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中國學界相關研究成果評述

東北亞封貢體制是中國王朝東亞封貢體制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建構時間早,而且具有連續性和典型性,為中外學者所重視。關于這個制度,在中國史籍中稱為“朝貢”,班固在敘述西域民族的朝貢制度時云:“都護是立,總督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23]這是史籍中最早見到“朝貢”一詞。隨著朝貢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到陳壽撰《三國志》、范曄撰《后漢書》時“朝貢”一詞已廣泛用于周邊民族、國家與中原王朝往來活動中。中國學界最早涉及朝貢制度的主要是通史類著作,然最早將這一制度進行專題研究的則主要是國外學者,1963年亞洲研究協會在費城舉行的年會上專題討論了東亞傳統的國際秩序;1965年美國歷史協會在舊金山的年會上,也有關于中國的世界秩序的專題討論會。這年9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又舉辦了關于這一專題的學術研討會,費正清將這次會議論文匯編成集,出版了《中國的世界秩序:中國傳統的對外關系》,[24]是這一領域最早的專題論文集。之后以日本學界和韓國學界研究成果為多,尤其是日本學界“中國東亞封貢體制”已經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我國學界對這一領域的專題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到現在,僅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涉及這一領域研究有諸多學術用語,如“朝貢制度”、“中國的世界秩序”、“華夷秩序”、“冊封體制”、“封貢體制(體系)”、“天朝禮治體系”、“中華朝貢貿易體系”、“宗藩體制(體系)”等等,我們采用了“封貢體制”。由于我們對國外研究了解很少,不能較為全面地介紹各國的研究狀況,只好舍棄。根據本書的研究時段,這里僅介紹中國學界有關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研究的成果。

一 關于中國王朝封貢體制的宏觀研究

關于“華夷秩序”的研究

黃枝連著《天朝禮治體系研究(上卷):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系形態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創立了“天朝禮治體系”的概念,認為在19世紀以前亞洲存在著一種以中國封建王朝(所謂“天朝”)為中心的,以禮治主義為其運行模式的,用來維系和穩定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地區)間、周邊國家與國家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系的區域秩序。何芳川的《“華夷秩序”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認為“華夷秩序”反映了中國華夏族體同其他族體之間的交流。秦的建立為華夷秩序提出了框架,自漢朝開始構建華夷秩序的內容,擴展華夷秩序包含的范圍,至唐朝華夷秩序基本確定。東北亞國家進入這個秩序的時間和原因并不相同。作者以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新羅為例,證明了在這個秩序的發展過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在相互的沖突磨合基礎上形成的。熊義民的《略論先秦畿服制與華夷秩序的形成》(《東南亞縱橫》2002年第3期)討論了封貢體系建立和形成的基礎。認為以冊封朝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或稱為冊封體制,或稱為華夷秩序,或稱為天朝禮治體系,但無論如何表述,都說明古代東亞世界體系是以中華文明為基礎形成的,商周時期的畿服制是封貢制度形成的基礎。華夷秩序首先形成定型于東北亞的唐羅宗藩關系,然后逐漸擴展到整個東亞世界,并定型為東亞世界的國際關系秩序。韓東育的《“華夷秩序”的東亞構架與自解體內情》(《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分析了華夷秩序演變的過程,認為其經歷了從“文野之別”到“國族主義”的漫長演變。華夷間親緣的關系也相應地經歷了從緊密到松弛再到解體等次第演化階段。這種華夷規則通過“朝貢”和“冊封”手段用中央王朝的影響范圍按照血緣、地緣、武力和經濟文化的高低不同建立起一張“權利—義務”的關系網。指出“華夷”理念之下的“朝貢體系”建立條件是,中國能提供保障國際秩序的軍事力量;朝貢秩序建立在中國壓倒性經濟優勢之上;朝貢只要履行中國所規定的朝貢規章制度,即可以獲得合法的同中國交往關系。曾磊的《關于中國古代的國際關系體系——華夷體系的一點思考》(《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1期)認為華夷秩序始于周王朝,而這個外交體系一開始是用來處理內部事務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和平交往基礎上的民族融合。以中華民族為中心的華夷秩序在變為一種外交體系后,同樣強調利益的調和與和平手段解決問題。強調了華夷秩序所表現出來的中庸、調和、和而不同的儒家傳統思想對維護地區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于朝貢制度的研究

