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書法雅言
  • 項穆
  • 4803字
  • 2019-04-02 18:38:57

人心各有不同,就像人有千面一樣,書法也都是從心而發,因此也各有不同。所以從事書法藝術的人,雖然都是有學問的書法名家,但在揮毫落筆之后又各自形成不同的體勢、氣質。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1〕,顯之為經綸〔2〕,樹之為勛猷〔3〕,立之為節操〔4〕,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爰作書契,政代結繩〔5〕,刪述侔功〔6〕,神仙等妙,茍非達人上智〔7〕,孰能玄鑒入神?但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外〔8〕,書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雖同法家〔9〕,揮毫之際,各成體質〔10〕??贾冗M〔11〕,固有說焉。孫過庭曰:“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12〕者失于規矩,躁勇者過于剽迫〔13〕,狐疑者溺于滯澀?!贝四松崞渌L而指其所短也。夫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難〔14〕;恃其所長,多畫于自滿〔15〕。孫子因短而攻短,予也就長而刺長。使藝成獨擅,不安于一得之能;學出專門,益進于通方〔16〕之妙。理工辭拙,知罪甘焉。夫人之性情,剛柔殊稟;手之運用,乖合〔17〕互形。謹守者拘斂襟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勁者驚急無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倔鮮遒〔18〕,嚴密者緊實寡逸〔19〕;溫潤者妍媚少節〔20〕,標險〔21〕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22〕,婉暢者又慚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駛動者似欠精深,纖茂〔23〕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資之所近也。他若偏泥古體者,蹇鈍〔24〕之迂儒;自用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筆驟馳者,輕率而逾律;臨池猶豫者,矜持而傷神;專尚清勁者,枯峭〔25〕而罕姿;獨工豐艷者,濃鮮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棄者也。第施教者貴因材,自學者先克己。審斯二語,厭倦兩忘。與世推移,量人進退,何慮書體之不中和哉?


【注釋】

█〔清〕康熙行書

清圣祖康熙平生勤于書藝,以董其昌為宗。此軸書“書閣山云起,琴齋澗月留”,用筆秀逸圓潤,筆鋒靈活,頗得董書真髓。

〔1〕道德:天地宇宙的秩序以及人間倫理制度的總稱,也可稱之為哲學系統。

〔2〕經綸:治理天下的具體的途徑、制度、方法等。

〔3〕勛猷(yóu):猷,計謀,打算。勛猷,功勛和宏大構想。

〔4〕節操:氣節和品行。

〔5〕政代結繩:據《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6〕侔(móu)功:侔,相等,齊。侔功,相等的功勞。

〔7〕上智:上等智慧。《后漢書·王暢傳》:“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則海內改觀?!?/p>

〔8〕由中發外:內心的境界可以從外表顯現出來。

〔9〕法家:有成就的書法名家。

〔10〕體質:結構、筆法以及氣質風格。

〔11〕先進:先賢。

〔12〕脫易:輕率簡慢。晉代葛洪《抱樸子·行品》:“無抑斷之威儀,每脫易而不思者,輕人也。”《宋史·周湛傳》:“湛為人脫易,少威儀?!?/p>

〔13〕剽迫:輕疾。

〔14〕苦難:困惑責難。

〔15〕畫于自滿:驕傲自滿,畫地為牢。

〔16〕通方:變通;靈活。不限于一經一論的研究方法。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六講:“這種不限于一經一論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達一切?!?/p>

