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藝術起源懷疑論
  • 高玉
  • 16230字
  • 2020-08-19 15:25:59

第一章 中國藝術起源研究綜述

藝術起源問題本質上是非藝術問題,但事實上人們常把它作為藝術問題來研究。因為涉及很多歷史、哲學、心理、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它可以說是藝術研究中最深奧、最復雜、最神秘莫測、最各持一端的問題。那么,中國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如何呢?在此首先對這一問題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和評價。

在學術上,中國古代有探幽溯源的傳統。中國古代的藝術研究特別是文學研究應該說是比較發達的,但沒有藝術起源這一課題。比較早的文獻《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關于藝術起源的論述。相比其他論述來說,它的確有點“起源”的味道,但它離藝術起源研究還差得遠,其科學性姑且不論,就算它是討論關于藝術起源問題的,它也僅僅只是討論具體的中國古代的“九歌”與“九辯”的來源問題,不具有普遍的抽象意義。

至于其他一些言論,比如何休、劉勰、蘇舜欽、朱熹等人關于詩歌的產生的論述,就更不能劃歸到藝術起源的范疇。倒不是因為他們僅僅只是討論了詩歌的產生而沒有抽象地上升到藝術的高度,關鍵在于他們是從創作的角度討論詩歌的產生,而不是從起源的角度討論詩歌的發生,也就是說,他們討論的是已經有了詩歌這種體裁之后詩歌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而不是詩歌這種體裁是從哪里來的,比如朱熹說:“或有問于余曰:詩何為而作也?余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2這顯然不是在談論詩歌的起源問題,而是在談論詩歌的創作問題,特別是為什么要創作詩歌的問題。

嚴格意義上說,藝術起源問題是西方人提出來的課題。

在中國,首先提出這一問題的是受西方文化思想影響比較大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說:“文學者,游戲的事業也。人之勢力,用于生存競爭而有余,于是發而為游戲。婉孌之兒,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無所謂爭存之事也。其勢力無所發泄,于是作種種之游戲。逮爭存之事亟,而游戲之道息矣。惟精神上之勢力獨優,而又不必以生事為急者,然后終身得保其游戲之性質。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兒之游戲為滿足,于是對其自己之情感及所觀察之事物而摹寫之,歌詠之,以發泄所儲蓄之勢力。”3這是比較明顯的藝術起源“游戲說”,它與康德、席勒的“游戲說”既有一脈相承的地方,又有明顯的不同;它有很強的理論色彩,但論據卻是對現實的觀察。可以說,王國維是中國第一個研究藝術起源的人。

此外,王國維還提出了歌舞、戲劇始于巫的具體觀點,他說:“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然則巫覡之興,在少皞之前,蓋此事與文化俱古矣。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是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獨有巫風之戒。及周公制禮,禮秩百神,而定其祀典。官有常職,禮有常數,樂有常節,古之巫風稍殺。然其余習,猶有存者。”“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后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4

在王國維之后,另一位國學大師劉師培則提出“文學出于巫祝之官”之說:“蓋古代文詞,恒施于祈祀,故巫祝之職,文調整特工。今即《周禮》祝官職掌考之,若六祝六詞之屬,文章各體,多出于斯。又頌以成功告神明,銘以功烈揚先祖,亦與祠祀相聯。是則韻語之文,雖匪一體,綜其大要,恒由祀禮生。欲考文章流別者,曷溯源于清廟之守乎!”5就筆者所見到的,這是中國第一篇關于藝術起源的專文,它非常接近西方的藝術起源“巫術說”,但它比西方的巫術說明顯要淺顯得多,它缺乏更深的文化內涵。

在民國時期的藝術起源觀點中,影響最大的是魯迅,魯迅曾提出著名的“杭育杭育”說 6、小說起源于神話傳說、“詩歌起于勞動和宗教” 7、小說起于休息等觀點。關于魯迅的藝術起源觀點,筆者在以后的有關章節中還要做詳細的評述,筆者的最基本觀點是,魯迅的藝術起源觀點缺乏嚴密的科學論證和統一性。

筆者認為,1949年以前,代表藝術起源研究最高水平的是蔡元培的《美術的起原》。這是一篇長篇論文,蔡元培生前曾兩次修改,分別在《北京大學日刊》、《繪畫雜志》、《新潮》先后發表三次。蔡元培認為美術是人類所特有的,所以他反對把藝術的源頭追溯到動物那里去,“嚴格的考核起來,造巢的本能,恐還是生存上需要的條件。就是平齊,圓穹等,雖很合美的形式,未必不是為便于出入回旋起見。要是動物果有創造美術的能力,必能一代一代的進步;今既絕對不然,所以說到美術,不能不說是人類獨占的了”。 8在實證材料上,蔡元培主張運用民俗學材料,所以文章的主體部分就是運用大量的民俗學材料,論證原始裝飾、繪畫、舞蹈、詩歌、戲劇、音樂等藝術的特征,最后的結論是:“初民美術的開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種實際上目的,例如圖案是應用的便利;裝飾與舞蹈,是兩性的媒介;詩歌舞蹈與音樂,是激起奮斗精神的作用;尤如家族的徽志,平和會的歌舞,與社會結合,有重要的關系。……總之,美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無論何等時代,都是顯著的了。” 9對比西方同時代的藝術起源研究,蔡元培并沒有很多新的東西,但在中國,他是第一個把藝術起源研究納入人類學范疇的。

