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研究
- 鄭瓊潔
- 3408字
- 2019-08-30 18:26:35
第一節 主要概念界定
一 創新與技術創新
“創新”(Innovation)這一概念最早由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提出。他在《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al Growth)中指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體系,包括一種新產品的開發、一種新技術的應用、一個新市場的開辟、一種新供應來源的獲取、一種新工業組織的實現。隨后,熊彼特(1928)在《資本主義的非穩定性》(Instability of Capitalism)中提出了“創新是一個過程的概念”,此后在《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s)(1939)中比較全面地提出了創新理論。事實上,熊彼特提出的創新具有廣泛的含義,將所有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都稱為創新。盡管如此,其強調創新中的應用新產品與引用新技術,則是凸顯了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由于“凱恩斯革命”的興起,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于技術創新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學術界才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并構建起技術創新的理論體系。索洛(Solow)對技術創新的界定具有里程碑意義,他認為技術創新成立的兩個條件是新思想的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在此基礎上,Edwin Mansfield[1]、Freeman[2]、Mueser[3]、Stoneman[4]、Burgelman[5]、Freeman Christopher等[6]對技術創新的內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美國國會圖書館研究部和OECD也給出了技術創新的定義。西方創新理論被引入中國后,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如許慶瑞[7]、汪應洛[8]、柳卸林等[9]、傅家驥等[10]等學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技術創新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具體內容見表2—1??梢钥吹?,國內外學者雖然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技術創新,但是在認識上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技術創新必須實現商業化應用。
表2—1 技術創新的定義
續表
在上述有關“技術創新”的概念闡述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OECD(1993)在《技術創新手冊》給出的定義,即技術創新是指產品和工藝的創新,包括實現了技術上新的產品和工藝,以及技術上有重大改進的產品和工藝。它還特別強調產品和工藝被列入市場或應用生產。因此可以看到,技術創新包括了科學、技術、組織、金融和商業等一系列活動。[11]同時,OECD還指出,在任何經濟部門中都能發生創新,甚至包括了環保和教育部門這類政府服務機構。本書采用OECD對技術創新的定義。
二 R&D活動與技術創新
R&D活動是技術創新活動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OECD在《弗拉斯卡迪手冊》中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開發,簡稱研發)定義為:R&D是在一個系統性的基礎上,為了豐富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存量而進行的創造性工作,并使用這些知識存量實現新的應用。[12]OECD認為,研發活動是實現技術創新的一個投入環節,主要體現在知識積累和新應用。
目前國內基本采用OECD對R&D活動的定義,按照創新鏈條的不同,將研發活動劃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R&D投入整體上包括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資金投入,決定了R&D 項目的成敗和研究水平的高低。R&D投入按照投入的主體可以分為政府、企業、高校和非營利性組織(主要是政府與企業);按照投入資金的來源,可以分為政府資金、企業資金和其他資金。其中,根據OECD成員國的經驗,企業的R&D投入占整個R&D投入的比重較高。政府作為R&D投入和宏觀調控的主體,對國家的創新活動起到促進、調節和引導的作用。
OECD(2000)認為,R&D活動僅僅是影響創新的因素之一。本書也秉承這一理念,筆者認為,R&D活動總是與技術創新緊密相關,但并不是所有R&D活動都能帶來較高的回報率。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R&D活動都能達到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的結果。
然而,長期以來,有關R&D與技術創新的差異似乎并沒有得到重視和嚴格區分,學界和實務界大多將R&D與技術創新等同,認為高R&D投入就意味著強技術創新能力。實際上,由于R&D自身具有失敗高風險的特征,因此不是所有的R&D活動都能夠帶來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也并不一定需要R&D活動,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以技術交易的方式實現新產品或新工藝的獲取來獲得。僅僅比較研發投入而不考慮國家的具體產業結構,不可能真正體現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水平。Sahal[13]對農用拖拉機、內燃機車、油輪、飛機和數字計算機的技術創新進行的經驗分析表明,技術進步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不是研發投入而是“干中學”,技術上持續地改善來自大量微小的增量變化,表現為技術創新過程的積累。