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
- 程妮娜等
- 5980字
- 2019-08-30 19:14:16
第三節 肅慎與魏晉王朝的封貢關系
肅慎,又稱息慎、稷慎,是我國東北古老民族之一。先秦史籍中關于這個遠在東北苦寒之地的古族屢有記載。自虞夏直至南北朝,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數千年。在漢魏時期,逐漸出現挹婁的名稱,一般認為是肅慎的改稱。就是這樣一個邊境古族,卻時常入貢中原。
漢代以后肅慎族的情況主要保存在《晉書·肅慎傳》中。從其記載可以看出兩漢以后肅慎人社會狀況的諸多方面:(1)當時肅慎人主要從事畜牧、狩獵生產,養豬和馬,沒提到種植五谷,但從其葬俗中“以酒灌酹”來看,肅慎人至少已經有了小規模的農業;楛矢石砮仍是肅慎人的重要生產工具,已經能采鐵制造鐵雜鎧。(2)其居住形式是夏巢居,冬穴居,以豬肉為食,用陶制的瓦鬲作器皿。(3)其服飾不僅是衣豬皮,而且以布為衣。(4)其社會發展階段仍處于父子世為君長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但還無文字。(5)其婚姻習俗是婚前較自由,可以自由戀愛,婚后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要保持女方的貞潔。(6)其喪葬習俗是土葬,用小槨,以豬殉葬。(7)肅慎人雖無文字,但已有了不成文法。比如盜竊懲罰嚴厲,無論多少皆殺之。(8)其特產有楛矢、石砮,以當地出產之石材制作而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肅慎族活動地域,《晉書·肅慎傳》載:“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杜預注《左傳》云:肅慎“在玄菟北三千余里”,郭璞注《山海經》亦云:“今肅慎國去遼東三千余里”。杜預、郭璞皆晉人,所言肅慎距遼東尚有三千余里,可與《肅慎傳》所記相印證,則肅慎居地在我國東北地區之東北隅臨海的廣大地域無疑。對于《肅慎傳》所記的幾個地名之所在,張博泉先生在《東北地方史稿》中認為:“不咸山,今長白山。大海即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苈辜幢蔽簳r的豆莫婁,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合流處北。弱水是結雅河與黑龍江的合稱,在此指今黑龍江下游。”[77]
挹婁,是肅慎在漢魏時期的又一稱呼。挹婁乃“古之肅慎氏之國也。”有學者認為,挹婁只是肅慎中的一部,而更多的學者傾向于挹婁是肅慎的改稱,是這個族系諸部的泛稱,而不是其中哪個部落或部族的專稱。作為泛稱,挹婁與肅慎所指相同。
關于挹婁的地理位置,《三國志》和《后漢書》皆這樣記載:“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較晚出的史籍如《太平寰宇記》和《文獻通考》則認為“其國在不咸山北,在夫余北千余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廣袤數千里。”這樣一個地望,當在今松花江下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東至日本海,北至俄羅斯遠東地區。
挹婁“土地多山險?!形骞?、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處于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穢不潔,作廁于中,圜之而居。自漢興已后,臣屬夫余。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余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這是《后漢書·挹婁傳》對挹婁社會生活的簡單勾畫。此外,《魏志》、《文獻通考》、《通志》、《太平寰宇記》也有相似記載。這些記載說明了挹婁社會的基本特點,既有農業、家畜,又從事狩獵,貂皮是他們重要的狩獵產品。他們的狩獵工具和武器,是具有肅慎系傳統特色的長弓、楛矢,以青石作箭頭。無君長,邑落各有大人,說明他們還沒有統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于分散的部落狀態。這些特征,都說明漢魏時的挹婁尚處于原始社會的發展階段。
如此一個尚處于原始氏族社會、居于千里之外的古老民族卻經常入貢中原王朝。早在先秦時代,肅慎族就多次與中原發生了朝貢關系。夏商兩代,都有肅慎“來服”的記載。西周時肅慎連續入貢三次,分別是在武王、成王、康王之時,因此,據《左傳》魯昭公九年載,周景王曾說:“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將肅慎居地視為自己的北部領土。
雖然先秦時期肅慎入貢中原之事史書屢有記載,但在秦漢時卻不再有來朝之事,直到曹魏之時,朝貢才得以重新恢復,則其間千余年肅慎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完全中斷了。
據史料顯示,魏晉南北朝時期肅慎族仍多次向中原王朝朝貢,然而肅慎族首次來貢時間和朝貢次數,各書卻記載不一?!稌x書·肅慎傳》載:“雖秦漢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若據此認為漢唐間肅慎第一次入貢中原王朝是在魏元帝景元末(264),這是不確切的。據《三國志》魏明帝本紀載,青龍四年(236)五月,肅慎人已復獻“楛矢”?!度龂尽繁炯o所記來源于實錄之類原始資料,成書年代早于《晉書》,應該說是可信的?!秲愿敗芬灿忻C慎氏于青龍四年(236)“貢楛矢”的記載,[78]可為佐證。因此肅慎族首次入貢曹魏,不是在景元末,而應是在青龍四年(236)。
三國和兩晉時期肅慎向中原王朝納貢的次數,根據《晉書·肅慎傳》記載,凡4次,即三國時1來,晉時3來。原文為:“爾后千余年,雖秦漢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魏帝詔歸于相府,賜其王傉雞錦罽、綿帛。至武帝元康初,復來貢獻。元帝中興,又詣江左貢其石砮。至成帝時,通貢于石季龍,四年方達。”這段記載對百年間肅慎對魏晉的朝貢進行了概括,然而卻并不準確完整。如前所述,《肅慎傳》缺記了青龍四年的那次朝貢。《肅慎傳》所記兩晉時期的3次來貢,都未有明確系年?!拔涞墼党酢蹦谴?,西晉武帝并無元康年號,元康為惠帝年號?!稌x書》兩帝的本紀中只有《武帝本紀》載有咸寧五年十二月“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應以本紀為準。“元帝中興”那次,同書《元帝本紀》僅有的一次記載肅慎來貢是在大興二年八月,兩者所記應為同一事?!巴ㄘ曈谑君垺蹦谴蔚挠涊d最為詳細,“季龍問之,答曰‘每候牛馬向西南眠者三年矣,是知有大國所在,故來’云。”言之鑿鑿,應確有此事。雖同書載記之中并無此事的記載,姑且信之。有學者徑指這次入貢是在后趙石季龍建武六年,但并未提供史料證據,不知依據什么下此斷言。[79]而《晉書·肅慎傳》記載兩晉時期肅慎入貢共3次,西晉1次,東晉2次,其中一次是入貢后趙,此一記述亦有明顯的漏記。同書中還有兩條肅慎入貢的記載。一次是后趙石勒時,“高句麗、肅慎致其楛矢,宇文屋孤并獻名馬于勒”,[80]記事在石勒改元建平后不遠,是建平年間事。另一次是前秦苻堅建元年間,“鄯善王、車師前部王來朝,大宛獻汗血馬,肅慎貢楛矢,天竺獻火浣布,康居、于闐及海東諸國,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貢其方物”。[81]加上這兩次入貢,魏晉時期肅慎共有七次入貢。