1949年后,美學界有非常活躍的著名的“美學大討論”,但沒有討論藝術的起源問題。常任俠的《關于我國原始藝術的發展》和《關于我國音樂舞蹈與戲劇起源的一考察》可以說是這一時期少有的藝術起源研究成果。常任俠的基本觀點是勞動產生了藝術,從論文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他研究的范圍是我國藝術的起源,但從論文本身來看,他的結論不僅具有抽象意義,而且還遠遠地突破了藝術起源“勞動說”的范圍。比如他認為“早期人類歌舞的表演大概有以下各種動因”:“一是對于勞動成功的慶祝”,“二是對于自然的崇拜”,“三是對于祖先的祭祀”,“四是對于兩性的誘惑” 。10非常明顯,常任俠實際上認為,藝術的起源既與勞動有關,又與人的本能和宗教文化有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的宗教說與弗洛伊德的性沖動說。其科學的態度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但話說回來,即使有常任俠這樣獨到而深刻的研究,但新中國成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藝術起源研究基本上是荒蕪的。

開始比較多地涉及這一問題,是在新時期以來,大學講堂恢復了文藝理論課后。在課堂上,作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它要求必須有一個說法。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采取的辦法是,先介紹“游戲說”、“模仿說”等“錯誤”的說法,然后再介紹“正確”的勞動說,并對它進行論證,所謂“論證”,主要是引用馬克思、恩格斯、魯迅、普列漢諾夫的語錄以及普列漢諾夫、格羅塞、丹納所用的材料。相對而言,應該說這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影響比較大,后來的文學理論教材在這一問題上紛紛仿效這種體例,雖然在材料上、在觀點上有了很大變化。教科書對于確立藝術起源“勞動說”在我國的權威地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勞動說”在我國風行一時,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國最有影響的藝術起源學說。

真正公正、客觀地研究藝術的起源問題,從時間上說,大致始于1982年。這一年,首先是朱狄先生出版了《藝術的起源》一書。這是一本小冊子,全書約十五萬字,共四章:一、人類起源與藝術起源;二、探索藝術起源的幾種途徑;三、關于藝術起源的各種理論;四、最早的藝術類型。第二章實際上是講實證材料問題,第四章則是講各種具體的藝術是如何發生的。“該書以豐富的材料為基礎,對藝術起源的研究史和研究現狀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評述性介紹,并著重就探索藝術起源的三種途徑和關于藝術起源的若干理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11我認為,該書作者自己的觀點倒在其次,事實上,朱狄先生一直都沒有比較系統的關于藝術起源的觀點。這本小冊子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它的最大貢獻,即它的介紹,作者一反過去較為偏激的獨斷論的保守態度,而傾向于一種較為寬容的多元的起源理論,公正客觀而又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西方藝術起源研究大量的新的材料和觀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朱狄的《藝術的起源》在中國藝術起源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對于國人把眼光投向對這一問題研究比較先進的西方,使我們站在較高水準上研究藝術起源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一直認為,藝術起源問題不是中國的本土理論,它是西方文藝理論框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所以如果沒有這種介紹,沒有這種直接的向西方的學習,僅憑閉門造車,我們現在的藝術起源研究是絕對不可能達到這樣一種水平的。至少,大量的考古學材料、民俗學材料,是我們無法杜撰出來的。朱狄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中的材料后來一再被人引用,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研究藝術起源的必讀書,這充分說明了它的重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末,作者又對這本書做了比較大的修改,資料更加充實,論證更加完善。

1982年中國藝術起源研究中另一重要的事情是《復旦學報》關于“勞動說”的討論。這場討論開始于《復旦學報》1982年第3期發表該校國際政治系七八級學生姜慶國的論文《“藝術起源于勞動”說質疑》,該論文對流行的,也是正統的“勞動說”提出了懷疑。姜慶國的文章包括三部分:一、“普列漢諾夫和魯迅究竟是怎樣論述藝術起源的?”作者認為普列漢諾夫和魯迅都不只是主張勞動說,前者并不忽視人的自然本性;魯迅則根本就沒有“勞動說”的概括,他強調勞動的時候,同時也強調宗教、性愛、休息。二、“回顧歷史的腳印”。作者認為,歷史上對藝術起源的研究,大致有“本能論”、“實用論”、“綜合論”三個方向,作者既反對“本能論”又反對“實用論”,而主張“堅持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對立統一,本能與實踐的對立統一,在具體原始藝術作品研究上,堅持內容與形式的對立統一”。即“綜合論”,“藝術起源于人類愛美的天性及其社會實踐”。三、“藝術的自然本性不容忽視”。這一部分著重論述藝術起源過程中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要作用。 12作者并不是完全否定藝術起源“勞動說”,只是認為“勞動說”有缺陷,即忽視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作用。作者在思路上仍然是“勞動說”的,只是比通常的“勞動說”觀點走得遠罷了。

