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創造學發展比較研究
- 簡紅江
- 1013字
- 2019-09-06 16:29:39
序
目前,中國正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政府有力推動下,創業成為時尚,創新成為流行,創新創業學院成為大學新寵。在肯定“雙創”重要而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看到,在社會急功近利化的大背景下,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和就業指標,缺乏對“雙創”理論研究和對“雙創”者的內在修養的關注,換句話說,“外學”與“內學”脫節,嚴重影響了“雙創”深入、可持續性發展。
20世紀以來,人類高度重視創造精神和實踐,40年代在美國逐漸形成以創造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創造工程學(創造技法)為應用導向的創造學新領域。80年代中國大陸引進創造學,1983年在廣西南寧召開了首屆創造學學術研討會,1994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國創造學學會(隸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目前僅國內學者所著的創造學著作已達2000多種。當然,創造學危困問題也不少:由于其是跨學科的新領域,在我國現有學科分類中“掛不上號”,長期依靠個人興趣自生自滅,沒有創造學的科研、教育、刊物平臺,研究資金和人才培養無法落實。受急功近利思潮影響,跟風炒作的口號和文章很多,許多教材大同小異,十分缺乏有前瞻性、系統性的深入研究,無論創造理論或創造技法,中國自己原創的貢獻都很少。
中國創造學要深化發展,首先需要對創造學發展的歷史做深入考察。簡紅江博士的專著《中外創造學發展比較研究》,從中外比較的視角,對創造學發展歷程做了系統、深入的闡述。全書共七章,既包括對中外創造學發展歷史一般性回顧,也有進一步深入到創造學理論、專利發明、創造教育、創造學傳播等主題的中外比較分析。第七章則對中國創造學未來發展做了展望。全書結構完整、脈絡清晰、資料豐富、分析深入、對比鮮明,特別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觀出發,提出中國創造學未來建設與發展的人格轉化觀、理論依據與路徑選擇,富有新意。這是一部充滿探索精神的創造學發展比較研究佳作。
在中國哲學大師張岱年“綜合創新”思想指引下,筆者和筆者的博士團隊正在“中西會通創造學”(創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除了筆者的《中西會通創造學》外,幾位博士出版的專著,如漆捷的《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于惠玲的《簡明創新方法教程》、趙四學的《創學視域下的中國新文化理論建設研究》、裴曉敏的《創造方法學》以及簡紅江的《中外創造學發展比較研究》,都從不同視角,對“創學”理論建設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創造學結合會通“創學”,正在成為中華文化復興、創造性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劉仲林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月樹書屋
201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