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總論

一、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著作,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之大成。學習《資本論》,不僅要知道《資本論》里面講了些什么,而且首先要了解馬克思為什么要寫作這部著作。而要知道馬克思為什么寫作這部著作,就必須了解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史和《資本論》的創作史。

(一)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現實背景

一切偉人和偉大的思想都是社會實踐和時代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到19世紀中期的產物。人類社會特別是西歐社會發展到19世紀中期最重要的特點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半個多世紀,現代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近代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暴露和表現,近代工人運動蓬勃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

從整個世界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起源于歐洲,并且從此確立了歐洲在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領先地位。大體說來,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國家就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從16世紀起,這些國家便進入到真正的資本主義時代,16–18世紀中葉進入到商業資本主義時代。18世紀70年代英國首先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方式,資本主義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無論是資本主義的產生,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都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現象。資本主義的誕生,開創了人類的現代文明史,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又開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代。

在歐洲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過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等國家曾先后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在經歷長達近300年的爭戰以后,到19世紀,英國最終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英國由于在全世界建立了廣泛的殖民地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已經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技術、最大規模的制造工廠和商船隊。法國的資本主義雖然因為革命的曲折而經歷了比較艱難的歷程,但是,經過1789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到19世紀上半葉,法國的整體經濟水平僅次于英國,居歐洲大陸各國之首。盡管在七月王朝時期(1830–1848年)金融貴族占統治地位,但工業資本主義仍然獲得了顯著的發展。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落后于英國和法國。直到18世紀末,德意志仍然是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國家,各小邦和王國實行封建割據制,相互之間關卡林立,一個商人從瑞士到柏林要辦十次過境手續,關稅總額比貨價還高,這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一直到1834年,普魯士、巴伐利亞、符騰堡等18個德意志邦建立了關稅同盟,才促成了全德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消除了封建割據的阻礙,德國資本主義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總之,以英國、法國、德國為代表的西歐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在18世紀之后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話來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以下除注明第二版的之外,皆指中文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71頁。

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最初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里自發產生的。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力量逐步強大起來,并與封建特權階級即以國王和教會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發生了矛盾。于是,工商業資產階級領導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各平民階層同封建地主階級展開了直接的政治斗爭即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從而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然而,資產階級革命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來看,都具有雙重性。從政治上來看,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打碎了封建特權制度,使商人、工業家、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其他各種曾經是平民的社會階層獲得了人權,這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歷史貢獻;另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不過是用資產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封建貴族的統治,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民主。從經濟上來看,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以廣泛的自由競爭代替了封建特許和壟斷,順應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過是用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一種私有制,用一種新的剝削制度代替了舊的剝削制度,即“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68頁。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并沒有實現人與人的經濟平等,相反,它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兩極分化。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內在矛盾逐步暴露出來。到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矛盾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在經濟上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1825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它于1825年8月在英國爆發,一直持續到1826年11月結束。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表明“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即“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72頁。自1825年以后,資本主義經濟陷入危機、蕭條、復蘇、高漲交替出現的周期性循環之中,一直到19世紀末,差不多每隔十年就爆發一次經濟危機,例如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等。當然,在19世紀之后一直到現在,資本主義經濟也仍然受到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困擾。

資本主義矛盾尖銳化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伴隨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日益加深而出現了勞資沖突的日益加劇。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加深首先表現為工人工作日的不斷延長。在英國,從14世紀開始就通過制定政府法律來規定工人的工作日長度,1349年(愛德華三世23年)制定了第一個勞工法,隨后的1496年(亨利七世時期)、1562年(伊麗莎白時期)也分別通過了規定工作日的法令。這些法令規定工人的實際工作日長度是12小時(除去工人吃飯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些法令并沒有得到資本家的貫徹。在英國的陶器業、火柴制造業、壁紙業、面包業、農業等行業,不僅廣泛地存在著童工現象,而且這些行業工人的實際工作時間都遠遠超過了法令的限制,有的工人的工作日長達20小時。資本家對工人休息時間的貪婪占有,曾經造成整個英國勞動力生理素質的嚴重下降。而這一現象在歐洲各主要國家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點突出地反映為實行兵役制的國家所制定的應征條件的不斷降低。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引起了工人階級的激烈反抗。經過工人的長期斗爭,英國于1833年頒布了第一個工廠法,規定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時間是15小時(包括工人吃飯的時間)。1844年頒布的補充工廠法案規定工人的工作日長度是12小時;1847年制定的新工廠法規定工人的工作日長度是10小時,新法規1848年5月1日起生效。法國工人在1830年七月革命前的工作日長達13~14小時,德國工人在19世紀40年代的工作日更是長達15~16小時。

