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夫余與漢魏西晉王朝的封貢關系
夫余亦作鳧臾,屬系。夫余之名始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夫余地處燕國的北部,與烏桓、
貊、朝鮮(指古朝鮮)及真番等族并存。夫余國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古代地方民族政權,是西漢初由橐離國庶出王子東明,為躲避橐離國王室爭斗南逃到古
人的居住地所建之國。西漢以后,夫余與中原王朝之間建立起了朝貢冊封關系。
一 夫余與西漢王朝的朝貢關系
夫余國是以今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地方民族政權,我國著名的東北史專家金毓黻先生在《東北通史》(上編)一書中指出:“古代之東北民族,大別之為四系。一曰漢族,居于南部,自中國內地移殖者也。二曰肅慎族,居于北部之東。三曰扶余族,居于北部之中。四曰東胡族,居于北部之西。”[26]他把東北古民族劃分為四個族系,將夫余與漢族、肅慎、東胡并提,從而將夫余作為一個族系予以探討。
從《后漢書·夫余傳》中“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地”的記載來看,這一史料可以用來比定夫余的地域。文中的“玄菟”應為東漢時期的玄菟郡(學界通常稱之為第三玄菟郡)。所謂第三玄菟郡即玄菟郡第二次內遷后,下轄高句麗、西蓋馬、上殷臺、高顯、侯城、遼陽六縣。從《后漢書·郡國五》“玄菟郡,武帝置。洛陽東北四千里。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高句驪,遼山,遼水出。西蓋馬、上殷臺、高顯,故屬遼東。侯城,故屬遼東。遼陽,故屬遼東”的記載來看,玄菟郡已由《漢書·地理志》中的三縣擴展到六縣。唐李賢為《后漢書·郡國五》玄菟郡條作注曰:“東觀書,安帝即位元年分三縣來屬(玄菟)。”安帝即位元年即永初元年(107),“分三縣”,即指分原遼東郡的“高顯”、“侯城”、“遼陽”三縣改屬玄菟郡。而“弱水”則指東流松花江。據此推斷“夫余王城初在今吉林一帶,而當地東團山的大型土城址、帽兒山的含有大型墓葬的墓地、‘文化三’的考古遺存,即為夫余的考古遺存”[27]。夫余后期將中心移至西豐城子山山城。[28]以西團山文化為代表,“西團山石棺墓群,是一個民族共同墓地,普遍發現磨制石斧、半月形石刀、鑿、磨盤等農業生產工具,陶器則均出土有夾砂三足器(鼎、鬲)、甑、罐、豆、缽等。這與《三國志》夫余條所說‘土地宜五谷’和‘食飲皆用俎豆’的內容相符合。另一方面,從多有豬骨和漁網墜來看,可知農業、養畜、漁撈經濟的水平很高”。[29]夫余國的勢力范圍已經發展成為以今吉林長春一帶為中心,其南界在遼東古長城的北部,東部與挹婁相接,大致在今張廣才嶺;西部與鮮卑,大概在今雙遼、長嶺、開通一帶,北達弱水(今東流松花江)。
在東北諸郡中最早統轄夫余的是玄菟郡,漢王朝賜夫余王葬用玉匣由玄菟郡交付夫余政權,此事發生在始元五年(前82),漢昭帝對武帝時期在今朝鮮半島北部原衛氏朝鮮及其周邊設立的漢四郡進行了調整,這個調整不是簡單的合并,而是將原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郡(今朝鮮半島北部)之地整合為樂浪一郡,并將玄菟郡內徙至原遼東郡之地。元鳳六年(前75)春正月,漢昭帝招募郡國之徒修筑遼東玄菟城。因此,玄菟郡開始代管夫余王葬用玉匣的確切時間至遲不會晚于西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
另外,始建國元年(9),為了確立新朝的統治,王莽派遣五威將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還負責收回西漢王朝頒授給“四夷”的印綬,改授新室印綬,其東出者就到了玄菟郡、樂浪郡、高句麗、夫余之地,也印證了夫余國在西漢時期已接受過西漢王朝印綬,夫余政權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央王朝的屬國。王莽將全國的地方民族稱王者改為“侯”時,中國東北的邊郡仍有玄菟郡與樂浪郡,而高句麗和夫余則是王莽新朝的邊疆民族政權。
