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再讀《資本論》
- 邱海平編著
- 9734字
- 2019-07-30 11:33:59
二、馬克思是如何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
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時代的產物,而且也是馬克思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理論體系。因此,要理解馬克思主義及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產生,就必須了解馬克思是如何進行這種創造性的思想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同時,由于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理論過程中與恩格斯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而,我們還必須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
(一)青年時代的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國特利爾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馬克思雖然是猶太人的后裔,但他的父親很少受數世紀以來的嚴格的猶太古老正統思想傳統的影響,并因為職業的需要信奉了基督教,馬克思在1824年也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成為一個基督教徒。1830–1835年,馬克思在特利爾中學讀書。馬克思在1835年寫的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了為人類謀幸福的高尚人生理想,后來的馬克思用自己的一生實踐著自己年輕時立下的人生志愿。
1835年10月,馬克思進入波恩大學法律系學習。在波恩大學學習期間,馬克思除了正常的專業課程學習外,還選修了大量的歷史和文學方面的課程,參加過一個志同道合者的俱樂部。馬克思當時還特別醉心于創作詩歌,用以表達自己對女友燕妮的愛慕之情。
1836年10月,馬克思轉到柏林大學繼續學習法律和財政學,但是馬克思的主要興趣是哲學和歷史。在柏林大學的開始一段時間,馬克思仍然在為燕妮創作的詩歌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父親的建議和柏林大學整體的學術氛圍的影響下,馬克思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很快將主要精力用到了對哲學的學習和研究上,并且他認為法律和哲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他試圖在理論上創造出一種法的哲學,為此,他為這一哲學寫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導言,在最后放棄寫作之前這部著作寫了差不多300頁。他在這種法哲學的思考中,遇到了“現實的東西”與“應有的東西”之間的矛盾,于是,他考慮用黑格爾哲學來加以解決。馬克思先前讀過黑格爾哲學的一些片斷,但他“不喜歡它那種離奇古怪的調子”。現在,他不得不重新轉向黑格爾哲學,以解決他在理論上所遇到的困難,而這個轉向,對于馬克思一生來說也許成為最重要的思想轉折之一。
曾經在黑格爾活著的時候(至1831年),黑格爾哲學在柏林大學占據著統治地位。黑格爾哲學是由“正–反–合”這一神秘的“三段論”所構成的一個無所不包的、龐大的哲學體系,其中既包含有深刻的辯證法這一“合理的內核”,同時,又賦予辯證法以唯心主義的解釋。辯證法在黑格爾那里是“頭腳倒立的”。不僅如此,黑格爾哲學還具有維護宗教和普魯士國家的保守主義傾向,而這一點恰好與當時德國的現實需要存在著明顯的矛盾。于是,黑格爾死后,德國知識界都不滿意黑格爾哲學關于宗教的理論。但是,在如何對待現實的態度上,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即“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前者認為“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宗教只是非理性的虛無。后者反對前者的安于現狀的消極主義立場,主張必須徹底批判宗教的陳舊教條。
馬克思正是在研讀黑格爾及其弟子的著作過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博士俱樂部的核心成員是魯滕堡博士、大衛·施特勞斯、布魯諾·鮑威爾等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反宗教的知識分子。由于馬克思“既有最深奧的哲學的嚴肅性,又有最機敏的智慧”,他很快成為博士俱樂部的中心人物。也正是在博士俱樂部的影響下,馬克思很快成為一個反宗教的無神論者。由于當時的普魯士政府奉行嚴厲的專制主義警察制度,政治在當時是極為危險的爭論話題,這就使德國的這些進步的知識分子只能通過哲學和宗教的討論來間接地表達他們對于社會的看法。這正是馬克思之所以在后來的時間里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去展開對自古希臘以來的哲學的系統研究,并打算在大學里謀取一個教師職位的重要原因。
為了實現自己在大學謀取教職的想法,馬克思決定要獲得一個博士學位。從1839年夏天開始,馬克思集中精力研究古希臘關于“自我意識哲學”的各個流派,并于1840年春天完成了題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的博士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馬克思表達了對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中的自由主義思想的肯定和對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中的機械決定論的冷淡,以及對于宗教的徹底的否定態度,雖然當時馬克思還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這些都為馬克思后來進一步轉向唯物主義和革命立場奠定了思想基礎。為了方便盡快獲得博士學位,馬克思沒有將自己的博士論文提交柏林大學,而是寄到了耶拿大學哲學系,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獲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決定不再對馬克思進行答辯,于是,在馬克思本人缺席的情況下,耶拿大學于1841年4月15日授予馬克思哲學博士學位。