兩晉之后,肅慎族的狀況在史書中鮮有記載,但仍可查到其入貢中原王朝之事。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肅慎族曾分別向南朝宋和北朝的北齊各有過一次朝貢。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十一月己巳,“肅慎國重譯獻楛矢、石砮”。[82]《宋書·符瑞志下》記:“孝武帝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肅慎氏獻楛矢石砮,高麗國譯而至?!贝耸隆赌鲜贰分幸嘤杏涊d,系于大明三年之下。入貢北齊那次是在天寶五年(554)七月,《北齊書》《北史》均記為:“秋七月戊子,肅慎遣使朝貢?!?a id="w83">[83]北齊時這次入貢是史書中可查到的肅慎族最后一次向中原王朝朝貢,此后就再不見記載。
綜上所述,見于史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肅慎族對中原王朝的朝貢總共有9次,即三國2次,兩晉5次,南北朝2次。從236年到554年長達318年間,肅慎僅有9次向中原王朝納貢,來貢間隔時間,短則數年,長則近百年,入貢的月份有明確記載的也無一相同,其朝貢的對象,分別為七個不同的政權,這足以說明肅慎族與中原王朝始終沒有建立穩定、連續和制度化的朝貢關系,其入貢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關于其貢物,這9次朝貢中有明確記載的有7次,后趙石季龍和北齊文宣帝這兩次史書僅言來貢,未記貢物。其余7次朝貢的貢物中都有楛矢,除此之外附有石砮者4次。其中唯有景元三年所記最為豐富,且有具體數額,“弓三十張,長三尺五寸,楛矢長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鐵雜鎧二十領,貂皮四百枚”,除楛矢石砮之外另有弓、甲、貂皮,為其他幾次所無。這些貢物無一不是肅慎居地之特產,楛矢、石砮更是其傳統貢品。此外,《三國志》于此次朝貢并未記載回賜肅慎,而《晉書》則說“賜其王傉雞錦罽、綿帛”。
關于肅慎朝貢的地點,史書大多沒有明確記載,如景元三年的那次入貢,在列舉其貢物之前,有“遼東郡言肅慎國遣使重譯入貢,獻其國弓三十張……”一句,明確指出其朝貢并未到曹魏都城,而是在邊郡遼東,由遼東郡轉運洛陽。而大興二年那次,《晉書·肅慎傳》說肅慎“詣江左貢其石砮”,到晉都建康入貢。
這一時期挹婁與中原王朝的交往關系,史料上缺乏記載。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于挹婁長時期臣屬夫余,為夫余所阻隔,與中原王朝聯系較少造成的。《太平寰宇記》記挹婁與中原“魏時通焉”,[84]但缺乏更詳細的記載。漢魏時期史料中的肅慎系更多的是以肅慎之名向中原王朝朝貢,因此有不少學者傾向于將史書中所記肅慎朝貢認為就是挹婁向中原王朝朝貢,從挹婁一名是肅慎的改稱這一角度來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1]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p>
[2]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隙烏丸、夫余,如淳曰:‘有怨隙也?;蛟唬合?,際也?!瘞煿旁唬骸栯H是也。烏丸,本東胡也,為冒頓所滅,余類保烏丸山,因以為號。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夫,讀曰扶?!瘱|賈真番之利?!?/p>
[3]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4]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5]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6]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頁。
[7] 以上引文均出自《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8] 以上引文均出自《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9]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
[10]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11]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12] 《后漢書》卷二○《祭肜傳》。
[13] 《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
[14] 《后漢書》卷二六《趙憙傳》。
[15]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16]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17]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18] 以上引文均出自《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19]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20]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21]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第125頁。
[22] 《后漢書》卷二○《祭肜傳》:“自是匈奴衰弱,邊無寇警,鮮卑、烏桓并入朝貢”;《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光武受命,復懷納之,緣邊壞郡得以還復。烏桓、鮮卑咸脅歸義,威鎮西夷,其效如此”;《后漢書》卷二六《趙憙傳》:“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憙上復緣邊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p>
[23] 《后漢書》卷一九《耿國傳》。
[24] 《后漢書》卷二《明帝紀》。
[25] 《后漢書》卷二○《祭肜傳》。
[26]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27] 《后漢書》卷四《和帝紀》。
[28] 《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
[29] 《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
