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文化的類型與特征

一、 中國文化的類型

文化學者錢穆認為,“人類文化從源頭看,不外乎三種: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轉引自何茲全,2004:1)。這里的“文化”意思與“文明”相近。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決定了文明、文化類型的不同,所以說自然地理環境是不同的文明、文化類型產生的根源所在。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等都屬于農耕文明(大陸文明、大河文明),日耳曼文明、亞洲的匈奴、鮮卑、突厥等屬于游牧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屬于商業文明(海洋文明)。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國家,這是由中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所決定的。中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東南部,東部面朝浩瀚的大海(黃海、東海、南海),西部是巍巍的高山(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一望無垠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邊是高聳入云的高原(青藏高原)、大山(喜馬拉雅山脈),北邊是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蒙古戈壁)。東西南北四面封閉,但中間卻有大片豐饒的平原、縱橫交錯的大小河流。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澆灌了中原大地廣袤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土地肥沃、水力資源豐富,便于農業生產,因此,中國在八千年前就開始走上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耕經濟發展道路。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下生息、繁衍過來的。如此的自然環境奠定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基礎,并塑造了與之相適應的具有農耕文明特征的中國文化的品格和中國人的基本性格特點。

地中海及其島嶼和沿岸孕育了以希臘、羅馬為中心的商業文明;歐洲大陸的森林、阿拉伯的沙漠、蒙古的大草原則孕育了游牧文明。

這里要說明的是,自然地理環境與文明、文化的關系不能片面地、絕對地去理解。我們要強調的是,離現代越遠,它的影響就越大,尤其是在遙遠的古代,它的作用就更為顯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改造能力越來越強大,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社會越來越開放,文化之間的融合、吸收、借鑒也不斷發生,但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種文化的基本因子卻早已形成,并像生物基因一樣在一個文化圈內代代相傳下來。即便是在號稱“地球村”時代的當代,我們仍然能明顯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1. 注重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農業社會的土壤之中,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征的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組織結構,就是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緣遠近區分親疏的宗法社會結構。血親意識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以此為中心的倫理道德長久地左右著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社會心理。

中國傳統社會的血親意識非常濃厚。所謂血親,指的是“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反映這種血緣關系的親屬稱謂也非常復雜。英語中的一個“uncle”就對應著漢語的“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令來自親戚稱謂單純的西方國家的人感到不可思議。每個中國人都處于繁雜的血親關系之中,不同的成員之間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明確各自的本分,各安其位,不得僭越。家國一體,人與人之間靠血緣和泛血緣關系來維系,天下和國家都被看作一個大家庭,父親是一個家庭的君主,皇帝或君主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轉引自張岱年等,2015:265)

對處于血緣關系中的個人來說,為了盡到自己的責任,就必須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從小的方面來說,要保證家族的穩定;從大的方面來說,要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道德一共包括八個方面,稱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可以說概括了每個人處世立身的所有方面。能做到這八點的,就是一個道德修養完善的人。這其中,“孝道”尤其被看重,它規定了小輩對長輩的絕對孝順的原則,被視為一切道德規范的核心、中心和出發點,在家族內是服從長輩,延伸開來,在國家、社會的層面上,就是忠于君主、服從上級。

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德治和法治都是重要的手段。中國社會歷來講究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禮”是“德”的外顯)。儒家學說的主流觀點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即人天性向善,所以,只要個人的道德修養慢慢完善了,每個人都成為謙謙君子了,社會自然就會穩定了。與之相對,西方社會相信“性本惡”,故講究依法治國。

2. 注重實際,追求穩定

求實、務實是農業社會最為推崇的價值觀之一。中國農民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中悟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空想和玄想是不務正業的。傳統農業生產的方式、技術都是父傳子式地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經驗非常重要,按照前人的經驗去做,就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由于中國人具有這樣的民族性格,所以,中國人發展了實用、經驗理性,而不大注重抽象的純粹理論的研究,這也使得創新顯得不足。中國人沒有創立科學技術的經典理論,但卻貢獻了以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術)為代表的一大批實用性的發明。

注重實際,也使得中國社會宗教意識比較淡薄。中國先民們面對神秘的大自然,也曾產生過對天命鬼神的崇拜和敬畏,但這種觀念很快就發生了變化。鑒于“天”不能保佑人們的生命安全、生活穩定,先民開始懷疑“天”。《論語》中說“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與神本主義相比,《論語》明顯地采取了人本主義的觀念,更重視人本身、人的現實生活。中國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信仰即來源于此。當然,道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宗教,從印度傳入、經過中國人改革的佛教也在中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二者終究都是少數人的信仰。盡管有的人把儒家稱作儒教,但儒家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人生處世、道德修養的思想學說,它更關注現世人生,與關注來世、相信超現實神靈的宗教是不能等量齊觀的。

追求穩定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比較突出的特點,這同樣是農耕生活的反映。大自然一年四季,循環往復。各種自然災害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不按時播種、收獲,生活也會陷于困境、絕境。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希望風調雨順,生活環境穩定祥和。同樣,國家和政府如果不能順應民意,胡作非為,就會引起農民的抗爭,進而導致社會的混亂,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有統一有分裂,但追求統一始終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愿望,分裂是不得人心的歷史逆流,所以統一的時間遠遠長于分裂的時間。

