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
- 程妮娜等
- 8661字
- 2019-08-30 19:14:15
第一節(jié) 烏桓與兩漢王朝的封貢關(guān)系
烏桓人是東北地區(qū)的土著民族,“烏桓”之名始見于西漢,[1]亦作“烏丸”。[2]《漢書·匈奴傳上》中記有“燕北有東胡、山戎”。服虔為其注為:“烏桓之先也,后為鮮卑。”[3]另據(jù)《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先秦時的東胡人是烏桓人的先世,世代居住在赤山地區(qū)。當代學(xué)者還是存在著關(guān)于烏桓居住地的諸多質(zhì)疑,但對東胡為烏桓之先世還是基本認同的。
一 烏桓與兩漢王朝的朝貢關(guān)系
1—3世紀烏桓人的分布狀況,“烏桓自為冒頓所破,……及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4]從王沈《魏書》的記載來看,西漢武帝時期將烏桓徙居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輔之,“建武二十五年,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帥眾詣闕,封其渠帥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內(nèi),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招來種人,給其衣食,置校尉以領(lǐng)護之,遂為漢偵備,擊匈奴、鮮卑”。[5]正如馬長壽先生認為的,“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烏桓降漢南下,重居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地。至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烏桓從塞外轉(zhuǎn)入塞內(nèi),除了上述五郡之外,在廣陽、代郡、雁門、太原、朔方五郡之內(nèi)也都居住有烏桓。當時烏桓的集中地區(qū)在遼東、遼西、右北平、上谷四郡,共一萬六七千帳落群”。[6]
烏桓人向中原王朝進行朝貢,可上溯至西漢元狩四年(前119)烏桓降漢后,即“烏桓自為冒頓所破,眾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及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其大人歲一朝見,于是始置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jié)監(jiān)領(lǐng)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但是,西漢時期僅見有“其大人歲一朝見”,當可證烏桓朝貢之始,且西漢王朝“始置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jié)監(jiān)領(lǐng)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對烏桓進行管理。同卷又載“及王莽篡位,欲擊匈奴,興十二部軍,使東域?qū)烙阮I(lǐng)烏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質(zhì)其妻子于郡縣。烏桓不便水土,懼久屯不休,數(shù)求謁去。莽不肯遣,遂自亡叛,還為抄盜,而諸郡盡殺其質(zhì),由是結(jié)怨于莽。匈奴因誘其豪帥以為吏,余者皆羈縻屬之”,[7]至王莽朝時,烏桓再度臣屬于匈奴。
東漢時期,烏桓仍時常寇邊。至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國亂,烏桓乘弱擊破之,匈奴轉(zhuǎn)北徙數(shù)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幣帛賂烏桓。”在光武帝“以幣帛賂烏桓”及遼東太守祭肜對邊疆的有效治理下,促成了建武二十五年(49),“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8]從此開始了烏桓人對東漢一百五十余年的朝貢活動。
