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學習風格 每個人所想所學都不盡相同

讓我們仔細看看孩子的大腦,一窺其腦內版圖,辨別一下大腦內的“土壤環境”,并探索那里正發生著什么。那里正舉行一場游戲,還是進行著嚴肅的討論,抑或是戲劇表演?他們正進行分析,還是在做實驗?那里正燃燒著熱情的火花還是平靜如水?如果還有別的孩子,比如一整支童子軍小隊、球隊或是一整間教室的孩子,讓我們對每個孩子重復這一步驟。浮現出來的將是具有巨大差異的大腦體驗,差異之大令人吃驚。你再也不會抱有“大腦不過如此,不論年紀大小,運作方式大同小異”這樣常見的誤解了。事實并非如此。

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大腦構造,一個神經系統加上幾個感覺器官,但這些生理構造相互關聯,并在獨有的“運轉程序”的指揮下工作。因此,在我們兩耳間的這些小小灰色細胞里,我們擁有完全個人化的大腦體驗——體驗新的信息、已經存在的想法以及我們想要與他人分享這些想法的沖動。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處理信息。必須如此,因為信息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人覺得某個事物是彎曲的,另一些人卻會覺得是圓的或是扁平的;有些人覺得是真實存在的,另一些人卻覺得是虛無縹緲的;有些人被信息壓得喘不過氣,另一些人卻因為信息如虎添翼。

無論是3歲還是93歲,我們對于新鮮事物都有各自自然的反應。有些人會建起壁壘,將其拒于門外;有些人卻張開雙臂,來者不拒。不管我們是學習閱讀、系鞋帶、電腦操作,還是理解轉基因食品意味著什么,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自然的處理方式。

與生俱來的能力,才能發揮得最好

在處理新信息的復雜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是個人化的。我們每個人處理信息的方式,都在學習的各個階段引導著我們:

●最初注意到或忽視新信息;

●接受或抗拒新信息;

●決定是否學習新信息;

●可能會接納新信息;

●思考或摒棄新信息;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回想起新信息,或是馬上就將其忘記;

●表達出來或是有所保留。

這種獨特的、從各個方面關聯與管理我們如何處理新信息的思維運轉程序,被稱為“學習風格”。不論年齡、性別、智商高低、健康與否、性格好壞或是國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是人類本能的一部分——是個體化的,也是自然形成的。學習風格不是選項也不是偏好,與教育或是遺傳也沒關系。我們一出生,這個獨特的思維運轉程序就已經完整存在了。而要想成功,我們的家庭以及想要教育我們或是跟我們交流的人,就需要分辨出這些個體差異,并將其納入考量范圍。

本書內容涵蓋關于學習風格的一切知識,你可以了解全家人的學習風格,以及需要考慮的個體差異及共性。努力是會有所回報的,你只需要下定決心,使用這個描述學習風格的“水星模型”,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孩子,讓他們都能接受到你的信息,都能擁有驚人的學習優勢(學習不需要眼淚),并轉變整個家庭的交流方式。

學習風格關乎思維的動態性,本書講述的是孩子的大腦及其形成過程,以及大腦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系的。學習風格不是自我意識結構或是性格。有些人的大腦及其運作方式會表現在行為上,但許多人并非如此。因此,我們需要把所有行為因素放在一邊。我們不看孩子的外在表現,他們如何玩耍、跑或是坐,也不看孩子喜歡或是不喜歡什么。學習風格與價值觀、社交沖動或是野心統統無關,也不牽涉智商。思考與學習是隱蔽的內在行為,不是肉眼所能觀察到的。大腦有它自己的私有空間。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各有不同,就這么簡單。你可能注意到有些人掌握著大量信息,他們掌控信息的方式就像進行一場化學反應,創造一種全新的材質,而不是將現有材料重新組合。有些人天生就能創造出新的想法,并一再向前推進。有些大腦分享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輸入后立即輸出,而有些人會把想法隱藏起來,安全保存著,只有時機合適才分享出來。

即使是同胞或是非常親近的家庭成員,學習風格也會——通常如此——有著驚人的差異,你也許會對此表示驚訝。大腦內的“地形”千差萬別——這個人可能是茂盛的草坪,那個人卻是深海的幽洞。家庭成員都有自己處理信息的方式,有些事情讓這個人興奮,卻會讓那個人感到無聊——與遺傳基因無關,與家庭教育也無關,盡管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共性。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所以,如果你曾疑惑到底是什么影響著孩子的思維,相信我,你不是一個人!而且,就我們所知的家庭特性,孩子的大腦可能會與父母任何一方都相差極大。