由于傳統社會的人們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地域環境的關系都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故友難分、故土難離、落葉歸根的鄉土、鄉親觀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很多人離開故鄉幾十年了,也忘不了故鄉的親朋、故鄉的山水,很多海外華人華僑也要求去世后把骨灰遷回故里。在鄉土、鄉親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互敬、互助、重情、講義氣的道德風尚。

因為注重實際,追求穩定,使得相當多的中國人具有不尚空談、安土重遷、安分守己、以和為貴等特點。

3. 注重群體,忽視個人

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家庭、家族本位,集體和國家也是擴大了的家庭,個人要為家庭承擔責任,要為集體和國家服務。這就造就了中國人的群體價值觀,個人不能超越群體,在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沖突的情況下,要放棄個人的利益;在個人意見與群體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要服從群體意見。這就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這種注重群體的觀念無疑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團結與和諧,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但是,由于過分地強調群體的重要,使得個人的利益和價值無形中就被忽視了,得不到保護和尊重,這有時大大地打擊了個人的積極性,不利于群體和國家的發展。上邊說的中國人創造性偏弱,與此有較大的關系;外國人對中國人有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的印象與此也有關系。

4. 注重等級和權威

建立在宗法關系基礎之上的中國社會,非常重視社會中的等級。作為主流的儒家思想就非常強調等級秩序,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還規定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觀點。“三綱”的觀點建立了基本的人間秩序,“君為臣綱”是社會關系的秩序,“夫為妻綱”是男女家庭關系的秩序,“父為子綱”是父子血緣關系的秩序。

權威主義與等級秩序相伴而生。權威是家庭、社會、國家的主導者,普通人必須尊重、服從權威,不得冒犯他們的威嚴,否則就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會受到道德的懲罰,嚴重的會受到刑律的處罰。在這樣的社會等級安排下,天長日久,普通人漸漸地就失去了獨立意識,把接受權威的安排當作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個人就會變得唯唯諾諾,個性自由和精神解放就成了空中樓閣,社會也會因此變得沒有生氣。

三、 中國當代文化的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習慣等,在當代中國社會也依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和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踏步發展,中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與時俱進地發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改變。

整體上說,當代中國文化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教材著重介紹其中跟交際有關的以價值觀為中心的內容。

1. 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沒有時間性,它是泛時的。它初步形成于過去,作用于現在,指向并昭示著未來。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攝取新的元素。它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最重要的區別性特征。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所在。

傳統文化往往是一體兩面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不斷地對其進行揚棄:肯定其應該肯定的方面,否定其應該否定的方面,最終將其中積極的一面發揚光大。

第一,注重倫理道德。注重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和關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并把它擴展到社會關系上,這一點無疑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前面提到的“八德”,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后,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現在中國面向中小學生進行“新八德”(立志、孝親、尊師、友學、謹行、誠信、仁愛、守法)的道德品質教育,就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注重實際,追求穩定。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追空弄虛、好高騖遠,追求實實在在的穩定的工作與生活,這一點同樣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社會的穩定是一切發展的前提。

第三,注重群體。做事情要考慮別人,考慮集體,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很大的益處,也是當代社會急需的精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個人主義的消極方面有所膨脹,很多人眼里只有自己,一切以自己方便為準,有時甚至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這與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集體主義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第四,注重等級和權威。等級是由于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的客觀存在,真正的權威是經過實踐和時間的考驗而產生的,從國家到各行各業,權威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權威是引領社會和事業向前發展的領頭羊和火車頭。

2.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具有明顯的不同,但其中有許多有價值的元素,例如法治、科學意識、個性自由、民主和平等意識等,都已被我們吸收和借鑒。

第一,法治。中國傳統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人治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當代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市場經濟階段,而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法治經濟。沒有法治,整個社會各個方面就無法有效、有序地運轉。

第二,科學意識。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共識,一切政策、計劃的制定都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不能只依靠經驗和領導者的個人意志;要傳播科學知識,拒絕封建迷信。

第三,個性自由。中國文化重視群體,但社會若要更健康、更有活力,就必須尊重個性自由,給個人創造充分發展的空間。建立在尊重個性自由基礎上的群體主義將會使社會發展獲得更為強勁的動力。

第四,民主和平等意識。人民有參與國事、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國家就好比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權利,國家的命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只有使人民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國家和社會才能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并得到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人民的廣泛尊重和平等對待。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可以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十二個詞來高度概括。這十二個詞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第二層面(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層面(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何茲全(2004:3)說:“中國文化未來的前途是樂觀的,因為未來世界應是一個一體化的世界、和平的世界、大同的世界,而這個方向與中國文化的特質相符合。”中國文化將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積極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丰宁| 武清区| 定结县| 阳泉市| 浦东新区| 即墨市| 南漳县| 英山县| 金坛市| 文安县| 全州县| 章丘市| 隆尧县| 称多县| 黑水县| 台州市| 黄大仙区| 仲巴县| 崇阳县| 绿春县| 宁国市| 双鸭山市| 弥勒县| 阳城县| 沐川县| 敖汉旗| 安义县| 台江县| 樟树市| 信阳市| 驻马店市| 谢通门县| 宣恩县| 西青区| 连平县| 海南省| 凤山市| 兴化市| 尤溪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