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高句麗與漢魏西晉王朝的封貢關系
高句麗是生活在我國東北的古老民族,族屬貊系。朱蒙建立的高句麗政權始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為唐朝所滅亡,共歷28王,存705年。
一 高句麗與兩漢王朝的朝貢關系
朱蒙政權建立在漢玄菟郡內,經玄菟郡接受西漢朝廷的封賞、印綬、衣幘,“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46]保持與西漢的臣屬關系。這樣朱蒙可以放心大膽地向東北擴展其領土。先是驅逐了肅慎人,后來逼迫松讓以沸流國降,接著于公元前32年“命烏伊、扶芬奴,伐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公元前28年“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為城邑”,[47]朱蒙的三次征伐鞏固了其北部邊防,隨著實力的增強,其對西漢政權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后稍驕恣,不復詣郡,于東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幘其中,歲時來取之”。[48]其繼承者琉璃明王即位后開始安定西邊,于公元前9年計取鮮卑,“鮮卑首尾受敵,計窮力屈,降為屬國”。[49]高句麗之所以能夠在早期擴張中取得如此成就,是由于它盡量與中原王朝保持了和平友好的關系,得以專心對付周圍對立的部族。
高句麗何時與西漢王朝確立臣屬關系已無從得知,但從《漢書·王莽傳》的記載來看,王莽篡位后,實行新政,強制收回西漢王朝頒發給各少數民族首領的印綬,而代之以新朝的印綬,“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余”,進而王莽對少數民族政權“盡改其王為侯”,說明高句麗在王莽篡權之前已是西漢的藩屬國,而非獨立的國家,王莽將高句麗王改為侯,亦可見西漢王朝對其屬國高句麗政權首領的封號是高句麗王。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實行壓制的民族政策,導致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日益緊張,公元12年“莽發高句驪兵,當伐胡,不欲行,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寇”。先是潰逃的高句麗人殺死遼西大尹田譚,后是王莽不聽勸告,命令嚴尤進攻高句麗,“尤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又“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布告天下,令咸知焉”,[50]進一步激化了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矛盾。
漢末大亂,高句麗琉璃明王乘機擴張領土,14年滅梁貊,攻取了原屬漢玄菟郡管轄的高句麗縣。到大武神王時期,高句麗國力日升,于21年擊敗宿敵夫余,26年吞并蓋馬國和句茶國,[51]進入漢樂浪郡轄區,勢力擴展到鴨綠江以東的朝鮮半島地區,成為東北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中的佼佼者。
東漢建立后,其統治者吸取了王莽的教訓,注意與少數民族保持友好關系。“建武八年,高句驪遣使朝貢,光武復其王號”。[52]從此,高句麗開始以政權的形式與東漢王朝有了朝貢關系。
高句麗共與東漢發生5次朝貢關系,主要集中于東漢前期,即124年前,即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遣使朝貢,光武復其王號”。[53]建武二十五年(49),“高句驪之屬,遂駱驛款塞,上貂裘好馬,帝輒倍其賞賜”。[54]安帝永初三年(109)正月,“遣使貢獻”。[55]永初五年(111),“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56]延光三年(124)十月,“遣使入漢朝貢”。[57]且這5次朝貢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32年到49年2次,109年到124年3次。從49年到109年的60年內沒有一次朝貢,這段時間高句麗和東漢的關系是時戰時和,因而其對東漢的朝貢也就時斷時續。
東漢建立之初忙于平亂,無暇東顧,高句麗大武神王乘機占領了樂浪地區。為了限制高句麗進一步向南擴張勢力,給其一些懲罰,光武帝在國內形勢稍微穩定時,于44年秋九月,“遣兵渡海,伐樂浪,取其地為郡縣。薩水已南,屬漢”。[58](薩水(今清川江)),此后東漢一直與高句麗以清川江為界。
高句麗民族“隨山谷以為居,食澗水。無良田,雖力佃作,不足以實口腹”。[59]因此肥沃的遼東平原自是其垂涎之地。49年,高句麗慕本王“春,遣將襲漢北平、漁陽、上谷、太原”。[60]當時駐守遼東的太守祭肜,“肜為人質厚重毅……撫夷狄以恩信,皆畏而愛之……”,[61]不僅勸退慕本王的進攻,而且使高句麗和東漢“乃復和親”。[62]同年,高句麗王向東漢朝貢,“高句驪之屬,遂駱驛款塞,上貂裘好馬”,[63]因此獲得東漢王朝更多的賞賜。
即使如此,面對強大的東漢王朝高句麗統治者仍存有戒心,高句麗大祖大王三年(55),“春二月,筑遼西十城,以備漢兵”。[64]
大祖大王時期,相對安穩的環境使得高句麗國力上升,軍事實力也隨之提升,先后吞并東沃沮、曷思國、藻那部、朱那部,[65]完成對長白山以南地區的統一,使高句麗東部邊境到達沿海地區。
然而在向西與東漢爭奪遼東半島的斗爭中,高句麗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大祖大王在位時曾六次進攻遼東,均毫無進展。其間,一旦落敗為緩和與東漢的關系,便遣使入漢朝貢。
