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英語的故事
  • (英)戴維·克里斯特爾
  • 3873字
  • 2020-08-19 17:59:39

標準英語的內部變體

標準英語內部也有很多故事可講……?這是因為標準語并非一種同質現象,在發音、拼寫、語法、詞匯、話語范式等方面,都是內在統一、始終如一的。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共識,認為在說英語的集體中存在一致性,乃是出于這樣的事實,即我們放眼所見的書面英語,本質上都是正式的。它是英語的最佳表現方式。無論寫書稿、撰文章、編小冊子,還是做招牌、寫海報,抑或是制作其他形式的印刷品,人們都會盡量“把它搞對”(get it right),為此需要專門人才(如文本編輯)或寫作手冊(如風格指南),以確保語言能達到標準。某些人也同樣如此,都會遵循各自的行業標準,如播音員、政府發言人、大學教授、法庭律師等。他們的說話風格,越是貼近書面標準,就越少招致諸如“粗心”、“懶散”、“草率”之類的批評。所以,那些公眾語言,無論我們聽到的還是讀到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全都位居文體譜系的“正式”一端。

即便在標準英語內部,也確實存在一個文體譜系。變化隨處可見。哪怕“正式”一端也不例外。律師、職員、政客、醫生、顯貴、播音員、科學家等等,盡管交際時倍加小心,但談話和寫作方式也并非始終如一。在所謂“法律英語”、“宗教英語”以及與社會主流機構相關的所有風格的語言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語言差異。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得到認可。現已寫成的不少書籍,其對象就是所謂的“法律語言”或“宗教語言”。正式英語的特點,無論口頭的還是書面的,都已得到了細致入微的考察研究。

然而,在譜系的另一端,非正式的標準英語卻被大大地忽略了。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員工食堂里,播音員的言語到底是什么樣的?政客們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時,又是如何交談的?大學教授們在海外旅游時所用的語言,與他們明信片的語言一樣嗎?他們的電子家書與他們的講稿或書稿都用同樣的語言嗎?文本編輯下班后也從來不會將不定式分開來寫嗎?一旦提出類似的問題,我們就會清楚地知道,原來還有另一個世界正等待我們去探索。普遍經歷告訴我們:下班之后,人們都會“換上舒服的休閑裝”。那么,當不再處于大眾視域中時,人們的這種“舒服感”在語言學上的對應究竟是什么呢?所有的專家學者,當他們不再專業的時候,是否都會換成同一套語言的外衣呢?諸如此類的問題,目前還沒有什么信息可以說明。這個故事也還沒人講過。

毫無疑問,大量非正式的語言素材,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確實也都存在。但凡寫過明信片的人,在提筆寫下Having a lovely time[“過得痛快”]的時候,其非正式性也就躍然紙上了,因為省去句子的一個部分(省略——此處是主語和系動詞,即I’m或We’re),乃是我們的常規做法之一,目的在于使寫下的句子和說出的話,聽起來無拘無束,親切隨和。任何人,只要在言語中加入一個助詞,無論比較委婉的(如blooming[可惡]或darn[該死])還是十分隨意的,都表示著自己的非正式性,因為這些形式的出現,本質上說,就是為了適應世俗的、低層次的互動交流的需要。任何人,只要使用俚語,無論通俗的還是專業的,也都顯示著自己非正式的一面,因為俚語的存在,首先在于營造一種親和關系,那是希望尋求社會歸屬感的人們的一種表達形式。在這樣的語境中,任何人=每個人。

好比更衣一樣,我們有多種選擇來表達非正式性。需要著裝時,我們可以挑選略微隨便的,也可以挑選非同尋常的,這取決于我們的人格和銀行存款。寫作和說話時,我們也有多種選擇,也有幾個層次的非正式性,也包括從略微隨便到非同尋常的不同層次。相關的是人格,方式也是一樣——盡管不像存款,因為在表現身份時,語言乃是最廉價的方式——而且選擇語言還受其他因素的制約,比如對話的主題,參與對話的人數、年齡、性別,以及對話的場景類型等。一統化的或通用的非正式英語,確實存在諸多的特征,但里面也有很多的變數。

在“正式-非正式”的譜系上,我們的選擇越是多樣,就會越感方便,越能滿足復雜多樣的社會需求。需要著裝時,衣櫥里的多種選擇使我們能穿著得體,以便適應不同的社交場合,語言也一樣。越是掌握了多樣的語言選擇,我們就越能隨機應變,越能恰當地適應一個又一個的社交場合。顯然,無論是誰,在使用英語來表達時,如果不能做到正式、克制和正確,那么在現代社會里就難免陷入極端不利的處境。反過來也是如此:無論是誰,對于非正式場合下的英語使用,如果缺乏應付能力,也會陷入極端不利的困境。

這后一點,對于土生土長的說英語的人,關系不是很大,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掌握非正式英語的過程,那是環境所致;但對那些非土生土長的學習者,乃是至關重要的,而在今日的英語使用者中,他們卻占有絕對的多數(見第十七章)。比如一個總部設在英國或美國的跨國機構,每當召開會議時,用的可能都是正式的商務英語,但大量“真正的”商務活動卻在過道或咖啡廳里,或在會議廳之外,都是用日常的慣用方式進行的。對于那些并非土生土長的經理來說,可能需要費盡周折才能真正理解。即使在會議廳內,一句漫不經心的回答或玩笑,于那些對非正式英語的多樣性缺乏感悟的人,都足以傷害他們的自信。董事會中的英美成員全在開懷大笑,而其他的經理,比如意大利人或香港人,則不會。