喻常森的《試論朝貢制度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以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為例,簡要分析了朝貢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衰亡過程。作者認為朝貢制度建立的前提基礎是中國的強大和繁榮,對周邊其他國家有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形成制度化的朝貢,并從中獲得經濟利益。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宗法觀念為朝貢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作者還梳理了朝貢發展的大致脈絡,認為朝貢制度源于秦,經過漢代的發展,到唐代最后形成規模,直至晚清終結。黃木、吳克婭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朝貢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重點分析了少數民族朝貢的內在動力,一方面中央王朝希望少數民族來朝,對來朝者論功行賞,表明了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另一方面是少數民族首領自愿來朝,可以得到中央王朝的冊命,在法律上認可了其首領的地位,在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的同時,還可以免受中央王朝的征伐。朝貢有力地維護了中央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中央王朝回賜、接待朝貢人員以及少數民族入朝的開支是巨大的,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李云泉是對朝貢制度研究較為深入、成果較多的學者,出版了《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作者的研究重點是明清朝貢制度,對于朝貢制度的起源與特點,他認為朝貢制度與先秦分封制密切相關,具有以王畿為中心向外層層擴散的特征,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民族關系、中外關系等多重內容。歷史上民族關系與中外關系之間、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不僅沒有明確界限,而且常常因時移勢異而互相轉化。其后他又發表了《朝貢制度的理論淵源與時代特征》(《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一文,進一步闡述了朝貢制度產生的過程和發展情況,認為源自先秦時期的華夏中心意識、大一統理念、事大字小的交鄰之道是朝貢制度的理論依據。中原政權的朝貢政策奉行的是“厚往薄來”,追求的是政治上的利益,不僅要得到周邊政權對其宗主地位的認可,更主要的是周邊環境的安定即“守在四夷”。在中原政權與周邊政權的封貢關系中,分為亦臣亦治、臣而不治、不臣不治三種形式。簡軍波的《中華朝貢體系:觀念結構與功能》(《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認為朝貢體系的意識形態結構由三個層面構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觀和華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體系內經濟繁榮以及維護地區穩定。通過中華朝貢體系,中國文化逐漸被傳播到了中國的鄰近和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和越南,并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政治體系、社會結構和世界觀念,伴隨著這一進程,東亞地區最終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關于封貢體系的研究

陳志剛連續發表幾篇文章討論中國王朝的封貢體系,《關于封貢體系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一文討論了封貢體系的概念命名、指導理論與維系動力機制等封貢體系理論的三個基本問題,認為基于封貢體系的實際組成運作情形規律,應重新強調封貢概念,確認華夷觀在封貢體系理論框架中的基礎性地位,凸顯中原王朝封貢政策復雜變幻背后,維護以陸基國土安全為核心的諸種王朝現實利益是根本政策。接著在《論中原王朝封貢體系的軍事防御性——以地緣政治、軍事關系為中心的討論》(《東岳叢論》2011年第5期)一文中進一步考察了中原王朝封貢體系所具有軍事安全上的意義,認為其軍事功能首重防御,尤以陸基性國土防御為主,但不提倡建立廣泛的軍事聯盟體系和對外領土擴張。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原王朝統治者在大多數時期更愿意以王道待四夷,彼此相安。李寶駿、劉波《“朝貢—冊封”秩序論析》(《外交評論》2011年第2期)認為“朝貢—冊封”秩序是以中國為中心相對獨立、封閉的國際關系體系,而這種“朝貢—冊封”的擴散,為儒家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固化奠定了基礎,也為當代東亞區域意識的興起、區域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相應的路徑。

