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
- 程妮娜等
- 5756字
- 2019-08-30 19:14:15
第四節
、沃沮與魏西晉王朝的封貢關系
人,為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土著民族。
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可追溯至周武王公元前11世紀中參與會盟,貢獻前兒。[92]沃沮,作為東北亞古族,“言語、食飲、居處、衣服有似句驪”[93]。漢代沃沮和中原建立了封貢關系。
一
與秦漢王朝的封貢關系
《逸周書·王會解》:“人,前兒。前兒若獼猴,立行,聲似小兒。”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先生認為
人居住在東北東部和朝鮮半島,周武王舉行會盟的時候,
人參與了會盟。[94]楊軍先生認為,漢代的夫余、沃沮、高句麗、韓、
貊等族的居住區都是古
人的分布區,也就是我國東北南部和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他根據《太平御覽》卷九三九引《魏略》稱“穢國出班魚”和《說文解字》稱
魚“出
邪頭國”以及段玉裁注,認為
人曾經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邪頭”可能是東夷人本族語言的國名,中原人簡稱之為
國;
邪頭國的主要居民是東夷人,后來才將國名引伸為族名。
人也就是沒有遷往海岱留在東北的一部分東夷人。由于這個民族與貊人的融合,形成了夫余、高句麗等民族,只有單單大嶺以東的
人,沒有改變稱謂。
人還建立過臨屯、沃沮兩個國家,這幾個國家都曾經臣服于古朝鮮,箕子的八條之教曾經實行于此。漢代
人的位置可能在今天朝鮮的江原道。[95]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說人:“無大君長,自漢已來,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統主下戶。其耆老舊自謂與句麗同種。其人性愿慤,少嗜欲,有廉恥,不請(句麗)〔匄〕。言語法俗大抵與句麗同,衣服有異。男女皆衣曲領……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妄相涉入。同姓不婚。多忌諱,疾病死亡輒捐棄舊宅,更作新居。有麻布,蠶桑作綿。曉候星宿,豫知年歲豐約。不以珠玉為寶。常用十月節祭天,晝夜飲酒歌舞,名之為‘舞天’。又祭虎以為神。其邑落相侵犯,輒相罰責生口牛馬,名之為‘責禍’。殺人者償死。少寇盜。作矛長三丈,或數人共持之,能步戰。”[96]其官制有侯邑君、三老,則說明
人的社會管理制度和漢朝基層政權類似,其基層組織是邑落。程妮娜師《東北史》根據
人各部以山川為界,認為
人各邑落之間不相統屬。由于他們在形成部落聯盟之前就被古朝鮮統治,導致來自宗主國的高一級權力抑制了
人最高權力機構的形成。[97]民風淳樸,多所忌諱,不準殺人、寇盜,可見箕子八條之教的影響。喜好飲酒歌舞,則是
貊族系各民族的共同特點。這一民族的文明程度比東北同時期東胡族系、肅慎族系各民族要高得多。
人長期對古朝鮮稱臣,起初沒有和秦漢王朝建立關系。《史記·朝鮮列傳》云:朝鮮“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98]。可見
人在漢武帝時期產生了與中原直接交往的愿望,但是,由于他們首先是衛氏朝鮮的藩屬,衛氏朝鮮擔心如果為他們的朝貢放行,他們或許會脫離自己的控制,因此封鎖了他們對中原王朝的貢道。然而,
人進行了更激烈的斗爭。元朔元年(前128),“
君南閭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99]
人的這次反叛極大地削弱了衛氏朝鮮的國力。
至元封三年(前108)“滅朝鮮,分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前82),罷臨屯、真番,以并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自單單大嶺已東,沃沮、貊悉屬樂浪。后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100]漢朝滅掉衛氏朝鮮以后,曾在
人的聚居區設置郡縣,“自領以東七縣,都尉主之,皆以
為民”。[101]初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后轉為羈縻縣統治,由樂浪東部都尉管轄。
王莽時期,人反叛。“建武之初,復來朝貢。”建武六年(30),“省都尉官,遂棄領東地,悉封其渠帥為縣侯,皆歲時朝賀。無大君長,其官有侯、邑君、三老。”[102]東漢劉秀統治時期,漢朝對
人的統治由郡縣制改為封貢體制,每年要朝貢,而
人仍然保持著中原的官制,其職官有邑君、三老等。《三國志》東夷傳云:“樂浪檀弓出其地。其海出班魚皮,土地饒文豹,又出果下馬,漢桓時獻之。臣松之案:果下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樹下行,故謂之果下。見《博物志》、《魏都賦》。”
人在漢桓帝時進貢過樂浪檀弓、班魚皮、文豹、果下馬。[103]《后漢書》
條則曰:“樂浪檀弓出其地。又多文豹,有果下馬,海出班魚,使來皆獻之。”[104]