事情就是如此,每個孩子大腦的差異之大,就像日與夜、粉筆與奶酪。你可以看看他們做作業的情況,這個孩子安靜地坐在桌前奮筆疾書,那個孩子通過電話與同學討論著作業,還有個孩子戴著耳機拿著書,在房間里跳舞。你或許會認為至少有兩個孩子完全沒有在學習。

學習是一個神秘的過程。父母們可能會問:“學習到底是怎么回事?每個人的學習體驗都一樣嗎?感受都相同嗎?每個人的大腦運作方式都一樣嗎?”“教學又是怎么回事?是由一個人手把手教導給另一個人,還是只把信息呈現給另一個人,然后希望信息被吸收?”“誰掌控著學習?講者還是聽者,老師還是學生,父母還是孩子?”

“學習”這個詞讓大多數成年人回想起學校,一個室內的或圍起來的正式的教育環境,回憶里還少不了害怕。盡管上學的時光確實讓我們有了高強度的學習體驗,但是更廣義上的學習并不始于或止于教室。學習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學習在任何年齡段、任何環境里都可能發生。學習的行為并不局限于教室里的一群孩子身上,也可以延伸到成年人的戶外探險中,甚至是吃早餐時都可能在學習。你的學習風格引導著你為孩子挑選什么樣的禮物,影響著你想如何傳遞諸如“謝謝”“想念”“抱歉”或是“生日快樂”這樣的信息。當你跟孩子說起自己的一些經歷時,也牽涉到你的學習風格、情緒和方式,甚至是內容。任何說明都要經過你個人學習風格的過濾——新的工作程序、運動技巧,或是如何看鐘表這樣的小事。你的學習風格會幫助你閱讀信息和郵件,會試圖理解汽車的報錯信息以及孩子的各種行為。而且你很快就會開始探索你孩子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如何向他們提供簡單易懂的信息,如何促進家庭和諧,因為你閱讀本書時肯定會遇到這些問題。

家庭里的任何交流(交談、叫嚷、唱歌、發郵件、上下打量或是冷眼相看、送花、寫便條、語音留言或是發短信、沉默、任何非口頭語言等)都牽涉到雙方——信息傳遞者和接收者——的學習風格。交流持續著,學習的可能性也持續著——無論是在閣樓上、淋浴間里,還是在穿衣、做飯、進餐、納稅準備、騎車時……不管作為父母的你,何時何地想要傳遞信息,不管信息內容是什么,都牽涉到雙方的學習風格。

我們的大腦功能差異相當大,但并不是說這個人的學習風格就比那個人的好或是差。不是!不管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每個大腦都有自己獨特的本領和貢獻。如果不知道個人學習風格,當你注意到家庭成員間的差異時,便可能對家人的行為表現給出一些負面的評價。但是要這么想,社會需要分析型的科學家,也需要反射型的詩人;仲裁者、組織者以及網絡工作者,與哲學家、開拓者、偵探的職能同樣重要。如果我們的思想都一樣,世界就不會這么精彩——或許更簡單,但是不會這么令人興奮、富有創造性,會無趣得多。

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學習風格,才能有效學習

我們的思維運轉程序有一個部分會分辨學習“需求”及“必要條件”。如果想要學習毫不費力,有一些重要的參數就需要滿足,以便符合孩子的學習需求,保證信息順利地被吸收,沒有故障、坎坷、壓力或是眼淚。

舉個例子,你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可能尤其敏感,在某些場所就是無法思考。或者正相反,你的孩子可能完全不受環境影響,可以在樹上看書或是在公園里寫作業。這種情況并不是天賦或是缺陷,只不過是個人學習的必要條件不同。孩子的大腦可能在吸收其認為有用的信息時,才會顯得輕而易舉,或者在接納這些信息前,他們可能需要一場激烈的討論。了解這些需求是滿足大腦的第一步。比如,你可以避免在對你的孩子思考不利的地方進行腦力工作,或是為你的孩子提供相同的選項。

幫助或是抑制孩子學習過程的因素可能會讓你很驚訝。你可能從沒想過對你不重要的事情或許對孩子非常重要。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將我們的學習需求具體化。不管怎樣,學習需求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要想輕松地學習,一些大腦需要信息本身含有特定的品質。下面列出的不是一個詳盡的清單,只是些例子。信息必須是:實際的或實用的、有邏輯的、直觀的、有用的、有價值的、傳統的、革新的、真實的、概念性的、功能性的、強大的、意義重大的、合法的、驚恐的、刺激的、有趣的、詩意的、感人的、全球性的、有細節的、政治性的或是語法正確的。

