敗后,開始從事教育工作。肖邦的母親居斯蒂娜·克里茲薩諾夫斯卡出身于波蘭沒落的貴族家庭,精通法文,喜愛唱波蘭民歌和彈鋼琴,是肖邦的音樂啟蒙老師。她不是一個專業音樂家,但音樂和歌唱對她來說是一種自然的力量,是她的溫柔的、富有藝術氣質的心靈的自然流露,這些都遺傳給了肖邦;她重視音樂教育,并按自己嚴格遵從的傳統培養孩子;她的演奏和歌聲給小肖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邦在幼年時代即顯示出良好的音樂天賦并得到精心培養。他6歲時開始師從小提琴家、鋼琴家和作曲家沃依切克·齊夫尼(Zywny)學習鋼琴。齊夫尼對肖邦進行了巴赫和維也納古典作曲家作品的嚴格訓練;7歲時,肖邦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8歲第一次舉行公開音樂會,博得一致好評;12歲時,肖邦在上中學的同時跟華沙音樂學院院長埃爾斯涅耳學習作曲,在和聲學和對位法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15歲時出版了一些音樂作品;16歲考入華沙音樂學院;19歲畢業之際在維也納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并獲得高度贊譽;接著又陸續發表了4首練習曲和鋼琴協奏曲。肖邦的老師埃爾斯涅耳曾認為肖邦應該向歌劇方面發展,認為歌劇這種形式將在波蘭真正的歷史中大有作為——認為歌劇是音樂創作的最高表現的這種觀念在華沙上層社會中已經根深蒂固。然而肖邦以后的發展完全脫離了這一條條框框,傳統音樂中的種種清規戒律都不符合他自由天性的要求。但是他富有活力、充滿靈感和飽含民族情感的創作,都是與華沙時期打下的扎實的音樂基礎分不開的。
肖邦在波蘭生活的20年正是波蘭災難深重的年代,同時也是民族覺醒的時代。“在波蘭20年來由于限制自由的不斷升級,導致危機的劇增。1815年的自由憲法從來都沒有被確認,學校和大學受到秘密警察的監視,亞利山大一世死后,米柯來一世政府壓制自由;波蘭王國對俄國的從屬地位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在這種情勢下,在波蘭王國中開始出現了秘密結社和自由支部,他們的目的是保衛波蘭的主權和統一。”[2]肖邦在父親和老師埃爾斯涅爾的培養下,在周圍文化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知識的視野一天天充實起來,反對奴役壓迫、爭取獨立自由的民族斗爭喚起了他熱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他曾懷著深沉的民族感情去參加波蘭愛國者、思想家斯塔施茨的葬禮,跟隨著兩萬人的隊伍伴送遺體到墓地,并因能得到一小塊蓋壓靈柩上的喪紗作紀念而感到無限欣慰和驕傲。1830年11月在斯圖加特得知俄國軍隊入侵,華沙淪陷后,肖邦就再也沒有回到波蘭。
綜上所述,處于18、19世紀的華沙的社會結構以及隸屬于它的藝術群落對肖邦的成長和藝術風格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然而給予肖邦的創作以更直接影響的則是19世紀20年代歐洲文藝領域中蓬勃發展的浪漫主義思潮,還有波蘭的浪漫主義文學,特別是浪漫主義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歌是肖邦鋼琴音樂詩意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