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道德經
- 老子
- 983字
- 2019-03-26 10:33:14
道沖[1]而[2]用之或不盈[3],淵[4]兮似萬物之宗[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6]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7]帝[8]之先。
【注釋】
[1]沖:通“盅”,中空、沒有把手的器物。
[2]而:但是。
[3]盈:滿,引申為窮盡。
[4]淵:一種水形。《說文》:淵,回水也。《管子·度地》:出地而不流,命曰淵水。可見,“淵”是指從地下冒上來,不再外流,在原地打轉的一灘水。
[5]宗:祖宗、祖先。
[6]湛: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形容“道”隱沒于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7]象:好像。
[8]帝:天帝,在人類之前出現。天帝是中國道教中天上的主神,古代指上古時期的帝俊或五天帝,現在也指道教主神玉皇大帝。
【譯文】
“道”就像一個中空的盅,但將它運用起來卻又無窮無盡。“道”又多么像一潭淵水,好像萬物的來源始宗。“道”消磨了萬物的鋒銳,化解了萬物的紛亂,與萬物的光輝融合,與萬物的塵垢混同,它隱沒無形啊,又好像實際存在著。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好像真是天帝的祖先。
【闡釋】
本章是在專門論述“道”的內涵。以比喻開始,贊美“道”的無限;以排比接續,鋪陳“道”的作用和特點;以設問結束,表達對“道”的崇高敬仰。
老子抓住了“道”虛空的特點和生萬物的作用,用“沖”“淵”“或存”和“帝之先”等完整形象地表達了他體認的“道”。“道”是虛空的,生活中與它近似的就是中空的盅一類器皿。所以老子開頭說“道沖”,接著又用“用之或不盈”來補充,以免給人一種“道”有邊界的錯誤認識。“道”包容萬物,而不是容于一物。它是虛空卻并非一無所有,其中蘊含著物質世界的創造性因素。如果說一個中空的器皿還不能使人相信“道”有生萬物的力量,那么“淵”的比喻就有足夠的說服力。因為淵水是平靜而又不斷上涌的,這種靜默的運動給人以鮮活的感覺,好像從水里可以冒出生命來。歸根結底,“道”的無限性——也就是虛空的本質——已經蘊含了創造萬物的能力。
接下來,老子以一組排比句,描述了“道”的作用和特點。可以看出,“道”對萬物的作用,并不像人類使用工具一樣,獨立于作用對象之外,而是完全混同于萬物。這種融入其中的作用方式,可以用“潛移默化”這個詞語來近似地代替。“道”本身不可見、不可感,自然是和光同塵的。因為“道”空無虛靜,萬物在自己被挫銳解紛之后,仍然感覺不到“道”的存在,但能明確察覺有一股無形力量對自己有一番作用,這股力量多么神奇啊。這樣,“道”“湛兮似或存”的形象便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