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杉講透《大學中庸》
- 華杉
- 1653字
- 2019-05-29 14:25:58
止定靜安慮得,關鍵在立志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華杉詳解
人要想“得”,就要記住這“止定靜安慮得”。
朱熹和張居正講解說,止,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
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當止的去處,就志有定向,無所疑惑。
靜,是靜心,心不妄動。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個主張,就不往兩邊張望了,不亂動了,所以說“定而后能靜”。
安,是安穩,心里既然不亂動,自然隨遇而安,就像儒家說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當下的事做好。
慮,是慮事精詳,處事精確。心里既然安閑,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細思量,不忙不錯,所以說“安而后能慮”。做錯事通常都是因為忙中出錯,慌不擇路。只要能靜、能安、能慮,就不會出錯。
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前面說了,止是止于至善,是你要去的地方。那么得,就是你抵達目的地了。得,不是得位、得財,求仁得仁也是得。
這一段我們可以對照孔子著名的一段話來學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家記這段話,往往都從“三十而立”開始記起,把前面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搞丟了,所以意思就搞偏了。偏在哪兒呢?就偏在三十而立的立。這個“立”字,朱熹注解說:“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
程頤講解說:“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則無所疑矣。知天命,窮理盡性也。耳順,所聞皆通也。從心所欲不逾矩,則不勉而中矣。”
張居正說:“到三十的時節,學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間外物都動搖我不得,蓋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
我們一般理解和引用的“三十而立”,都是指經濟上的自立,意思是,到了三十歲,你不能再靠父母了,不能再啃老了,經濟上要自立了。
不過,《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卻是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穩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靜安慮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穩了,定了。孔子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習,學了十五年,到三十歲,就把一生的志向確定了。
按照儒家的學習觀,為學第一是立志。孔子這段話講的就是“學習學”。
那么四十而不惑呢?是因為心靜了。前面張居正講“靜”,說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個主張,就不會往兩邊張望,不會亂動了。不亂動了,就不惑了嘛。六十而耳順,就有“安”的意思,安之若素,什么事都影響不了我的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得其所哉,得其所止。
對照“止定靜安慮得”和“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體會就深了。
“止定靜安慮得”的重心在哪兒呢?不知止,是我們常見的毛病;靜不下來,心不安,是常有的狀態。而解決的重心就在中間這個“定”字,要志有定向。
小時候,我們就常回答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和老師們的問題:“你長大以后想做什么呀?你的志向是什么呀?”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警察,有的人想當宇航員,多好!可長大了以后呢?現在你問問自己,你的志向是什么呀?還能答上來嗎?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確定,很篤定,那么“止定靜安慮得”對你就不是問題。如果感到茫然,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第一個“知止”的止于何處,你就失去了目標,這樣也就沒法定、靜、安了。如果你的答案很確定,就是賺錢發財,那是最糟糕的了,因為發不發財,只是順帶的結果,根本不是一個目標啊!
學習“止定靜安慮得”,關鍵就是問你的志向是什么,要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你就能知止了,就能找到“止定靜安慮得”了。人為什么會不知止呢,就是因為沒有志向。有志向,就是使命驅使,專心不貳;沒志向,就想賺錢,就會找機會,為機會所牽引,所有動作都在找風口、投機,這在儒家就叫“為外物所移”,而止定靜安慮得,就是不為外物所移。你該干嗎干嗎,管他風口在哪兒呢!
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會跑偏,不會焦慮,每一天都心安心靜,然后聚精會神、一以貫之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這樣,你不僅能得到最終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