關于古代中國的國際秩序研究

宋四輩的《古代中國所建立的國際秩序的兩重性及其現實意義》(《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認為古代中國所建立的國際秩序是以朝貢為核心的,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而以他國為藩屬的不平等秩序;另一方面它是以文化和經濟手段來維持的和平互利秩序。尚會鵬的《“倫人”與“天下”——解讀以朝貢體系為核心的古代東亞國際秩序》(《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認為以朝貢體系為核心的古代東亞國際秩序是一種建立在家庭模板上的“國際家庭”,是將家庭和人際關系的模式應用到國際秩序中,根據與主體距離的遠近和親疏決定周邊行為體的地位和等級。作者將古代東亞的朝貢體系概括為親人文化、熟人文化、生人文化。并指出這種家庭模式下的國際秩序是與古代主權觀念不清、領土疆域不明確、人員往來不多、信息交流不充分相關聯的。劉波的《“朝貢—冊封”:古代區域性國際體系的外交規范和制度》(《中國文化報》2010年6月30日第3版)認為“封貢秩序”的建立經歷了秦、漢唐和宋元三個時期最終確立起來,漢唐正是封貢體系的定型時期。和平主義不干涉政策、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文化制度上的吸引、松散的權力結構模式和經濟上的互利平等性是其特有的規范和制度,但是這種朝—貢冊封體系帶有鮮明的聯盟外交特征以及朝貢國之間外交地位的不平等性。

關于朝貢貿易研究

朝貢貿易是周邊地區國家加入中國王朝封貢體制的重要驅動力。伍慶玲的《朝貢貿易制度論》(《南洋問題研究》2002年第4期)認為朝貢貿易是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運用到處理社會與社會產生的一種關系模式和客觀存在,它源于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在政治觀念,由這種觀念外化為處理對外關系的一種制度和行為方式,但是又受到封建社會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是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地區合作制度,朝貢貿易的發展需要在限定的范圍內進行。齊濤的《朝貢外交與朝貢貿易》(《學習時報》2004年11月8日)認為朝貢外交是立足于傳統的中心大國思想,其實質是宗主認同外交,而非擴張式的帝國外交。在這一外交思想指導下中國王朝的朝貢貿易,表現為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甚至以經濟的付出換取朝貢來儀的名義。

此外,權赫秀的《中國古代朝貢關系研究評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總結了歐美日韓學界與中國學界關于朝貢問題研究的各種觀點和研究現狀,認為目前朝貢關系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深入發展,應該堅持雙向乃至全面的跨國和跨地區的視角對朝貢關系展開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作為一種地區性國際秩序的歷史真相。王大虎的《中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研究回顧》(《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認為中國學界在古代朝貢關系的概念問題上已有相當深入的討論,但在研究的系統性上,尤其是創造性的理論構架方面明顯不足。作者提出要重視對文獻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朝貢制度的內在邏輯,同時要對朝貢這一國際秩序所涉及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給予充分的關注。

二 關于漢代東北亞封貢體制的研究

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王朝的東亞封貢體制建立于漢代,但專題研究漢代封貢體制的成果少,賈叢江的《西漢屬部朝貢制度》(《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論述了西漢屬部的不同類型和承擔的政治義務,作者將各屬部分為“納貢者”和“納質內屬者”,“不定時朝貢”和“歲首朝貢”,探討了屬部“朝正月”制度的源起、發展和具體內容,認為“朝正月”制度是西漢屬部朝貢制度的核心。指出漢代規定屬部除君長以外,佩漢印綬的貴族也有派遣使者朝貢的權力,并探討了漢朝對貢獻者身份的甄別鑒定制度,朝貢貿易、接納回賜方物以及接送使者的制度規定等。侯養民的《“漢委奴國王”金印》(《文博》2002年第5期)介紹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發現,并將其與出土的東漢授予其他王的金印相比照,認為從質地、印體造型、印文字風格和典儀上都符合東漢授印制度,確認“漢委奴國王”金印為東漢光武帝時期中央政府授予倭奴國王的金印。“漢”字即證明了漢朝將其視為藩屬國之一,說明自東漢以來日本列島就同中原王朝有封貢關系。