始建國二年(10)冬季,王莽下令征發高句麗兵來討伐匈奴。高句麗人不愿參與到王莽征伐匈奴的戰爭中,在接到命令后遲遲不肯出兵。次年春季,嚴尤等強迫高句麗出兵,高句麗兵在征調的途中逃亡眾多,犯法為寇。遼西大尹田譚率兵追擊,被高句麗兵斬殺。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等東北邊郡官吏將責任歸罪于高句麗,意欲征討。嚴尤進言認為不宜對高句麗出兵,而應當采取安撫的措施。王莽不但不聽從嚴尤的勸告,還命嚴尤率兵進擊高句麗。王莽采取征用高句麗人以伐匈奴族的政策,不但沒有達到征伐匈奴的目的,反倒激起了高句麗和周邊民族的反叛。高句麗頻繁寇邊,寇略中原之舉益甚。終王莽一朝,匈奴、夫余、貊、高句麗等各族對新莽政權始終處于叛服不定的狀態。
二 夫余與東漢王朝的朝貢關系
東北之地雖遠處兩漢邊疆,但始終沒有脫離中央王朝的統治,并與中央政局的變動息息相關。自西漢末年,中原政局陷入了混亂狀態。綠林起義軍于更始元年(23)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室,改年號為“更始”。建武元年(25),劉秀稱帝,很快定都洛陽,即為東漢光武帝。
這一時期,在東北的諸多邊郡中,見于史籍記載的有樂浪郡太守劉憲在任職期間被樂浪郡土著漢人王調所殺一事。在中原大亂期間,樂浪郡這一僻于東北的地方建置仍然是存在的,說明東北地區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聯絡。樂浪郡人王調趁西漢末年中原混亂、無暇顧及朝鮮半島之機,殺樂浪郡太守劉憲而自立為“大將軍、樂浪太守”,此舉并未得到中央王朝的認可。建武六年(30),光武帝任命王遵為樂浪郡太守,隨后,遣太守王遵率兵進擊王調,此次派王遵平亂正是東漢政府在一統中原后開始著手邊疆事務的表現。樂浪郡太守王遵不辱使命,在樂浪人王景之父王閎等人的幫助下,很快平息了叛亂,順利完成了這次任務,將樂浪郡納入東漢王朝的有效統轄之下。
《后漢書·夫余傳》記載,建武年間東夷諸國皆來獻見。自建武十七年(41)開始,光武帝拜祭彤為遼東太守。祭彤赴任后多次擊破匈奴、鮮卑的寇邊活動。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次當數建武二十一年(45)秋季,數萬鮮卑騎兵寇略遼東郡,祭彤僅親率數千兵丁出擊。鮮卑軍大多奔走,溺水而死者超過半數,東漢軍隊一直追至塞外,斬殺鮮卑軍三千多人,繳獲戰馬數千匹。經此一戰,鮮卑不敢再度進犯遼東郡。由此祭彤也意識到了匈奴、烏桓、鮮卑的三方聯合,是對東漢邊郡的一大威脅。為解除匈奴、烏桓、鮮卑三方聯合寇邊的后患,祭彤于建武二十五年(49)采取了以招撫為主的方式對鮮卑施以財利,誘使東部鮮卑大都護偏何遣使奉獻,歸附了東漢王朝。鮮卑、烏桓的歸附,為東漢王朝與夫余的交往掃平了障礙,也使夫余朝貢東漢王朝一事見之于史。
從朝貢時間上看,夫余對東漢王朝的朝貢始于建武二十五年(49)冬十月,夫余王派遣使節朝貢,奉獻方物,光武帝厚賜以答報夫余。從此,夫余與東漢王朝的朝貢關系“使命歲通”。夫余向東漢王朝的朝貢活動前后持續120余年之久。可將夫余朝貢東漢王朝,大致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前期從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從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順帝永和元年(136),后期從桓帝延熹四年(161)至靈帝熹平三年(174)。同夫余與西漢、新莽政權的交往相比較,夫余和東漢王朝之間的往來更為頻繁。
(一)前期朝貢“使命歲通”