〔17〕乖合:背離或和諧。

█〔宋〕趙構《真草養生論卷冊》

█〔清〕紀昀《弘歷西旅歸誠詩冊》

〔18〕挺倔鮮遒:挺拔倔強但少了遒勁。

〔19〕寡逸:缺少悠閑瀟灑的氣度。

〔20〕妍媚少節:美艷嫵媚但少了頓挫節奏。

〔21〕標險:追求險峻的風格。

〔22〕容夷:雍容平和。

〔23〕纖茂:細小纖弱而美好。

〔24〕蹇鈍:困頓愚笨。

〔25〕枯峭:枯索峭拔。


【譯文】

人為萬物之靈,心又主導著人的五臟百骸。所以心智發動,含蘊它則為道德,顯露它則為經世安邦的才能,培養它則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勛,樹立它則成了偉岸的氣節和操守,表達它則成為了文學,揮灑它就成為了翰墨藝術。等到發明了書契文字,代替了結繩記事,記敘偉大的功業,可以等同于神仙的奇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哪里能夠鑒別入神?但人心各有不同,就像人有千面,由衷而發,書法也是一樣。所以從事書法藝術的,雖然學習的對象相同,但在揮毫落筆之后又各自形成不同的風格。查詢前代大家的說法,都有一定的觀點。孫過庭說:“謹慎內斂的人弊端在于拘束,灑脫的人容易越過規矩,急躁勇猛的人過于急迫,狐疑的人沉溺于滯澀?!边@些是舍棄書寫者的長處而指出他們各自的短處。如果感覺到了自己的短處,就容易因為苦和難而終止追求;若自恃某方面的天賦,也會因此自滿而畫地為牢。孫過庭利用人們的短處而加以提醒警告,我反而是從各自特有的長處來反向忠告。使人們能夠精通一藝而不驕傲自滿;能夠精通一家并由此融會貫通。道理雖然完美無缺,但言辭總是不能準確表達,我甘心受罰。人的性情,剛柔不等,手的配合,有時協調有時乖謬。謹慎保守的人,其書法往往拘束收斂;豪放飄逸的人,其書法容易偏離典范規則;迅捷勁健的人,其書法往往驚悸沒有蘊藏;舒緩穩重的人,其書法往往拘謹而沉悶;簡潔峻拔的人,其書法往往挺直而不遒勁;嚴密的人,其書法往往緊湊實在而缺少灑脫的趣味;溫和滋潤的人,其書法往往艷麗而缺少氣節;追求險峻的人,其書法往往雕琢太過;雄偉的人,其書法必然缺少寬容平和;委婉暢達的人,其書法又缺少端正厚道;莊重質樸的人,其書法往往顯得鈍鈍質樸;風流華美的人,其書法又太過浮華;靈活敏捷的人,其書法似乎缺少精到深入的意蘊;纖巧華茂的人,其書法多有散漫的缺憾;爽利矯健的人,其書法有剽悍張狂的弊端;穩重練達的人,其書法又缺少新奇變化。這些都是因為人的個性不同,從而順著他的個性而形成了不同的書法樣式。如果偏執于古人某一家的體式,其書法如同是庸陋愚頑的腐儒;盲目自信的人,其書法如同是庸俗狹隘的小吏;任筆馳騁不羈的人,其書法輕率而越過規矩;提筆猶豫不決的人,其書法矜持而傷了書法的神氣;一味崇尚清明勁健的人,其書法枯索峭拔而缺少姿容;一味學習豐滿艷麗的人,其書法往往濃厚鮮亮而缺少骨力。這又是順從自己的性情而甘于自暴自棄的人。其實教育者貴在因材施教,自學進步的先要克服自己的褊狹。仔細揣摩這兩句話,厭惡和倦怠兩種情緒都沒有了。如此隨著時間推移,功力加深,考量不同人的性情來判斷修正的方向,何必還擔心書體達不到中和的境界呢?

