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記 更新時間:2019-10-18 16:06:19
- 4.痛定思變:“師夷長技以制夷”
- 3.抱殘守缺的落后心態
- 2.在中國本土移植西學的復雜機制
- 1.政治社會領域的落差
- 三、師夷長技是唯一選擇
- 5.兵器、火炮和軍事技術
- 4.冶金、煤炭和造船技術
- 3.地理學和地質科學
- 2.生物學(博物學)和醫學
- 1.數學和天文、歷法
- 二、中西科技的差距
- 4.科學教育和科學共同體
- 3.殖民擴張和社會轉型
- 2.技術革新和工業革命
- 1.科學革命和思想革命
- 一、19世紀初西方的變革態勢
- 尾聲:1840年中西科技的懸殊對比
- 4.西學東源與文化專制
- 3.登峰造極的清代文化專制
- 2.文化、地域與西學
- 1.漸趨寬松的明代文化態勢
- 四、文化專制與科技守拙
- 4.抵制背后的中西文化差異與沖突
- 3.抵制宗教與抵制科技合流
- 2.耶穌會士入華后引發的反教風波
- 1.保守的社會與封閉的心態
- 三、對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抵制
- 4.與同時期西方君權變化相比較
- 3.耶穌會的政治參與及其影響
- 2.萬歷的一念之差與西學東漸的成敗
- 1.從明至清皇權統治的強化
- 二、皇權統治與西學東漸的是是非非
- 4.大航海時代的海禁
- 3.清代海禁政策的變與不變
- 2.民間海外貿易與明末弛禁
- 1.朝貢體制下的明代海禁政策
- 一、海禁政策、朝貢體制與科技傳播
- 第八章 對外封閉和文化專制
- 4.在傳統典籍中尋找西學源頭
- 3.漢學與西學的關聯和區別
- 2.乾嘉學派及其主要傳承
- 1.清朝全盛期統治的閉鎖性
- 四、漢學興起與西學式微
- 4.后學中堅焦循、阮元與西學
- 3.天算大家戴震與西學
- 2.一代儒宗錢大昕與西學
- 1.輿地學家顧祖禹與西學
- 三、本土士紳的科學活動與西學
- 4.傳教士的東學西傳與馬嘎爾尼使華
- 3.主持天文歷算的編修和邊疆地圖測繪
- 2.突出代表:郎世寧、蔣友仁
- 1.繼耶穌會士之后東來的西洋傳教士
- 二、西洋傳教士與東西文化傳播
- 4.恢復大一統的皇權士紳社會
- 3.嘉慶朝:嚴厲處置傳教士
- 2.乾隆朝:變換花樣地禁教
- 1.雍正朝:雷厲風行地禁教
- 一、雍乾嘉三朝之漸趨保守
- 第七章 西學的式微
- 4.近代科學轉型可能的曇花一現
- 3.可容西學,禁傳宗教
- 2.路易十四派來的傳教士
- 1.禮儀之爭與耶穌會的沒落
- 四、康熙晚期的西學
- 4.君臨科學,不改傳統范式
- 3.并行的本土化科學家王錫闡、梅文鼎
- 2.耶穌會士閔明我受帝之命出使俄羅斯
- 1.白晉為帝賞識,隨侍宮中
- 三、酷愛科學的皇帝
- 4.火器的制造和操練
- 3.算學館的成立和《數理精蘊》的編譯
- 2.歷法、天文和《皇輿全圖》的測繪
- 1.康熙帝和南懷仁、徐日昇
- 二、康熙帝與西學的“蜜月”
- 4.《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
- 3.天文學發生革命
- 2.英國皇家學會建立
- 1.西歐科學進入“巨人”時代
- 一、康熙時期的西歐科學
- 第六章 康熙帝與西學
- 4.攜西學東來的傳教士覬覦體制缺口
- 3.尋求政治庇護的科學
- 2.歷算、輿地、醫學人才的大量引進
- 1.西方科技文獻的移譯和本土化科學的成長
- 四、西方科技的有效傳入
- 4.出掌欽天監的爭議與歷訟案
- 3.湯若望和順治帝
- 2.八旗與紅夷大炮
- 1.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
- 三、清初的西學
- 4.晚(南)明君臣向傳教士求救
- 3.龐迪我、湯若望等繼往開來
- 2.李之藻、李天經與《崇禎歷書》的編纂
- 1.南京教案:多重矛盾的較量
- 二、明末的西學