建武二十五年(49)冬十月,“夫余王遣使奉獻”[30],此后,“使命歲通”成為東漢時期夫余人對中央王朝朝貢的頻率。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祭彤卸任遼東太守,“征為太仆”。祭彤在任遼東太守的28年中,比較成功地維系了東漢與東北各地方民族政權之間的朝貢冊封關系,為夫余朝貢東漢王朝提供了可能。
(二)中期朝貢“詣闕貢獻”
東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夫余王始將步騎七八千人寇鈔樂浪,殺傷吏民,后復歸附”[31]是見于記載的夫余初次攻打樂浪郡,[32]也是夫余自建立政權后第一次與中原王朝交惡。
安帝永寧元年(120),夫余王“乃遣嗣子尉仇臺,謁闕貢獻,天子賜尉仇臺印綬金彩”。[33]夫余王派遣嗣子尉仇臺,謁闕貢獻,東漢天子安帝劉祜賜尉仇臺印綬金彩,夫余以朝貢的方式緩和了與東漢政權之間的關系。
在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高句麗王宮率馬韓、貊數千騎圍攻玄菟郡,又與遼東鮮卑8000人馬聯合再度進攻遼東郡所屬遼隊縣,殺掠吏民,搶劫財物。漢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為扼制高句麗勢力向遼東地區發展,聯合發起對高句麗的討伐。馮煥、姚光、蔡諷通力合勢,將
貊渠帥斬首,繳獲大批兵馬財物。高句麗王宮遭到失利以后,又派遣遂成率領二千余人迎戰。遂成派人向馮煥等施用詐降計,拖延時間,使馮煥放松了對遂成的警惕,并放慢了進攻速度,高句麗兵乘勢占據了軍事要地,擋住漢兵進軍道路。同時,又暗中另派三千人馬去攻取玄菟、遼東二郡,放火焚毀二郡城郭,殺獲漢兵二千多人,迫使漢軍回援玄菟、遼東二郡。[34]建光元年(121)秋,高句麗太祖王宮親率數千人,聯合朝鮮半島南端馬韓及
貊等數千騎,圍攻玄菟郡,雙方的戰爭再次升級。東漢沒有單獨取勝的把握,不得不求助于其他屬國兵力。夫余第一次出兵二萬多人助漢伐高句麗獲勝。此即《后漢書·安帝紀》中所載,建光元年(121)“冬十二月,高句驪、馬韓、穢貊圍玄菟城,夫余王遣子與州、郡并力討破之”。[35]此次協助東漢討破高句麗的夫余王子即指尉仇臺。
《后漢書·安帝紀》亦記有延光元年(122)春二月,“夫余王遣子將兵救玄菟,擊高句驪、馬韓、穢貊,破之,遂遣使貢獻”。此次未記載夫余王派遣其子尉仇臺率兵的具體數字,但在同書同卷中先后兩次出現夫余王派遣其子將兵救玄菟郡的記載,所指應當不是同一次,也就是說,此次雖無體現夫余兵力的確切數字,但與建光元年(121)冬十二月尉仇臺率二萬余人救玄菟,與州郡合力討破高句麗、馬韓、貊,斬首五百多人有所區別。故而認定,這一時期的玄菟郡曾先后兩次調夫余兵來維護東北邊疆的穩定與邊郡的安全。這一事實說明東漢王朝的玄菟郡是可以調動夫余國兵力來維護東北邊疆的穩定與邊郡安全的。順帝永和元年(136)春正月,“夫余王來朝”。[36]夫余王到京師洛陽朝貢,受到東漢統治者順帝劉保的接見。臨別時,漢順帝作黃門鼓吹、角抵戲親自為夫余國王送行。
(三)后期朝貢“遣使貢獻”
桓帝延熹四年(161)十二月,“夫余王遣使來獻”。[37]時隔25年,夫余王再度向東漢王朝遣使朝賀貢獻。《資治通鑒》載:“孝桓皇帝永康元年(167)春,正月……夫余王夫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孫域擊破之。”[38]六年后,夫余王夫臺率二萬人掠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孫域將其擊破,并斬首千余級。靈帝熹平三年(174)春正月,“夫余國遣使貢獻”,[39]夫余再次恢復與東漢的朝貢關系。
夫余與東漢王朝建立朝貢關系的目的,對朝貢一方的夫余人來講,一是追求政治利益,二是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夫余國與東漢王朝建立朝貢關系后,彼此之間便建立起了政治隸屬關系。從東漢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是恢復了中央王朝對夫余國的管轄;另一方面,在對東漢時叛時附的高句麗問題上,夫余可對其有一定的牽制作用。
