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創造學發展比較研究
- 簡紅江
- 1114字
- 2019-09-06 16:29:39
第一章 緒論
智慧是美的,因為是創造,而創造是美的,因為是智慧。
——[巴基斯坦]阿卜杜拉·侯賽因
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發明創造一直伴隨著人類生產與生活實踐不斷走向輝煌。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明創造以無窮的力量推動科技與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并帶來人類經濟社會的繁榮昌盛。回顧人類社會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的每項發明創造都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朵壯麗奇葩!尤其是19世紀中葉后,科學與技術日益一體化,更推動了發明創造成果的成倍增長,并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之中。同時,發明創造成果的幾何倍增也強烈地吸引著人類從對發明創造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深入。由此,人們對創造力的孜孜以求便成為思維領域與實踐活動的顯著特征。依據筆者所掌握的現有資料,被譽為“現代創造學開山鼻祖”的F.高爾頓(Francis Galton)于1869年首次在《遺傳的天才》一書中提出了創造力“天才遺傳理論”,開創了“創造心理學”最早研究。在20世紀初期,日本(1903)、美國(1906)、蘇聯(1910)等國都有人以發明與創造理論為視角對創造力進行了初步探究。諸如此類的早期研究奠定了后來創造力廣泛而深遠的實踐與理論基礎。更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科技的迅猛發展最鮮明地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并對科技創造性人才發出最響亮的呼喚。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創造力研究’這一以人的創造潛力開發,以及對其內在奧秘的揭示為目標,并從綜合角度跨領域、跨學科地進行交叉性質研究的新興學科,之所以得以出現并得到不斷發展,正是順應了這一時代需求的結果”。[1]由此可見,科技與創造性人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中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凸顯地位,已將人的創造力培育與開發提到了應有高度,同時,顯示出創造力研究具有學科的綜合性與學科的交叉性。
2006年1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黨和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因此,我國創造學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嚴峻挑戰。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我國創造學發展拓寬了思維空間,其奮斗目標引領著我國創造學向縱深方向發展。同時,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創造創新人才輩出,人才質量更高。為此,如何培育創新人才、如何普遍提升國民創新素質、如何更好地將創新人才轉化成經濟社會效益……一系列問題,又為我國創造學發展開拓了諸多探索路徑。毫無疑問,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國創造學發展應始終堅信,在創新人才培育上,緊緊圍繞“創造力”開發與應用核心層面,充分發揮我國各級政府及相關創造學組織、團體與個人力量,共同做強做大創新人才這一鴻篇巨制。然而,從國內外創造學發展現狀看,在創造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等方面,相較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仍存在差距。由此,論著選取了國內外創造學發展中的相關題旨進行探討,通過比較研究,為中國創造學今后發展提供些許啟發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