- 4.滿洲新貴與西學
- 3.大順朝與西學
- 2.崇禎帝與西學
- 1.1644:一年之中的兩次改朝換代
- 一、中土大變與西學
- 第五章 西學在動亂中的機遇
- 4.吳橋兵變與紅夷大炮技術轉移
- 3.己巳之變與紅夷大炮更進一步
- 2.寧遠之戰與紅夷大炮初見成效
- 1.薩爾滸之戰與紅夷大炮的引進
- 四、引進紅夷大炮的故事
- 4.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
- 3.移植傳播與會通超勝的晚明群星
- 2.豐碩之著譯及其科學思想
- 1.利、徐之交游及其象征意義
- 三、利瑪竇與徐光啟的交游
- 4.西學與實學的雙重造詣
- 3.南京受洗入教的前前后后
- 2.仕途坎坷、大器晚成的暮年閣老
- 1.出身平凡、屢試不中的大齡舉人
- 二、徐光啟的入教、出仕和治學
- 4.同時期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群體
- 3.北上十五年的挫折和成功
- 2.華南十二年的實踐和開拓
- 1.利瑪竇來華前的歷練
- 一、利瑪竇來華傳奇
- 第四章 利瑪竇和徐光啟
- 3.逐漸式微,漸行漸遠:18世紀到19世紀初
- 2.合作引進,卓有成效:17世紀
- 1.客串中國,轉型起步:16世紀末
- 四、西學東漸三部曲
- 4.制度層面西學東傳的滯后
- 3.器物層面的西學東傳
- 2.理念層面的西學東傳
- 1.傳教、貿易與科技移植
- 三、傳教的科技副產品
- 3.持續禁教,掃地出門:1722—1838
- 2.反復較量,屢有斬獲:1601—1722
- 1.鍥而不舍,一朝立足:1583—1601
- 二、天主教士在中國傳教諸時期
- 4.天主教傳華的路徑演變
- 3.沙勿略的入華嘗試
- 2.耶穌會東傳的醞釀和基礎
- 1.耶穌會的宗派和組織
- 一、耶穌會東來緣起
- 第三章 西方科技緣何東傳
- 6.16、17世紀的歐洲軍事技術
- 5.機械計時器及精密儀器
- 4.歷法、天文學及數學
- 3.制圖學及地理知識
- 2.造船術及航海學
- 1.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作用
- 四、歐洲殖民擴張的技術支撐
- 4.理性之所向披靡
- 3.從伽利略到牛頓
- 2.走出中世紀的科學精神
- 1.近代自然科學的開端
- 三、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 4.經院哲學的衰落
- 3.經院哲學與托馬斯·阿奎那
- 2.教會大學和教會學院
- 1.阿拉伯人對歐洲學術的貢獻
- 二、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學術
- 3.地理大發現與耶穌會的海外傳教
- 2.文藝復興后期耶穌會的教育事業
- 1.宗教改革與耶穌會的建立
- 一、耶穌會建立的社會歷史背景
- 第二章 耶穌會士背后的歐洲科學與技術
- 7.科技呈現下行趨勢
- 6.農學和其他
- 5.水利和航運
- 4.醫學和藥學
- 3.工程和建筑
- 2.方志和地理
- 1.歷算和聲學
- 三、晚明科技發展態勢
- 5.工程技術學家:宋應星
- 4.輿地學家:徐霞客
- 3.音律學家:朱載堉
- 2.醫藥學家:李時珍
- 1.航海家:鄭和
- 二、科技大家的中土特點
- 5.小說與奢靡的文化生活
- 4.科舉教育體制對科學的忽略
- 3.理學和心學的衰落
- 2.不平衡經濟的困境
- 1.專制帝國的黃昏
- 一、晚明社會歷史狀況
- 第一章 1583年的中國科學技術
- 3.18世紀到19世紀初:西學東漸式微與轉型之殤
- 2.17世紀:西學東漸與中國科技轉型的可能
- 1.16世紀末:耶穌會士與西學東漸
- 三、西學東漸與轉型之殤
- 2.各章的內容提要
- 1.本書的結構設計
- 二、本書的結構和內容
- 2.寫作本書的初衷
- 1.西學東漸的旨意
- 一、西學東漸何謂?此書何為?