夫余接受漢朝的冊封,向中央政權稱臣納貢,接受中央政權的印綬履行臣下的義務,使夫余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即被納入東漢政權的藩屬體制。在東漢王朝看來,接受夫余人的朝貢主要是為了維系邊疆穩定。史書對夫余向東漢所進貢物與東漢對夫余的賞賜記載的都比較少,很難確知其經濟利益狀況。東漢王朝賜夫余玉匣,“其王葬用玉匣,漢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焉”,[40]由玄菟郡交付夫余政權。
綜上所述,夫余與東漢王朝的朝貢關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靈帝熹平三年(174),朝貢活動前后持續一百二十余年。夫余對東漢朝貢活動最初受到東漢、匈奴、鮮卑三者相互關系的制約,之后主要受東漢與高句麗相互關系的影響,表現出邊疆民族勢力消長過程中夫余朝貢活動的特點,亦即夫余與東漢王朝的關系主要以政治關系為主,這一階段也是東漢王朝對夫余國政治統轄力度較強的階段,政治上的穩定為夫余國的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影響都起到積極作用。
三 夫余與魏晉的朝貢關系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中原動亂,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公孫度由玄菟郡小吏逐漸升為遼東太守,獻帝建安九年(204),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利用東北較為安定的有利條件,建立了封建割據政權,自稱遼東侯、平州牧。公孫氏割據政權占有了遼東地區長達50年之久,公孫康、公孫恭先后任遼東太守。曹魏政權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拜左將軍。到了公孫淵嗣位時,魏明帝仍拜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與此同時,夫余王位居逝世,諸加共立麻余為夫余王。
東漢末,夫余由隸屬玄菟郡而求屬遼東,即《后漢書·夫余傳》中所載:“夫余本屬玄菟,獻帝時其王求屬遼東云。”從關于夫余與東漢王朝往來的相關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央王朝對夫余所實施的為“以夷制夷”政策。《三國志·夫余傳》載:“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臺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余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歲歲遣使謁京都(洛陽)貢獻……其印文言‘王之印’。”漢獻帝之初,夫余歸附公孫度。公孫度為了控制高句麗、鮮卑而利用夫余勢力牽制二者,夫余王尉仇臺歸附遼東并與公孫家族通婚。《三國志·夫余傳》載,夫余王尉仇臺死后,由位居繼位。位居沒有適合的子嗣繼位,有孽子麻余。在位居死后,諸加共立麻余為夫余王。位居為牛加兄之子,在夫余王尉仇臺在位時為大使,是輕才善施之人,位居即夫余王位之后,前來歸附的夫余國人眾多。位居在位期間,每年都派遣時節詣京都貢獻,使這一時期的夫余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的往來關系。《三國志·夫余傳》記有公孫淵伏誅,玄菟庫猶有玉匣一具。也就是說,玄菟郡代管夫余王葬用玉匣起碼持續到了曹魏政權誅滅公孫淵時。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了,黃初元年(220)三月己卯,夫余、貊、焉耆、于闐王分別遣使奉獻。從曹魏立國伊始,夫余便與曹魏建立了朝貢冊封關系。魏明帝青龍中期(234—237),曹魏調毌丘儉為幽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以后,兩次受命征討公孫淵。曹魏為了統一北方,決心消滅公孫氏政權,于景初二年(238)六月,派老將司馬懿為主帥,毌丘儉為副帥,率領將兵四萬余人再度征討遼東。