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加深還表現為失業人數的增加和工人生活狀況的惡化。以英國為例,僅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數量1855年是851 369人,1856年是877 767人,1865年達到971 433人。與此同時,英國報酬微薄的階層普遍存在營養不良、住宅過分擁擠的問題。工人的住宅更是擁擠不堪。在倫敦以及英國各主要的工業城市,工人們通常十幾個人住在一間房里,而且還有大量的工人住在地下室,通常也是六七個人住在一間地下室。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工人階級不僅遭受著經濟上的殘酷剝削,而且還遭受著資本家的嚴重壓迫。在英國,資本家往往對工人實行各種罰款制度。“在‘文明’的北方,在悶熱的氣溫中每天工作14小時,偶然抬頭瞧瞧窗外就要挨罰,上班遲到一分鐘、隨便打開窗子、天亮忘了關燈等都要被罰款。還有一些工廠不發貨幣工資,而是發代用券,工人只能拿它到資本家自己開的商店里去買質劣價高的東西。”

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引起了工人階級的反抗,從而形成了近代工人運動。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最初是自發的、分散的、盲目的,并且不具有政治的性質。到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歐洲的工人反對資本家的斗爭發展成為政治運動,發展成為真正的階級斗爭,其主要標志就是法國里昂工人在1831年和1834年舉行的兩次起義、英國以工人為主體的1838年到1842年的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工人1844年的起義。

歐洲19世紀中葉在英、法、德等不同國家興起的大規模工人運動,是那個時代突出的社會現象。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與發展,不僅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動搖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而且對資產階級和封建特權階級的意識形態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

(二)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理論背景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是實踐的產兒,而且也是馬克思批判繼承人類優秀人文社會科學遺產所形成的結晶。

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所產生的問題,歐洲各國出現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經濟學理論和學說。正是在批判繼承這些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面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那些代表封建貴族和教會利益的理論家們首先把這些問題歸咎于資本主義本身。他們認為,之所以出現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大量的失業人口和工人的貧困,社會道德的墮落,根本原因就在于工商業的發展破壞了中世紀的社會秩序,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使社會回到中世紀去。法國的神權政治論思想家德·梅斯特爾認為,歐洲之所以“受難”,是因為它對上帝犯了罪惡,改變了上帝所確定的永恒的社會秩序。因此,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回到中世紀,重建特權制等級社會。英國的政論家威廉·科伯特在19世紀初就對資本主義提出了激烈的批評,但是,他同樣認為是工廠的產生和發展,才破壞了英國社會的舊的生活秩序和平衡,封建時代的英國是“幸福的英國”。19世紀40年代的托利黨人的“青年英國”集團,同樣是以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人悲慘處境為證據,抨擊資本主義,并以此為誘餌,試圖拉攏工人在政治上支持他們。英國憲章運動的右冀領導人費格斯·奧康納在運動面臨失敗時甚至也提出要工人回到農業勞動中去做小私有者以求溫飽的主張,為此,他還建立了“土地共有社”,但最終傾家蕩產,歸于失敗。在德國,同樣有擁護封建制度的思想家,他們一方面否定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鼓吹中世紀的德國是理想的社會,他們主張實行君主獨裁和等級制。

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則存在各種不同的傾向和特點。其中,一類資產階級思想家自然極力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利益進行辯護。例如,英國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了“人口論”,他認為,社會之所以出現周期性的貧困與饑餓,完全是由于人口的增長與生活資料的增長周期性地不平衡所造成的“自然現象”,與社會制度完全無關,要人為地消滅社會的貧困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據此,他反對當時英國的濟貧法。法國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魯瓦埃–科拉爾、本扎曼·孔斯以及歷史學家梯也里、基佐、米涅、梯也爾等人,雖然他們看到了資產階級和封建特權階級在利益上的對立與矛盾,提出了階級斗爭的觀點,但是,他們否認資產階級同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并且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最合理的、永恒的自然形式。代表德國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啟蒙學者康德、席勒、歌德等,都在思想意識上具有反專制主義、倡導人性自由和解放的傾向,但是,他們把現實問題的解決推向了精神的彼岸,使現實社會的悲劇在精神王國和美學王國里歸于消失。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則一方面尖銳地批判德國的現實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卻又提出了應該回到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社會中去的反歷史主張。社會學家勞倫茨·馮·施泰因一方面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勞資矛盾,從而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趨勢;另一方面,他又固守超階級的君主政體幻想,試圖通過構建一個能夠消滅社會災難的“法制”國家來避免出現社會主義革命,其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用心昭然若揭。