人貢品除檀弓、文豹、果下馬之外是班魚。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25—35),人“朝獻”。章和二帝建初—元興(76—105)時,
“使聘流通”。[105]漢桓帝建和—永康時(147—167),
人“貢班魚皮、果下馬、文豹”。曹魏齊王正始八年(247),“不耐侯詣闕朝貢”。[106]曹魏陳留王景元二年(261)七月,“與韓人一起朝貢”。[107]
《后漢書·三韓傳》說:“靈帝末,韓、并盛,郡縣不能制。”《三國志·沃沮傳》記載:“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侯至今猶置功曹、主簿諸曹,皆
民作之。”可見中原王朝強盛時,東北亞封貢體系內的成員之間很少兼并戰爭,而且很少威脅中原王朝邊境,一旦衰落,形勢就會逆轉。《后漢書·高句麗傳》云:“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斗,好寇鈔,沃沮、東
皆屬焉。”說明高句麗東漢末年征服了單單大嶺以東的
人。
《三國志·傳》云:“正始六年(245),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
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其八年,詣闕朝貢,詔更拜不耐
王。”曹魏打敗高句麗以后,
人被重新征服,恢復了對中原的封貢關系,
人首領不耐侯的爵位也晉升為王爵。《三國志·三少帝紀》又提到景元二年(261)“秋七月,樂浪外夷韓、
貊各率其屬來朝貢。”中央對
人的管理主要途徑是邊郡代管。
人首領的朝見也由一年一次增為“四時詣郡朝謁”。“二郡有軍征賦調,供給役使,遇之如民。”[108]這說明這時中原王朝對
人的管理比以前有所加強,
人和中原的聯系更加緊密。
二 沃沮與中原的封貢關系
沃沮各部起初附屬于朝鮮。《三國志·魏書·沃沮傳》云:“漢初,燕亡人衛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滅朝鮮,“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后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郡東部都尉。至光武罷都尉官,后皆以封其渠帥,為沃沮侯”。[109]《三國志·魏書·沃沮傳》又云:“沃沮諸邑落渠帥,皆自稱三老,則故縣國之制也。”根據考證,這種封貢關系大約維持到公元56年。[110]隨著高句麗的強大,沃沮被征服。《三國史記》卷一三云:東明圣王十年(前28)冬十一月,“王命扶尉猒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為城邑”。卷一五云:(太祖大王)四年秋七月,“伐東沃沮,取其土地為城邑,拓境東至滄海,南至薩水”。[111]有學者對《三國史記》記載的北沃沮歸屬高句麗的時間有懷疑。丁鏞先生認為:高句麗在東明在位時力量很弱小,原來只是卒本川(吉林省東南部)的小國,距離海邊還很遠。王莽時才占領高句麗縣,光武帝時才得到西蓋馬,其領土不可能在開國初就擴張到千里之外的北沃沮。張博泉先生認為北沃沮歸屬高句麗應該在大祖大王四十六年(98)紀功前不久。李強先生認為北沃沮臣服高句麗的時間應該和東沃沮相當。《三國志》和《后漢書》的《東夷傳》都記載,漢元帝時,沃沮還歸樂浪東部都尉管轄。中朝史書的記載顯然有出入。高句麗也許只是一度占領北沃沮,并沒有達到長期占領的目的,所以長期以來沃沮仍是樂浪郡的屬縣。
曹魏正始六年(245),由于高句麗襲擾邊境,派鎮東將軍毌丘儉等征之,“句麗王宮奔沃沮,遂進師擊之。沃沮邑落皆破之”。[112]經過這次戰爭,東沃沮大概恢復了與中原的封貢關系。這種關系大概維持到西晉太康六年(285),因為它臣屬夫余而結束。而北沃沮后來被挹婁所征服。
[1] 張博泉、魏存成:《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頁。
[2] 《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3] 楊軍亦從此說,見《箕子與古朝鮮》,《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3期。
[4] 張博泉:《箕子與朝鮮論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158頁。
[5] 金毓黻:《東北通史》,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1年版,第70頁。李健才:《公元前3—公元前2世紀古朝鮮西部邊界的探討》,《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5期。
[6]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桓鮮卑東夷傳》。
[7]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桓鮮卑東夷傳》。
[8] 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頁。
[9] 《逸周書匯校集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80頁。
[10]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
[11] 張博泉:《箕子與朝鮮論集》,第205、213頁。