姜慶國的文章發表以后,反響很大,《復旦學報》1982年第6期發表兩篇討論文章:陳廣宏的《正確理解“藝術起源于勞動”說——與姜慶國同志商榷》,王東明、徐學清的《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也談藝術不僅僅起源于勞動》。前者反對姜慶國的觀點,認為“綜合論”是“二元論”,藝術起源于“勞動說”不容置疑;后者贊成姜慶國的觀點,認為“勞動說”忽視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因素。

接著,《復旦學報》1983年第6期又發表兩篇討論文章:羅中起的《藝術起源是一個歷史過程》,姚文放的《“藝術起源于勞動”是科學的命題》。前者的基本觀點是:藝術起源于勞動,首先是“把藝術起源看作人類文明的一個歷史過程”,文章明顯批評姜慶國的觀點,但筆者認為,它在實質上與姜慶國的觀點沒有根本的分歧,不過是一個“名實”問題,羅中起認為“勞動說”并不反對進行生物學的考察。

再后來,《復旦學報》1984年第6期發表丁淦的《藝術起源的主客觀條件——兼評“綜合論”》,也是批評姜慶國的觀點的,認為“藝術起源的客觀條件——對象的審美屬性”、“藝術起源的主觀條件——審美和藝術能力”歸根到底都是產生于勞動。

在這場討論中,筆者認為最有深度的是姚文放先生的文章,雖然筆者并不同意他對藝術起源“勞動說”的重新解釋,但他對“藝術”和“起源”這兩個概念的追溯以及界定,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筆者認為這才真正涉及藝術起源的實質問題。關于這一個問題以及對“勞動說”的評論問題,本書后面還要詳細論述。

總的來說,這場討論缺乏足夠的深度,商榷的文章表面上觀點尖銳對立,實際上卻非常接近,肯定的內容和否定的內容都大致相同,只不過說法不同罷了。五篇文章中,有四篇文章是批評姜慶國觀點的,但大多都沒有真正擊中要害,所有的文章都是一個思路,就是尋找藝術的絕對“根源”,“藝術”和“起源”都是一元化或理念化的;所應用的材料和引用的觀點都大致相同。現在看來,這場討論似乎為時過早,在當時的思維方式、學術精神以及視野條件下,這種討論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和收獲。

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中國學術界非常活躍的時期。在藝術起源研究領域,這種活躍表現為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各種原始藝術學說以及與此相關的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美學等被翻譯介紹過來。這些著作雖然在龐雜的西方此類著作中只是極少數一部分,但它卻極大地開闊了中國學者的視野,啟發了中國學者的思路。在此基礎上,中國學者也寫出了一批很有見地的論文、專著。擇其特要者介紹如下:

一、鄧福星的《藝術前的藝術——史前藝術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這是作者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略加修改而成的。在這部著作中,作者提出了著名的“藝術起源與人類起源同步”的觀點,這是一種對前人和同時代人的很大突破,而這種突破的邏輯起點卻是從反思“藝術”和“起源”這兩個概念開始的。作者首先把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三種形態:“萌芽期藝術”、“史前藝術”、“文明人的藝術”,作者反對西方學者從歐洲洞穴巖畫即史前藝術那里追尋藝術的源頭,而主張從“萌芽期藝術”那里追究藝術的起源:“萌發期藝術,嚴格說來還不是藝術。在原始社會發生之前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里,隨著人的形成,逐漸出現了可以發生藝術的因素和條件。它們緩慢地發展著、相互作用著,最終導致了史前藝術的形成。這些藝術的萌芽不是今天藝術中諸如題材、主題、樣式、技法等所謂藝術的構成因素,而是諸如猿類求生的本能活動及其方式、某種情欲的發泄等看來與藝術相當間接的因素和方面。不過,這倒是藝術發生的最基本的起點——探討藝術起源,追究藝術從無到有,恰恰要從這里而不是從已經‘初具規模’的史前藝術開始。” 13這就把藝術起源的時間大大提前了,提前到人類起源的過程中。

那么,人類是如何起源的呢?而按照恩格斯的觀點,人類產生的關鍵是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鄧福星又提出了人類的第一件工具和第一件藝術品是同一性的觀點。他的導師王朝聞先生在《序》中解釋說:“(一)人類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創造物的起點和最初形態,第一件工具的創造,是人類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創造活動的胚胎,它孕育著人類由幼年到成年發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關系;(二)人類早期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交織在一起的,沒有可以分割開來的確定性的界限,因而它們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在當時是混沌同一的;(三)從史前藝術的特征出發并就其創造性的意義而言,人類最初那簡陋的石器和后來較為精細的彩陶、玉器……同屬于史前藝術,它們的具體形態雖然不同,卻沒有根本性質的區別,后來的一切創造物都是對第一件工具的繼承和發展。……既然藝術的發生可以這樣追溯到第一件工具,藝術發生的上限與人類歷史的開端是同一的。” 14應該說,這種解釋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作者還提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史前藝術是一種不同于文明人藝術的獨特藝術形態,“藝術發生的關鍵環節” 15是人類“自意識”的產生,這些都對我們研究藝術起源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所以從建設的角度來說,鄧福星的《藝術前的藝術——史前藝術研究》是中國第一部具有獨立觀點體系的藝術起源研究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之后,作者又陸續增寫了《中華原始藝術概論》、《中華原始藝術對后世藝術的影響》、《美術的起源與中國原始美術》、《中國原始素陶研究》、《從原始造型藝術看人類早期的審美意識》、《藝術發生探討方法與途徑》等文章,和《藝術前的藝術》合成一書,取新書名《藝術的發生》,于2010年出版 16。增加的內容除了最后兩章以外,主要是對中國具體藝術的起源問題的探討,只能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藝術起源這一角度來說,和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藝術前的藝術》不能相提并論。

