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
- 何煉紅
- 3300字
- 2019-09-06 16:41:31
3.3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啟示
3.3.1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橫向合作日益加強
3.3.1.1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框架更趨合理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興起于19世紀80年代,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3年,簡稱《巴黎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886年,簡稱《伯爾尼公約》)、《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67年,簡稱《WIPO公約》)、《專利合作公約》(1970年,簡稱“PCT”)、《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1994年,簡稱“TRIPS”)等代表性的國際公約共同構成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基本框架。
從發展過程來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歷經“巴黎聯盟和伯爾尼聯盟時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時期”和“世界貿易組織時期”,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成員國越來越多,保護的方式由國內法單獨保護體系走向國際法一體保護體系,保護的內容從國民待遇原則、優先權原則發展到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爭端解決原則和司法審查原則,保護的范圍從最初的發明、實用新型、商標、商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不斷擴大到原產地名稱、植物新品種、視聽作品、印刷字體、奧林匹克會徽、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保護的效力從純粹的“軟法”走向可制約和執行的“硬法”。這一切知識產權公約內容的變遷說明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框架越來越趨向開放、合作,也越來越趨于合理、同化。
由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常遭遇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壁壘,都紛紛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積極參與框架性條約的締結,并加強南南合作,在原則性問題和重大制度設計上表達自己的立場、主張和訴求,努力消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剪刀差”和利益的不均衡性。比如,巴西、阿根廷等國家于2004年提出的“WIPO發展議程”,就是發展中國家根據本國的約束條件采取積極舉措,主動地參與并融入知識產權法協調的國際議程,對不合理條款予以堅決抵制。這使得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在發展中漸趨合理,會更多地照顧到知識產權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利益。
為了適應新時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國際知識產權領域也越來越多地更關注網絡環境的盜版侵權和規模復制問題,越來越重視創意、表演者、傳播者等的權益保護,世界各國也都在尋求全球性框架下的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問題解決方案。例如,由日、美等少數幾個國家發起的《反假冒貿易協定》、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發起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先后進入了國際社會的視野。目前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保護框架越來越合理,保護理念越來越開明,保護機制越來越強化,保護影響也越來越全球化。
3.3.1.2 知識產權跨國保護機構日漸增多
隨著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問題的凸顯,國際協調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國政府在區域間或全球范圍內相繼成立相關的國際知識產權組織,很多民間智力團體和行業協會也紛紛組建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非政府組織(NGO)。這些組織有官方強制性的,也有民間研究型或提供信息情報類的,它們都助推了知識產權國際立法和保護的發展。
知識產權國際協調是國家及非政府組織在WTO和WIPO構建的框架下,通過國際會議、國際論壇、多邊協商等方式,推動保護發明創造、保障公共健康、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切與文學、藝術、科技相關的框架性體制建立和“軟法”制定,使之成為現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的重要補充,以實現多渠道的沖突協調解決機制。如果“軟法”及其部分條款、重要性機制能得到多數成員方的支持或贏得共識,就可以在未來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制定或修訂過程中予以增補、新設,使其轉化為“硬法”的約束性條款。知識產權跨國保護機構在這些立法的研究和轉化方面,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
隨著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共識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跨國保護機構成立起來,使國際的對話和聯系機制得到進一步發展。目前,政府間國際組織主要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理事會(TRIPS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非洲知識產權組織(OAPI)、歐亞專利組織(EAPO)、非洲地區工業產權組織(ARIPO)等。有影響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主要有:國際商標協會(INTA)、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IFIA)、國際反假冒聯盟(IACC)、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CISAC)、音像制作者權利管理協會(EGEDA)等。
知識產權跨國保護機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就是通過引入“WTO爭端解決機制”(簡稱“DSU”),把知識產權問題納入世界貿易的框架下,構建了精細的操作程序和交叉報復的機制。為了達成知識產權方面的一致意見,以前的國際條約往往回避了知識產權執行機制問題,將知識產權實施程序、糾紛解決和執法措施授權各成員國自行規定,但在TRIPS協議第六十四條規定“除本協議的特殊規定之外,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議文本達成的解決爭端的規范和程序的諒解協議,應適用于就本協議而產生的爭端協商與解決”。這樣,WTO體制下一般貿易的爭端解決機制就相應地延伸適用于知識產權領域,可以通過專家組報告或上訴機構的裁決解決無法協商、斡旋或調解的國際知識產權糾紛。
可見,知識產權跨國保護機構的發展史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軟到硬,從爭議到共識的發展歷程,雖然隨著知識產權新問題的不斷呈現、知識產權領域的新矛盾不斷叢生,知識產權跨國保護的爭議會越來越多,但相應達成的共識也會越來越多,在國際范圍內知識產權司法和行政執法力度會進一步加強。
3.3.1.3 知識產權執法呈現跨國聯動的趨勢
在復制無所不能、傳播無孔不入的新技術時代,盜版、盜鏈和跨區域網絡侵權的行為十分猖獗,屢禁不止,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為了積極應對日趨惡化的知識產權維權環境和維護自身的知識產權利益,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出于對TRIPS與WIPO框架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標準與執法現狀的不滿,2010年以來一直在磋商對話,以達成新的國際規則來約束、懲罰和制裁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維護服務貿易的基本秩序。由此,《反假冒貿易協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ACTA)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應運而生。這兩個協議的共同宗旨是加大全球打擊假冒、盜版和其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力度,謀求建立新的打擊全球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的國際執法框架,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強化執法實踐。
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在社會、經濟全領域的蔓延,帶來了一系列棘手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問題,進一步催化了知識產權的全球化變革,國際知識產權組織和各國都在尋求統一的保護框架。在知識產權授權確權方面,歐洲專利局準備實施一體化的專利公約;中、美、歐、日、韓、俄等知識產權大國正在醞釀全新的互認機制,認可彼此審查的專利授權結果,未來將有可能出現“申請在少數國家審批,多數國家生效”的制度。在知識產權執法方面,各國開始積極謀求跨國協作執法,在不突破知識產權和國家主權的地域性基礎上,尋求實質性的合作執法,使打擊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符合各國利益,真正實現最大化的共贏利益。
由于知識產權與貿易、投資已經完全融合,難以分割,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各國日益重視的關鍵領域,也是實施國際貿易交叉報復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來各國知識產權保護部門都在不斷加強與知識產權國際組織的合作,不斷加深與其他國家的對話與溝通,不斷深度參與知識產權多邊談判與規則制定。2006年6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專門成立新的“知識產權執行辦公室”,使知識產權與服務、投資工作相互分離,進一步強化了知識產權的跨國執行。2007年,中美海關在華盛頓簽署《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合作的備忘錄》,就知識產權執法的實踐經驗、數據交流、技術運用、信息通報和人員合作等方面達成了一致意向。中國警方也通過積極磋商,簽署諒解備忘錄、合作協議等形式,與各國執法機構相繼建立中美執法合作聯合聯絡小組、中歐知識產權保護合作項目等雙邊協作機制。
2007年,中國與英國、美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國際刑警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一致通過了《深圳宣言》,積極開展假冒信息通報、侵權案件核查、聯合執法辦案等方面的執法培訓,共同打擊跨國犯罪活動。針對當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鏈條化、網絡化、國際化凸顯的態勢,近年來,公安部會同國際刑警組織及有關國際執法機構連續開展了多期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國際執法行動,取得積極成效。這些跡象都表明,知識產權執法已呈現出跨國聯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