- 導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導言
- 一、西學東漸何謂?此書何為?
- 1.西學東漸的旨意
- 2.寫作本書的初衷
- 二、本書的結構和內容
- 1.本書的結構設計
- 2.各章的內容提要
- 三、西學東漸與轉型之殤
- 1.16世紀末:耶穌會士與西學東漸
- 2.17世紀:西學東漸與中國科技轉型的可能
- 3.18世紀到19世紀初:西學東漸式微與轉型之殤
- 第一章 1583年的中國科學技術
- 一、晚明社會歷史狀況
- 1.專制帝國的黃昏
- 2.不平衡經濟的困境
- 3.理學和心學的衰落
- 4.科舉教育體制對科學的忽略
- 5.小說與奢靡的文化生活
- 二、科技大家的中土特點
- 1.航海家:鄭和
- 2.醫藥學家:李時珍
- 3.音律學家:朱載堉
- 4.輿地學家:徐霞客
- 5.工程技術學家:宋應星
- 三、晚明科技發展態勢
- 1.歷算和聲學
- 2.方志和地理
- 3.工程和建筑
- 4.醫學和藥學
- 5.水利和航運
- 6.農學和其他
- 7.科技呈現下行趨勢
- 第二章 耶穌會士背后的歐洲科學與技術
- 一、耶穌會建立的社會歷史背景
- 1.宗教改革與耶穌會的建立
- 2.文藝復興后期耶穌會的教育事業
- 3.地理大發現與耶穌會的海外傳教
- 二、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學術
- 1.阿拉伯人對歐洲學術的貢獻
- 2.教會大學和教會學院
- 3.經院哲學與托馬斯·阿奎那
- 4.經院哲學的衰落
- 三、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 1.近代自然科學的開端
- 2.走出中世紀的科學精神
- 3.從伽利略到牛頓
- 4.理性之所向披靡
- 四、歐洲殖民擴張的技術支撐
- 1.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作用
- 2.造船術及航海學
- 3.制圖學及地理知識
- 4.歷法、天文學及數學
- 5.機械計時器及精密儀器
- 6.16、17世紀的歐洲軍事技術
- 第三章 西方科技緣何東傳
- 一、耶穌會東來緣起
- 1.耶穌會的宗派和組織
- 2.耶穌會東傳的醞釀和基礎
- 3.沙勿略的入華嘗試
- 4.天主教傳華的路徑演變
- 二、天主教士在中國傳教諸時期
- 1.鍥而不舍,一朝立足:1583—1601
- 2.反復較量,屢有斬獲:1601—1722
- 3.持續禁教,掃地出門:1722—1838
- 三、傳教的科技副產品
- 1.傳教、貿易與科技移植
- 2.理念層面的西學東傳
- 3.器物層面的西學東傳
- 4.制度層面西學東傳的滯后
- 四、西學東漸三部曲
- 1.客串中國,轉型起步:16世紀末
- 2.合作引進,卓有成效:17世紀
- 3.逐漸式微,漸行漸遠:18世紀到19世紀初
- 第四章 利瑪竇和徐光啟
- 一、利瑪竇來華傳奇
- 1.利瑪竇來華前的歷練
- 2.華南十二年的實踐和開拓
- 3.北上十五年的挫折和成功
- 4.同時期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群體
- 二、徐光啟的入教、出仕和治學
- 1.出身平凡、屢試不中的大齡舉人
- 2.仕途坎坷、大器晚成的暮年閣老
- 3.南京受洗入教的前前后后
- 4.西學與實學的雙重造詣
- 三、利瑪竇與徐光啟的交游
- 1.利、徐之交游及其象征意義
- 2.豐碩之著譯及其科學思想
- 3.移植傳播與會通超勝的晚明群星
- 4.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
- 四、引進紅夷大炮的故事
- 1.薩爾滸之戰與紅夷大炮的引進
- 2.寧遠之戰與紅夷大炮初見成效
- 3.己巳之變與紅夷大炮更進一步
- 4.吳橋兵變與紅夷大炮技術轉移
- 第五章 西學在動亂中的機遇
- 一、中土大變與西學
- 1.1644:一年之中的兩次改朝換代