二、朱狄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

這是一本非常厚重的書,全書62萬字,共分四章:第一章,“十九世紀以來西方人類學家論原始思維的特征”,主要介紹泰勒的萬物有靈論、弗雷澤的巫術論、列維-布留爾的原始思維論、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說、弗朗茲·博厄斯的原始藝術論、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義說、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第二章,“人類文化的搖籃時代——舊石器時代的藝術”,除了介紹舊時代藝術的考古現狀、基本特征和類型以外,主要介紹藝術起源中的“為藝術而藝術論”、巫術論、薩滿信仰論、性符號論和季節符號論。第三章,“原始文化的活化石——現代原始部族的藝術”。第四章,“神話和神話學”。從內容可以看到,這不是一部狹義的藝術起源問題的著作,而是一部有關原始文化的理論著作。和《藝術的起源》一書一樣,這部著作的主要特點是介紹,雖然作者幾乎在每一個問題上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且這些觀點和看法不乏真知灼見,但總的來說,缺乏系統性,在他所介紹的各種豐富而內容翔實的學說面前,作者自己的觀點則容易被掩蓋和忽視。

筆者認為,朱狄的《原始文化研究》在中國的藝術起源研究中之所以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的深刻性。《復旦學報》關于“勞動說”的討論、鄧福星的“藝術起源與人類起源的同步”的觀點以及其他種種研究,都一再表明,藝術起源問題不可能從藝術研究本身中得到最終的答案。藝術起源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涉及人類學、思維學、動物學、宗教學、神話學、心理學、美學等。當我們對藝術起源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追究的時候,我們最后總是追溯到非藝術學的諸如人類學、心理學那里去,并最終依賴這些學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看到,藝術起源問題討論得越深入,就會越偏離藝術本身。《原始文化研究》不僅僅局限于介紹傳統的各種藝術起源學說,而更進一步介紹更為根本的原始思維、現代原始部族的藝術以及神話學等問題,這突出表明了它的深刻性。

二是它的豐富、廣泛性。讀朱狄的《原始文化研究》,筆者深深對朱狄先生的外文功底和對西方藝術起源資料收集的廣泛和全面感到驚嘆。現在我們看到,迄今為止的關于藝術起源以及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這本著作中都有介紹,而且,除了極少數在當時有中譯以外,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介紹給國人。雖然這其中的一部分后來被完整地譯成中文,但數量上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朱狄的《原始文化研究》在中國藝術起源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三、俞建章、葉舒憲的《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這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藝術起源學專著,它運用西方的符號學來分析研究語言和藝術,其中心論題是:語言與藝術異質同構。但全書除了第一章和第八章以外,其他六章主要都是論述藝術作為符號的發生發展過程,所以它又可以看作是一本藝術起源“符號說”的專著。

作者認為,以前的各種藝術起源理論,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又都有它不可克服的缺點,所以作者希望通過符號哲學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作者認為,藝術和語言本質上都是符號,藝術起源的本質問題即符號的發生問題。作者實際上就是在發生學意義上討論藝術作為符號的發生過程的。該書既有自己的觀點體系,同時又博采眾家之長,是中國藝術起源研究中少有的很有哲學深度的力作。

四、陳榮富的《宗教禮儀與古代藝術》,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這是筆者所見到的第一本也是唯一持“宗教說”觀點的藝術起源研究專著,全書約14萬字。其基本觀點是:藝術起源于宗教儀式,“原始藝術是宗教禮儀的副產品和工具”,其理論根據明顯是泰勒的“萬物有靈論”以及弗雷澤的巫術原理。但作者較少停留在理論的抽象論證中,而是分別考察宗教禮儀與繪畫和工藝美術、雕塑、建筑、樂舞、文學等各門具體藝術之間的關系,作者考察后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具體的藝術的產生都與宗教禮儀有關,或者說是宗教禮儀的副產品和工具,因此,藝術起源于宗教禮儀。這是典型的歸納論證。關于此書的內容,筆者在本書后面的有關章節中還要作評述。

