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跨文化交際

一、 定義與特征

1. 定義

國際上公認的跨文化交際學的鼻祖是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1959年,他在《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兩個術語。因為與英語單詞communication對應的漢語詞語很多,理解的角度有差異,這門學科就有了“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往”“跨文化溝通”“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通”等譯法,其中以“跨文化交際”最為普遍。

跨文化交際涉及面很廣,可以從人類學、文化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語言學、交際學、民俗學等不同學科進行研究。本書內容主要涉及文化對比、語言與非語言交際、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方面。

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畢繼萬,2009b:8),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是不同國家的人,也可能是同一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但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一般是指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交際。本書側重于中國與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之間的交際。

2. 特征

跨文化交際與同文化交際不同。同文化交際是發生在同一個文化圈(種族、民族、同語言文化群體)內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同文化交際產生的摩擦主要不是由文化的不同引起的,而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由于立場、觀點、角度等的不同造成的。而跨文化交際則是異文化交際,異文化交際產生摩擦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不同。

跨文化交際主要面對的是交際與文化的關系。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處于同一個跨文化語境之中進行交際時,由于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交際規則等的不同,極易導致交際誤解、信息羨余或不足等。如西方人認為個人年齡屬于隱私范疇,問別人年齡在他們看來是不禮貌的行為;而中國人并不認為個人年齡屬于隱私,問別人年齡在中國人看來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友善。正因為如此,雙方交際時就很容易發生文化沖突,進而導致交際失敗。跨文化交際研究所要解決的,就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以保證跨文化交際正確、得體、高效地進行。

二、 跨文化交際意識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走馬觀花。從自己所屬文化的立場出發觀察別的文化,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互不聯系的文化現象。對異于自己所屬文化的現象或是覺得新奇、有意思,或是不以為然,并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輕率地下結論。去國外浮光掠影地旅游了十天半個月回來的旅游者大都屬于這個層次。

第二,文化休克。去國外生活、工作較長時間(三個月以上)的人一般都會經歷這一個階段。對異文化的新奇感消失之后,他們就逐漸地進入了異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因為與自己所熟悉的本國文化不一樣,他們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情,產生焦慮和不安。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幫助和指導,他們可能會對新文化、新環境產生諸多的不適應和心理抵觸,嚴重的甚至產生對抗,以至于采取逃避的態度。

第三,理性分析和愿意適應。隨著對異文化和新環境的了解的增多、交際面的擴大,進入異文化環境的人漸漸開始冷靜地比較、分析異文化與自己所屬文化的差異,開始主動了解所處的文化環境,并產生適應異文化的良好愿望。

第四,主動理解和自覺適應。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進入異文化環境的人開始超越表面的對異文化的泛泛了解,開始深入文化現象內部,發現決定這些文化現象的深層次原因,逐漸理解異文化與自己所屬文化的差異,并從心理和理智上承認和接受這種差異。到了這個階段,就初步達到了文化適應的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交往的深入,很多人會達到融入異文化的水平,能在異文化圈內游刃有余地處理幾乎所有的事情。我們常說的“中國通”基本上就到達了這個階段。

三、 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目的

1. 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的交際能力”(畢繼萬,2009b:17)。即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者能夠得體(識別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效(排除干擾,達到交際目的)地進行交際。而本書所說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指在外國學生用漢語與中國人進行交際時,能夠識別母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并且能遵照中國的文化習慣,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策略,完成與中國人之間的交際的能力。如遇到中國人問“在哪兒工作?”“今年多大了?”等問題時,能夠清楚地了解這是中國人重視人情關系的一種表現,并不是對個人隱私感興趣。

2. 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意識指的是理解、接受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意識。如果說跨文化交際能力側重于“了解”的話,跨文化交際意識則側重于“理解”。前者屬于知識層面,后者側重于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所持有的態度。主要包括:第一,尊重交際對方的文化(社會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社會習俗等),擁有寬廣的胸懷。對交際對方與自己本國文化的差異能夠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在心理上接受這種差異,能客觀、公正、中立地看待自己國家的文化與其他國家的文化的差異。文化本身沒有優劣之分,任何文化都是一體兩面的,優點和缺點共存。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應該以包容之心來對待這種優點和缺點,對與自己國家文化不同的方面或自己不喜歡的方面切不可采取全盤否定、一筆抹殺的態度。第二,避免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三大頑疾”:文化優越感、文化模式化、文化偏見。由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屬于某一文化圈的“文化人”,自己所屬文化圈的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根深蒂固,并作為一種深層積淀潛存于我們的大腦中。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屬于其他文化圈的“文化人”時,常常會無意識地以自己的文化為評價標準去衡量他們所屬的文化。如西方人初次到中國人家里做客時,主人接受禮物后常常不是馬上打開看看,而是表示感謝后先放到一邊;而西方的習慣一般是馬上打開,并加以稱贊。西方人如果對中國的禮儀習慣不甚理解,可能會認為主人看不上他們帶來的禮物、中國人虛偽等。通過對比,站在西方人的立場上,他們可能就覺得西方人的習慣好、中國人的習慣不好,進而產生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的想法。后來,他們可能又會看到,中國男人在公共場合不怎么照顧女性、不主動為女性開車門、很少主動給女性讓座等,沒有“女士優先”的禮節。這時候,他們就可能對此加以模式化:中國人接受別人的禮物時、對待女性時都沒有禮貌。如果他們這一判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就很容易導致“中國人沒有禮貌”這種擴大化的偏見的產生。一旦對他國人的認識形成模式和偏見,倘若再有政治、歷史等因素的摻入,那么互相之間就極易產生隔閡。在以后的歲月中,人們可能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過濾甚至無視其他國家文化中好的方面,而保留下能夠支持自己偏見的“證據”,并因此而對自己的偏見更加深信不疑,進而導致文化歧視。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就在于幫助培養建立跨文化交際意識。

3. 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

一般說來,作為某一文化圈中的“文化人”對自己所屬的文化都會有比較多的感性認識,但除了對此比較有研究或有濃厚興趣的人以外,多數人對本國文化大都還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毛澤東《實踐論》)愛德華·T·霍爾說:“對于任何人來說,單是掌握自己本國的文化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了解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認真重視別人的文化。”(轉引自潘一禾,2011:147)由此可見,要了解并且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學習別國文化,也可以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

通過本書的學習,一方面要了解、理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通過中國文化與母國文化的對比,可以從對母國文化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全面而又深入地了解、理解自己的母國文化。這樣會更加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牟定县| 利川市| 双流县| 辽阳县| 胶州市| 社会| 富锦市| 鄂州市| 锦屏县| 贺州市| 鹤山市| 揭东县| 瓮安县| 永仁县| 安化县| 宣汉县| 荣昌县| 三台县| 黑龙江省| 南陵县| 亳州市| 承德县| 来宾市| 阿拉善右旗| 临沂市| 阜城县| 临桂县| 广南县| 象山县| 海晏县| 富源县| 运城市| 五华县| 叶城县| 镶黄旗| 湘潭县| 自贡市| 广元市| 错那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