直到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十一月,烏桓向東漢王朝的朝貢活動,有明確紀年的共12次,其中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烏桓大人來朝”與“是歲,烏桓大人率眾內(nèi)屬,詣闕朝貢”[9]。這里記載的為兩次,一次僅烏桓大人獨自到東漢朝貢;另一次乃是“率眾內(nèi)屬”,此即建武二十五年(49)“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10]與“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帥眾詣闕,封其渠帥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內(nèi),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招來種人,給其衣食,置校尉以領(lǐng)護之,遂為漢偵備,擊匈奴、鮮卑”[11]。在這次到東漢詣闕朝貢的當是以遼西烏桓為主。《后漢書·祭肜傳》載:“自是匈奴衰弱,邊無寇警,鮮卑、烏桓并入朝貢”[12]與“光武受命,復(fù)懷納之,緣邊壞郡得以還復(fù)。烏桓、鮮卑咸脅歸義,威鎮(zhèn)西夷,其效如此”[13]。二條中均無“鮮卑、烏桓并入朝貢”及“烏桓、鮮卑咸脅歸義”的確切時間。但從“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guī)。憙上復(fù)緣邊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14]來看,則此“烏桓、鮮卑并來入朝”的建武二十七年(51)當是烏桓與鮮卑并入朝貢的時間。《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的“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安帝永初三年夏,漁陽烏桓與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門烏桓率眾王無何允與鮮卑大人丘倫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寇五原,與太守戰(zhàn)于九原高渠谷,漢兵大敗,殺郡長吏。乃遣車騎將軍何熙、度遼將軍梁慬等擊,大破之。無何乞降,鮮卑走還塞外。是后烏桓稍復(fù)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15]中未明確記有烏桓朝貢之事,從“是后烏桓稍復(fù)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的記事來看,此親附雖與朝貢有所區(qū)別,但東漢安帝“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推測烏桓大人接受“親漢都尉”后,似應(yīng)有所回應(yīng),當與朝貢活動有關(guān)。
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十一月后,烏桓停止向東漢朝貢,《魏略》記載,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秋,遣幽州剌史毌丘儉率眾軍討遼東。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率眾王護留葉,昔隨袁尚奔遼西,聞儉軍至,率眾五千余人降。寇婁敦遣弟阿羅獎等詣闕朝貢,封其渠帥三十余為王,賜輿馬繒采各有差”。[16]到曹魏明帝時期又見有烏桓遣使朝貢。
東漢境內(nèi)烏桓人分布廣泛,與東漢建立朝貢關(guān)系的是哪部分烏桓人,仍需具體分析。自建武二十五年(49)春正月起,烏桓大人始與東漢建立朝貢關(guān)系,但未見有此烏桓大人出自何部。從王沈《魏書》的記載來看,“建武二十五年,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帥眾詣闕,封其渠帥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內(nèi),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招來種人,給其衣食,置校尉以領(lǐng)護之,遂為漢偵備,擊匈奴、鮮卑”[17]。而《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中則載為,“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是時四夷朝賀,絡(luò)驛而至,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愿留宿衛(wèi),于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nèi),布于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盡管在前往東漢朝貢的人數(shù)及受封人數(shù)等具體數(shù)字有所差別,但均記有帥眾詣闕朝貢者為烏桓大人郝旦,而此烏桓大人當為遼西烏桓首領(lǐng)。據(jù)此認為,與東漢最早建立朝貢關(guān)系的當是遼西烏桓。
烏桓與東漢的朝貢關(guān)系,可分為前、中、后三期,前期從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朝貢活動以遼西、遼東烏桓為主;中期從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朝貢活動以乞降為主;后期從靈帝中平五年(188)至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朝貢活動以三郡烏桓為主。
