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外創造學發展比較研究意義

英國詩人阿代爾曾說:“創造性行為會在創造性共同體所擁有的相互刺激、反饋和建設性批評的環境中煥發勃勃生機。”[2]依此,從整體論角度看,中國與其他國家共處于一個地球,所有國家都是這個地球共體之內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共同體之中,發達國家創造學發展的先見之明,無疑會激發其他國家創造學發展的心靈,使其不斷認識、鑒別與檢驗創造性行為,取長補短,增強自我發展與共同繁榮世界的能力。因此,通過對國內外創造觀、創造思維與創造性行為等方面的比較,一則從我國創造學發展的成就中看到不足之處,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創造學發展的優長之勢,尋求我國各類創造創新人才培育與開發之切實方案;二則從我國創造學發展的現實出發,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創造學理論的同時,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層內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創造學的未來建設與發展思路。

一 理論意義

我國創造學自誕生以來,歷程艱難,理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自1980年至今,一批熱愛創造學發展事業的專家、學者,潛心耕耘在這一嶄露新枝的領域,在翻譯、介紹國外創造學理論的同時,結合我國創造學發展情況,發表了大量創造學論文,出版了一大批創造學專著,為我國創造學發展積淀了豐富的理論來源。雖然現代創造學誕生于西方,西方社會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與交叉學科的發展,為創造學發展開創了理論思維的先河,但創造學理論的傳播受到世界創新視野的青睞。因為在創造學研究內容與方法上,發達國家或地區取得了較為成熟的理論成果,這些創新思維與理論對推進當今世界進步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尤其是借用了許多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心理學、教育學與創造學進行的交叉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創造學理論成果的取得不僅是創造學領域的進步表現,而且增進了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理論發展。創造學作為交叉學科的獨特領域,在借鑒其他學科理論、方法的同時,也有著自身的理論探索規律。創造學體現出一種宏大的跨學科、跨文化、跨地域的理論思維特質。創造學關于其他學科理論成果的吸納,不是簡單地純粹地拾取,而是綜合地選擇,并嫁接成本學科的理論思維方式,廣泛應用于創造力開發、研究等方面。因此,通過國內外創造學發展相關情況比較,意在有鑒別地吸收發達國家或地區成熟的理論成果并應用于我國創造學理論探討中,不斷豐富我國創造學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為構建中國特色創造學理論體系開掘有益的理論資源,為民族創新與民族復興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二 實踐意義

發明創造為創造學誕生奠定了實踐源泉,發明創造實踐活動直接促發了創造技法的產生,現代創造學(創造力研究)更鮮明地體現出創造力在工業生產、科技中應用的重要作用。創造學這一實踐功能無疑也刺激著中國創造性行為的彰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創造學引入內地,創造學的研究、應用逐步展開。一時間引起科技、企業與教育等相關領域廣泛重視,與此同時,各種創造學相關學術團體、創造學培訓機構、創造力開發基地等也開始繁育成長。30多年來,我國在多種群體中開展創造活動,創造力培育、開發與應用為經濟社會帶來了明顯效益。進入新千年初期,在世界各國趕超科技、競爭經濟的背景下,黨中央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構想,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固的思想基礎。由此可見,我國不同層次、多類群體創造力培育、開發與應用更顯舉足輕重。因為創造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核心要素,創造創新人才就是創造力在三大戰略實踐中的體現,是多種創造理論、創造技法、創造思維、創造心理、創造文化與創造環境等多種要素的綜合再生。誠如奧利福·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 dell Holmes)認為“許多想法被移植到另一頭腦中比在其誕生的頭腦中生長得要更好。”[3]依此而論,創造學(創造力)研究就是多種學科方法的交叉綜合,通過國內外創造學實踐成果之比較,借鑒國外培育、開發創造、創新型人才之良法,尤其是借鑒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創造力開發與應用之優越做法,結合我國現實情況,著力培育、開發我國核心創造力與民族創新觀,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要之,我國創造學發展,在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兩個方面,都應不斷尋求創造新路。不僅反映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而且是對世界經濟社會穩步前進的有益補充。尤其是我國作為世界發展中的大國,其創造學發展意義更加鮮明。一是中國創造學發展代表著發展中國家的創造力量,表明世界各族人民都具有創造這個世界的能力與義務;二是中國創造學作為世界創造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展對世界創造學有著重要貢獻,不僅豐富世界創造學理論,而且促進世界發明創造與繁榮經濟的實踐活動。因此,中國創造學發展“應時時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尋一條新的路”[4],形成發展中國家創造學發展新范式,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儲蓄正能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郁南县| 调兵山市| 通海县| 阜新市| 青阳县| 宿州市| 余庆县| 寿光市| 古浪县| 通化县| 永城市| 旬邑县| 客服| 大渡口区| 丹寨县| 湖北省| 民丰县| 罗平县| 永昌县| 宣化县| 阿克陶县| 孟津县| 彰武县| 潜山县| 黄骅市| 衡山县| 吉隆县| 平阴县| 南投县| 泗洪县| 彭泽县| 桃江县| 林周县| 潞城市| 潮安县| 二连浩特市| 会同县| 聊城市| 长乐市|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