李云泉的《漢唐中外朝貢制度述論》(《東方論壇》2002年第6期)認為漢唐時期朝貢制度逐漸有了比較固定的內涵,具有政治和貿易雙重功能。制度化更加明顯,貢、封之間,已有定例可循。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朝貢事務的組織與管理日益周密而具體。漢代的中外朝貢制度,已經出現專門管理朝貢的組織和官員。南北朝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雖然對中外關系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但中日、中韓以及與北方政權之間的交往仍有進一步的發展。至唐代朝貢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呈現出“四夷來朝”的局面,朝貢制度亦日趨成熟。朝貢關系成為當時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除少數藩屬國外,朝貢制度中的冊封制度,并不具君臣主從關系的實質內涵。這種象征意義,也是后世朝貢制度的一個鮮明特征。

徐貴通的《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冊封》(《通化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和魏存成的《中原、南方政權對高句麗的管轄冊封及高句麗改稱高麗時間考》(《史學集刊》2004年第1期)這兩篇文章通過翔實的史料,論證了自兩漢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高句麗政權連續接受中原、南方政權的冊封,這種冊封完全形成了一種慣例和制度。劉信君先后發表的《中朝與中琉朝貢制度比較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中朝與中越朝貢制度比較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9期)、《中朝與中國和東南亞藩屬國朝貢制度之比較》(《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三篇文章,以中朝關系為基點,將其與其他國家地區同中國的朝貢關系進行比較,在朝貢時間、貢期、貢道、貢物、規模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中朝朝貢在中國古代朝貢關系中是最為典型的,主要表現在朝貢時間最長,政治上關系最密切,經濟交往最頻繁,軍事上時有接觸,文化上影響較大,是典型的朝貢國。而中國和東南亞其他藩屬國,只是禮儀性的朝貢關系,屬于準朝貢國。

三 關于南北朝時期東北亞封貢體制的研究

南北朝時期中國王朝陷于分裂狀態,但東北亞封貢體制非但沒有解體,反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學界對這一時期的研究比較集中于朝鮮半島與中國王朝的封貢關系。韓昇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先后發表了多篇文章,《“魏伐百濟”與南北朝時期東亞國際關系》(《歷史研究》1995年第3期)認為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導致當時東北亞地區民族、國家間的外交政策呈現出區域性、短期性和實用主義的外交特點。這樣的外交政策,在高句麗、百濟與中原政權朝貢關系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出于地緣因素和國家安全的考慮,高句麗與其接壤的北朝朝貢往來的頻繁遠遠超過其與南朝的往來,在北朝的地位也高于百濟;百濟出于經濟和文化的需要與南朝的朝貢往來則遠遠超出其與北朝的往來,在南朝的地位,百濟處于高句麗之前。他在《百濟與南朝的文化交流及其在東亞的意義》(《黃帝文化研究——縉云國際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0月)一文中認為南北朝時期是東亞政治局勢變化的重要時期,中國無法強有力地控制東亞的政治局勢,出現了各國憑實力互相征服的局面。南北朝時期對外交往環境、原則、秩序都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關系圈。作者統計了百濟對南朝和北朝的朝貢次數,得出百濟主要向南朝朝貢,南朝國家間關系秩序也由高句麗高于百濟,逐漸轉為百濟高于高句麗。他在《論魏晉南北朝對高句麗的冊封》(《東北史地》2008年第6期)中認為魏晉南北朝時代,對高句麗的冊封出現了封號軍事化和虛封國內州職的現象,這是當時外臣封號內臣化的普遍現象。各王朝顯現出盡量拉攏朝貢國和“天下一家”的姿態,試圖保持國際影響力,維持原有的國際體系。顧興斌的《晉與南北朝時期古韓國人對華“朝貢”和“歸化”考辨》(《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將朝鮮半島統稱為古韓國人。晉、南北朝時期古韓國人對華“朝貢”、“歸化”,是迫于外部戰爭和內部權力斗爭的壓力而勉強為之,帶有權宜之計的性質。中國封建王朝對古韓國人“朝貢”、“歸化”過分地渲染,是為了安撫、監督、宣威于邊境附近地區的兩國人民。