對東漢進行朝貢的烏桓人,前期主要來自遼西烏桓。東漢前期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不很嚴密,《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中所保留下來的彼時司徒掾班彪上言的內(nèi)容,“烏桓天性輕黠,好為寇賊,若久放縱而無總領(lǐng)者,必復(fù)侵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史,恐非所能制。臣愚以為宜復(fù)置烏桓校尉,誠有益于附集,省國家之邊慮”,便明示了這一點。光武帝采取了班彪的建議,恢復(fù)西漢時期曾經(jīng)設(shè)置的“烏桓校尉”,將其設(shè)于“上谷寧城”,并“開營府,并領(lǐng)鮮卑,賞賜質(zhì)子,歲時互市焉”。
前期烏桓人朝貢有明確記載的共6次,但從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烏桓人向東漢的朝貢活動當不僅僅限于這6次。其中內(nèi)附一次;助祭一次。烏桓部落中見到有明確部落名稱的有一次,即建武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18]與“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帥眾詣闕”[19]。如前所述,此次朝貢當是以遼西烏桓為主。
從烏桓對東漢朝貢的時間看,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烏桓大人來朝”,是首次僅烏桓大人到東漢朝見,同年便發(fā)生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率眾詣闕朝貢之事,似可認為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前來朝貢的即為此遼西烏桓大人郝旦。在先行取得與東漢的聯(lián)系后,才比較容易了解雙方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遺憾的是王沈所撰《魏書》已佚,其中所保存下來的“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帥眾詣闕,封其渠帥為侯王者八十余人”與《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中“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20]分歧甚大,前來朝貢的一行人員到底是“九千余人”還是“九百二十二人”不得而知。但烏桓人初次大規(guī)模向化,《后漢書》中的“九百二十二人”較王沈說更可信。但王沈的《魏書》中所記載的在此次朝貢之后,光武帝對烏桓人的招徠,“使居塞內(nèi),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招來種人,給其衣食,置校尉以領(lǐng)護之,遂為漢偵備,擊匈奴、鮮卑”還是與史實相符的。至此,烏桓人由前文所述之西漢武帝時期的“因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而成“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分布范圍更廣。有學(xué)者認為這一范圍,“大約就是從今日東北的大凌河下游,經(jīng)河北省的北部、內(nèi)蒙古的南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最西到達內(nèi)蒙的鄂爾多斯草原”[21],都有烏桓人聚居而生。
烏桓與鮮卑均是驍勇善戰(zhàn)的邊疆民族,加之烏桓人與鮮卑人的居地靠近匈奴,極易受匈奴的拉攏與控制,因此,東漢對匈奴的治邊施策直接關(guān)系到烏桓與鮮卑二族的穩(wěn)定與否。光武帝采納了耿國的建議,“遂立比為南單于。由是烏桓、鮮卑保塞自守,北虜遠遁,中國少事”,方有建武二十七年(51),烏桓與鮮卑并入朝貢[22],也是烏桓第三次向東漢朝貢。
建武二十七年,耿國“代馮勤為大司馬。又上言宜置度遼將軍,左右校尉,屯五原以防逃亡。永平元年,卒官。顯宗追思國言,后遂置度遼將軍。”[23]永平元年耿國卒于大司馬任上,此后,明帝依其議設(shè)置了“度遼將軍”,“屯五原以防逃亡”。
永平元年(58),遼東太守祭肜使鮮卑大人偏何擊破赤山烏桓后,出現(xiàn)了“肜之威聲,暢于北方,西自武威,東盡玄菟及樂浪,胡夷皆來內(nèi)附”的局面,則此番“內(nèi)附”的“胡夷”中當包括赤山烏桓在內(nèi)。永平二年(59)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履以行事。……烏桓、
貊咸來助祭,單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24]烏桓與
貊一同至東漢助祭光武帝。此后雖不見烏桓朝貢東漢王朝的確切時間,但從“烏桓、鮮卑追思肜無已,每朝賀京師,常過冢拜謁,仰天號泣乃去。遼東吏人為立祠,四時奉祭焉”[25]來看,至永平十六年(73)時,烏桓人“每朝賀京師,常過冢拜謁”,似可見遼東太守祭肜死后,烏桓仍有朝賀京師之舉,且其行經(jīng)路線中當過祭肜冢。