五、宋耀良的論文《人類第一藝術——藝術起源新論上篇》、《生命精神化與藝術起源——藝術起源新論下篇》,分別載《文藝爭鳴》雜志1990年第2、3期。

宋耀良認為,探究藝術起源的正確方向應該是從藝術動機入手,“那么,人類最初的藝術動機是什么呢?是源于游戲的沖動?是源于情感的表現欲望?……要從根本上回答這一問題,也許首先應當辨析出人類的第一藝術,即最先的藝術形式。這種最先的藝術形式必定最直接最顯著地體現出創造者的原初動機”。17而根據宋耀良先生的考察,人類的第一藝術是舞蹈,而舞蹈藝術發生的動因和動力是人類的生命力量,因此可以說,藝術起源于人類生命力量的表現,具體發生過程包括生命沖動、生命崇拜、生命圖騰三個階段。“生命沖動是一種近乎于動物性的本能的沖動。它是自發的、不可抑制的,或者說是情不自禁。它構成了人類生命形而上表現的最初形態,當然它顯示的是人類剛剛脫離意識的黑暗時期的那種荒蠻階段。”“生命崇拜,是強盛生命力被自我生命意識到,由此伴隨著神圣神秘氛圍的自我生命力的頂禮膜拜,逐漸向對自然生命力頂禮膜拜的階段。”生命圖騰則是生命崇拜的反動,“它對因崇拜而被釋放出來的人類生命力量,進行了最初步的規范;它將曾被尊為神圣的生命原力,轉溯成為對活體生命起威懾作用的恐怖物象;它取消了個體生命自由自在的權力,而將其納入某個固定生命集團使顯出類的特征;它迫使向外膨脹的生命力量收斂回縮,使其在向反方向作用,以至拓展了原始生命的心理容量;它澆滅了發熱的自結性,讓自卑感重又回到意識清晰了的原始頭腦中,主客觀位置重又得到適當擺正,人類科學的進程從此邁開了第一步”。18

筆者并不同意宋耀良先生的所謂“第一藝術”之說,也不贊成他論證的邏輯方式,但筆者認為,他所提出的藝術起源于生命力的表現,在中外藝術起源研究中,都很有新意,從生命哲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起源,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課題,也很有啟發意義。同時,作者提出的通過思辨的方式,依靠邏輯的力量來研究藝術起源問題、有關藝術生產的理論不能說明藝術起源的問題以及藝術的發生與人類的精神化過程是同步的等觀點,也對我們研究藝術起源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所以,這兩篇文章其實有很豐富的內涵。

六、章建剛、楊志明的《藝術的起源》,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這是一本真正的藝術起源符號學專著。作者本質上也是以“藝術”概念為出發點來研究藝術的起源問題,不同在于,作者認為藝術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這種變化根源于人本身、人性和人的概念的不斷變化、不斷生成和不斷進步。所以,作者不再尋求一種終極的“藝術”的概念,而是尋求藝術的乃至人的歷史深層結構,要在不斷變化的歷史中尋找一個不變的結構,這一結構就是“符號”。整部書就是在符號起源的背景下考察藝術起源的問題,最后的結論是:藝術是一種符號形式,而第一種專門的符號形式恰恰是藝術。工具也是符號,工具系統也有蘊含,它是原始人世界觀的表達式。工具符號系統與藝術符號系統是人類整個符號系統的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藝術符號系統是對工具符號系統所表達的世界觀等的進一步解釋。在時間上,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人類已有了最早的一批藝術作品;真正成熟的藝術是在新石器時代才到來的。

這部書最有特色的觀點是:“藝術實際上是不斷地處于起源過程之中的。”“藝術的誕生不僅是一個瞬間性的過程,也不僅是在一個特定的領域里一次性實現的。” 19這其實是作者關于藝術是不斷變化的基本觀點的必然結論。這個結論初看起來似乎很平淡,但仔細斟酌,卻覺得含義豐富。它實際上表明了一種新的起源觀。藝術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起源也是一個過程。這與其說是提出了一種新藝術起源說,還不如說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藝術起源說。它深刻地表明了藝術作為學術課題的難題,這是和筆者的藝術起源懷疑論觀點相吻合的。

在方法上,作者強調對藝術起源問題不僅要從實際歷史、考古材料上入手,而且還要有哲學理論上的探索和思考。這是非常有道理的,藝術起源既是歷史問題,也是哲學問題。藝術起源作為學術問題,必須以對人、對社會、對文化的深刻思考作為基礎。藝術起源不僅僅只是探討歷史問題,也是一個學術問題,應該解決一些學術上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否則它就沒有任何意義。在這一意義上,這本書與鄭元者先生的《藝術之根——藝術起源學引論》有某些共同性。

七、鄭元者的《藝術之根——藝術起源學引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這部著作最突出的特點和它最大的成就不是它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起源的學說,即“圖騰觀念特化說”,雖然鄭元者先生本人可能最為看重這一部分。但如果僅僅只是這樣,它不過是在藝術起源學說之“林”中又增加了一棵“樹”而已,盡管這棵“樹”比其他的“樹”粗壯、高大,且其來路不一樣。如果僅僅只是這樣,它不過是“量”的增加而不是“質”的提高,盡管這種“量”的增加也是非常困難,非常難得,作者甚至完全可以以此為滿足和驕傲。但筆者認為這本書最大的貢獻還在于它指出了通往藝術起源之“思”的道路和這道路中最關鍵的障礙。