105年,“高句驪寇郡界”“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貊人,破之”,[66]貊人即高句麗人。高句麗失敗后,在東漢強大武力還擊和威懾下,于109年,“春正月,遣使如漢,賀安帝加元服”。[67]111年,“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68]宮即大祖大王,以示對東漢的歸附。
沉寂幾年后的大祖大王又于118年、121年、122年三次侵擾遼東,“王與貊襲漢玄菟”,“潛遣三千人,攻玄菟、遼東二郡”,“王與馬韓、
貊侵遼東”。[69]而東漢在夫余王的幫助下擊退了高句麗的侵犯。于是高句麗王故技重施,于124年“遣使入漢朝貢”。[70]
此后到東漢末年,雖無高句麗與東漢朝貢的史料記載,但從高句麗與東漢王朝在遼東的拉鋸戰中,本初元年(146)秋八月,“王遣將,襲漢遼東西安平縣,殺帶方令,掠得樂浪太守妻子”。[71]建寧元年(168),“漢玄菟郡太守耿臨來侵,殺我軍數百人,王自降乞屬玄菟”,熹平元年(172),“漢以大兵向我”。中平元年(184),“漢遼東太守興師伐我”。[72]可見盡管高句麗與東漢存在著邊境沖突,但高句麗作為臣屬東漢王朝的地方政權的性質并沒有變,只是偶爾挑釁,一旦失敗后,就乞降歸附,東漢王朝也就偃旗息鼓,對于其朝貢與否并不刻意要求。
二 高句麗與曹魏和西晉王朝的關系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襄平人公孫度乘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73]時“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74]“東夷九種皆服事焉”。[75]高句麗對身邊崛起的公孫氏政權采取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一面結好于公孫氏,一面暗中通好遠方的東吳和曹魏政權,用以鉗制公孫氏的勢力,減緩其對自己的威脅。
高句麗雖然臣服于公孫氏政權,但雙方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也偶有戰爭,互有成敗。197年,高句麗故國川王弟發歧與延優爭奪王位發生內戰時,發歧求助于公孫度,“伏愿假兵三萬,令擊之,得以平亂。公孫度從之”,[76]兵敗,發歧自殺。209年,公孫康進攻高句麗“破其國,焚燒邑落”,[77]令高句麗元氣大傷,無力再與公孫氏爭奪遼東。
戰敗后的高句麗不得不借助東吳和曹魏的勢力來維持其與公孫氏政權的穩定相處,要取得東吳和曹魏的支持,不免以朝貢的形式與東吳和曹魏建立臣屬關系。吳主孫權吳嘉禾二年(233),“奉表稱臣,貢貂皮千枚,鹖雞皮十具”。[78]吳嘉禾四年(235),“宮于是謝罪,上馬數百匹”。[79]三國魏明帝景初元年(237),“遣使如魏,賀改年號”。[80]
此時,公孫氏政權雖然臣服于曹魏,但曹魏在前方與蜀、吳的戰爭,迫使其對后方崛起的公孫氏政權只能采取懷柔的政策,234年“魏遣使和親”[81]拉攏高句麗,借高句麗的勢力牽制公孫氏勢力的擴張。
東吳也積極派使臣聯系高句麗以期攪亂曹魏的后方陣營,用以緩解曹魏對其前方戰事的壓力,“權遣使浮海與高句驪通,欲襲遼東”。[82]“其年,宮遣皂衣二十五人送旦等還,奉表稱臣,貢貂皮千枚,鹖雞皮十具。旦等見權,悲喜不能自勝。權義之,皆拜校尉。間一年,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拜宮為單于,加賜衣物珍寶。恂等到安平口,先遣校尉陳奉前見宮,而宮受魏幽州刺史諷旨,令以吳使自效。奉聞之,倒還。宮遣主簿笮咨、帶固等出安平,與宏相見。宏即縛得三十余人質之,宮于是謝罪,上馬數百匹。宏乃遣咨、固奉詔書賜物與宮。是時宏船小,載馬八十匹而還”。[83]由上可知,東吳主動與高句麗聯絡后,高句麗王曾于233年、235年兩次向東吳朝貢,東吳不僅賜衣物珍寶與宮,而且拜宮為單于,承認其為地方獨立政權,目的就是希望高句麗能與東吳聯手對付曹魏。
但由“(高句麗王)宮受魏幽州刺史諷旨,令以吳使自效”[84]可知曹魏對高句麗與東吳通好是大為光火,威逼高句麗:如果東吳再派人前來,一定要殺掉。236年春二月,“吳王孫權遣使者胡衛通好,王留其使”,[85]秋七月,“高句驪王宮斬送孫權使胡衛等首,詣幽州”。[86]從此徹底中斷與東吳的聯系,一心與曹魏交好。237年,“遣使如魏,賀改年號”。238年當魏討伐公孫淵時,高句麗“王遣主簿大加將兵千人助之”。[87]
公孫政權滅亡后,高句麗直接與曹魏交界,雙方邊境沖突不斷,242年,高句麗東川王“遣將襲破遼東西安平”。[88]246年,為了懲治高句麗的這種叛逆行為,曹魏命幽州刺史毌丘儉伐高句麗,“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89]次年,毌丘儉二次征討高句麗,東川王敗逃到北沃沮,毌丘儉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過沃沮千有余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而返。[90]毌丘儉的兩次征伐給高句麗以沉重打擊,使其在以后的幾十年里,都無力向遼東擴張其領土。此后,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保持了四十余年的和平安定局面。但從史料上看,在魏晉之交的這幾十年中,未有高句麗朝貢中原王朝的記載。
西晉建立后,在東北設置護東夷校尉府,專管東夷各族事務,高句麗、夫余、沃沮等族都受東夷校尉管轄。終西晉一朝很少見高句麗向西晉朝貢的記載,但從高句麗接受西晉的封官,如“高句麗率善仟長”、“高句麗率善百長”,[91]表明其與西晉的隸屬關系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