明帝永平十六年(73)以后,烏桓人對東漢的朝貢活動停止了三十余年,《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中將這一時期認定為“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26]從見于記載的《后漢書·和帝紀》來看,“南單于安國從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祿勛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討之。冬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侯。馮柱遣兵追擊,復(fù)之。”[27]除永元六年(94)烏桓與鮮卑軍隊在護烏桓校尉任尚的率領(lǐng)下?lián)羝屏四蠁斡诎矅鴱牡茏臃旰畹呐衍娡猓逗鬂h書》明帝、章帝、和帝紀中均不見有烏桓人寇邊之舉。
這一“保塞無事”的邊疆局勢維系到安帝永初三年(109)六月,“烏桓寇代郡、上谷、涿郡”[28]與九月“雁門烏桓及鮮卑叛,敗五原郡兵于高渠谷”。[29]此處出現(xiàn)了雁門烏桓的足跡。“安帝永初三年夏,漁陽烏桓與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門烏桓率眾王無何允與鮮卑大人丘倫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寇五原,與太守戰(zhàn)于九原高渠谷,漢兵大敗,殺郡長吏。”[30]將以上二則史料對讀可知,寇代郡、上谷之烏桓乃是漁陽烏桓,而寇五原郡乃是雁門烏桓。在車騎將軍何熙與度遼將軍梁慬等聯(lián)合出兵下,才將其擊破,“無何乞降,鮮卑走還塞外。是后烏桓稍復(fù)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31]烏桓的“親附”與東漢拜烏桓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之事,再度開啟了烏桓對東漢的朝貢活動。此中期是指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這一階段的朝貢活動以乞降為主。
中期的朝貢活動共3次,一次為公元109年的雁門烏桓乞降,“是后烏桓稍復(fù)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其后,有烏桓隨烏桓校尉耿曄征討鮮卑,促使鮮卑數(shù)萬人“詣遼東降”。[32]沖帝與桓帝期間,烏桓與南匈奴一并寇邊,建康元年(144)“夏四月,使匈奴中郎將馬寔擊南匈奴左部,破之,于是胡羌、烏桓悉詣寔降。”[33]延熹九年(166)“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傷。光祿勛汝南宣酆為司空。南匈奴、烏桓率眾詣張奐降”。[34]建康元年(144)與延熹九年(166)烏桓人的乞降,成為中期烏桓人向東漢朝貢的主要內(nèi)容,盡管乞降與朝貢不能等同視之,但從此二次中“詣寔降”與“詣張奐降”來看,姑且將烏桓人向東漢邊吏的拜謁乞降視為朝貢活動的一種形式。
后期從靈帝中平五年(188)至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此階段有明確時間記載的朝貢活動有三次,朝貢活動以三郡烏桓為主。金毓黻先生認為,“靈帝時遂有三郡烏桓元帥之號”[35],此三郡烏桓之“三郡”到底指哪三郡,馬長壽先生認為:“諸烏桓之中,人口比較集中而帳落有數(shù)目可稽的,為下述之四郡烏桓:1.上谷烏桓九千多落;2.遼西烏桓五千多落;3.遼東烏桓一千多落;4.右北平烏桓八百多落。此所謂‘落’,不是邑落,乃指由若干個帳戶所組成的帳落群而言。依前文推算每落約有二十余口,則此一萬六千落之烏桓人口當為三十多萬。上述四郡烏桓再加上漁陽烏桓便是所謂‘幽州烏桓’。”[36]隨后又將其所界定的“幽州烏桓”中的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專稱為“三郡烏桓”。[37]從《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中所載“靈帝(168—189)初,烏桓大人上谷有難樓者,眾九千余落,遼西有丘力居者,眾五千余落,皆自稱王;又遼東蘇仆延,眾千余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眾八百余落,自稱汗魯王,并勇健而多計策。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遂為諸郡烏桓元帥,寇掠青、徐、幽、冀四州”[38]來看,靈帝中平四年(187),張純叛東漢入遼西烏桓丘力居中后,自號為“彌天安定王”,隨后第一次完成了對三郡烏桓的統(tǒng)一。《后漢書·劉虞傳》中“虞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公事去官。中平初,黃巾作亂,攻破冀州諸郡,拜虞甘陵相,綏撫荒余,以蔬儉率下。遷宗正”[39],雖然沒有“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的確切時間,但從中平五年(188),“以劉虞為幽州牧,虞購募斬純首,北州乃定”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公元188年劉虞為幽州牧后,對烏桓采取了懷柔政策,使三郡烏桓得以朝貢東漢。