另外一類資產階級思想家,雖然他們在主觀上具有明確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階級立場,但是,在客觀上他們提出了對資本主義各方面問題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價值的理論學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國和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德國的古典哲學家。他們的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

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于17世紀中葉,完成于19世紀初。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他們都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們所提出的經濟理論完全是為了論證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與此同時,為了在理論上為資本主義發展獻計獻策,在他們探討財富生產和增進問題時,又不自覺地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到了社會生產的客觀規律,從而提出了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理論學說,特別是他們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雖然在邏輯和理論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相比于之前的重商主義經濟學而言,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斯密和李嘉圖經濟學理論中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其他許多理論后來都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下來了。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杜爾閣和魁奈。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繼承了啟蒙思想家的自然秩序理念,從而使他們能夠有意識地去探討社會生產的“自然規律”。由于法國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重視農業就成為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和特點。也正是通過對農業生產和再生產的研究,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得出了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一樣的結論:勞動創造了商品價值。不僅如此,重農主義體系還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系統的理解”,盡管重農主義披著濃厚的封建外衣,但是它“實質上是宣告在封建廢墟上建立資產階級生產制度的體系”。法國重農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和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很多成份也同樣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下來。

德國古典哲學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獨特條件下產生的,其創始人是康德,集大成者是黑格爾,最后的代表是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它的辯證法,反映了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劇的社會變化,但也表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它的理論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在總結前人哲學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并探討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學問題,把哲學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康德開始了德國哲學的革命,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努力,最后由黑格爾集德國唯心主義之大成,創立了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到了費爾巴哈,德國哲學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費爾巴哈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果,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把辯證法從黑格爾神秘的哲學體系的束縛下解救出來,同時又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內核。他們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辟了哲學史上的新紀元,從而為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

如果說英國、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和德國的古典哲學家都是資產階級的理論家的話,那么,當時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無產者階級的理論家”,他們是正在形成和成熟中的無產階級的直接代言人。法國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包括巴貝夫、圣西門、傅立葉、畢來、畢舍、勃朗、蒲魯東等人。社會主義者在英國的代表人物則是歐文。德國的社會主義者則有魏特林、赫斯等。英、法、德三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和空想共產主義者都看到了資產階級革命及其政府的局限性,他們都深切地關懷和同情廣大工人和勞動階級的生活處境,并大膽尖銳地揭露和諷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與弊端,主張通過革命或改良的方法來改變資本主義。他們還以天才般的智慧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未來理想社會的具體方案,并且有些人還將這些理想方案付諸實踐,雖然他們的試驗都失敗了,但卻表現出了極其可貴的自我奉獻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無產階級尚未發展到足以確立為一個階級,因而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尚未帶政治性以前,在生產力在資產階級本身的懷抱里尚未發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無產階級和建立新社會必備的物質條件以前,這些理論家不過是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當他們還在探尋科學和創立體系的時候,當他們的斗爭才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貧困不過是貧困,他們看不出它能夠推翻舊社會的革命的破壞的一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57頁。空想社會主義者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歷史局限性就在于,他們用道義代替了對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他們只是把工人階級當作同情的對象,沒有看到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創造性,也不懂得通過組織工人階級去完成對資本主義的革命和改造,他們是真正的“孤膽英雄”,從而也注定了他們的社會試驗最終必然歸于失敗。但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和空想共產主義者們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天才設想也給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進一步科學地批判資本主義以巨大的精神養料和靈感。正是在他們的基礎上,馬克思用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論證了資本主義發展到新社會的必然性,并進一步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科學預見。

總之,到19世紀上半葉為止,在英、法、德三國所形成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哲學、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類社會科學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它們是產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個主要的理論和思想來源。馬克思主義及其政治經濟學理論正是馬克思(包括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不僅符合了資本主義制度變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且是符合人類精神文明發展規律的自然產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大姚县| 安新县| 昂仁县| 高邑县| 西吉县| 容城县| 新泰市| 长海县| 客服| 溧水县| 孝昌县| 伊金霍洛旗| 清涧县| 色达县| 商城县| 正蓝旗| 宁武县| 家居| 西林县| 铜川市| 泸定县| 扎兰屯市| 龙井市| 隆昌县| 冷水江市| 晋州市| 双桥区| 通许县| 贡嘎县| 江津市| 齐齐哈尔市| 临泉县| 吴堡县| 酉阳| 乌恰县| 项城市| 高密市| 吉安县| 库尔勒市|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