滅掉公孫氏政權后,毌丘儉兩次東征高句麗,完成了曹魏政權對東北的最后統一。其中,在正始六年(245)曹魏派遣毌丘儉再次征討高句麗時,高句麗東川王逃離到買溝(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北道會寧)。毌丘儉兵分兩路,北路派遣玄菟太守王頎率軍追殲。玄菟太守王頎到達夫余,夫余王位居遣大加郊迎,并供給軍糧,而位居的叔父擔任牛加,對曹魏不滿,位居誅殺其叔父父子并沒收財產,送給了曹魏地方政府。曹魏大軍在備足軍糧之后,繼續進軍追擊,東川王奔往沃沮城,魏軍遂破沃沮城池,斬殺三千余人。東川王又逃至北沃沮,王頎率軍追過沃沮一千多里,最后軍隊到達了挹婁南部邊界。毌丘儉派遣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率軍從南部迂回包圍,東不耐(今朝鮮江原道安邊郡)侯舉邑投降了魏軍。韓
曾侵擾過帶方郡,劉茂、弓遵亦乘機興兵攻討,韓
遂為魏軍所敗。南北兩路凱旋之日,毌丘儉刻石紀功,樹碑立傳,北路“刊丸都之山”,南路“銘不耐之城”。在這一過程中,夫余向曹魏提供軍糧,不僅體現出夫余與曹魏的友好關系,更印證了夫余對曹魏的歸附。
《晉書·夫余傳》記載了西晉“武帝時,頻來朝貢”。太康六年(285),前燕慕容廆領兵攻打夫余國,夫余在慕容廆的攻擊下,為前燕所襲破。夫余國王依慮悲憤自殺,子弟走保沃沮。夫余人被打得人走家散,向東逃往沃沮一帶,夫余第一次滅國。在這次戰爭中,慕容廆不僅搗毀了夫余王城,而且俘虜了一萬多夫余部眾,帶回遼西。
晉朝負責管理東北各少數民族的護東夷校尉鮮于嬰對慕容部滅掉夫余國是按兵不動的。為此西晉朝廷撤掉了鮮于嬰,改命何龕為護東夷校尉。《晉書·夫余傳》中記有晉武帝司馬炎下詔,“夫余王世守忠孝,為惡虜所滅,甚愍念之,若其遺類足以復國者,當為之方計,使得存立,有司奏護東夷校尉鮮于嬰不救夫余,失于機略,詔免嬰,以何龕代之。”西晉王朝樂于幫助夫余遺裔復國,在此詔書頒布的第二年(太康七年,286),依羅向新上任的護東夷校尉何龕請求復國,“明年,夫余后王依羅遣詣龕,求率見人還復舊國,仍請援”。東夷校尉何龕派遣督護賈沈將迎立依慮之子為夫余王,“龕上列,遣督郵賈沈以兵送之”[41]。慕容廆遣其將孫丁率騎迎戰,[42]“廆又要之于路,沈與戰,大敗之,廆眾退,羅得復國。”[43]賈沈力戰前燕將士斬殺孫丁,依慮之子依羅在西晉王朝的幫助下實現了第一次復國。
慕容廆又掠奪夫余族人,將夫余人作為奴隸販賣至中原,阻止夫余復國。《晉書·夫余傳》載,“爾后每為廆掠其種人,賣于中國,帝愍之,又發詔以官物贖還。下司、冀二州,禁市夫余之口”。[44]晉武帝司馬炎再次下詔要求贖回已被賣到中原的夫余族人,亦下令禁止販賣夫余人口。而慕容廆又不斷地掠奪夫余族人,將夫余人作為奴隸販賣至中原,阻止夫余復國。西晉王朝派兵攻打慕容廆,幫助夫余依羅復國,并贖回已被賣到中原的夫余人,亦下令禁止販賣夫余人口。但是,西晉的幫助還是沒有改變這一時期夫余軍事實力每況愈下的局面。
在夫余滅國之前,也曾遣使入北魏朝貢。從《魏書·文成帝紀》的記載來看,太安三年(457)十二月,“于闐、扶余等五十余國各遣使朝獻”。勿吉、鮮卑人的崛起迫使夫余屢次西遷,高句麗人亦不斷攻襲夫余,使得夫余勢力日趨衰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夫余為勿吉所滅,“扶余王及妻孥以國來降”。[45]直至夫余滅亡時,這一東北古族始終在中原中央王朝的統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