東漢獻帝初平年間,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后,丘力居之子樓班年少,其從子蹋頓代樓班立為該部大人,總攝三郡烏桓,實現(xiàn)了東漢末期三郡烏桓的第二次統(tǒng)一。至“建安初,冀州牧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決,蹋頓遣使詣紹求和親,遂遣兵助擊瓚,破之”[40]。蹋頓率三郡烏桓歸附袁紹,“紹矯制賜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皆以單于印綬。后難樓、蘇仆延率其部眾奉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然蹋頓猶秉計策。廣陽人閻柔,少沒烏桓、鮮卑中,為其種人所歸信,柔乃因鮮卑眾,殺烏桓校尉邢舉而代之。袁紹因?qū)櫸咳幔园脖边叀<敖B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余戶,尚欲憑其兵力,復(fù)圖中國”[41],三郡烏桓與袁氏勢力勾結(jié),阻礙了曹操向東北的發(fā)展。
此時“烏桓、鮮卑并各遣屬通好”,因東漢末期群雄割據(jù),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田疇后來又助曹操遠征附袁氏之三郡烏桓,故將此初平四年(193)烏桓與田疇通好[42],也算做烏桓人對東漢的一次朝貢活動。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大敗,“閻柔率鮮卑、烏桓歸附,操即以柔為校尉,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烏桓,大破蹋頓于柳城,斬之,首虜二十余萬人。袁尚與樓班、烏延等皆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并斬送之。其余眾萬余落,悉徙居中國云”[43]。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破三郡烏桓,《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條載,十一月,“曹操至易水,烏桓單于代郡普富盧、上郡那樓皆來賀。”[44]代郡烏桓單于普富盧與上郡烏桓單于那樓均來朝賀。此后,烏桓臣屬于曹魏。
二 烏桓對東漢王朝朝貢的目的與特點
烏桓與東漢建立朝貢關(guān)系后,對朝貢一方的烏桓人來講,一是追求經(jīng)濟利益,一是為了尋求政治利益。1至3世紀時期,烏桓人驍勇善戰(zhàn),一直是東漢邊疆危急的隱患。“光武初,烏桓與匈奴連兵為寇,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發(fā)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縣損壞,百姓流亡。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最為強富。建武二十一年,遣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出五阮關(guān)掩擊之。關(guān)在代郡。烏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斬百級而還。烏桓復(fù)尾擊援后,援遂晨夜奔歸,比入塞,馬死者千余匹。二十二年,匈奴國亂,烏桓乘弱擊破之,匈奴轉(zhuǎn)北徙數(shù)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幣帛賂烏桓。”[45]烏桓與匈奴的聯(lián)盟是松散的,匈奴強大時,烏桓便依附于他,并與匈奴連兵寇掠代郡及周邊諸郡,匈奴發(fā)生內(nèi)亂時,烏桓又趁機攻打匈奴。也正是基于匈奴、烏桓、鮮卑三方勢力的互相牽制,在烏桓擊破匈奴后,光武帝于建武二十二年(46)“乃以幣帛賂烏桓”,在經(jīng)濟利益的誘惑下,烏桓走上了歸附東漢的道路。
史書對烏桓向東漢所進貢物與東漢對烏桓的賞賜記載的都比較少,僅“歲時互市”一語可見烏桓確曾與東漢進行貿(mào)易交往。烏桓人向東漢朝貢特征最明顯的當屬建武二十五年(49),“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是時四夷朝賀,絡(luò)驛而至,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46]遼西烏桓此次朝貢的貢品為“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奴隸連同烏桓土物特產(chǎn)一并獻于光武帝,獲得了豐厚的賞賜,“烏桓或愿留宿衛(wèi),于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47]
