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的歷史發展

3.1 中國知識產權立法的文本考察

3.1.1 20世紀80年代知識產權立法:保護權利人利益,促進科技進步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為了真正實現改革開放,我國不僅要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有所調整,還需在法律和權利保護方面跟上世界主要國家的腳步。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在改革開放政策提出同年,國家領導人做出了在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批示。在國際形勢的要求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我國開始引入知識產權保護理念,并開始積極籌劃和建立全面性的知識產權制度。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雙軌制”模式發端于改革開放之初,并隨著新中國第一部《商標法》和《專利法》的實施而得以正式確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上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政府計劃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十分強大。根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政策與法律之間辯證關系,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受經濟基礎與政府政策的影響不可小覷,因而在知識產權保護的權力配置中,行政保護的地位非常重要。1982年,我國在知識產權法律領域首先頒布了《商標法》,次年開始正式施行,并頒布了《商標法實施細則》,對商標的保護與利用做出了進一步明確的規定。1984年,《專利法》出臺,次年又頒布了《專利法實施細則》,這對我國的專利保護和專利制度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989年,加入《商標注冊馬德里協定》。通過國內法的出臺和對國際條約的加入,我國在工業產權保護方面逐步達到現代化程度。1990年,我國又頒布了《著作權法》,次年頒發《著作權法實施細則》,我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正式建立。此后,我國又相繼加入多項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條約,如《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國際專利合作條約》等。隨著國內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法律的先后頒布及對國際公約的加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雙軌制”模式初步建立,這既是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制定的現實訴求,也是加入國際組織的具體要求。下面分別介紹三部知識產權法律。

3.1.1.1 1984年《專利法》

盡管專利制度曾一度難以被長期處于計劃經濟影響下的國人所認識和接受,但專利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包括在保護發明成果,激勵創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機制所不可替代的,因此經過反復的討論和宣傳,專利制度逐漸獲得了國內民眾的認同。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通過標志著我國現代專利制度的正式建立。《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促進科技進步,平衡權利人利益與公眾利益。正如《專利法》第一條規定所述,《專利法》旨在保護專利權,鼓勵創新,推動發明的轉化應用,促進科技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1984年我國《專利法》的制定與實施對于中國的法學理論、司法實踐、社會觀念、價值取向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商品產業化、科技產業國際化從理論到實踐提供了法律依據。[1]但是1984年頒布《專利法》是由政府主導的制度“舶來”過程,是決策者依據我國具體情況,在借鑒發達國家專利制度和國際專利條約的基礎上制定的。這種由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符合制度的內在需求,所以這種移植過來的制度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修訂”的種子。[2]

第一部專利法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最為明顯的特征是奠定了知識產權保護“雙軌制”保護模式,具體法律規定體現在1984年《專利法》第四十三條、第四十九條規定:對專利局駁回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的決定不服及對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或者維持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決定不服的,實行行政裁決一裁終局制;對專利局駁回發明專利申請的決定不服及對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發明專利權無效或者維持發明專利權的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同時《專利法》的第六十條對于專利侵權行為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對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侵權行為,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專利管理機關進行處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專利管理機關處理的時候,有權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專利管理機關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六十一條對專利的司法保護訴訟時效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侵犯專利權是一種侵犯財產權的行為,國外主要是提供司法保護,我國1984年《專利法》對專利侵權行為,除規定予以司法保護外,還給予了行政保護。這是因為,考慮到我國的現實國情,當時我國司法保護力量不夠,由政府部門對專利糾紛進行調處有時比法院更有效,故在專利法中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專利管理機關進行處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這為我國專利保護“雙軌制”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法律理據,它既符合現實國情又具有國際化的特點,同時適應了專利制度國際化的發展趨勢。[3]

