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南戲的舞臺與案頭接受為基礎,清晰地勾勒了中國古代南戲接受的發展與衍變軌跡,詳細地描述了南戲特別是《琵琶記》、“四大南戲”的舞臺和案頭接受情形,以及文人和一般受眾之間的不同審美趨向,南戲評點與舞臺接受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此外,間接的南戲接受、早期的南戲評點起源于觀眾的劇場感言、《琵琶記》接受過程中的“正誤”與“反誤”現象、《五倫全備記》與《香囊記》在明清時期的流行并非“不幸而傳”等也是本書探究的重點。
本書以南戲的舞臺與案頭接受為基礎,清晰地勾勒了中國古代南戲接受的發展與衍變軌跡,詳細地描述了南戲特別是《琵琶記》、“四大南戲”的舞臺和案頭接受情形,以及文人和一般受眾之間的不同審美趨向,南戲評點與舞臺接受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此外,間接的南戲接受、早期的南戲評點起源于觀眾的劇場感言、《琵琶記》接受過程中的“正誤”與“反誤”現象、《五倫全備記》與《香囊記》在明清時期的流行并非“不幸而傳”等也是本書探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