王沈《魏書》曰:“至永平中(58—75),漁陽烏丸大人欽志賁帥種人叛,鮮卑還為寇害,遼東太守祭肜募殺志賁,遂破其眾。”[48]與《后漢書·祭肜傳》云:“初,赤山烏桓數(shù)犯上谷,為邊害,詔書設(shè)購賞,功責(zé)州郡,不能禁。肜乃率勵偏何,遣往討之。永平元年,偏何擊破赤山,斬其魁帥,持首詣肜,塞外震懾。”[49]指的當是同一件事,漁陽烏丸即赤山烏桓。為平定赤山烏桓犯邊,明帝曾下詔書“設(shè)購賞”,而無法確切了解其懸賞情況。
東漢末年的割據(jù)混戰(zhàn),也使袁紹為答謝三郡烏桓助其滅公孫瓚,而以漢獻帝的名義對三郡烏桓大人進行封賞。《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王粲《英雄記》中完整保留了袁紹承制對三郡烏桓的賞賜情況,及其對三郡烏桓的感激之情:
《英雄記》曰:“紹遣使即拜烏丸三王為單于,皆安車、華蓋、羽覆、黃屋、左纛。版文曰:‘使持節(jié)大將軍督幽、青、并領(lǐng)冀州牧阮鄉(xiāng)侯紹,承制詔遼東屬國率眾王頒下、烏丸遼西率眾王蹋頓、右北平率眾王汗盧:維乃祖慕義遷善,款塞內(nèi)附,北捍狁,東拒
貊,世守北陲,為百姓保障,雖時侵犯王略,命將徂征厥罪,率不旋時,悔愆變改,方之外夷,最又聰慧者也。始有千夫長、百夫長以相統(tǒng)領(lǐng),用能悉乃心,克有勛力于國家,稍受王侯之命。自我王室多故,公孫瓚作難,殘夷厥土之君,以侮天慢主,是以四方之內(nèi),并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三王奮氣裔士,忿奸憂國,控弦與漢兵為表里,誠甚忠孝,朝所嘉焉。然而虎兕長蛇,相隨塞路,王官爵命,否而無聞。夫有勛不賞,俾勤者怠。今遺行謁者楊林,赍單于璽綬車服,以對爾勞。其各綏靜部落,教以謹慎,無使作兇作慝。世復(fù)爾犯位,長為百蠻長。厥有咎有不臧者,泯于爾祿,而喪于乃庸,可不勉乎!烏桓單于都護部眾,左右單于受其節(jié)度,他如故事。’”
烏桓與東漢的朝貢關(guān)系建立后,彼此之間便建立起了政治關(guān)系。從東漢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是恢復(fù)了西漢對烏桓的管轄。另一方面,在對東漢時叛時附的匈奴與鮮卑中間的烏桓,可對二族有一定的牽制作用。
在東漢王朝看來,接受烏桓人的朝貢主要是為了維系邊疆穩(wěn)定。僅以和帝永元六年(94),“南單于安國從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祿勛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討之。冬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侯”[50]為例,在此之后,烏桓曾多次隨東漢邊吏出征,以擊匈奴、鮮卑等的反叛與寇邊。
烏桓朝貢于東漢,也得到了東漢的冊封。建武二十五年(49)“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于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51]這是東漢對烏桓進行冊封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其后不見如此大規(guī)模的冊封活動。
《魏略》記載了景初元年(237)秋,曹魏明帝“遣幽州剌史毌丘儉率眾軍討遼東。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率眾王護留葉,昔隨袁尚奔遼西,聞儉軍至,率眾五千余人降。寇婁敦遣弟阿羅獎等詣闕朝貢,封其渠帥三十余為王,賜輿馬繒采各有差”。[52]三郡烏桓在三國時期仍然向曹魏朝貢。《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五年(339)條中,“代人謂他國之民來附者皆為烏桓,什翼犍分之為二部,各置大人以監(jiān)之。弟孤監(jiān)其北,子寔君監(jiān)其南”。拓跋鮮卑將歸附者統(tǒng)稱為“烏桓”,當不僅僅限于烏桓民族。至升平四年(360)“冬十月,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奕干各帥眾數(shù)萬降秦,秦王堅處之塞南”。[53]此時的烏桓軍事實力已大為削減,在代北與拓跋鮮卑共生。
綜上所述,烏桓與東漢的朝貢關(guān)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前期朝貢活動以遼西、遼東烏桓為主;中期朝貢活動以乞降為主;后期朝貢活動以三郡烏桓為主。烏桓對東漢朝貢之始,是出于尋求經(jīng)濟利益,其次是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烏桓對東漢朝貢活動受到東漢、匈奴、鮮卑三者相互關(guān)系的制約,表現(xiàn)出邊疆民族勢力消長過程中朝貢活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