當我們討論藝術起源的時候,我們所說的“藝術”和“起源”的指稱和含義是什么,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過去,也不是沒有人提出過這一問題,但多在淺層次上思考和規范,缺乏深刻的哲學性的追問。對于限定“藝術”,鄭元者先生認為歷史的原則應該優先于邏輯的原則,根據“歷史優先性原則”,他反對用現代藝術觀念去研究作為藝術起源研究對象的史前藝術,認為史前藝術在本質上是作為史前意識形態的可見形式,在功能上是作為生存理解的體化物,因此它顯現了人類在存在、活動和認知三方面的始源性意義。對于“起源”,鄭元者先生認為大抵是指導致某一事物發生的起因或動機以及該事物發生的初始狀態或相對最早的時間。“起源”可以作為單數來理解,但更應該作為復數的形式來對待,據此,鄭元者先生首次提出了他獨特的“W-H-W”起源問題環理論,即從When、How、Why三個層面來全面地系統地討論藝術的“起源”。

這里,“歷史優先性原則”、史前藝術作為史前意識形態的存在形式、“起源”的復數形式等觀點都是鄭元者先生第一次提出來的,每一個觀點的新穎、獨到,都是前人所沒有的,其深刻性和優越性也是明顯的,比如起源問題環理論就比過去任何一種從單一層面來討論起源問題要深入得多,僅從這一點上,鄭元者先生就應該在藝術起源研究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但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鄭元者先生切入問題的方式。筆者認為,提出這些問題對研究藝術起源更具有根本性,它為藝術起源走向更本質的研究開辟了正確的方向。具體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如何解決問題更具有哲學的意義。解決的過程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但解決的途徑更重要、更富于建設性。恐怕鄭元者先生自己也必須承認,對他所提出的這些具體觀點仍然是可以有爭議的,事實上,筆者就不同意鄭元者先生的“歷史優先性原則”。在筆者看來,“邏輯”與“歷史”在科研中孰先孰后的問題有點像非進化論者眼中的雞與蛋的先后問題,是一個難解之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認識論問題。胡塞爾式的從現象的直觀和還原中發現事物的本質的認識方式其實是值得懷疑的。沒有金子的觀念,即使走進了金山也可能空手而回。如果沒有原始藝術的觀念,甚至連原始藝術都不可能發現,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對現代落后民族的原始藝術的“藝術”性完全視而不見,把它們看作是迷信的東西而大肆毀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類此,對鄭元者先生提出的其他觀點也可以商榷。但另一方面,鄭元者先生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爭議的,這些問題都不是單純的藝術起源問題,但卻是包圍藝術起源問題的一道道壁障,是繞不過去的。要抵達核心,必須先突破外圍,必須先解決這些基石性問題。企圖跨過這些壁障建立起空中樓閣,是不得要領、不切實際的。所以,在當前,解決藝術起源哲學上的問題比解決藝術起源問題本身更具有迫切性。在這種意義上,鄭元者先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比具體觀點更具有根本性,更具有啟發性,更能夠引起對問題的深思。

因果問題和情境問題則是鄭元者先生提出的對藝術起源研究來說具有根本性的另一重大意義的問題,也是藝術起源研究的至關重要的理論基礎問題。作者認為,藝術的發生不是混沌無序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藝術起源中的因果關系是人類精神活動中的因果之間的深層次的內在關系,而不是那些處于淺層次的和外在的連接關系。藝術起源的因果論既不是極端的因果論,也不是非決定論,而是一種內在的關系。根據這種因果關系,鄭元者先生認為藝術起源“勞動說”不是因果意義上的藝術起源學說,“勞動”從根本上說不是藝術起源的原因和效應,而是“條件”。這是非常深刻的。認為“勞動”只是“條件”,過去也不是沒有人提出過,但都不能動搖“勞動說”的理論內核,而從因果關系的角度否定它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起源學說,鄭元者先生是第一次提出這問題,比起過去的懷疑和否定來,它明顯地具有理論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刻性。因果問題既是基本的哲學問題,又是具體的藝術起源理論問題,它具有哲學的方法論意義,同時又是研究藝術起源的具體思維問題,它涉及如何對待原始文化和原始藝術的問題,所以,與此聯系的深層的問題是“情境”問題。鄭元者先生認為,不能以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定型去研究史前藝術材料,而要盡可能逼近史前藝術的文化情境,我們在對史前時代或現代土著社會的生活世界進行理解和解釋時,不應該只是個人式的內在交談,而應該是有著不同的生存情景和文化情景的人們的總體性對話和交流。應該說,這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觀點和視角,它實際上是西方文化人類學、民俗學中討論比較多的跨文化研究、原始思維的問題。但鄭元者先生提出的“情境”、“情境相關與觀念轉換”、“情境的約定性與非約定性”等概念和范疇,則是在試圖建立自己研究藝術起源的獨特的理論構架。