四 關于隋唐時期東北亞封貢體制的研究

隋唐時期隨著中央王朝的繁盛和強大,形成了“四夷來朝”的局面,這一時期封貢體制也得到進一步鞏固完善,朝貢日趨制度化、規范化,為日后朝貢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界對于隋唐時期封貢體制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關于唐朝封貢體制的研究。

管彥波的《唐朝與邊疆民族政治聯系的兩種主要途徑:冊封與和親》(《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2期)認為唐代對邊疆的開拓與經略的過程中,除了因襲歷史上傳統的“因俗而治”的方法,創立羈縻府州制度加強對邊疆的治理外,還不斷地冊封邊疆民族首領官爵名號,頻頻通過和親這種特殊的政治聯姻,加強與邊疆民族政治上的接觸與聯系。冊封則是以官爵名號確定政治上的隸屬關系,通過冊封這種“以定君臣”的羈縻方式,唐朝加強了與邊疆民族的政治聯系,并且隨著這種政治關系的確立及延續,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間各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增強。陳尚勝的《東亞貿易體系形成與封貢體制衰落——以唐后期登州港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認為始于唐后期以來的東亞貿易體系是唐朝后期封貢體系衰落的結果,朝貢貿易并不是東亞經濟體系的主體,東亞經濟體系的形成是因跨海商人、地方政府及官員的利益需求,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從而形成的互市貿易支撐了東亞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而“朝貢貿易論”放大了朝貢行為對東亞經濟的作用。

關于隋唐與靺鞨、渤海封貢關系的研究。

金毓黻的《渤海國志長編》(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2年翻印)將散落在中外史籍中的史料匯集起來,成為研究渤海問題的經典之作,上編總略收集的史料中涉及渤海同隋唐和其他周邊政權的封貢交往,下編文征收集了渤海同其他政權交往的敕書、書信等,叢考中涉及渤海同唐和日的交往,并總結整理了渤海同日交聘的表格,作者認為渤海之朝唐、聘日,俱含有市易之意。佟柱臣的《考〈渤海記〉著者張建章〈墓志〉》(《北方文物》1981年第1期)對《渤海記》作者張建章墓志中關于渤海國史的考證,通過對其生平的研究作者認為墓志所記載的事跡,豐富了渤海國同唐地方政府交往的史料。并分析考證了張建章由唐至渤海答聘的交通線路。肯定了張建章所做的《渤海記》以及其墓志對研究渤海國歷史所具有的學術價值。陳振龍的《渤海國與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黑龍江史志》2010年第5期)根據史料記載,認為渤海事唐恭謹,朝貢頻繁同時也有商業貿易。統計出渤海與日本的交往中,共遣使35次,日本回聘13次。認為最初渤日交往是從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出發,其次是開展交易,互通有無。同時渤海也將從唐朝吸收的中原文化積極向日本傳播。

關于隋唐與朝鮮半島國家的朝貢關系研究

在這一領域較為重要的著作有拜根興的《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熟悉中韓學界的動態和觀點,利用中韓兩國史料進行縝密考證,全書以唐和新羅的關系為主線,自新羅王時期開始與唐接觸至唐與新羅戰爭結束,考察了唐朝赴朝鮮半島的將軍的行跡,涉及當時朝鮮半島上的其他國家,甚至是隔海而望的日本。韓昇的《隋煬帝伐高句麗之謎》(《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認為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以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隋朝四周各方來朝,只有高句麗不真心臣服,潛通突厥,阻礙東亞國家入朝。征服高句麗,就能徹底實現隋朝世界大帝國的戰略,這場戰爭的實質是基于大中華意識之下的軍事威脅。周向峰的《周隋之際對高句麗冊封的改易與隋麗關系之走向》(《史林》2010年第5期)分析了周隋之際對高句麗的冊封發生過重大的改易,其中將王爵從“遼東王”改封“高麗王”,是對高句麗地位的黜退。隋王朝通過封授官爵的進退,向高句麗發出警示。而高句麗在表面順服的背后,更是堅執保全自己在遼河流域的利益。因此,徹底解決遼東問題,成為中原王朝必然的戰略選擇。唐綱的《隋唐以來中朝朝貢制度的演變》(《畢節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認為朝鮮在朝貢次數、與中國的政治隸屬程度以及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方面,都超過了其他朝貢國。朝鮮是向中國朝貢時間最長、也是中國最后失去的朝貢國。作者認為中朝朝貢制度確立于隋唐時期,將其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探討了每個階段的特點,并簡要分析了朝貢制度持續發展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關于隋唐與日本關系的研究