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后,馬克思回到特利爾停留了6個星期之后即回到波恩申請教師職位。從特利爾回到波恩之后直到1841年12月,馬克思一邊修改自己的博士論文以便于發表,一邊與布魯諾·鮑威爾合作開展對宗教的理論批判。但是馬克思希望在大學謀取教職的設想最終未能實現。由于馬克思的好朋友布魯諾·鮑威爾因宣傳反宗教的非正統學說而被剝奪了教職,這樣,馬克思希望登上大學講臺宣傳自己的哲學和社會理論的想法也就化為泡影。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研究,同時,他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活動中去。經科本介紹,馬克思還在特利爾的時候就給由阿爾諾德·盧格主編的《德意志年鑒》(當時青年黑格爾派最重要的期刊)寄去了名為《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的文章。這是一篇杰出的論戰性的文章,展示了馬克思極其鮮明的反專制主義的立場,而且文風犀利,邏輯嚴謹,充滿了機智與論戰的技巧,是馬克思青年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戰斗檄文。這篇文章在當時的德國被禁止出版,直到1843年2月才在瑞士出版在由盧格主編的《德國現代哲學–政論界軼文集》中。
1842年4月,馬克思移居科倫,在那里待了不長時間又回到了波恩,繼續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他選擇了向科倫的《萊因報》投稿。《萊因報》即《萊因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是一家由資產階級的代表于1842年初創辦的報紙。當時那些著名的青年黑格爾分子如鮑威爾、埃德加爾、赫斯、科本等都是該報的撰稿人。馬克思在《萊因報》上發表的第一批論文是評論萊因省第六屆省議會的文章,一共五篇。其中《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和《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得以發表。在前一篇文章中,馬克思發現了“每一階層特有的立場”,批判了普魯士現存制度和法律的不合理性。而在后一篇文章中,馬克思更是揭露了普魯士國家和政府代表有產階級利益的本質,并勇敢地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用“習慣法”為農民的世襲權利進行辯護。這些文章的寫作和發表,表明了馬克思在思想上的巨大進步,雖然當時他還是黑格爾法哲學和國家學說的信徒,但他不再停留在抽象的哲學王國里思考問題,而是開始更加自覺地面對各種現實問題。這種思想進步,是馬克思后來逐步從黑格爾哲學中走出來的重要起點。
由于馬克思在《萊因報》上刊登的文章在德國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不到半年時間,馬克思就從普通的撰稿人變成了報紙的主編。馬克思剛剛擔任《萊因報》主編的時候,正值奧格斯堡《總匯報》與《萊因報》圍繞共產主義進行激烈的辯論。馬克思就任主編的第二天,就發表了《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在文章中,馬克思表明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態度,他認為,共產主義問題不單是英國和法國的問題,而是整個歐洲的“重要問題”,但是,由于當時馬克思對法國和英國的共產主義學說和思潮不甚了解,因此,他認為必須對共產主義的可行性進行“理論論證”。
在主編《萊因報》期間,馬克思還寫了一組題為《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的文章。當時,圍繞摩塞爾河流域農民的貧困原因在《萊因報》和萊因省總督馮·沙培爾之間進行著論戰。沙培爾指責《萊因報》駐摩塞爾記者彼·約·科布倫茨的報道和觀點是歪曲事實、誹謗政府。馬克思奮起為科布倫茨進行辯護。馬克思根據他所收集的關于摩塞爾河沿岸地區農民狀況的大量材料,尖銳地抨擊普魯士政府的專制主義政治制度,揭露了普魯士政府與勞動群眾之間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并且,馬克思那時已經開始認識到國家生活是由某種客觀關系決定的,雖然他還不知道決定國家政治的那個“客觀關系”是什么,但對這個關系的思考和研究正是推動他去研究“市民社會”從而轉向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
由于馬克思主編的《萊因報》不斷發表一些讓政府難堪的文章,反政府的自由主義傾向越來越嚴重,而且發行量從800多份增加到1 800多份,最多時達到3 500多份,成為當時德國最有影響的民主派報紙。于是,《萊因報》被政府以沒有許可證為名予以查封了。這就在客觀上給馬克思提供了一個機會,“從社會舞臺退回到書房”,去解決使他“苦惱的疑問”。而這個疑問,正是他已經發現的黑格爾哲學與現實的矛盾,也即法律和國家同那個“客觀關系”的關系究竟是什么的問題。
1843年5月,馬克思從科倫搬到小鎮科羅茨納赫。在那里,馬克思閱讀了大量歐洲政治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并做了五本筆記。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又重新系統地研究了黑格爾法哲學和國家理論,寫下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在這一手稿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關于國家產生社會、絕對理念產生社會實體的唯心主義觀點。馬克思提出了與之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黑格爾在任何地方都把理念當作主體,而把真正的現實的主體……變成了謂語。而事實上發展卻總是在謂語方面完成的。”“實際上,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的活動者。”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受到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影響。費爾巴哈在1843年初出版的《關于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中指出:“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思維是從存在而來的。”同時,馬克思也受到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對黑格爾的國家理論進行分析時,馬克思運用“異化”理論作為武器,否定了黑格爾的君主制至上觀,提出了“人民主權”“人民自由產物”的國家觀。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在他的思想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恩格斯指出:“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鎖鑰,不應該到黑格爾描繪成的‘大廈之頂’的國家之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