[12] 王成國:《關于古朝鮮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3期。
[13]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桓鮮卑東夷傳》。
[14] 《三國志》卷三○《魏書·烏桓鮮卑東夷傳》。
[15]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
[16] 金毓黻:《東北通史》,第59頁。
[17]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
[18] 張博泉、魏存成:《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第55頁。
[19]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
[20] 《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21] 劉丹:《試論韓國在歷史研究中的民族主義——以韓國古代史研究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延邊大學,2007年,第9、35頁。
[22] 金毓黻:《東北通史》,第72頁。
[23] 張博泉、魏存成:《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第9、66—68頁。
[24]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
[25] 程妮娜:《漢代東北亞封貢體制初探》,《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3期。
[26] 金毓黻:《東北通史》,第19、20頁。
[27] 林沄:《夫余史地再探討》,《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28] 王綿厚:《東北古代夫余部的興衰及王城變遷》,《遼海文物學刊》1999年第2期。
[29] 王亞洲:《吉林西團山子石棺墓發掘記》,《考古》1960年第4期;東北考古發掘團:《吉林西團山石棺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4年第1期。
[30] 《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
[31] 《后漢書》卷八五《夫余傳》。
[32] 此處的“樂浪”,學界有觀點認為是“玄菟”之誤。
[33] 《后漢書》卷八五《夫余傳》。
[34] 《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中又載:“建光元年(121)春正月,幽州刺史馮煥率二郡太守討高句驪、穢貊,不克……夏四月,穢貊復與鮮卑寇遼東,遼東太守蔡諷追擊,戰歿。”
[35] 《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
[36] 《后漢書》卷六《順帝紀》。
[37] 《后漢書》卷七《桓帝紀》。
[38] 《資治通鑒》卷五六,漢桓帝永康元年正月條。
[39] 《后漢書》卷八《靈帝紀》。
[40] 《后漢書》卷八五《夫余傳》。
[41] 以上引文均出自《晉書》卷九七《夫余傳》。
[42] 《晉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
[43] 《晉書》卷九七《夫余傳》。
[44] 《晉書》卷九七《夫余傳》。
[45] 《三國史記》卷一九《高句麗本紀七·文咨明王》。
[46]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高句麗傳》。
[47] 《三國史記》卷一三《高句麗本紀一·始祖東明圣王》。
[48] 《三國志》卷三○《魏書·高句麗傳》。
[49] 《三國史記》卷一三《高句麗本紀一·琉璃明王》。
[50] 以上引文均見《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
[51] 《三國史記》卷一四《高句麗本紀二·大武神王》載:九年(26),“冬十月,王親征蓋馬國,殺其王”,“十二月,句茶國王聞蓋馬滅,懼害及己,舉國來降。”
[52] 《后漢書》卷八五《高句驪傳》。
[53] 《后漢書》卷八五《高句驪傳》。
[54] 《后漢書》卷二〇《祭肜傳》。
[55] 《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
[56] 《后漢書》卷八五《高句驪傳》。
[57] 《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58] 《三國史記》卷一四《高句麗本紀二·大武神王》。
[59]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高句麗傳》。
[60] 《三國史記》卷一四《高句麗本紀二·慕本王》。
[61] 《后漢書》卷二〇《祭肜傳》。
[62] 《三國史記》卷一四《高句麗本紀二·慕本王》。
[63] 《后漢書》卷二〇《祭肜傳》。