3.1.1.2 1982年《商標法》

20世紀80年代初對于我國而言是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生重大變革并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一段重要時期,在此期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標制度的建立成為一種順應時代的客觀需求,而建立一部周全、適合的商標法則是整個商標法律制度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在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環境要求基礎上,總結和確立我國商標法律制度所應遵循的主要原則,使商品經濟能夠通過商標制度的完善在現代經濟中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當然,對商標權利的保護和商標功能的發揮,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相應法律制度的要求體現。

1982年《商標法》對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也明確了“雙軌制”的構建保護模式,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并行。被侵權人既可選擇行政保護,向侵權人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求處理,也可尋求司法保護。1982《商標法》第三十九條為被侵權人尋求商標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提供了法律理據。同時,明確了保護主體的相關權限:責令停止侵權、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及損失的計算方法。如果當事人不服商標局所作的撤銷注冊商標的決定,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申請復審,對此有權作出終局決定的主體是商標評審委員會,終局決定作出后應當以書面的形式通知申請人。[4]此外,如果注冊商標專用權受到侵犯,被侵權人可以選擇向人民法院起訴,即通過司法途徑保護自己的權益。根據1982年《商標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三條和第三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出的罰款決定的,可以在規定期限(收到通知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其后制定的1988年《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三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處理注冊商標侵權案件時享有權力和職能包括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封存或者收繳其商標標識,消除現存商品和包裝上的商標,責令依法賠償被侵權人的經濟損失,根據情節予以通報,并處以非法經營額20%以下或者侵權所獲利潤兩倍以下的罰款。《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四條進一步規定,當事人如果不服上一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復議決定,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尋求保護,在收到復議決定通知之日起15天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這種對注冊商標有爭議的實行行政保護“一裁終局制”,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實行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并行“雙軌制”保護模式既考慮了當時情況下我國商標司法保護的實際情況,也增強了對商標保護的實效性。

3.1.1.3 1990年《著作權法》

隨著20世紀80年代商標和專利法律制度的相繼建立,知識產權領域的另一項制度——著作權保護制度也亟待從探索的呼聲中轉變為現實。1990年,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上終于通過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著作權法》。這部《著作權法》的出臺,既是順應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時代潮流,又符合了這一時期國內民眾對于著作權保護的需求,因此,它標志著我國著作權法律保護制度的初步建立,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從其立法宗旨上看,該部《著作權法》對于激勵文學、藝術、科學領域的創作,促進作品傳播、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等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1990年《著作權法》關于對著作權的保護模式同樣采用了“雙軌制”,既有行政保護,也有司法保護。在某種程度上,這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的內在邏輯統一性,也切合了當時我國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的實際情況,為著作權保護提供了切實的保障。1990年《著作權法》的第四十五、第四十六條對著作權侵權行政保護主體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予以明確的規定,對著作權侵權行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并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條對著作權侵權的調解、仲裁及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的對接與互補進行了具體的規定,[5]有效地貫徹了“雙軌制”保護模式。

1991年我國還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該《條例》的第三十條至第三十七條就軟件著作權侵權的行政保護、調解、仲裁、起訴予以了明確規定,同時根據“雙軌制”保護模式的特點對不同保護方式的互補與對接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這種立法體例與著作權立法結構基本一致。1993年9月我國又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對知識產權保護也進行具體規定。其中第二十一、第二十九條對于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及其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給予了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的規定。至此,我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雙軌制”保護模式已初步確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漸趨完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桃| 日土县| 额济纳旗| 富民县| 黄山市| 花莲县| 庆阳市| 济源市| 博湖县| 五河县| 宁阳县| 青浦区| 桓仁| 广灵县| 马山县| 宝山区| 尚志市| 保德县| 信阳市| 巍山| 南乐县| 平安县| 扶风县| 黔西县| 兴安盟| 清水河县| 托克托县| 灵台县| 开阳县| 蒙阴县| 万山特区| 沾化县| 中超| 太和县| 宝应县| 南阳市| 朝阳县| 广南县| 彰化县| 寿阳县| 元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