馬克思在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也明確地說:“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0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這說明,馬克思正是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研究,科學地認識到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初步形成了“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國家觀,這是推動馬克思在下一步轉向全面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思想動力和基礎。從哲學轉向研究政治經濟學,這不僅是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重要特點,標志著馬克思研究方向的重大轉變,而且也直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當然,在后來的時間里,馬克思也并不是單純地研究政治經濟學,而是始終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與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結合在一起。
(二)與恩格斯成為戰友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德法年鑒》的出版是促成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認識并成為終生朋友和戰友的起點。
還在克羅茨納赫的時候,馬克思就已經開始同盧格討論在法國巴黎創辦《德法年鑒》的事宜。馬克思之所以要創辦這份雜志,是因為當時青年黑格爾派在普魯士政府的高壓政策下已經發生了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完全逃避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與討論,滿足于在抽象的哲學世界里表達對現存制度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的教條主義的推斷,另一部分人則完全陷入迷茫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認為,必須創辦一份革命性的雜志,對這種思想和情緒進行徹底的批判。
1843年8月,赫斯和盧格到巴黎開始了《德法年鑒》的籌辦工作。在巴黎,他們找到了一些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希望他們給雜志寫稿,但應者寥寥,因為卡貝和孔西得朗都懷疑這份雜志會倡導暴力革命。馬克思在德國也開始邀請撰稿人,其中,詩人海涅和恩格斯也在被邀請之列。馬克思甚至給費爾巴哈寫過邀請信,希望他寫文章批判謝林的哲學,但是費爾巴哈謝絕了馬克思的邀請,費爾巴哈認為從理論轉向實踐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即使是后來愿意撰稿的人,在思想傾向上也是各不相同的:赫斯和巴枯林聲稱他們的標志是博采眾長的無政府主義的共產主義;弗呂貝爾、海爾維格和盧格則曖昧地稱自己是民主主義者,強調公眾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希望把費爾巴哈的哲學進一步引導到政治上去,他們最喜歡用的詞正是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而費爾巴哈本人則不愿意與他們合作。《德法年鑒》的創辦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前途未卜。
1843年10月底11月初,馬克思攜新婚不久的妻子燕妮一同來到巴黎,同盧格一起開始了《德法年鑒》的編輯工作。1844年2月,出版了《德法年鑒》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合刊號(也是它唯一的一期。后來的停刊,不僅緣于資金的枯絕,撰稿人內部的分裂,而且迫于普魯士政府對雜志的圍追堵截和對編輯、撰稿人的逮捕迫害)。合刊號除了刊登馬克思、盧格、費爾巴哈和巴枯林之間的通信外,還刊登了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以及盧格、布魯諾·鮑威爾、赫斯、海涅等人的文章。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文章,成為他們彼此在思想上認識對方,并最終成為同道者和戰友的最重要的媒介。這一點,也正是這份短命的雜志在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中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自從看到了恩格斯發表在《德法年鑒》的論文之后,發現了恩格斯在思想上與自己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并開始與恩格斯進行通信,就他們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交換看法。從此開始了兩位思想家并肩戰斗的友誼生涯。
1844年8月下旬,恩格斯回德國途徑巴黎。8月28日,在瓦諾街的一間具有法國攝政時期風格的著名咖啡屋中,恩格斯與馬克思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長時間的親密交談,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接下來的10天中一直待在瓦諾街。恩格斯說:“我們在理論領域的完全一致是很明顯的,我們共同的工作從此開始了。”
(三)與恩格斯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論上的第一個合作成果,就是1844年9–11月共同撰寫了《神圣家族》,這是一部專門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主要是針對布魯諾·鮑威爾的《文學總匯報》……因為在該報中鮑威爾的批判以及整個德國思辨的全部讕言達到了頂點……對《文學總匯報》所暴露的材料加以考察,就能幫助廣大讀者識破思辨哲學的幻想”,這也就是他們“寫作本書的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舊哲學的同時,更加明確地闡明了他們自己的理論觀點,標志著他們的思想向歷史唯物主義邁出了新的一步。