2.信息的傳遞模式往往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必要條件。以下條件或許會幫助或者阻礙孩子的學習:互動、合作、重復、活動、戲劇、討論、顏色、思考時間、興奮度、快節奏、慢節奏、趣味性、動作、情感、大圖片、小細節、“展示和介紹”演示法、畫面、書面說明或是實驗。

3.環境或氛圍對一些學習者來說尤為重要,在這些環境或氛圍下,他們最容易吸收信息:舒適的、熟悉的、身體或/和情感上安全的、彩色的、有趣的、安靜的、吵鬧的、在自然環境下或是在關著門的房間內。一些孩子相對于集體活動,更需要獨立學習,或是能夠并被鼓勵活動的地方。

在幼年時期完全了解自己學習必要條件的孩子,能夠輕易接受大腦的個體屬性。他們會要求自己的學習必要條件得到滿足,長大后,他們會更自信而不是自卑,而且可以輕易理解并適應自然差異。

考慮到別人的學習必要條件,才能有效溝通

當你傳遞信息的方式符合孩子的學習需求時,信息能夠被順利接收,雙方都不會被荊棘鉤住。

比如,你的孩子或許思維敏捷,能夠快速吸收信息,完全不需要處理信息的時間,會迫不及待地開始接收下一個信息。如果你能夠快速地傳遞信息,快到幾乎“跑”起來,跟上孩子的思維速度,那么你的信息多半能擊中目標。

不幸的是,反之亦然。如果大腦獨特的需求沒有得到識別與滿足,學習將可能處于劣勢,如果這些需求被認為是弱點,劣勢將更明顯。再回到思維極度敏捷的孩子的例子。試想這個場景:家長的風格是,對緩慢而穩定的信息反應良好,也許還需要重復幾次才能真正掌握信息。而這個家長不知道大腦的個體差異,認為所有大腦本質上都差不多。聽上去不妙,對嗎?因無法理解孩子天生高速運轉的大腦,家長可能認為這很危險,甚至尋求醫療介入來矯正問題。不幸的是,這并不罕見。

小艾迪的父母著迷于他驚人的好奇心——當他還是個嬰兒時。他的注意力總是被各種事物吸引,從一只飛過去的大黃蜂到自己肚子里的新奇聲響。他覺得什么都很有趣并一一回應。他的父母驕傲地給他貼上了“反應快”的標簽。

一切都很好,直到艾迪的學校說他無法集中注意力。突然之間,一直讓艾迪父母開心的特質卻讓他們擔心起來,他們開始尋求進一步的建議,并得到了注意力缺陷障礙的診斷,面臨需要藥物治療的境地。

學習必要條件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成年人也一樣!)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對父母與孩子來說,讓一方愉快的事卻變成了對另一方的折磨。結果是父母神經緊張起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輕易地被摧毀了,熱情的火焰被熄滅,不信任感由此蔓延開來,家庭和諧被拋到窗外。沒有人受益。

許多人離開學校多年后仍因感覺自己反應慢或笨而自卑。更糟的是,他們可能認為這是真的。這都是因為沒人發現他們天生的學習需求。

當信息呈現給我們的方式與我們的思維運轉程序相協調的時候,我們能夠最輕易(也是最享受)地吸收信息,否則將會感到掙扎。我們有辦法讓事情聽起來更簡單,也有辦法讓信息看起來根本不可能被接收。

如果信息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輕易吸收而量身定制的,孩子就能在接收信息的同時自我感覺良好,并享受接收的過程。另一種情況是,信息可能是為那個孩子量身定制的,于是這個孩子便不能輕易吸收。這個孩子會很掙扎,覺得自己很蠢,別人可能也這么覺得。或者信息是為了傳遞給我而不是我哥哥,所以我能接收這個信息,他卻不能。他不蠢,但他需要這個信息用另一種方式傳達給他。

為了傳遞一個觀點,知道孩子學習風格的家長總是能夠修改并擬出符合孩子學習需求的陳述方式,這種方式尊重了孩子的個性。就像人們在出國旅行時改變語言,以便與當地人交流一樣,調整傳遞模式并與我們關心的人進行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地錯過他們,就更為重要了。

你的家庭中通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獨特的學習風格。用同樣的方式傳遞信息必然不能讓他們全都受益。一個大腦“地形”像綠茵地的孩子(或大人)多半能輕松接收與這種地形相協調的信息。而同樣的信息,如果想要傳遞給大腦“地形”像深海幽洞的孩子,表達方式則需要進行另一番定制。如果用同一種方式傳遞信息,這兩個孩子未必能同時輕易接收到你的信息。一個孩子可能理解你在說什么,另一個則不然。或者,你的一個孩子是個拘泥于細節的人,通過剖析和盤問你說的每句話來進行學習;另一個呢,需要先有一個縱覽得悉“大局”,然后他的大腦才會對你的信息做出回應。

