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學統

道統是由圣賢擔當的最高價值之統系,學統是士君子、儒者傳承的學術思想體系。由學致道,下學上達,構成了一個系列。

孔子把自己當時所能夠見到的古代典籍差不多都進行了整理,形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他的學術旨趣是“述而不作”,即對古典文獻只是整理而不是創作,實際上是在整理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有述有作”,“述中有作”,開創了儒家經學傳統,“述而不作”遂成為中國經典詮釋的基本形式。換言之,孔子之后,通過“傳先王(賢)之舊”而進行傳述和創作成為中國經典詮釋的基本形態,對日后中國經典詮釋產生了重要影響。關于孔子整理六經,開創學統的意義,馬宗霍說:“古之六藝,自孔子修訂,已成為孔門之六藝矣。未修訂以前,六藝但為政典,已修訂以后六藝乃有義例。政典備,可見一王之法;義例定,遂成一家之學。法僅效績于當時,學斯垂教于萬祀。”[14]這樣,由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通過對古代文化典籍的詮釋來表達和發揮的,而這些文化典籍所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通過和依賴于儒家的詮釋不斷發揚光大,而傳承至今的。

由孔子開創的“學統”意識在漢唐正史的《儒林傳》、《藝文志》、《經籍志》已有所體現,形成了以六經為源、以儒家為宗、以子學為流的統系。宋明以后繼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陳亮《伊洛正源書》之后,元代有《宋史·道學傳》、吳澄《道統圖》;明代有黎溫《歷代道學統宗淵源問對》、楊廉《皇明理學名臣言行錄》、謝鐸《伊洛淵源續錄》;明末至清代,有孫奇逢《理學宗傳》,周汝登《圣學宗傳》,黃宗羲《明儒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學案》,萬斯同《儒林宗派》,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和《國朝宋學淵源記》;民國初期編纂有《清儒學案》。這些思想學術史著作,都體現出強烈的“學統”觀念,許多著述源于儒者強烈的社會危機感、學術危機感和歷史反思意識。特別是康熙年間熊賜履著《學統》一書,鮮明地提出“學統”這一概念。熊賜履師宗程朱理學,主張“默識篤行”,曾建議“非《六經》、《語》、《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批評王守仁“心學”。其作《學統》是因為憂慮洛閩以降“天下之學術紛紜靡定”,“是書之作,以明統為要”(《學統·施璜后序》),“近之可以定一世之指歸,遠之可以厘千秋學脈。”(《學統·施璜后序》)該書“以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朱子九人為正統,以閔子以下至明羅欽順二十三人為翼統,以冉伯牛以下至明高攀龍一百七十八人為附統,以荀卿以下至王守仁七人為雜統,以老莊楊墨告子及二氏之流為異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傳記類存目)這種分別顯然是從程朱理學的道統觀點立論的。所以,饒宗頤說:學統就是“以正統觀念灌輸于學術史”[15]

清代許多學者還發出了重建學統的口號。所謂“重建學統”,中國古代各學術流派舉起的旗幟雖然無不是“同宗孔孟”,但由于不同學派所認定的“真孔孟”各不相同,因此每一學派總是要立足于爭立學術正宗的立場,為本學派明統定位進行學統重建。如朱熹作《伊洛淵源錄》是要為伊洛之學確立一個上承孔孟的歷史統緒。乾嘉時期,清儒有一種普遍的學統重建的意向。其側重面有三:漢學學統的重建、經世實學學統的重建、禮學學統的重建。并且,“乾嘉時期的學統重建,以上續孔孟學統為旗幟,徹底打亂了宋明以來儒學‘心性理氣’、‘道統’與‘學統’的傳承譜系,體現出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和非延續性的統一”,其表現形式雖然是“復古”,但其歷史內容卻是“近代指向”[16]

牟宗三認為“自明朝一亡,乾嘉學問形成以后,中國學統便斷絕了,”[17]將“學統”視為學脈而近于形上體悟和生命承擔的“道統”。在繼承中國文化的“道統”的基礎上,他體會到中國文化生命在現時代的要求,提出要建立“學統”的要求。他認為中國先哲缺乏“科學之精神”而偏重于道德理性在德性人格中的“理性之運用表現”,成就的是“仁智合一而以仁為籠罩者”的文化系統。因此,“學統之開出,此即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開出學術之獨立性。”[18]他所說的“學統”實際上主要是指以科學為主的現代知識體系,而把傳統的“德性之學”歸在“道統”當中。

近代以來,我們傳統的“學統”斷裂,而我們引進西方的哲學史、思想史的概念、范疇、模式又產生了許多問題,至今“學統”沒有接續起來。我們今天講的“學統”,已經是非常泛化的一個概念,主要指學術傳統、學術精神等。因此,為歷史上某一家爭正統,這是沒有必要的。論述學術思想史,分別正統與異統,往往陷于某種偏見。但從歷史發展的情況來看,每一時期確實存在著一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這也是應該承認的事實。學統不是一家一派的傳承系統,而是全民族的學術傳統。學統以哲學為中心,而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等。在哲學中又應以各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學說為中心,而涉及其他不同學派。學說應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的多維系統。……我們研究中國學術史,應注意包括各個方面的思想學說的學統,在學統中又應辨識每一時期學術思想的主流,從而對學術的發展進行全面的辯證分析。[19]

當代中國學統先是受到政治的干預,后又受到金錢與地位誘脅,現在令人憂慮的是中國的學統“丟魂落魄”了。正如有學者站在世紀的邊沿,像中國民間風俗“招魂”那樣向中國人文學術傳統(即學統)喋血呼喚著“魂兮歸來”,呼號著有識之士起而重續“五四”以來瀕臨氣絕的中華學統根脈。他在考察晚近四百年中國學術思想史時發現有兩條線:一是顧炎武—梁啟超—胡適;二是戴震—王國維—陳寅恪。這兩條線的異質界限在于:前者道統未泯,既參政又治學,或因涉政而疏學、廢學;后者則以學統為根,視學術為人生意義所在,或雖有過失,但最終仍返歸學林。陳寅恪提倡“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并用整整一生去守護它,身遭不幸卻在學術里獲得了生命的飛揚凌厲與沉郁悲雄,堪為學人中的學人。馮友蘭一生崇尚“內圣外王”,重釋程、朱道學,本是重在道德人格建構的資政之學,結果卻因朝政更迭而讓道學變得面目全非,最講究人格的學人卻弄得唱和“批孔批林”,毫無人格尊嚴可言。[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中江县| 册亨县| 蒙阴县| 普陀区| 伊宁县| 虹口区| 宕昌县| 白城市| 淄博市| 舒城县| 南汇区| 松桃| 佛坪县| 龙山县| 靖西县| 宁安市| 云阳县| 美姑县| 星座| 张北县| 甘谷县| 清徐县| 罗田县| 巫山县| 天等县| 陇川县| 且末县| 江川县| 荔浦县| 新晃| 巴林右旗| 吉安县| 堆龙德庆县| 孟州市| 东宁县| 巴东县| 香格里拉县| 华蓥市| 淮安市| 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