黃枝連認為在隋唐以前中日關系主要以日本主動的“朝貢貿易”為主,從隋唐開始直至宋朝,中日關系出現轉折,中國官方對中日雙方交往的興趣和主動性增強,日本對中華文明的自覺汲取使日本社會文化體系迅速發展。[25]沈仁安的《唐日關系的若干問題》(《日本研究》1994年第3期)一文主要從唐日交往的三個歷史事件,探究了唐日之間交往的問題。從貞觀年間高仁表出使日本不宣朝命而還;高宗永輝五年令倭王出兵救援新羅,而日本卻出兵助百濟攻打新羅等事件唐朝的態度看,唐太宗和高宗都認為日本為遠夷,不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唐日關系并非十分重視。作者懷疑天寶十年日本使臣與新羅使臣爭長事件的真實性,認為在以唐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體系下,日本的地位不可能超越新羅。朱莉麗的《從唐日外交態勢看天寶爭長之可能性》(《安徽史學》2005年第4期)則認為天寶爭長之事有其真實性,中國史書中不見記載,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官方史書記載通常有美化事實的傳統,另一方面同唐朝時期并不重視中日關系有一定的原因,使該事件未記入中國史書。王心喜的《論日本遣隋使》(《史學研究》2002年第7期)從日本遣隋使來華目的、遣使概況和遣隋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作者總結了日本四次遣隋使的情況,考察了遣隋使的航海工具、航海術以及來往的交通路線,認為當時日本已經掌握了利用季風條件,日本遣使隋朝肇始于日本民族直接汲取中國先進文明,改造國家的積極行動。武心波的《日本與東亞“朝貢體系”》(《國際觀察》2003年第6期)認為日本與東亞朝貢體系,由最初后漢時期的依附追隨型,逐漸在隋唐時期轉為要求與中華帝國“平等”,日本與東亞朝貢體系的關系,更多的是依據非理性的功利性原則來確定彼此關系,因此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牟發松的《漢唐間的中日關系與東亞世界》(《史林》2004年第6期)認為漢唐間的中日關系與東亞地區的歷史發展具有密切的關聯,中國文化的強烈吸引力和巨大輻射力,構成中日交流的最初動因和向前推進的內在動力。7—9世紀日本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變化,使它最終被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所接納。隋唐時期日本使節的爭長及日本國號的變更,顯示了日本力圖與隋唐帝國保持對等外交的頑強努力,也埋下了后世東亞世界格局的歷史基因。付百臣的《略論日本在東亞朝貢體系中的角色與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6期)認為在中日朝貢關系中日本屬于非典型的朝貢國,日本對華朝貢具有間斷性、功利性、叛逆性的特點。在政治上,日本也曾接受了中國王朝的冊封,使用過中國王朝的年號。但日本更具獨立性,甚至把朝鮮作為侵略的首要目標。經濟上,日本向中國王朝的朝貢均是有目的的,有比較強的經濟性和功利性。在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中,日本是反復無常的朝貢國,也是這一體系的終結者之一。