Fagerberg[14]指出了歐洲一些小的發達經濟體如瑞士、荷蘭等,其技術創新特征是將高度專業化的生產、貿易結構以及同高度專業化匹配的知識基礎和研發基礎設施結合在一起。雖然這些國家的研發強度無法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但是他們同樣是具有高技術創新水平的國家。因此,由于每個國家的專業化生產類型存在差異,單純依靠研發投入來判斷技術創新的能力有失偏頗。我國的大量實證調查研究也表明,一方面,創新經費投入中研發費用所占的比重較?。虹?a id="w15">[15];胡瓏瑛等[16]);另一方面,技術創新的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也并非企業內部研發部門和外部的科技機構,而是源于用戶、競爭者等(朱新軒等[17];王大洲等[18];秦宇[19])。當然,需要指出的是,R&D活動的確是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最具創造性和創新性的部分,為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但并非唯一來源。
三 技術創新中政府激勵政策的界定
到目前為止,關于技術創新中政府激勵政策的內涵,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政策的內涵主要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政策是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結合。持此觀點的主要代表是英國學者諾斯維爾(Rothwell,1994)。他認為,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某種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其中,科技政策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職業教育等,而產業政策主要包括稅收優惠、投資鼓勵、產業改組和公共所有制等。但是,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由不同政府部門獨立實施,因此缺乏有效的協調與聯系,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因決策部門的不同而導致目標和對象在結果上的差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政府開始意識到產業中技術創新的刺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產生,因此,政府越來越多地介入制定針對技術創新的政策上來,并使技術創新政策對象涵蓋了從研究到市場乃至銷售的全過程。國內學者夏國藩也贊同這一觀點。
第二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政策是政府的經濟政策與科學技術政策的相互協調。OECD(1982)指出,“政府的技術創新政策一方面與政府在經濟政策問題上的認識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它的總體科學技術政策密切相關”。此后,巴托恰、庫姆斯、科茨等學者也都將技術創新的政府政策定義為經濟政策與科學技術政策相互協調的產物。
第三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政策是政府為了促進技術創新水平而采取的各種政策的綜合。持此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歐洲學者Dodgson。他指出,技術創新政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對企業、產業、網絡以及整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改進的目標,不僅涉及技術的種種問題,而且關乎組織與管理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創新的組織和管理問題可能要比技術性問題重要得多。因此,這種觀點所定義的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政策要包括上述兩種觀點的內涵。
因此,本書所指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政策主要采用第三種觀點。它具體包含如下內涵。
首先,政府激勵政策的主體應是政府。通過政府制定、頒布和實施與科技激勵相關的措施、法律和法規,這里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其次,政府激勵政策具有國家政治目的。這是因為,政府激勵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工具。而政策工具是國家機關、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或服務于一定經濟、文化目標、社會政治所采取的政治行為或規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的謀略、辦法、法令、條例、措施等的總稱。[20]
再次,政府激勵具有“激勵”的效果?!凹睢币辉~是外來語,譯自英文單詞Motivation,含有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之義,也可以包括約束和歸化之義。管理學中定義的“激勵”,主要是指在一個經濟系統內,能夠使激勵對象有動力去實現系統的目標。政府激勵政策,就是政府采用一定的刺激和鼓勵的手段和工具,通過激發企業相關人員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以為實現組織或系統的目標而努力。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指的是在一個組織系統中,政府這個激勵主體通過各種激勵方式和手段作用于激勵客體,從而產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最后,政府激勵政策是一個體系。所有采取的政策工具都應是自成體系而且所有的政策之間必須是相容的,涉及科技、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等各領域與技術創新活動相關的政策,因此需要一個統管全局的機構來統一看待政府激勵這一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