藝術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而深奧的學術課題,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鄭元者先生也不可能徹底地把問題搞清楚。歷史經驗表明,重大的學術問題從來都具有開放的性質。對于鄭元者先生在“因果”和“情境”問題上的具體觀點,筆者認為仍然是可以爭議的,比如關于“勞動說”,鄭元者先生的質疑是非常深刻的,但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從“勞動”的角度來研究藝術起源仍然是有價值和意義的。理論上,“情境”無懈可擊,但在實際中,如何迫近“情境”,如何把握“情境的約定性與非約定性”,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在學術方式和具體觀點上,筆者和鄭元者先生都有很大的不同,他是黑格爾式的,具有堅定的理論基礎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對科學的信念堅定不移,對弄清楚藝術的起源持很樂觀的態度;筆者則比較贊同后現代精神和思維方式,對藝術是如何起源的能否弄清楚持悲觀和懷疑的態度。但對鄭元者先生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提問題的方式,筆者則是完全贊同并萬分欽佩。我們可以不同意鄭元者先生的具體觀點,但我們卻不能不同意鄭元者先生提出的問題以及提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意識。對于藝術起源,鄭元者先生的識鑒是非常銳利的,他的問題可以說招招不離本質,處處抓住要害,他深深地認識到并準確地表述出藝術起源研究處于困境的根源。

筆者始終相信藝術起源更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實證問題,鄭元者先生也基本上持這一觀點,在這一點上,筆者很欣慰能和鄭元者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更高興的是哲學家葉秀山先生給我們提供了理論的根據,他在《序》中說,藝術起源研究“不但是材料的,而且是理論的;不但是歷史的,而且是哲學的”。解決“起源”主要不是需要“考據”,而是“思考”。應該說,在材料和“考據”方面,鄭元者先生也有很多新的發現,超出了前人和時人。從最初的構思到最后的完稿,作者寫這本書歷時10年,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劍”。在資料上,他除參考了國內有關的大部分中文資料以外,還直接參考了一百三十多種外語原文資料,直接吸收和借鑒了國外藝術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其資料之多、觀點之新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充分顯示了作者在外語、哲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的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功底。對于一般的學術著作來說,這應該是相當不錯、非常滿意了,但對于鄭元者先生的《藝術之根——藝術起源學引論》來說,這還不是主要的,它更重要的貢獻不是在“藝術起源”上而是在“藝術起源學”上,即藝術起源哲學和方法論上的價值和意義。它的問題意識、提出的問題以及提出問題的方法,對藝術起源研究更具有根本性,“藝術”、“起源”、“因果關系”、“思維方式”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將無法抵達藝術起源之“思”,藝術起源研究將永遠是一種無根基的浮萍。

所以,筆者認為,在藝術起源研究領域,鄭元者先生的這部著作是一部真正的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著作。筆者不敢說它將要開辟一個新的時代或者它所提出的問題將會帶來許多具體成果,因為藝術起源研究不同于其他領域的研究,它不可能是一個大眾的、熱門的課題,產出很多成果是很困難的。但鄭元者先生提出的一系列的哲學性的問題肯定會對未來的藝術起源研究極富建設性和啟發意義,它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八、朱狄的《雕刻出來的祈禱——原始藝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全書52萬字,共12章,涉及文化人類學、原始宗教、史前考古等理論問題,但主體部分是討論原始藝術,特別是石器時代的藝術問題,其中歐洲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就占了5章,近一半的篇幅,涉及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的關系,原始藝術的考古發現、原始藝術的類型、原始藝術的原因分析、原始藝術的意義和價值,還涉及洞穴藝術、圖騰、巖畫、雕像等,可以說涵蓋了原始藝術研究方面幾乎所有重要的問題。

對于藝術起源等重要的問題,作者也有自己的觀點,但總體上來說,此書最大的價值還是在于介紹西方原始藝術的考古發現,介紹西方原始藝術研究的狀況,介紹西方藝術起源的一些基本觀點及主要論據。書中附有很多圖片,有大量的資料,而且很多都是最新的資料和觀點。對于我們了解西方原始文化、原始藝術研究的狀況非常有幫助,如果有志于研究原始文化問題,包括藝術起源問題,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此外,關于中國藝術起源研究,比較重要的論文、專著還有以下一些:

劉驍純:《從動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孫振華:《生命·神祇·時空——雕塑文化論》,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鄭元者:《圖騰美學與現代人類》,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于文杰:《藝術發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夏中義:《原始心理與原始藝術的發生》,《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3年第5期。

章啟群:《亞里士多德藝術起源學說新論》,《文史哲》1985年第3期。

陳望衡:《藝術起源的中介及審美意識的產生》,《求索》1985年第5期。

肖君和:《藝術起源的“三因”論》,《貴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朱小豐:《藝術及人類文化起源探測》(上、下),《社會科學研究》1989年第3、4期。

馬焯榮:《藝術起源于宗教嗎?》,《文藝報》1990年4月7日。

章建剛:《藝術起源勞動說再探索》,《哲學研究》1991年第8期。

吳炫:《藝術與人的起源試探》,《文藝理論研究》1991年第6期。

黃龍保:《論史前藝術的文化意蘊》,《學習與探索》1992年第3期。

呂新雨:《“藝術模仿說”探源: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復旦學報》1993年第5期。

張浩:《論原始藝術與原始思維》,《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

李向民:《中國原始社會藝術經濟論》,《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

饒惠椿:《關于藝術起源的哲學論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C2期。

李春青:《對藝術發生的心理學思考》,《河北學刊》1995年第1期。

宋立民、彭國棟:《各執一端又何妨——從魯迅的文藝起源論到文藝起源的多元論》,《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2期。

劉為欽:《詩歌起源新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王磊:《文學藝術起源問題管見》,《陜西師大學報》1981年第2期。