- 2.崇禎帝與西學
- 3.大順朝與西學
- 4.滿洲新貴與西學
- 二、明末的西學
- 1.南京教案:多重矛盾的較量
- 2.李之藻、李天經與《崇禎歷書》的編纂
- 3.龐迪我、湯若望等繼往開來
- 4.晚(南)明君臣向傳教士求救
- 三、清初的西學
- 1.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
- 2.八旗與紅夷大炮
- 3.湯若望和順治帝
- 4.出掌欽天監的爭議與歷訟案
- 四、西方科技的有效傳入
- 1.西方科技文獻的移譯和本土化科學的成長
- 2.歷算、輿地、醫學人才的大量引進
- 3.尋求政治庇護的科學
- 4.攜西學東來的傳教士覬覦體制缺口
- 第六章 康熙帝與西學
- 一、康熙時期的西歐科學
- 1.西歐科學進入“巨人”時代
- 2.英國皇家學會建立
- 3.天文學發生革命
- 4.《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
- 二、康熙帝與西學的“蜜月”
- 1.康熙帝和南懷仁、徐日昇
- 2.歷法、天文和《皇輿全圖》的測繪
- 3.算學館的成立和《數理精蘊》的編譯
- 4.火器的制造和操練
- 三、酷愛科學的皇帝
- 1.白晉為帝賞識,隨侍宮中
- 2.耶穌會士閔明我受帝之命出使俄羅斯
- 3.并行的本土化科學家王錫闡、梅文鼎
- 4.君臨科學,不改傳統范式
- 四、康熙晚期的西學
- 1.禮儀之爭與耶穌會的沒落
- 2.路易十四派來的傳教士
- 3.可容西學,禁傳宗教
- 4.近代科學轉型可能的曇花一現
- 第七章 西學的式微
- 一、雍乾嘉三朝之漸趨保守
- 1.雍正朝:雷厲風行地禁教
- 2.乾隆朝:變換花樣地禁教
- 3.嘉慶朝:嚴厲處置傳教士
- 4.恢復大一統的皇權士紳社會
- 二、西洋傳教士與東西文化傳播
- 1.繼耶穌會士之后東來的西洋傳教士
- 2.突出代表:郎世寧、蔣友仁
- 3.主持天文歷算的編修和邊疆地圖測繪
- 4.傳教士的東學西傳與馬嘎爾尼使華
- 三、本土士紳的科學活動與西學
- 1.輿地學家顧祖禹與西學
- 2.一代儒宗錢大昕與西學
- 3.天算大家戴震與西學
- 4.后學中堅焦循、阮元與西學
- 四、漢學興起與西學式微
- 1.清朝全盛期統治的閉鎖性
- 2.乾嘉學派及其主要傳承
- 3.漢學與西學的關聯和區別
- 4.在傳統典籍中尋找西學源頭
- 第八章 對外封閉和文化專制
- 一、海禁政策、朝貢體制與科技傳播
- 1.朝貢體制下的明代海禁政策
- 2.民間海外貿易與明末弛禁
- 3.清代海禁政策的變與不變
- 4.大航海時代的海禁
- 二、皇權統治與西學東漸的是是非非
- 1.從明至清皇權統治的強化
- 2.萬歷的一念之差與西學東漸的成敗
- 3.耶穌會的政治參與及其影響
- 4.與同時期西方君權變化相比較
- 三、對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抵制
- 1.保守的社會與封閉的心態
- 2.耶穌會士入華后引發的反教風波
- 3.抵制宗教與抵制科技合流
- 4.抵制背后的中西文化差異與沖突
- 四、文化專制與科技守拙
- 1.漸趨寬松的明代文化態勢
- 2.文化、地域與西學
- 3.登峰造極的清代文化專制
- 4.西學東源與文化專制
- 尾聲:1840年中西科技的懸殊對比
- 一、19世紀初西方的變革態勢
- 1.科學革命和思想革命
- 2.技術革新和工業革命
- 3.殖民擴張和社會轉型
- 4.科學教育和科學共同體
- 二、中西科技的差距
- 1.數學和天文、歷法
- 2.生物學(博物學)和醫學
- 3.地理學和地質科學
- 4.冶金、煤炭和造船技術
- 5.兵器、火炮和軍事技術
- 三、師夷長技是唯一選擇
- 1.政治社會領域的落差
- 2.在中國本土移植西學的復雜機制
- 3.抱殘守缺的落后心態
- 4.痛定思變:“師夷長技以制夷”
- 后記 更新時間:2019-10-18 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