█〔宋〕范仲淹《二札帖》

【延伸閱讀】

王守仁(1472—1529年),漢族,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宋〕陸游《懷成都十韻詩卷》

此行草書卷描寫作者50歲左右在成都做官時的生活景況,格調豪放跌宕,書風瘦硬通神,可謂詞翰雙美。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著有《王文成公全書》。

本章節中,作者就特別提到了心的作用,顯然是受到了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深刻影響。王陽明的心學理論,與宋代的程朱理學相互對峙,彰顯了心的直覺作用。他提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命題。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于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明〕王守仁《銅陵觀鐵船歌卷》

王守仁在銅陵獻俘后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由“鐵船”引發出內心感慨,感嘆人生道路的坎坷,時年49歲。此行書每行以三個字居多,行間疏朗,字間互不連屬,但每個單字卻牽絲不斷,如“觀”“潔”“難”等。通篇字體修長,行筆快捷,骨力內涵,豪放中見沉著,遒勁中見秀麗,有米芾書法“沉著飛翥”的神韻。


在中國書法史以及書法理論史上,孫過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家,他的《書譜》不僅是書法歷史上的杰出作品,同時也是書法理論的杰出成就。孫過庭曾任右衛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宋代米芾以為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他出身寒微,在“志學之年”,就留心翰墨,學習書法,專精極慮達20年,終于自學成才。到了40歲,才做了“率府錄事參軍”的小官,因操守高潔,遭人讒議丟了官。辭官歸家后他抱病潛心研究書法,撰寫書論,可惜未及完稿,孫過庭因貧病交困,暴卒于洛陽植業里之客舍。米芾雖然對前代書家頗為苛刻,對孫過庭的草書卻心悅誠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說:“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睂O過庭草書《書譜》:“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很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p>

對于書法中兩種對立特征的論述還有:

姜夔《續書譜》:“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說:

“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荊軻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

“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王褒書凄斷風流,而勢不稱貌,意深工淺,猶未當妙?!?/p>

“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狀雖未成長,而骨體甚峭快?!?/p>

“郗愔書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難,疏散風氣,一無雅素。”

“柳惲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備。”

“庾肩吾書畏懼收斂,少得自充,觀阮未精,去蕭、蔡遠矣?!?/p>


【名家雜論】

本章中作者運用心學的思想,指出了心作為萬事萬物的起源,它孕育了高潔渾厚的品德,塑造了規范社會人倫的道德倫理和社會制度。同理,書法之道也是由心來發起。然作者此處之心還不是陽明心學之無思無慮的本體之心,它仍可以因為個人氣質的不同而各具形態。而孫過庭和項穆都集中對這不同形態做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對比闡述。項穆引申和發揮了孫過庭在《書譜》中的觀點,集中對比了兩種矛盾對立的審美趣味對書法造成的影響。集中闡述了某一個特性容易在書法上造成的偏頗,強調了不同特質在書法審美經驗中的調和作用。這自然也是對開頭兩個篇章中的論點的呼應。如果說第二篇是從古今這個時間縱向的維度上展開論述的話,本章則是從橫向的維度上,論證王羲之中和之美的正宗審美思想的崇高地位。

當然作者在文中所列舉的各類相互對立的藝術特質,諸如謹守者,縱意者;速勁者,遲重者;簡峻者,嚴密者;溫潤者,標險者;雄偉者,婉暢者;莊質者,流麗者;駛動者,纖茂者;爽健者,穩熟者;任筆驟馳者,臨池猶豫者;專尚清勁者,獨工豐艷者,集中體現了書者如其人、人者如其書的書法思想,也體現了中國哲學對藝術審美與對人的精神境界的審美的統一性。此種傳統完全不同于西方審美習慣中的把美看作為與現實對立的絕對理念的觀點,這也鮮明地體現了中西方哲學以及東西方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或文化特征。

█〔宋〕米芾《苕溪詩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城市| 大埔县| 陆川县| 德昌县| 平利县| 陵川县| 平乡县| 商都县| 宿松县| 阜阳市| 板桥市| 大埔区| 万荣县| 河间市| 南城县| 敦化市| 大理市| 新干县| 平陆县| 上蔡县| 平谷区| 芒康县| 延津县| 泸定县| 姜堰市| 眉山市| 太湖县| 漳平市| 江安县| 海城市| 诸城市| 海南省| 元谋县| 湟中县| 忻州市| 林口县| 永寿县| 常山县| 灵武市| 益阳市|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