蕭兵:《藝術起源與人的能動性》,《文藝研究》1982年第6期。

姜慶國:《藝術起源的歷史過程——“藝術起源于勞動”說質疑之二》,《學術研究》1982年第6期。

陳望衡:《生殖崇拜與藝術起源》,《晉陽學刊》1985年第2期。

張育新:《對于藝術起源問題的爭鳴——與何梓焜同志商榷》,《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何梓焜:《對普列漢諾夫論藝術起源的理解——兼與張育新同志商榷》,《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張錫坤:《審美先于藝術——關于藝術起源的探索》,《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陳德順:《藝術起源簡論》,《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

黃吉生、黃永清:《藝術起源新探》,《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

方雪松:《略論原始思維和原始藝術——關于文學藝術起源動因的探討》,《學術界》1992年第2期。

徐汝霖:《藝術起源的終極原因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生殖生產——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兼評“藝術起源于勞動說”》,《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吳蓉章:《論巫術和原始宗教在藝術起源中的中介作用》,《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

譚好哲:《馬克思恩格斯的藝術起源觀》,《文藝理論與批評》1992年第5期。

劉文斌:《關于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起源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張浩、劉銳:《藝術起源與原始人類思維活動》,《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張達:《論恩格斯的藝術起源觀——兼析“勞動說”》,《理論學刊》1998年第5期。

劉慶璋:《重評三種藝術起源說》,《漳州師院學報》1998年第1期。

李紹華:《論文學藝術起源的多元性》,《學術論壇》2000年第6期。

李留記:《論原始宗教在藝術起源中的作用》,《中州學刊》2000年第4期。

張達:《論馬克思恩格斯的藝術起源史觀》,《理論學刊》2002年第6期。

李丕顯、李英梅:《藝術起源說考辨》,《西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1期。

張玉能:《論藝術起源的游戲和模仿中介》,《江漢論壇》2004年第9期。

霍然:《論遠古圖騰與藝術起源》,《求索》2004年第6期。

宋新雅:《對原始藝術起源說的反思》,《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黃海澄:《藝術起源新探》,《暨南學報》2005年第6期。

胡懿勛:《巖畫體現的原始人類的自覺意識─藝術起源的再思考》,《大連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王祖哲:《關于藝術起源的“勞動說”與席勒的“游戲說”——紀念席勒逝世200周年》,《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7期。

孫紅云:《世紀中國藝術起源學論》,《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張白露:《藝術起源“巫術說”及其悖論》,《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陳元貴:《藝術起源與藝術科學“合法性”之聯系——由格羅塞〈藝術的起源〉說開去》,《蘭州學刊》2006年第3期。

鄭胡:《藝術作品的起源與藝術起源學》,《民族藝術》1997年第2期。

宋建林:《論原始宗教對藝術起源的中介作用》,《民族藝術》2002年第2期。

劉鳴:《藝術起源渾成說》,《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祁勁松:《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中的藝術起源》,《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梁飛斐:《超越視域局限的藝術起源——格羅塞美學思想研究》,《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譚春、師向寧:《藝術起源從“單因”模式到“多元”理論的思考》,《民族音樂》2011年第6期。

邱紫華:《神秘的東方藝術起源論和藝術本質論》,《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丁玲輝、阿旺晉美:《西藏傳統雜技藝術起源探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張開焱:《種群論視角中的審美與藝術起源——兼析實踐美學審美與藝術起源論的局限》,《西北師大學報》2011年第3期。

此外,對藝術起源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論著也很多,將在本書的參考書目中舉要列出。

縱觀中國藝術起源研究,筆者的基本評價是:相比較其他的藝術研究領域來說,藝術起源研究具有較獨立的學術品格,受非學術因素干擾很少,可以說是一門“純學問”。論文、專著雖然在數量上較少,但大多數都是認真研究所得,具有較高的學術質量,屬于“文化垃圾”的極少。但總體上,中國的藝術起源研究相比西方的同類研究來說,卻是落后的,表現為缺乏巨著、缺乏深厚的理論基礎、缺乏第一手材料,除了對從蘇聯引進過來的藝術起源“勞動說”有較多的論證和發揮從而具有較多的獨創性以外,其他大多數都是從西方學習而來,具有比較明顯的受西方影響和借鑒的痕跡,并沒有超越西方。當然,這與中國整個有關人類文化、原始藝術、思維學、心理學、宗教文化學等的研究比較落后有很大的關系。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藝術起源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在西方,它也算是一個新興的課題,還相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爭議,它有很多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地方,所以,對我們來說,不管有多大困難,都必須要有對西方相關研究的突破才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乌拉特后旗| 永平县| 乌苏市| 湖口县| 石嘴山市| 德惠市| 新余市| 莱州市| 东安县| 桑日县| 大石桥市| 宜阳县| 金塔县| 二连浩特市| 巴彦县| 武胜县| 垫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扶风县| 满城县| 岚皋县| 密云县| 辛集市| 石渠县| 浑源县| 夏河县| 仁化县| 余姚市| 南部县| 乐陵市| 康保县| 陆良县| 拜城县| 花垣县| 杨浦区| 泽普县| 万年县| 芒康县| 永定县| 申扎县|