同樣,雖然沒有可靠的數據,但僅憑直覺我們就會知道,非正式英語遠比正式英語來得“正常”。假如有什么辦法,可以將所有場合累計起來,看看在全世界說標準英語的人中,非正式和正式英語各占多大比例,我想前者將會高于后者,其比值至少為10∶1。如果你是說標準英語的,不妨回頭看看剛剛過去的一周,回想一下使用正式英語的場合。它們將會如同座座孤島一般明晰可辨——比如上班、集會、探親訪友、互通電話等。至于使用非正式英語的場合,要回想起來就不那么輕松了,因為它們實在太多——親朋好友的交流、工作中的相互溝通、鄰里間的家長里短、陌路人的彼此對話,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場合的交談,比如家里的、上班時間的、商店里的、酒吧或飯店的、公交車與火車上的以及運動場上的等等。非正式英語是基礎,正式英語位居其中,與之對照。只有它才是規范。

有關非正式英語的故事,一些詞典、語法和風格指南也都開始講述了,但內容十分散雜,態度也通常可疑。依然流行的看法是,非正式英語多少有點稀奇古怪的感覺——風格隨便,思想半生不熟,句子結構松散,表達不全,語流中斷,話題更換,詞語重復,茫然不知所云,交流全憑“耳朵游戲”(play it by ear),這一切,本質上就不及正式英語: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所有句子都密切關聯而又完整無缺,意義的推進既符合邏輯又前后連貫,竭盡所能地做到適宜、清楚、準確。這樣的知識,規定語法學家和純粹語言學家,在過去的250年里,一直都在給我們以諄諄教導。大概還要花上250年才能將它忘掉,雖然種種跡象表明,實際時間或許會少些。

我們需要兩種文體知識,才能度過一個完整的語言學周期。Thanks a million[萬分感謝]與I am most grateful[不勝感激]是并行不悖的。We’ve got all sorts of lovely grub and booze in the fridge[好吃好喝的,冰箱里全有]的含義就是A wide variety of foodstuffs and beverage has been left in the refrigerator[各種各樣的食物和飲料,冰箱里應有盡有]。實際上,更加恰當的說法,有時是Hey, Dick, take a look-see here[嘿,迪克,來這兒看看瞧],有時則可能是Excuse me, Mr Smith, would you please examine this[請原諒,史密斯先生,您能檢查一下這個嗎]?飯桌上也一樣,完全正確的說法,有時可能是Be a dear and send the salt down...Ta[乖,遞下鹽……謝啦],而有時我們卻又清楚地知道必須說成Would you kindly pass the salt?...Thank you so much[勞駕遞一下食鹽行嗎?……非常感謝]。非正式英語的特征到底怎樣才算把握準確,取決于多種因素,比如人們的年齡和文化背景。2003年,我曾聽到過這樣的表達謝意的說法:Cheers[謝謝]、Wicked[棒極]、Good one[妙極]、Cool[真酷]、Fierce[非亞斯]等等。但不論用哪個詞,基本點還是在的。僅有一種風格可用,或對風格的使用缺乏恰當的感受,都可能導致話語權的喪失,從社交角度說也是讓人頗感不安的。這不僅意味著我們再也無法控制形勢的發展,而且很快就會發現,不諳風格乃是踏上慘遭社會排斥之路的第一步。

這一點適用于所有的文化,也適用于所有的語言。而在像英語這樣的語言中則顯得尤為突出,因為這種語言,在正式性與非正式性之間具有眾多的微妙差異,這些差異源自悠長的歷史、多樣的社會性、強大的科技影響、與日俱增的全球化趨勢。對這些差異的理解,無疑是多多益善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隨機應變地加以運用,而每當他人應用時也才能反應自如。能夠控制語言還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意轉換風格,以求達到某種特殊效果。比如電視上的氣象預報就使風格轉換成了一種藝術,從正式,經由各個級別的非正式,到全然的非正式。

A deep depression is approaching the British Isles, which will bring heavy rainfall by early morning.

一股較強的低氣壓正逼近英倫三島,將于凌晨早間帶來瓢潑大雨。

Another low coming in, so you’ll need your umbrellas tomorrow.

又一低氣壓將會到來,所以明天你得需要雨傘。

More rain on the way, I’m afraid, so get your brollies out for the morrow.

恐怕還有雨,明天你就帶傘出門吧。

我們還必須能夠控制,才能避免在使用中不出差錯,才能領略玩笑的精妙之處。我們應該知道,在電視諷刺劇的世界之外,我們斷然不可以說How’s tricks, your grace[竅門怎樣,閣下]?對自己的背景要絕對清楚(或爛醉如泥),然后才可以說Yo, Officer[唷,是警官呀]。

但凡講到英語史,對英語的正式性及其整個適用范圍,都不會視而不見。但對各個層次的非正式性問題,在傳統的敘述中卻極少涉及,部分原因在于:人們過分地將其與地域方言聯系在一起。在數百年的語言教學中,正式英語一直都是崇拜對象,而非正式英語則始終處于邊緣化的境地——通常是受罰的對象,被貼上諸如“庸俗”、“錯誤”等標簽。但在英語的語言學發展史上,一旦要尋找其非正式性,就會越找越多。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它們的上下文還有著明顯的文學血統,而那則是有待講述的另一個故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辽宁省| 静海县| 湘西| 保德县| 舒城县| 防城港市| 稻城县| 会泽县| 西和县| 西乡县| 渭南市| 卓尼县| 兴海县| 札达县| 滦南县| 沾益县| 深水埗区| 定结县| 旺苍县| 巩义市| 阿荣旗| 聂拉木县| 亳州市| 余庆县| 永丰县| 清苑县| 平南县| 芒康县| 抚松县| 津市市| 绥中县| 安西县| 崇文区| 九江市| 雷山县| 茌平县| 漾濞| 广元市| 英山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