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深入分析和批判了鮑威爾的“批判的批判”哲學思想基礎,即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而且已經闡明了人類歷史的基本內容是物質生產的觀點,并更加明確地表達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運用這樣的觀點,馬克思對鮑威爾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歸因于思想的沖突、把羅伯斯庇爾和拿破侖的失敗僅僅看成是因為政治原因的膚淺看法進行了批判,馬克思進而闡明了人們的社會生產總是以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為前提,并且人與物的關系背后總是存在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思想。這些觀點都已經完全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神圣家族”的過程中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思想。剩下來的,就是要更加全面地論證已經提出來的各種新觀點,而這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合作所要解決的理論任務。
由于馬克思參加了《德法年鑒》的編輯工作,德國政府當局通告要逮捕他。又因為馬克思給德國移民在法國出版的激進報紙《前進報》撰文,1845年1月25日,法國內務大臣基佐頒發了驅逐《前進報》負責人的命令,馬克思名列其中。于是,馬克思既不能回德國,也不能繼續停留在法國。馬克思只得與家人和一些同仁離開法國,前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那里,馬克思住了三年。1845年4月初,恩格斯也來到布魯塞爾,同馬克思一起,進一步展開深入的理論合作,更加全面地闡發他們業已形成的新的歷史觀和政治觀點。
在布魯塞爾,馬克思首先獨立完成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生前并未發表,1888年恩格斯出版《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時對此進行了修改,并作為附錄),這個提綱雖然十分簡短,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為后來他與恩格斯一起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奠定了基礎。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9月底至1846年4月底期間共同寫作的,這是他們第二個重要的合作成果。正如馬克思后來在1859年1月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說的那樣,他和恩格斯寫這部著作的目的,是為了把他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而這一點,由這部著作的副標題作了明確的標識——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史上,《德意志意識形態》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正是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同時,第一次比較全面地闡發了他們所創立的新的歷史哲學——歷史唯物主義,而且運用他們已經掌握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知識,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經濟問題的研究,對許多重要的經濟范疇進行了論述。所以,它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政治經濟學著作。這部著作同樣表明,在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中,雖然恩格斯和馬克思都是從哲學特別是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和批判開始他們的思想進程的,但是,在他們創立新的理論體系的進程達到一定階段之后,哲學的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又是交叉進行,相互促進的。
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成為科學的兩個偉大的發現之一。正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馬克思開始了創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即剩余價值理論之偉大而艱難的探索。雖然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曾經將創立唯物史觀的全部功勞謙遜地歸于馬克思一個人,但是,我們絕不能否認恩格斯在其中的貢獻。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論合作成果之一。不僅如此,他們的合作也絕不限于理論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僅是理論家,而且都是實踐理論的革命家。正是在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進行了第三大理論合作,即《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大約在1845年7月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到英國進行了六個星期的旅行。在旅行期間,他們同英國的憲章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系。為了溝通和加強各國工人階級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傳播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1846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共同創立了共產主義通信委員會。