[64] 《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65] 《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記:56年“伐東沃沮,取其土地為城邑”、68年“曷思王孫都頭以國來降”、72年“伐藻那,虜其王”、74年“伐朱那,虜其王子乙音為古鄒加”,周圍小國已漸次統一,不再稱各部首領為王或王子,分別改稱為古鄒加、沛者、皂衣先人或于臺等,削弱了原大加的權力,加強了王權”。
[66] 《后漢書》卷四《孝和帝紀》。
[67] 《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68] 《后漢書》卷八五《高句驪傳》。
[69] 上述史料引自《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70] 《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71] 《三國史記》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72] 《三國史記》卷一六《高句麗本紀四·新大王》。
[73] 《三國志》卷八《魏書·公孫度傳》。
[74]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夫余傳》。
[75] 《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
[76] 《三國史記》卷一六《高句麗本紀四·山上王》。
[77]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高句麗傳》。
[78] 《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引《吳書》。
[79] 《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引《吳書》。
[80] 《三國史記》卷一七《高句麗本紀五·東川王》。
[81] 《三國史記》卷一七《高句麗本紀五·東川王》。
[82] 《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
[83] 《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引《吳書》。
[84] 《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引《吳書》。
[85] 《三國史記》卷一七《高句麗本紀五·東川王》。
[86] 《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
[87] 《三國史記》卷一七《高句麗本紀五·東川王》。
[88] 《三國史記》卷一七《高句麗本紀五·東川王》。
[89] 《三國志》卷二八《魏書·毌丘儉傳》。
[90] 《三國志》卷二八《魏書·毌丘儉傳》。
[91] 佟冬:《中國東北史》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442頁。
[92] 《逸周書·王會解》。
[93] 《后漢書》卷八五《東沃沮傳》。
[94] 《逸周書匯校集注》卷七,第879頁;[日]三上次男:《穢人及其民族屬性》,《民族譯叢》1983年第6期。
[95] 楊軍:《穢與貊》,《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穢國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第1期。
[96]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97] 程妮娜主編:《東北史》,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頁。以下版本同。
[98]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
[99] 《后漢書》卷八五《東沃沮傳》。
[100] 《后漢書》卷八五《傳》。
[101]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102] 《后漢書》卷八五《傳》。《三國志》卷三〇《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相同。
[103]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傳》。
[104] 《后漢書》卷八五《傳》。
[105] 《后漢書》卷八五《東夷傳》。
[106]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傳》。
[107] 《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
[108]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傳》。
[109] 《后漢書》卷八五《沃沮傳》。
[110] 李強:《沃沮、東沃沮考略》,《北方文物》1986年第1期。以下所引李強及其她學者的觀點皆出自該文。
[111] 分別記載于《三國史記》卷一三《高句麗本紀一·始祖東明圣王》、卷一五《高句麗本紀三·大祖大王》。
[112] 《三國志》卷三〇《魏書·沃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