[30]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31]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32] 《后漢書》卷一九《耿曄傳》:“曄字季遇。順帝(126—144)初,為烏桓校尉。時鮮卑寇緣邊,殺代郡太守。曄率烏桓及諸郡卒出塞討擊,大破之。鮮卑震怖,數萬人詣遼東降。自后頻出輒克獲,威振北方。遷度遼將軍?!?/p>
[33] 《后漢書》卷六《沖帝紀》。
[34] 《后漢書》卷七《孝桓帝紀》。
[35] 金毓黻:《東北通史》,第90頁。
[36]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第129—130頁。
[37]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第135頁。
[38]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39] 《后漢書》卷七三《劉虞傳》。
[40]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41]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42] 此事亦載于《資治通鑒》卷六〇,漢獻帝初平四年條:“烏桓、鮮卑各遣使致饋,疇悉撫納,令不為寇?!?/p>
[43]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44] 《資治通鑒》卷六五,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條。
[45]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46]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47]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48]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49] 《后漢書》卷二○《祭肜傳》。
[50] 《后漢書》卷四《和帝紀》。
[51] 《后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
[52]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53] 《資治通鑒》卷一〇一,晉穆帝升平四年十月條。
[54] 《后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
[55] 《后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漢初,……與烏桓相接,未常通中國焉。光武初,匈奴強盛,率鮮卑與烏桓寇抄北邊,殺略吏人,無有寧歲”。
[56] 《后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
[57]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晉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妒鶉呵铩肪矶肚把?img alt="" class="inlin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8FACD/1335435720339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16148853-001-0100-b.jpg?sign=1755819591-w6USYTuyNknWxMr201W8vDtRjBGqLhQs-0-97cf3bd673c6657aeb681859d6e75279">一·慕容廆》亦載:“慕容廆,字奕落瑰,鮮卑人也。本出于昌黎之棘城,昔高辛氏游于海濱,留少子厭次以君北夷,遂世居遼左,邑于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其后與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萬,風俗官號與匈奴畧同。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以為號”。
[58] 《魏書》卷一《帝紀第一·序紀》。《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中載:“魏之先岀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p>
[59] 程妮娜主編:《中國地方史綱》,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頁。
[60]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354頁。
[61] 《后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通志》卷二〇〇。
[62] 《后漢紀》卷八《光武皇帝紀》。
[63] 引文均見《后漢書》卷二〇《祭肜傳》。
[64] 《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
[65] 《后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
[66] 《后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
[67]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第172、173頁。
[68] 《欽定歷代職官表》卷七一。
[69] 《冊府元龜》卷九九九《外臣部·入覲》。
[70] 《冊府元龜》卷九六三《外臣部·封冊》。
[71] 《冊府元龜》卷九六三《外臣部·封冊》。
[72] 《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
[73] 《晉書》卷三《武帝紀》。
[74] 《晉書》卷四二《唐彬傳》:“于是鮮卑二部大莫廆、撾何等并遣侍子入貢?!?/p>
[75] 《晉書》卷六《元帝紀》。
[76] 《晉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
[77] 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第146頁。
[78] 《冊府元龜》卷九六八《外臣部·四夷一》。
[79] 楊保?。骸睹C慎挹婁合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28頁。
[80] 《晉書》卷一〇五《石勒載記下》。
[81] 《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
[82] 《宋書》卷六《孝武帝紀》。
[83] 《北齊書》卷四《文宣紀》、《北史》卷七《顯祖文宣帝紀》。
[84] 《太平寰宇紀》卷一七五《挹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