洛蘭喜歡事實。她是那種能夠輕松吸收新信息的孩子。但是,她的哥哥理查德需要先忘掉一些想法才能接收新信息。他們的父親解決了這個問題——至少在上床時間這個問題上。“該上床了,洛蘭,快10點半了。”這對洛蘭來說很管用。但是他和理查德則需要花上幾分鐘聊聊諸如年齡、疲勞狀況以及明天的活動這樣的內容。

所有家庭成員,尤其是小成員,需要別人順著他們的天性成長,這樣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腦的優勢。你的兒子或女兒也許跟你自己的大腦特質以及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太一樣。你的家庭也好,更廣闊的社會也好,都能從他們獨特的發展中受益。與生俱來的本領,我們都能學好、做好。一條魚學不會探戈,而我也很高興我的家人沒有希望我學會水下呼吸。

充滿善意的父母、老師和哥哥姐姐們,知道什么能夠幫助他們學習,總是試圖讓孩子相信——通常都很成功——他們轉換信息、吸收信息的方式比孩子的強。就是從那時起,孩子逐漸遠離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學習風格,試圖模擬或者仿效別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于是,孩子拋棄了自己的能力。多年過后,或許會出現一個人,帶孩子回到他們自己處理信息的方式上,回到他們獨特的學習風格上;或許不會。

你小時候的一個老師,通過討論能夠輕松地進行學習。他的大腦一向如此。即使他還很小的時候,他也曾和自己的寵物狗討論過系鞋帶的問題。盡管狗不會有語言上的回應,但這種方法對他很管用。因為他得到了他需要的——把自己的思想形成概念和想法并表述出來的機會。(一些喜歡討論的學習者選擇把電腦當成他們思維雛形的傾聽者,有些人則選擇對他人傾訴。)不管怎樣,你的老師長大后也認定,學習最好伴隨著討論進行。他知道怎么學習,并嘗試著教別人也這樣學習。于是這位老師便把學生們帶進了討論中。這么做對嗎?不,并不是對所有學生都行得通。如果你是一個天生的行動派,是那種“我得自己試試才能學會”的學習者,那么通過討論學習的方式便不能發揮你的長處。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學習需求,為了迎合老師的需求來進行互動,那么你得花很長時間才能讓信息進入頭腦。他并不是故意要綁架你的學習過程,但你可能從此就與快樂學習無緣了。

現在,讓我們快進幾十年,看看那時的你,在日新月異的科技面前,面臨著艱巨的學習任務。培訓師正向你展示一臺大型電子設備的內部原理圖,這個培訓師很厲害,因為他知道人們看圖表學習起來最容易。不,這并不能最大化激發你的大腦。選擇你需要的吧,去動手摸摸那臺機器!看看它是什么做的,有多厲害。如果你是個“動手型”學習者,說出你的需求。動手!去嘗試!把手弄臟。去挖掘,去品嘗……回歸你天生的思考和學習風格。但是,不管你做什么,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每個人的大腦都與你一樣。他們或許不需要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來學習語言,但是你可能得這么做。

我們都聽過這些話。現在,這些話應該讓我們警覺起來:

●不,不是那樣的!照我的方法做,這么做對我很管用,對你也會管用的。

●這是人類大腦運作的方式。

●這是傳統,就該這么做。

●如果你不照我教你的方法學這套材料,你就考不好。

●我們撰寫出這份測試題是想看看你是否學會了。如果你不及格,你就是笨蛋/蠢貨/反應遲鈍/智力低下/有注意力缺陷障礙/讀寫困難/學習障礙/是班里的老鼠屎/不配合/白日做夢/注意力可以更集中的/不是學習的料/會一事無成。

喏,所有這些話都沒有考慮到大腦的個體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永顺县| 孝义市| 咸丰县| 通渭县| 晋江市| 潼南县| 吉隆县| 始兴县| 北海市| 正安县| 湾仔区| 璧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唐海县| 徐汇区| 克拉玛依市| 民丰县| 潜山县| 安泽县| 南宁市| 商水县| 新龙县| 卢龙县| 杨浦区| 临洮县| 天柱县| 濮阳县| 长子县| 东海县| 壤塘县| 山西省| 屯留县| 泰兴市| 桐柏县| 茌平县| 扎囊县| 天镇县| 梧州市| 松阳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