委員會的活動以書面討論和通訊為主,同時組織一系列工人集會和理論討論會,批判當時流行于各國工人運動中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傳播科學共產主義,促進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共產主義者之間的聯系。由馬克思、恩格斯和比利時的日果三人組成的領導核心負責日常事務。參加者有英國憲章派左翼領導人哈尼、瓊斯,倫敦的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領導人沙佩爾、莫爾,西里西亞的工人領袖威廉·沃爾弗,威斯特伐利亞的約瑟夫·魏德邁,科倫的共產主義者丹尼爾斯、畢爾格爾斯等人。委員會相繼在倫敦、巴黎、哥本哈根、科倫、漢堡、基爾、萊比錫等地建立了分支機構。共產主義通信委員會最終的重要成果,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倫敦的德國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之間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并直接促成了正義者同盟的改組。正義者同盟曾經先后受到布朗基主義、魏特林空想共產主義、蒲魯東主義和“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幫助下,逐步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1月,正義者同盟者主要領導人莫爾專程到布魯塞爾、巴黎邀請馬克思、恩格斯參加同盟,幫助同盟起草宣言,實現改組。馬克思、恩格斯接受要求參加同盟。1847年6月2–9日在倫敦舉行了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恩格斯代表巴黎支部參加了大會(而馬克思因為經費困難未能參加),并受大會委托起草了供討論用的綱領草稿——《共產主義信條草案》,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議,大會決定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在新的章程中,原來的口號“人人皆兄弟”被“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所代替。共產主義通信委員會則成為共產主義同盟布魯塞爾支部的核心,馬克思任這個支部的主席。第一次大會后不久,恩格斯根據各支部討論的情況,進一步寫成了新的綱領草案——《共產主義原理》,該草案成為供馬克思參考的三個草案之中最重要的一個(另外兩份中有一份是由莫澤斯·赫斯起草的)。恩格斯在第二次會議前夕致信馬克思,建議將綱領直接叫做《共產黨宣言》。1847年11月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了第二次會議,馬克思親自參加了這個會議。經過10天的辯論,大會最后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進一步修改了章程,并將同盟的目的由過去的“財產公有”改為“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統治,消滅舊的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和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至此,共產主義同盟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具有政黨性質的工人階級的國際組織。大會委托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實際精神領袖(主席是卡爾·沙佩爾)。
1847年12月,馬克思回到布魯塞爾之后,一邊給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作關于工資的系列講座,一邊撰寫《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幾易其稿,不斷對草稿進行認真修改,最終于1848年1月底定稿。定稿寄往倫敦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并毫無保留地獲得了通過。2月,《共產黨宣言》付印,至3月中旬已有一千多冊發往法國、德國及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此后,《共產黨宣言》在全世界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傳播。一百多年來,在全世界各文明國家,幾乎都有《共產黨宣言》的譯本。
《共產黨宣言》(簡稱《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剝削統治下解放出來。《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宣言》公開宣布必須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明確地表述了以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宣言》還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必須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地進行巨大的社會改造,進而達到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宣言》批判了當時各種反動的社會思潮,對空想社會主義作了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宣言》闡述了作為無產階級先進隊伍的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斗爭策略,指出為黨的最近目的而奮斗與爭取實現共產主義終極目的之間的聯系。《宣言》最后莊嚴宣告:“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并發出國際主義的戰斗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共產黨宣言》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它以嶄新的革命理論武裝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并為他們指明了正確的斗爭道路和策略。《共產黨宣言》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文獻之一。它“創造了一個時代”,即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