韓昇對隋唐與日本關系的研究用力最勤,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南北朝隋唐時代東亞的“佛教外交”》(《佛學研究》1999年6月15日年刊)指出日本遣隋使的基本性質是國家間的政治外交活動,而其采取的形式則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日本遣使隋唐以佛教為外衣的政治目的在于,尋求與中國對等的外交關系。日本當政者的主張可以在此形式的掩護下展開,成功則可直接轉變為國事活動,不成功則可作為非正式的文化交往,推卸政治責任,以收進退自如之效。《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本圣德太子寫經與東亞的“佛教外交”》(《史學集刊》2001年第3期)一文認為北京大學圖書館所珍藏的圣德太子所寫經書并非真跡,但其流傳到中國反映了隋唐與日本佛教交流的情況。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要求提高天皇的政治地位,希望通過佛教的神權對政權有所壓制。而且日本與新羅關系僵化,也需要隋朝的諒解和支持,因此日本遣使入隋雖然是以佛教外交為依托,但其實質則是引進隋朝政治文化的需要。在《從空海〈為大使與福州觀察使書〉論唐日關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一文中認為空海所作《為大使與福州觀察使書》,透露了唐朝與日本交往中存在國書的重大線索。否定了許多日本學者認為兩國關系中沒有國書往來,日本不曾向唐朝稱臣,兩國關系為“對等外交”。作者通過對使書中關鍵詞語的解釋、唐朝的法令規定、隋唐與日本交往的慣例及其友好關系等諸多方面考察,證明日本是向唐朝遞交國書的。日本堅持以天皇號自稱,以至用譯音蒙混,希望獲得比較平等地位的要求,遠比后人所謂不遞交國書的莽撞來得高明。《白江之戰前唐朝與新羅、日本關系的演變》(《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作者分析了“白江之戰”前后唐、日、朝鮮半島諸國之間的關系問題,認為唐、日、高麗、新羅、百濟對戰局的加入和相互間利益的糾葛,使得東亞各國關系被重新分化組合,是加速東亞世界最終建立的一大契機。在《東亞關系的變動與遣唐使始末》(《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作者根據日本遣唐使的變化將唐日關系分為三個階段:唐初,日本遣唐使主要圍繞向唐朝學習、打探唐朝虛實和朝鮮半島局勢三個方面展開;繼而,唐與新羅聯合對高句麗、百濟戰爭時期,日本高估自己實力想與唐朝分庭抗禮,甚至兵戎相見,最終慘敗,使日本認識到與唐朝還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日本又重新派出遣唐使,揭開了后期遣唐使的序幕。

關于日本與朝鮮半島的關系研究

李存樸的《近代以前的日本與朝鮮——以“西蕃觀”與“朝貢”為中心》(《歷史教學》2008年第6期)認為日本對朝鮮之“西蕃觀”脫胎于中國的華夷觀念,但又不同于中國的華夷觀念。一方面,日本將朝鮮半島諸國視為“西蕃”要求它向日本朝貢,這與華夷觀念是相通的;另一方面,日本的“西蕃觀”不是以文化別華夷,只是以強硬手段控制朝鮮半島。這種外在形式上的朝貢關系是“西蕃觀”的主要核心內容,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強力控制性朝貢轉變為正常性朝貢,最后又演變成觀念性朝貢。日本將朝鮮視為屬國,是日本型華夷秩序的基石。

此外,本書的作者們從事漢唐時期東北亞封貢體制研究的過程中相繼發表了十幾篇論文,此次皆納入本書,故不再介紹這批論文的內容。總體看,關于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隋唐時期的成果最多,其次是南北朝時期,兩漢時期最少。由于資料所限,對國外學界的成果沒有介紹,十分遺憾。盡管我們知道對國內相關成果的評述肯定存在掛一漏萬的現象,但仍可以斷言,學界關于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的研究存在許多盲點,而且至今沒有一部系統研究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的著作問世。填補這一空白,是我們撰寫此書的初衷。由于這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領域,這部書只是一塊小磚,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海盐县| 遂宁市| 上饶县| 洛川县| 黄骅市| 犍为县| 娄底市| 佛山市| 汝南县| 县级市| 岑巩县| 山东| 达拉特旗| 深泽县| 新龙县| 宿迁市| 青岛市| 鄂温| 田东县| 灵寿县| 从化市| 潮州市| 灌云县| 板桥市| 体育| 铜川市| 纳雍县| 泌阳县| 阳曲县| 中方县| 藁城市| 高州市| 若尔盖县| 二连浩特市| 体育| 太仆寺旗| 抚远县| 兴义市| 德化县| 彭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